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击剑。
少年学击剑。
从师至幽州。
从师至幽州。
燕赵兵马地。
燕赵兵马地。
唯见古时丘。
唯见古时丘。
登城望山水。
登城望山水。
平原独悠悠。
平原独悠悠。
寒暑有往来。
寒暑有往来。
功名安可留。
功名安可留。

xiàoruǎngōngshī--jiāngyān

shǎoniánxuéjiàn

cóngshīzhìyōuzhōu

yànzhàobīng

wéijiànshíqiū

dēngchéngwàngshānshuǐ

píngyuányōuyōu

hánshǔyǒuwǎnglái

gōngmíngānliú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异方不可以亲。
异方不可以亲。
蝮蛇九首。
蝮蛇九首。
雄虺戴鳞。
雄虺戴鳞。
炎穴一光。
炎穴一光。
骨烂魂伤。
骨烂魂伤。
玄狐曳尾。
玄狐曳尾。
赤象为梁。
赤象为梁。
至日归来。
至日归来。
无往此异方。
无往此异方。

shānzhōngchǔ--jiāngyān

húnguīlái

fāngqīn

shéjiǔshǒu

xiónghuīdàilín

yánxuéguāng

lànhúnshāng

xuánwěi

chìxiàngwèiliáng

zhìguīlái

wǎngfāng

冬尽彩叶暮。
冬尽彩叶暮。
金石亦怀伤。
金石亦怀伤。
冰鳞不能起。
冰鳞不能起。
水鸟望川梁。
水鸟望川梁。
客子仿永夜。
客子仿永夜。
寂寞幽意长。
寂寞幽意长。
卧歇丹丘采。
卧歇丹丘采。
坐失曾泉光。
坐失曾泉光。
结眉惨成虑。
结眉惨成虑。
销忧非羽觞。
销忧非羽觞。
此心冀可缓。
此心冀可缓。
清芷在沅湘。
清芷在沅湘。

dēngyīnzhǎngshǐshī--jiāngyān

dōngjǐncǎi

jīnshí怀huáishāng

bīnglínnéng

shuǐniǎowàngchuānliáng

zi仿fǎngyǒng

yōuzhǎng

xiēdānqiūcǎi

zuòshīcéngquánguāng

jiéméicǎnchéng

xiāoyōufēishāng

xīnhuǎn

qīngzhǐzàiyuánxiāng

秋月映帘栊。
秋月映帘栊。
悬光入丹墀。
悬光入丹墀。
佳人抚鸣琴。
佳人抚鸣琴。
清夜守空帷。
清夜守空帷。
兰径少行迹。
兰径少行迹。
玉台生网丝。
玉台生网丝。
庭树发红彩。
庭树发红彩。
闺草含碧滋。
闺草含碧滋。
延伫整绫绮。
延伫整绫绮。
万里赠所思。
万里赠所思。
愿垂湛露惠。
愿垂湛露惠。
信我皎日期。
信我皎日期。

shīzhāngkōnghuáqíng--jiāngyān

qiūyuèyìngliánlóng

xuánguāngdānchí

jiārénmíngqín

qīngshǒukōngwéi

lánjìngshǎoxíng

táishēngwǎng

tíngshùhóngcǎi

guīcǎohán

yánzhùzhěnglíng

wànzèngsuǒ

yuànchuízhànhuì

xìnjiǎo

从军出陇北,
从军出陇北,
长望阴山云。
长望阴山云。
泾渭各异流,
泾渭各异流,
恩情于此分。
恩情于此分。
故人赠宝剑,
故人赠宝剑,
镂以瑶华文。
镂以瑶华文。
一言凤独立,
一言凤独立,
再说鸾无群。
再说鸾无群。
何得晨风起,
何得晨风起,
悠哉凌翠氛。
悠哉凌翠氛。
黄鹄去千里,
黄鹄去千里,
垂涕为报君。
垂涕为报君。

bàoyuángōngcáo--jiāngyān

cóngjūnchūlǒngběi

zhǎngwàngyīnshānyún

jīngwèiliú

ēnqíngfēn

rénzèngbǎojiàn

lòuyáohuáwén

yánfèng

zàishuōluánqún

chénfēng

yōuzāilíngcuìfēn

huángqiān

chuíwèibàojūn

置酒坐飞阁。
置酒坐飞阁。
逍遥临华池。
逍遥临华池。
神飚自远至。
神飚自远至。
左右芙蓉披。
左右芙蓉披。
绿竹夹清水。
绿竹夹清水。
秋兰被组崖。
秋兰被组崖。
月出照园中。
月出照园中。
冠佩相追随。
冠佩相追随。
客从南楚来。
客从南楚来。
为我吹参差。
为我吹参差。
渊鱼犹伏浦。
渊鱼犹伏浦。
听者未云罢。
听者未云罢。
高文一何绮。
高文一何绮。
小儒安足为。
小儒安足为。
肃肃广殿阴。
肃肃广殿阴。
雀声愁北林。
雀声愁北林。
众宾还城邑。
众宾还城邑。
何用慰我心。
何用慰我心。

shīwèiwéncáoyóuyàn--jiāngyān

zhìjiǔzuòfēi

xiāoyáolínhuáchí

shénbiāoyuǎnzhì

zuǒyòuróng

绿zhújiāqīngshuǐ

qiūlánbèi

yuèchūzhàoyuánzhōng

guānpèixiāngzhuīsuí

cóngnánchǔlái

wèichuīcānchà

yuānyóu

tīngzhěwèiyún

gāowén

xiǎoānwèi

广guǎng殿diànyīn

quèshēngchóuběilín

zhòngbīnháichéng

yòngwèixīn

纨扇如团月。
纨扇如团月。
出自机中素。
出自机中素。
画作秦王女。
画作秦王女。
乘鸾向烟雾。
乘鸾向烟雾。
彩色世所重。
彩色世所重。
虽新不代故。
虽新不代故。
窃愁凉风至。
窃愁凉风至。
吹我玉阶树。
吹我玉阶树。
君子恩未毕。
君子恩未毕。
零落在中路。
零落在中路。

shībānjiéyǒngshàn--jiāngyān

wánshàntuányuè

chūzhōng

huàzuòqínwáng

chéngluánxiàngyān

cǎishìsuǒzhòng

suīxīndài

qièchóuliángfēngzhì

chuījiēshù

jūnziēnwèi

língluòzàizhōng

其一
其一
岁暮怀感伤,
岁暮怀感伤,
中夕弄清琴。
中夕弄清琴。
戾戾曙风急,
戾戾曙风急,
团团明月阴。
团团明月阴。
孤云出北山,
孤云出北山,
宿鸟惊东林。
宿鸟惊东林。
谁谓人道广,
谁谓人道广,
忧慨自相寻。
忧慨自相寻。
宁知霜雪后,
宁知霜雪后,
独见松竹心。
独见松竹心。
其二
其二
若木出海外,
若木出海外,
本自丹水阴。
本自丹水阴。
群帝共上下,
群帝共上下,
鸾鸟相追寻。
鸾鸟相追寻。
千龄犹旦夕,
千龄犹旦夕,
万世更浮沉。
万世更浮沉。
岂与异乡士,
岂与异乡士,
瑜瑕论浅深。
瑜瑕论浅深。

xiào··suì怀huái--jiāngyān

suì怀huáigǎnshāng

zhōngnòngqīngqín

shǔfēng

tuántuánmíngyuèyīn

yúnchūběishān

宿niǎojīngdōnglín

shuíwèiréndào广guǎng

yōukǎixiāngxún

níngzhīshuāngxuěhòu

jiànsōngzhúxīn

èr

ruòchūhǎiwài

běndānshuǐyīn

qúngòngshàngxià

luánniǎoxiāngzhuīxún

qiānlíngyóudàn

wànshìgèngchén

xiāngshì

xiálùnqiǎnshēn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qiūzhì怀huáiguīshī--jiāngyān

zhàngránhànběiháiwàngshāntián

yúnyúnbǎizhòngcānchàwànshān

chǔguāndàiqínlǒngjīngyúnguānyān

cǎoliǎnqióngshuǐbiànzhǎngchuān

qiūzhìzijiàngrénshāngchánjuān

shì访fǎnghuáihǎi使shǐguīchéngshùqiān

péngwèizhǐjīngxīnxuán

ruòhuáxiǎngwèiyōuzhìdìngshāngnián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这首诗作于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期间。黄蘖山的地点据旧注说在“吴兴府城”(今浙江吴兴)附近,这不足为信。因为诗中称“闽云连越边”,是在今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而吴兴则在江浙二省交界处,古人称之为“吴地”,与诗的地望不符。按:《宋书·谢方明传》记谢方明在东晋末孙恩、卢循起义中,从浙东取道“黄蘖峤”经今江西一带,逃到建康。可见“黄蘖峤”在今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这地方离江淹被贬的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不远。此诗当是被贬在建安吴兴后作。此诗写作时间,当比《渡泉峤道出诸山之顶》、《迁阳亭》诸作稍晚。这时他的心情已较迁谪之初稍为平静,所以不像那些诗有明显的怨愤之情而倾向于游仙诗的情调。

  江淹的诗风在南朝比较特殊,他的诗一般较具古气,和谢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诗人不同。但较之刘宋初年的谢灵运、颜延之又显得略见平易。但他有一些写景诗则用了一些古奥的辞语,似与谢灵运、鲍照等人相近。这首《游黄蘖山》亦属此类。诗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二句就很古奥费解。“残杌”当指枝叶已尽的枯树干,“廧崒”据余冠英先生说:“疑‘廧’作‘崷’,‘崷崒’,高峻貌”(《汉魏六朝诗选》)。这两句是借此形容黄蘖山是一个人迹罕到的险僻幽静之地。从全诗看来,作者是到了一个高峻的深山之中,为那里的景色所打动而兴起了求仙的想法。在诗中,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这“金”、“铜”都是形容南方闽、赣诸省山区的红黄色土壤,“金峰亏日”、“铜石临天”无非形容山石的高峻。“阳岫”、“阴溪”则写面临日光的山峰和背阴的溪谷。山峰在日光下五色缤纷,而溪谷中又有泉水喷流,这一景色也引人入胜。“残杌”两句既写出了这里的偏僻,因此“禽鸣”、“猿啸”二句更突出了深山的特点。这两句诗原是化用鲍照《登庐山望石门》中的“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二句。但江淹这两句所展现的景色与鲍诗颇为不同。“鸡鸣清涧中”仍为人境,只是高山中才为猿猴所居的深山。因为这是庐山,而江淹所写的黄蘖山则不同,在当时,这里是人口稀少的深山。所以这两句诗虽有禽鸣、猿啸,却适见其僻静。正因为这黄蘖山是如此幽僻、险峻之处,就自然而然地给人以一种幻觉即这里是神仙出没之处。因为从西汉司马相如以来,人们总以为神仙是居“山泽间”的。因为想到神仙,作者又联想起了历史上秦皇、汉武这些曾热衷于求仙的帝王。作者说这些人“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似乎这些威震一时的帝王尚且求仙,自己当然更有理由持这种观念了。

  当然,秦皇、汉武求仙,到头来仍不免一死。求仙的无成,江淹当然不是不知道。他所以要求仙,和他早期的不得志有关。无可否认的是,在江淹的诗文中,有不少篇讲到过求仙,如《丹砂可学赋》、《赠炼丹法和殷长史》和《与交友论隐书》等。这是因为江淹在当时虽对仕途颇有企冀,但又备受压抑,颇知官场的险恶。特别是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下,他深知景素的密谋,屡谏不听,未免产生悲观,而幻想在求仙中找寻解脱。这种情绪,早在贬官以前就有所表现,而谪居建安吴兴以后之作像《采石上菖蒲》等作,亦然如此。但当齐高帝萧道成掌握政权,并拔他为自己的参军,并委以重任之后,这种游仙之作就很少出现了。

  江淹这首诗的风格,是继承了元嘉诗人颜延之、谢灵运“极貌写物”的传统,而且在写景时,又并有鲍照那种“不避险仄”的作风。所以风格显得还较古朴。但这种诗风发展到江淹已近尾声,到了齐代永明(483-493)年间,初开唐音的谢朓等人出来,诗风为之一变。于是就有了江淹“才尽”的故事。其实所谓“才尽”并非指他真的不能写作,而是他那种奇险古奥的诗体,已不再适合当时文坛的风气。当然,从江淹自身来说,入齐以后,他在仕途上日益显贵,不再呕心镂骨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yóuhuángshān--jiāngyān

zhǎngwàngjìngmǐnyúnliányuèbiān

nánzhōuráoguàichìxiànduōlíngxiān

jīnfēngkuītóngshígònglíntiān

yángxiùzhàoluáncǎiyīnpēnlóngquán

cánqiāndàiqiángwànyān

qínmíngdānshàngyuánxiàoqīngjiān

qínhuángyǐnlúnhànyuànzhǎngnián

jiēxióngháowēijiànwèimíngshān

kuàngkuíhuòzhìsōnghéngyǎnqián

suǒruòtóngyuǎnhǎolínfēngzàiyōur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