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闻天下谈士¹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²,但愿一“韩荆(jīng)州。”何令人之景慕³,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pán)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yǐng)¹⁰脱而出,即其人焉。
译文:我李白听说天下一些谈论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说:“人生不必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使人景仰爱慕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呢!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的风度,躬行吐哺、握发接待贤者的美德,才使得海内豪杰俊才,都奔集到您的门下,一经接待,如登龙门,立刻名声身价大增,十倍于前吗?所以那些才能超群的读书人,都希望在君侯处获得美名,得到评价。君侯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视他们,也不因为他们的寒贱而轻忽他们,那么在众多的宾客中定有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李白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注释:¹谈士:言谈之士。²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唐朝封爵已无万户侯之称,此处借指显贵。³景慕:敬仰爱慕。⁴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县北),故称周公。⁵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见《史记·鲁世家》),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⁶龙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传说江海大鱼能上此门者即化为龙。东汉李膺有高名,当时士人有受其接待者,名为登龙门。⁷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⁸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⁹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尤指上级。¹⁰颖:指锥芒。颖脱而出,喻才士若获得机会,必能充分显示其才能。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白,陇(lǒng)西¹布衣²,流落楚、汉³。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chóu)(nǎng)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译文:我李白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汉水一带。十五岁爱好剑术,拜访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诗文有了成就,屡次拜谒朝廷高官。尽管我身高不满七尺,而心志超过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迹,怎敢不尽情地向您倾诉呢?
注释:¹陇西:古郡名,始置于秦,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李白自称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之后,李暠为陇西人。²布衣:平民。³楚汉:当时李白安家于安陆(今属湖北),往来于襄阳、江夏等地。⁴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⁵诸侯:此指地方长官。⁶历:普遍。⁷抵:拜谒,进见。⁸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⁹畴曩:往日。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君侯制作¹(móu)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²造化³,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yī)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¹⁰¹¹,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¹²,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译文:君侯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君侯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那么我请以日试万言来测试,我将手不停笔,倚马可待。当今天下人以君侯为评论文章的主宰,权衡人物的权威,士人一经您的好评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佳士。君侯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
注释:¹制作:指文章著述。侔:相等,齐同。”²参:参与。³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⁴天人:天道和人道。⁵开张:开扩,舒展。⁶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⁷清谈:汉末魏晋以来,士人喜高谈阔论,或评议人物,或探究玄理,称为清谈。⁸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东晋时袁宏随同桓温北征,受命作露布文(檄文、捷书之类),他倚马前而作,手不辍笔,顷刻便成,而文极佳妙。⁹司命:原为神名,掌管人之寿命。此指判定文章优劣的权威。¹⁰权:秤锤。¹¹衡:秤杆。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¹²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昔王子师¹为豫州,未下车,即辟(bì)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²作冀州,甄(zhēn)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³,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xīn)、许莹(yíng)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xián)恩抚躬¹⁰,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¹¹。傥(tǎng)¹²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译文:从前王允任豫州剌史。尚未到任就征辟荀爽;到任之后又征辟孔融。山涛任冀州剌史,考查选拔了三十余人,有的任侍中,有的做尚书,这都是为前代所赞美的。君侯您也先荐举过严协律,进入朝廷担任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班人,有的因为才干声名而得到您的了解,有的因品行清白而被您赏识。李白每每看到他们感恩戴德,抚躬自问,以忠义奋发自勉。李白也因此而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赤诚相待,所以不归依他人,而愿把身心命运托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倘使君侯在急难之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自当献身效命。
注释:¹王子师:东汉王允字子师,灵帝时豫州刺史(治所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征召荀爽(字慈明,汉末硕儒)、孔融(字文举,孔子之后,汉末名士)等为从事。全句原出西晋东海王司马越《与江统书》。²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为翼州(今河北高邑西南)刺史时,搜访贤才,甄拔隐屈。³侍中、尚书:中央政府官名。⁴严协律:名不详。协律,协律郎,属太常寺,掌校正律吕。⁵秘书郎:属秘书省,掌管中央政府藏书。⁶崔宗之:李白好友,开元中入仕,曾为起居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右司郎中等职,与孟浩然、杜甫亦曾有交往。⁷房习祖:不详。⁸黎昕:曾为拾遗官,与王维有交往。⁹许莹:不详。¹⁰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¹¹国士:国中杰出的人。¹²傥:同“倘”。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¹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yóu)²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³,则欲尘秽(huì)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chú)(ráo),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shàn)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¹⁰、卞¹¹之门。幸推下流¹²,大开奖饰¹³,惟君侯图之。
译文:而且,人不是尧舜,谁能十全十美?李白我在谋略策划方面,怎么能自负呢?至于写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却想呈请君侯抽暇过目,只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倘蒙垂顾,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赐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然后回去打扫安静的小屋,誊抄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在薛烛、卞和的手中提高价值。但愿君侯推恩于身处下位的人,大开奖励之门。请君侯考虑我的要求吧!
注释:¹且:提起连词。²谟猷:谋画,谋略。³卷轴:古代帛书或纸书以轴卷束。⁴尘秽视听:请对方观看自己作品的谦语。雕⁵虫小技:西汉扬雄称作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见《法言·吾子》)。虫书、刻符为当时学童所习书体,纤巧难工。此处是作者自谦之词。⁶刍荛: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也是作者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⁷闲轩:静室。⁸青萍:宝剑名。⁹结绿:美玉名。¹⁰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¹¹卞:卞和,古代善“玉者,见《韩非子·和氏》。¹²下流:指地位低的人。¹³奖饰:奖励称誉。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在创作上颇具个性。他在漫游荆州时,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推荐有才之士,便写了这封求荐的信。对于古人而言,尽管这样做也是正常的,但也总是有求于别人的事情。文气大体上总是以谦抑为好,就是说自己的优点,也应含蓄一点。然而李白这篇求荐书,却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把一篇求荐文章,写得文气纵横恣肆,气概凌云。这同样反映了李白纯真无邪的诗人气质,决不因求人而有半点委琐的私意、屈懦的鄙态。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志,则在于忠义奋发、以报君国。故求韩荐己,同样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而想象韩如能荐己,同样是出于这一片公心。两片公心的相识,两位贤士的相与,这中间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现。这样,就将这封信写得极其光明磊落,内心无私,文风自然就能尽情地抒发。为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原本是世俗交际的文字,却犹如他的诗一样,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这里面所具有的,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样的自信。

  《与韩荆州书》在写作艺术方面的特点是顿挫跌宕,起伏照应。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韩朝宗达三四次之多。渐次道来,而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一些佳句流传至今,如“龙蟠凤逸”、“颖脱而出”、“扬眉吐气”等。典故使用也恰当得体,起到了激发韩朝宗的作用。

hánjīngzhōushū

bái tángdài 

    báiwéntiānxiàtánshìxiāngéryányuē  shēngyòngfēngwànhóu dànyuànshíhánjīngzhōu  lìngrénzhījǐng zhì yǒuzhōugōngzhīfēng gōngzhīshì shǐ使hǎinèiháojùn bēnzǒuérguīzhī dēnglóngmén shēngjiàshíbèi suǒlóngpánfèngzhīshì jiēshōumíngdìngjiàjūnhóu yuànjūnhóuguìérjiāozhī hánjiànérzhī sānqiānzhīzhōngyǒumáosuì shǐ使báiyǐngtuōérchū rényān 

    bái lǒng西 liúluòchǔ hàn shíhàojiànshù biàngānzhūhóu sānshíchéngwénzhāng qīngxiāng suīchángmǎnchǐ érxīnxióngwàn jiēwánggōngrén chóunǎngxīn āngǎnjìnjūnhóuzāi 

    jūnhóuzhìzuòmóushénmíng xíngdòngtiān cānzàohuà xuéjiūtiānrén xìngyuànkāizhāngxīnyán chángjiàn ruòjiēzhīgāoyàn zòngzhīqīngtán qǐngshìwànyán dài jīntiānxiàjūnhóuwéiwénzhāngzhīmìng rénzhīquánhéng jīngpǐn biàn便zuòjiāshì érjūnhóujiēqiányíngchǐzhī shǐ使báiyángméi ángqīngyún 

    wángshīwéizhōu wèixiàchē xúnmíng xiàchē yòukǒngwén shāntāozuòzhōu zhēnsānshírén huòwéishìzhōng shàngshū xiāndàisuǒměi érjūnhóujiànyánxié wéishūláng zhōngjiāncuīzōngzhī fáng xīn yíngzhī huòcáimíngjiànzhī huòqīngbáijiànshǎng báiměiguānxiánēngōng zhōngfèn gǎn zhījūnhóutuīchìxīnzhūxiánzhōng suǒguīrén éryuànwěishēnguóshì tǎngnànyǒuyòng gǎnxiàowēi 

    qiěrénfēiyáoshùn shuínéngjìnshàn báiyóuchóuhuà ānnéngjīn zhìzhìzuò chéngjuànzhóu chénhuìshìtīng kǒngdiāochóngxiǎo rén ruòguānchúráo qǐnggěizhǐ jiānzhīshūrén ránhòutuì退sǎoxiánxuān shànxiěchéngshàng shùqīngpíng jié绿 chángjiàxuē biànzhīmén xìngtuīxiàliú kāijiǎngshì wéijūnhóuzhī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¹蚕丛路²,崎(qí)(qū)³不易行。
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注释:¹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²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³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从人面起¹,云傍马头生²
译文: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注释:¹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²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芳树¹笼秦栈(zhàn)²,春流³绕蜀(shǔ)
译文: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注释:¹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²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³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⁴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升沉¹应已定,不必问君平²
译文: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注释:¹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²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从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从”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从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从”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从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

  《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从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2-313页 .

sòngyǒurénshǔ

bái tángdài 

jiànshuōcáncóng xíng 
shāncóngrénmiàn yúnbàngtóushēng 
fāngshùlǒngqínzhàn chūnliúràoshǔchéng 
shēngchényīngdìng wènjūnpíng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船下广陵(líng)¹去,月明征虏(lǔ)²
译文: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注释:¹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²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山花如绣颊(jiá)¹,江火²似流萤(yíng)³
译文: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¹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²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³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6 .

xiàzhēngtíng

bái tángdài 

chuánxiàguǎng广líng yuèmíngzhēngtíng 
shānhuāxiùjiá jiānghuǒliúyíng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yuètīngshùntánqín

bái tángdài 

xiánzuòmíngyuè yōuréntánqín 
wénbēifēngdiào wǎnruòhánsōngyín 
báixuěluànxiānshǒu 绿shuǐqīngxīn 
zhōngjiǔ shìshàngzhīyīn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¹。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²
译文: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前面有剑门关横着截断去路,它背靠峰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旁边激流澎湃,穿行在群山万壑之中,浪花洒向石壁,急湍喷向剑阁,水势翻腾上涌,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注释:¹崔嵬:高耸貌;高大貌。²惊雷:使人震惊的雷声。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¹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译文:送好友你啊在这里告别,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望着你一直望到看不见身影,我只有沉吟深思发出声声叹息。眼见碧水东流,悲叹太阳就要西落。鸿雁告别燕地到处传来秋天的声响,天上的云也为秦地遥远艰难发愁而渐渐黑暗下来。假如今晚明月从剑阁上面升起啊,我愿意与君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注释:¹沧波:碧波。

  《剑阁赋》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作的送别赋,一方面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主要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这篇赋运用了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了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峰天。然后又从侧面来写,“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全文主要表达了一下几点思想情感: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jiàn

bái tángdài 

    xiányángzhīnán zhíwàngqiān jiànyúnfēngzhīcuīwéi qiányǒujiànhéngduàn qīngtiānérzhōngkāi shàngsōngfēngxiāo yǒuyuánxiāngāi pángfēituānzǒu shípēn xiōngyǒngérjīngléi 

    sòngjiārén shíguīlái wàngjūnān chényíntàn shìcāngzhīdōngzhū bēibáizhī西 hóng鸿biéyànqiūshēng yúnchóuqínérmíng ruòmíngyuèchūjiàn jūnliǎngxiāngduìjiǔérxiāng  (xiāngtōng xiàng )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¹江玩²秋水³,爱此红蕖(qú)鲜。
译文:划船到江中去荡漾秋天的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注释:¹涉:本义是步行渡水,这里有泛舟游历之意。²玩:赏玩、欣赏。³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⁴红蕖:荷花盛开的样子。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攀荷弄¹其珠,荡漾(yàng)²不成圆。
译文: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注释:¹弄:有把玩、欣赏之意。²荡漾:水波微动。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佳人¹彩云里,欲赠隔远天²
译文:美好的佳人藏在荷云里,要想赠给她鲜花,又远在天际。
注释:¹佳人:美女。²远天:遥远的天宇,说明空间距离之远。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相思¹无因²见,怅(chàng)望凉风³前。
译文: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注释:¹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²无因:没有门径,没有办法。³凉风:秋风。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孔德昭同上题诗云:“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辛德源《芙蓉》诗亦云:“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诗歌由开始轻松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说是受到《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启发。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彩云”,却带有一种虚无飘渺、行踪不定的意象,如其《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就有相似之处。“欲赠隔远天”,则更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及吴均“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等诗的影响,借以表现对远方情人无限思念而又无可奈何的强烈情感。末二句是进一步抒发相思之苦与惆怅无奈的悲哀情思。“怅望凉风前”,不仅有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划,而且与首句“涉江玩秋水”遥相呼应,并与整首诗的情感、气氛相统一,这就使得诗歌意境自然浑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85-892

zhéyǒuzèng

bái tángdài 

shèjiāngwánqiūshuǐ àihóngxiān 
pānnòngzhū dàngyàngchéngyuán 
jiāréncǎiyún zèngyuǎntiān 
xiāngyīnjiàn chàngwàngliángfēngqián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宿五松下,寂寥(liáo)¹无所欢。
译文: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注释: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老妇人。¹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田家¹秋作²³,邻女夜舂(chōng)
译文: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注释:¹田家:农家。²秋作:秋天的劳作。³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⁴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跪进¹(diāo)胡饭²,月光明素盘³
译文: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注释:¹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²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³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令人惭¹(piǎo)²,三谢³不能餐
译文: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注释:¹惭:惭愧。²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³三谢:多次推托。⁴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2、 袁行霈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9-340 .

宿sōngshānxiàxúnǎojiā

bái tángdài 

宿sōngxià liáosuǒhuān 
tiánjiāqiūzuò línchōnghán 
guìjìndiāofàn yuèguāngmíngpán 
lìngréncánpiǎo sānxiènéngcān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日出东方隈(wēi)¹,似从地底来。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注释:¹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译文: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¹,安得与之久徘(pái)(huái)²
译文: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注释:¹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²“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译文: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谁挥鞭(biān)策驱四运¹?万物兴歇皆自然。
译文: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注释:¹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xī)¹!羲和!汝奚汩(gǔ)(mò)²于荒淫之波³
译文: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²汩没:隐没。³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¹何德,驻景(yǐng)²挥戈?
译文: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注释:¹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²景:同“影”,日光。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逆道违天,矫诬(wū)实多。
译文: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吾将囊(náng)括大块¹,浩然与溟(míng)(xìng)²同科³
译文: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注释:¹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²溟涬:谓元气也。³同科:同类。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参考资料:
1、 王治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1-234 .

chūxíng

bái tángdài 

chūdōngfāngwēi cónglái 
tiānyòuhǎi liùlóngsuǒshèānzàizāi 
shǐzhōng rénfēiyuán ānzhījiǔpáihuái 
cǎoxièróngchūnfēng yuànluòqiūtiān 
shuíhuībiānyùn wànxīngxiējiērán 
  huāngyínzhī 
yáng zhùjǐnghuī 
dàowéitiān jiǎoshíduō 
jiāngnángkuòkuài hàoránmíngxìngtóng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¹
译文: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注释:¹池台:池苑楼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zūn)¹
译文: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注释:¹金樽开:指开樽饮酒。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秋波落泗(sì)¹,海色明徂(cú)(lái)²
译文: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注释:¹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²徂徕:山名。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¹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译文: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注释:¹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时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5-307

jùndōngshíménsòngèr

bái tángdài 

zuìbié dēnglínbiànchítái 
shíshímén chóngyǒujīnzūnkāi 
qiūluòshuǐ hǎimínglái 
fēipéngyuǎn qiějìnshǒuzhōngbēi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姑苏台¹上乌栖(qī)时,吴王²宫里醉西施。
译文: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
注释: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¹姑苏台:在吴县西三十里姑苏山上,为吴王夫差所筑,上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盛陈音乐,日与西施为水嬉(见《述异记》)。“乌栖时”,乌鸦停宿的时候,指黄昏。²吴王:即吴王夫差。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吴歌楚舞¹欢未毕,青山欲衔(xián)半边日。
译文:轻歌曼舞,朱颜微酡,吴王的享乐还正处在兴奋之中,却忽然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
注释:¹吴歌楚舞:吴楚两国的歌舞。“青山欲衔半边日”,写太阳将落山时的景象。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银箭金壶¹漏水多,起看秋月坠(zhuì)江波²。东方渐高奈乐何³
译文:吴王与西施寻欢作乐已慢慢进入尾声。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一轮秋月越过长空,天色已近黎明。
注释:¹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其制,用铜壶盛水,水下漏。水中置刻有度数箭一枝,视水面下降情况确定时履。²秋月坠江波:黎明时的景象。“东方渐高”,东方的太阳渐渐升起。高,同“皜”,白,明,晓色。³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现存南朝梁简文帝、徐陵等人的古题,内容大都比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诗的开头两句,不去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包围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但表现得非常隐微含蓄。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沉醉在狂欢极乐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轻歌曼舞,朱颜微酡,享乐还正处在高潮之中,却忽然意外地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而落日衔山的景象,又和第二句中的“乌栖时”一样,隐约透出时代没落的面影,使得“欢未毕”而时已暮的描写,带上了为乐难久的不祥暗示。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作者往往热衷于展览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次消逝,而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便统统隐入幕后。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里在景物描写中夹入“起看”二字,不但点醒景物所组成的环境后面有人的活动,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的心理。他们总是感到享乐的时间太短,昼则望长绳系日,夜则盼月驻中天,因此当他“起看秋月坠江波”时,内心不免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正是末代统治者所特具的颓废心理。“秋月坠江波”的悲凉寂寥意象,又与上面的日落乌栖景象相应,使渗透在全诗中的悲凉气氛在回环往复中变得越来越浓重了。

  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乌栖曲》旧题偶句收结的格式,变偶为奇,给这首诗安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东方渐高奈乐何!”“高”是“皜”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孤零零的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通篇纯用客观叙写,不下一句贬辞,而讽刺的笔锋却尖锐、冷峻,深深刺入对象的精神与灵魂。《唐宋诗醇》评此诗说:“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未几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寄兴深微者。……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这是颇能抓住此篇特点的评论。

  李白的七言古诗和歌行,一般都写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这首《乌栖曲》却偏于收敛含蓄,深婉隐微,成为他七古中的别调。前人或以为它是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这是可能的。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看来贺知章的“泣鬼神”之评,也不单纯是从艺术角度着眼的。

bái tángdài 

táishàngshí wánggōngzuì西shī 
chǔhuānwèi qīngshānxiánbànbiān 
yínjiànjīnlòushuǐduō kànqiūyuèzhuìjiāng 
dōngfāngjiàngāon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