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王安石曾经在襄阳居住过一段时间,从他的诗中可见端倪。幕次,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汉上,汉江边上的意思;旧居,住过的旧房子。诗中提到了凤林和岘山,可见他回忆的汉上旧居位于襄阳。 王安石用杨乐道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和了六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杨畋,比王安石大15岁,也比王安石早9年进士及第,以文才著称于士林,能诗,善书画,通琴音,称得上是文武全才。王安石特别尊敬这位前辈同事。 王安石诗中描绘的汉上旧居,汉水相绕,岘山白云悠悠,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岘山位于襄阳城南,方圆60平方公里,森林茂密,山峰连绵,是襄阳城南部和西部的天然屏障,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诗中的凤林,指的是襄阳城南七里处的凤林关,那是北起岘首山,南到观音阁,东临汉水,西靠岘山的一段狭长走廊,长四五里,浩渺的汉水绕着它向南流淌。 《襄阳县志》中有载:“凤林关,距城七里,在凤凰山南麓,为凤林渡,昔刘景升设伏毙孙坚即此。”凤林关两侧古迹众多,集聚了岘首山、观音阁、鱼梁渡、习家池以及后来兴建的唐城影视城,风景如画,已成为游客造访的必游之地。诗中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和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心情。诗人还说自己只能以手中的笔,为这良辰美景添彩,并没有沉溺其中,有负登临之意,这正是忧国忘家的心境体现。诗人最后说,我也很想超然物外,遗弃荣华富贵,归隐而去,又怕您像陈元龙批评许汜不关心国家大事、只知求田问舍一样批评我。 这首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词华典赡,说理透彻,首联表现了王安石对汉上旧居环境的喜爱之情,颔联传达出大公与小私的矛盾心理,颈联表达了不能忧国忘家的遗憾,尾联展现了报效国家的坚定意志。读罢,王安石的理想抱负、坚毅品质和诗情,与襄阳岘山和汉江的美景浑然一体,跃然纸上,令人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