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tíngcǎo--cáo

tíngcǎogēnqiǎnzàohuàgōnghuícùnxīngǎnyuànchūnfēng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zǎoqiū宿tiánshě--cáo

jiàncǎoshūshūyínghuǒguāngshānyuèlǎnglǎngfēngshùzhǎng

náncūnzishēngyīngshìlánbiānxīnyǒushuāng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liújià--cáo

chuāncǎoqīngniǎoniǎoràoshuǐshēngzàijiā

chàngwàngměirénxiéshǒuqiángdōngyòushùzhīhuā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běiguōxián--cáo

shānqiánshānhòushìqīngcǎojǐnchūménháiyǎnmén

měiròuzàitiānpànláikànwēngliánzisūn

召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召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lǎotáng--cáo

zhàopíngguājiēgànshíshǒuchú

zuóchūnfēngzàijiùchuángchuīluòcánshū

高阙碍飞鸟,人言是君家。经年不归去,爱妾面上花。
高阙碍飞鸟,人言是君家。经年不归去,爱妾面上花。
妾面虽有花,妾心非女萝。郎妻自不重,于妾欲如何。
妾面虽有花,妾心非女萝。郎妻自不重,于妾欲如何。

--cáo

gāoquēàifēiniǎorényánshìjūnjiājīngniánguīàiqièmiànshànghuā

qièmiànsuīyǒuhuāqièxīnfēiluólángzhòngqiè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诗人曹邺的作品似乎被他的民谣风名诗《官仓鼠》所掩盖,今人的一些选本多只选他的《官仓鼠》,或者加上他的《捕鱼谣》等二、三首。其实诗人曹邺所存的一些咏史诗、赠别诗乃至写景诗,都有一些佳作。其中一些作品亦曾受到历代读者的热爱。《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一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著名唐诗选本《又玄集》中,选录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

  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62-663页
789101112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