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夜雨连明¹春水生,娇云²浓暖弄³阴晴
译文: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注释:¹连明:直至天明。²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³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⁴阴晴:时阴时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帘虚(xū)¹日薄²花竹静,时有乳鸠(jiū)相对鸣。
译文: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注释:¹帘虚:帘内无人。²日薄:日色暗淡。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游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澳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此诗可为一例。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chūqíngyóucānglàngtíng--shùnqīn

liánmíngchūnshuǐshēngjiāoyúnnóngnuǎnnòngyīnqíng

liánbáohuāzhújìngshíyǒujiūxiāngduìmíng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fán)¹不见草纵横²
译文: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注释:¹繁英:繁花。²草纵横:野草丛生。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栽培(péi)剪伐(fá)¹须勤力²,花易凋(diāo)³草易生。
译文: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注释:¹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²勤力:勤奋努力。³凋零:凋落衰败。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06:第93页
2、 刘建平编著.子规犹啼 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第57页
3、 陈友冰 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03月第1版:第33页

huāshān--shùnqīn

shānyīnhuāmíngfányīngjiàncǎozònghéng

zāipéijiǎnqínhuādiāolíngcǎoshēng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¹垂野²草青青,时有幽花³一树明。
译文: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注释: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¹春阴:春天的阴云。²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³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晚泊(bó)孤舟古祠(cí)¹下,满川²风雨看潮生。
译文: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注释:¹古祠:古旧的祠堂。²满川:满河。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则是说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0-111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2-53

huáizhōngwǎntóu--shùnqīn

chūnyīnchuícǎoqīngqīngshíyǒuyōuhuāshùmíng

wǎnzhōuxiàmǎnchuānfēngkàncháoshēng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年华¹(rǎn)²催人老,风物³萧萧又变秋。
译文: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今日登上阊门,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
注释:阊(chāng)门:原江苏苏州城西北门。吴王阖闾欲破楚,楚在吴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也叫破楚门。¹年华:岁月,时光。²苒苒:慢慢,渐变貌。³风物:风光,景物。⁴萧萧:萧条、廖寂。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独坐对月心悠悠¹,故人²不见使我愁。
译文: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注释: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吴江,一名吴松江,古称松江,源出太湖,流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吴县(今江苏吴县)等,向东北入海。张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吴江知县,历京兆通判、尚书都官郎中。著名词人,亦擅诗。君谟蔡大: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¹悠悠:忧思。²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译文: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使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可怜¹节物²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译文: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注释:¹可怜:即可爱、可喜。²节物:节令景物。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译文: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长空无瑕¹露表里²,拂拂渐上寒光³
译文: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注释:¹无瑕:没有瑕疵。²表里:这里指明月。³寒光:即月光。⁴流:照射。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bì)¹浮。
译文: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注释:¹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自视直欲见筋脉¹,无所逃避鱼龙²忧。
译文: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注释:¹筋脉:筋骨脉络。²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chá)去触斗牛¹
译文:我不疑惑是否身使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注释:¹“只恐”句:《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译文: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心魂冷烈¹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²
译文: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注释:¹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²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

  全诗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八句,借中秋对月直抒胸臆。开篇言“独坐”,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中秋对月”形成强烈的对照,并自然地引出“心悠悠”——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接下去两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进一步点出勾起思念之情的缘由:古往今来,人们都珍惜中秋之月,因为它象征着和亲人的团聚,更何况诗人“独坐”的吴江亭是友人张先所修治,并且亭上还留有另一位好友蔡襄的题词。可现在人去亭空,唯独诗人一个人坐在这里遥望着中秋之月。此时此景,大有“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慨。诗人刚刚被逐出朝廷,远离世居的汴京,心绪难平。三四诗人并不愿意自溺于这种气氛中,笔锋一转,写出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时令、气候也善解人意,连绵的阴雨在中秋之夜停止了。不仅人间珍重这中秋佳月,上天亦对之怀有深意。这四句从表面看,是在庆幸中秋见月,实质上正反衬出诗人徒见明月,不见故人的伤感。以上八句以感慨、议论为主,以情真取胜。

  第二层八句写中秋之月。头两句写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寒光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水银在流动。接着写江、月互相辉映的景色。吴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这时的世界显得格外洁净,诗人觉得自己也在月光的照射下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而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此句倒装,即“鱼龙忧”“无所遁”之意)。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离开人世,像海客乘上浮槎,到了天上,他担心会触上斗牛星座。这是十分奇特的想象。

  这里对月亮的尽情描写,与前文所表现的感慨有逻辑上的联系。苏舜钦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却受到诬陷,被迫远离亲朋好友,来到苏州隐居。他希望朝政有澄清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力的赞美,正寄托了这种理想。而对仙境的向往,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四句,由写景再次转为抒怀。面对中秋佳景,诗人联想到自己悲凉的现状,虽有良宵美景,无奈孑然一身,远离亲朋,孤寂可悲。诗人辗转枕席,无法入眠,不觉到了天明。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以寄托自已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4-145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无战¹王者²³,有备军之志。
译文: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注释:¹无战:对方不能抗拒。²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³师:军队。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天下承平¹数十年,此语虽存人下弃。
译文: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注释:¹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今岁西戎(róng)¹背世盟²,直随秋风寇边城。
译文: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注释:¹西戎:指西夏。²世盟:世代友好。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屠杀熟户¹烧障(zhàng)²,十万驰骋(chěng)山岳倾。
译文: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注释:¹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下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²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¹乳臭儿²
译文: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
注释:¹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²乳臭儿:是说承制官像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hān)(shāng)大嚼(jiáo)¹乃事业,何尝识会²兵之机?
译文: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注释:¹酣觞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²识会:通晓。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符移¹火急蒐(sōu)²卒乘³,意谓就戮如缚(fù)
译文: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注释:¹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²蒐:通“搜”,聚集。³卒乘:士兵和战车。⁴缚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¹(xiǎn)(xī)²
译文: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注释:¹缘:攀缘。²崄巇: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下施?
译文: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下施用。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连颠¹自欲²堕深谷,虏(nǔ)(jì)³笑指声嘻嘻
译文: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注释:¹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²自欲:自己将要。³虏骑:指西夏骑兵。⁴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一麾(huī)¹发伏雁行出²,山下奄³成重围。
译文: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注释:¹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²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³奄:通“掩”。⁴截:堵截。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我军免胄¹乞死下²,承制面缚³交涕洟
译文: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注释:¹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²乞死下: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³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⁴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qūn)¹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译文: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注释:¹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下措。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其余劓(yì)(guó)¹放之去,东走矢液²皆淋漓。
译文: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注释:¹劓馘: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²矢液:大小便。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道无耳准¹若怪兽,不自愧耻²犹生归!
译文: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注释:¹准:鼻子。²愧耻:惭愧与羞耻。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守者沮气陷者¹苦,尽由主将之下为。
译文: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下为”。
注释:¹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地机¹不见欲侥胜²,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¹地机:地势上的机宜。²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主编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代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04月第1版:第77页
2、 刘琦 周奇文著.塞漠雄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82页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独绕虚亭¹步石矼(gāng)²,静中情味世无双。
译文:绕过空亭,步上石桥,我独自闲步,觉得这静谧中的情趣举世无双。
注释:沧浪: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现为苏州园林著名景观之一。¹虚亭:山亭,即沧浪亭。²石矼:石桥。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世盘青入破窗。
译文: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野生的青藤曲屈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二子¹逢时犹死饿,三闾(lǘ)²遭逐便沉江。
译文:伯夷叔齐恰逢周朝盛世尚且饿死,三闾大夫屈原遭贬放逐自沉汩罗。
注释:¹二子: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和叔齐。²三闾: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之职。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¹醇醪(láo)²不满缸³
译文:我如今饱食终日,高枕无忧。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大缸。
注释:¹恨:遗憾。²醇醪:清酒。醪,本指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³缸:可盛十升的酒器。

  诗的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首先诗人安排了“静”的背景,营造出“静”的意境:“独绕虚亭步石矼”。“独”“虚”二字表明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在沧浪亭中散步。偌大的园林,四处静谧无声,或许有人会感到冷清孤寂,而诗人却专爱这“静中情味世无双”的空静淡雅的氛围。静谧中的心情和滋味独一无二,颔联就此进一步展开,加以具体详细的描写和说明。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前一句以动写静,后一句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名句当属六朝梁代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鸣蝉的鼓噪声,飞鸟的清鸣声,才更反衬出林间山中的静寂、清幽。“静”的意境极难表现,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论画道:“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俨静,趣远之心难形”。意即画面容易表现实物的形状动感,难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而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则是难上加难。诗画同源,二者在艺术表现手去上颇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古代诗人多采用寂中有音、动中见静的手法,利用能引发人们特殊感受的声响和动态来反衬静境和静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得愈觉其深”(《管锥篇》)。这里的“山蝉带响”也正是利用蝉声来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韵噪相映,反衬其静,给人以极为真实贴切的感受。此外前人诗中也常运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六朝宋代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的诗句,不仅将相对静止的白云、绿竹拟人化,同时赋予二者以动感,这种拟人手法和化静为动手法的的运用,更能雄现出平中见奇、似动实静的特色。此诗中“野蔓盘青入”便是将藤蔓这一静物动态化,写出了它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的“动”的过程,这种“动”,更深化了沧浪亭中安静的气氛。胡仔评价苏舜钦说:“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此联可做为典型的一例。

  后两联引用两个典故,将它们与诗人的情况相对照,以此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一般认为,周朝开国初年可谓太平盛世,两人生而逢时却因不食周粟而死;“三闾遭逐便沉江”是写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他遭人构陷,放逐湖南湘江一带,而后自投汩罗江。诗人与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遭贬,与伯夷、叔齐一样适逢政治革新的年代,但却无所作为。即使这样,诗人并未意志消沉投江而死,也并未“拒依周粟”忍饥而亡,而是每天尚能“饱食高眠”。因而诗人颇觉心满意足,欢欣庆幸。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诗人遭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算是十分幸运。所以他在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实远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因而他觉得“静中情味世无双”。

  诗人的心境当然不像沧浪亭的静景一样平静如水。苏舜钦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交集,万分感慨。他本是“慷慨有大志”的志士,以“出手洗乾坤”(《夏热屋寝感咏》)为已任,结果却是“予年己壮志未行”(《对酒》),苍生有难未能济,只能隐居园林,聊以度日。对于他这种“致君事业堆胸臆”的人来说,“却伴溪童学钓鱼”(《西轩垂钓偶作》)的闲居生活极为压抑。“修竹慰愁颜”(《沧浪亭》),“愁与酒相攻”(《春日怀旧游》),“大叫欲发狂”(《舟中感怀》),这些退隐后的诗句都渲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本诗尾联中“唯恨澄醪不满缸”,以夸张的手法,表面是强调自己了无牵挂,心如止水的恬淡生活,而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

参考资料:
1、 赵峨,倪林著.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08:第185页
2、 叶桂刚 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04月第1版:第508页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¹
译文:去年春风中百花盛开,和你相会欢乐无涯。
注释:曼卿:作者友人诗人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¹无涯:无尽。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译文:你高声歌唱长吟诗篇,插花酣饮何其豪雅!我畅饮美酒喝得沉醉,不离去随意在你家住下。
今年恸哭来致奠,忍欲出送攀魂车。
今年恸(tòng)¹来致奠(diàn)²,忍³欲出送攀魂车
译文:谁知道今年竟然痛哭着为祭奠你来到了你家,怎能忍心送出那牵攀我心魂载着你长别的车马。
注释:¹恸哭:痛哭。²奠:设酒食以祭。³忍:怎忍,不忍。⁴攀魂车:指牵攀自己灵魂的友人灵车。
春辉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兰生芽。
春辉¹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lèi)²兰生芽。
译文:春日耀眼的光辉一如往昔,花已破蕾兰草长出了嫩芽。
注释:¹春辉:春日阳光。²破颣:犹破蕾。颣,丝上的结,比喻花蕾。一本作“破蕾”。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飘忽随朝霞。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¹飘忽随朝霞。
译文:只是再也看不见你亲切面容的光华,你飘忽的精神魂魄,悠悠远去跟随着朝霞。
注释:¹精魂:精神魂魄。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译文:归来后我心中满是悲伤,什么饮食也吞咽不下,见墙壁上你遗留的墨迹,如同栖息着的点点乌鸦。
呜呼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呜呼¹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译文:哀痛啊!就此同你生死永隔,使我伤心泪水在斜风中不断落下。
注释:¹呜呼:叹词,此处表悲痛。

 石延年多才多艺,性格洒脱幽默,他的诗歌和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不幸只活了四十七岁。石延年的早死,对他的好友来说是晴天霹雳;唯其突然,更加重了作者的悲痛感。这首挽诗正是抓住了“突然”这一点来着笔。

  诗人采用了对照的手法:以一年前的春天与石延年欢会的场景与一年后的春天为他送葬的场面互衬,突出了他的去世非常出人意料,从而突出诗人的悲痛欲绝的心情。头四句写一年前的春天与石延年相会,细雨绵绵,百花盛开,其“欢无涯”。诗人写了两个具有喜剧性的事件:插花与醉倒。插花时“高歌长吟”醉倒后“眠君家”。既写出了欢乐,更表现了二人的亲密无间。紧接着,以“今年恸哭来致奠”承接上文,使气氛陡然一变,增强了事变的突发感。“恸哭”表明悲哀之至;“忍”实际上是不忍、强忍。以下几句写送葬的悲伤。“春晖”句与前文“春雨”、 “百花”相照应:百花盛开,春光依旧,但故人不可复见。“花已破蕾”句则与“插花”相呼应;一年前的春天插的花已经破蕾发芽了,可是插花的主人已经离花而去,“颜色不复见”了。但是在诗人的心中,他并没有死,“精魄飘忽随朝霞”,他的灵魂已化作美丽的朝霞。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眷眷深清。

  最后四句写诗人送葬归来后,目睹亡友遗物,再次勾起的内心波澜,是全诗抒情高潮。诗人送葬归来后,因悲痛而不能进食,挂在壁上的亡友遗墨更激化了悲哀之情。石延年善书,宋人评论他的书法“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颜筋柳骨。”(《诗人玉屑》卷十七)在这里诗人用“栖鸦”来形容他的遗作,点出了石延年书法的神韵和骨力,也巧妙地暗示睹物思人、黯然神伤的感情。这一切使诗人发出了无穷悲叹:死生之隔,竟如此不可逾越;遗墨在即,而音容难再现了。于是极度悲痛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此诗真挚奔放,构思精巧,是一首很感人的挽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9-140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沧浪独步亦无悰(cóng)¹,聊上危台四望中。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注释:¹悰:欢乐;乐趣。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译文: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译文: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潇洒太湖岸,淡伫(zhù)¹洞庭山²。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miǎo)³间。方龙陶朱张翰(hàn),忽有扁(piān)舟急桨,撇(piē)载鲈(lú)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tīng)
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注释:¹淡伫:安静地伫立着。²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³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⁴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⁵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不久,囧果被杀。⁶撇浪:搏击风浪。⁷汀湾:水中港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tán)¹垂钓,又恐鸥鸟相猜²,不肯傍青纶³。刺棹(zhào)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译文: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¹寒潭:指在丹阳的小潭。此时作者人在苏州。²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怀有不正当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离很远。这里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³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⁴刺棹:即撑船。

  全词写作者被贬谪而壮志难酬的彷徨和忧心。上阕写作者隐逸于太湖旖旎风光的乐趣,下阕写作者深感岁月蹉跎而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

  从沧浪亭极日远眺,一览太湖风光。虬风物潇洒,澄静深远,烟波浩淼,水流旷远。作者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其在《沧浪亭记》中说:“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作者自号“沧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经达到“乐天”的程度(观代哲学家冯友兰言人生有四种境界:知天、事天、乐灭、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突然,某种意识发作猛然将作者拉回到现实中,某种生命的忧思和烦恼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还”更是展现了一种意识的时间之流。扁舟急桨,撇浪载鲈,在天地归一的境界中惊现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艰难。“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则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风雨猝然与曲折蜿蜒。上阕之转折在于“忽”字,将自我生存的意识唤起,从而使得作者脱离归隐自然的混沌状态,而有意识于生存意义的危机。

  “沧浪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达了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故而可以看出,苏舜钦始终摆脱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情结。很自然响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苏舜钦被削职时正值人生壮年(37岁),因此对“华发改朱颜”有深切的担忧。欲对历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阕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凭临寒潭隐居,却担心不被鸥鸟信任和接纳自然是托辞,生命看不到出路,时间正黯淡着光芒,未来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负的机会太渺然,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词以那种看似闲适却以充满反抗与无奈情绪的“无语看波澜”的情景收场。正点出这句真理:所谓波澜便是世间,世间便是波澜。

  这首词虽侧重写太湖风景,抒发作者愤激之情,但作者由遭谗而退隐,再到心甘情愿地退隐,由忧谗畏讥转为愤世嫉俗,进而转为疏狂的心路历程交代得清楚明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奋力抗争的积极人生观。刘熙载有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艺概·词曲概》)苏舜钦这位倚声家深得其妙。词中,他由“烟雾深锁”转为“落日暴风雨”,而至“刺棹穿芦荻”。由“方念陶朱张翰”转为“拟借寒潭垂钓”。再到“无语看波澜”,一转一深,越转越妙,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从而揭示出词作的底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 :第149页
2、 张石东,王春香编注 .豪放词 图文本 注释 翻译 评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02 :第95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