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公¹(shào)²³鱼梁吏(lì),尝以一坩(gān)(zhǎ)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¹⁰增吾忧也¹¹。”
译文:陶公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他的母亲说:“这是从哪里来的?”坩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公物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注释:¹陶公:对陶侃的尊称。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²少时:年轻的时候。这里不读shao(第三声),因为这里不是一会儿的意思,这里读shào。³作:担任,任职。⁴鱼梁吏:主管河道渔业的官吏。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土石横截水流,留一缺口,让鱼随水流入竹篓一类器具中。⁵尝:曾经。⁶坩鲊: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⁷反书:回信。⁸官物:公物。⁹见饷:赠送我。见:表示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饷:以食物送人。¹⁰非惟……,乃……:不仅……而且…… (文言文固定句式)。乃:却,反而。¹¹也: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táo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táogōngshàoshízuòliáng chánggānzhǎxiǎng yuē  lái  shǐ使zhěyuē  guānsuǒyǒu  fēngzuòshǐ使fǎnshū kǎnyuē  wéi guānjiànxiǎng fēiwéi nǎizēngyōu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¹食铛²底焦饭,遗作郡主簿³,恒装一囊,每煮食,辄(zhé)(zhù)焦饭,归以遗(wèi)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¹⁰斗焦饭,未展¹¹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¹²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¹³山泽,皆¹⁴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掌管文书机要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大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的孝心的报答。
注释:¹好:喜欢、喜爱。²铛:铁锅。³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⁴恒:经常、常常。⁵嚢:口袋。⁶辄:就。⁷伫录:同“贮藏”,储存,收藏。⁸遗:送给,赠予。⁹值:正值。¹⁰数:几。¹¹未展:来不及。¹²于:在。¹³走:跑。¹⁴皆:都。

guōjiùmìng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jùnchén jiāzhìxiào hàoshíchēngjiāofàn zuòjùnzhǔ簿 héngzhuāngnáng měizhǔshí zhézhùjiāofàn guīwèi hòuzhísūnēnzéichūjùn yuánjūnbiàn便zhēng liǎnshùdǒujiāofàn wèizhǎnguījiā suìdàicóngjūn zhàn bài jūnrénkuìsàn táozǒushān jiēduō jiāofànhuó shírénwéichúnxiàozhībào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yóu)¹居山阴²,夜大雪,眠觉³,开室,命酌酒,四望皎(jiǎo)。因起开(páng)(huáng),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¹⁰,即¹¹便¹²夜乘小舟就¹³之。经宿方至¹⁴,造门不前而返¹⁵。人问其故¹⁶,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睡醒后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酒,向四处望去,一片洁白光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就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注释:¹王子猷: 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²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³眠觉:睡醒。⁴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⁵因:于是。⁶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⁷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⁸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⁹时:当时。¹⁰剡: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¹¹即:即刻。¹²便:就。¹³就:到,去。¹⁴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经,经过。方,才。¹⁵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¹⁶故: 原因。

wángyóuxuěfǎng访dài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wángyóushānyīn xuě miánjué kāishì mìngzhuójiǔ wàngjiǎorán yīnpánghuáng yǒngzuǒ zhāoyǐn shī dàiāndào shídàizàishàn biàn便chéngxiǎozhōujiùzhī jīngxiǔ宿fāngzhì zàoménqiánérfǎn rénwèn wángyuē  běnchéngxìngérxíng xìngjìnérfǎn jiàndài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¹,为乡里所患²。又义兴水里有蛟(jiāo)³,山里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同时在义兴地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
注释:¹凶强侠气:凶强,凶暴强悍。侠气,原意是侠客气概,这里有不顾一切,爱用武力同人争斗的意思。²为乡里所患:被地方上的人认为祸害。为,被。患,忧虑,这里指认为祸害。³蛟:传说是一种能发洪水的动物。⁴白额虎:老虎。相传最凶的老虎额上生着白毛,所以称为“白额虎”。⁵暴犯:侵害。⁶三横:三害。横,横暴的家伙,祸害。⁷而处尤剧:(比起蛟和虎来,)周处更厉害。剧,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或说(shuì)¹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²。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mò)³,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gēng)相庆
译文: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注释:¹或说处:有人劝说周处。或,有的人。²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实际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害。冀,希望。唯,只。其一,其里之一。³或浮或没:有时浮起来,有时沉下去。⁴与之俱:同蛟一起(浮沉)。俱,一起。⁵更相庆:互相庆贺。更相,互相。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¹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²所患,有自改意。
译文: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注释:¹竟:竟然。²人情:众人的感情。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乃入吴寻二陆¹。平原²不在,正见清河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cuō)(tuó),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zhāo)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¹⁰
译文:于是他就去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没见到陆机,恰好见到陆云,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年龄已经太大,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来的人是最重视‘早晨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也值得’这一条的,何况您的前途还满有希望呢!再说,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有了坚定的志向,还忧愁什么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出来呢?”于是,周处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
注释:¹二陆:陆机、陆云兄弟,吴郡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²平原:指陆机。他曾经作过平原内史(官名),人们称他为陆平原。³清河:指陆云。他曾经作过清河内史,人们称他为陆清河。⁴具以情告:完全把(自己的)实情告诉了(陆云)。具,完全。⁵年已蹉跎:时光已经错过了。蹉跎,原意是失足跌倒,借指虚度光阴,把时间白白耽误了。⁶朝闻夕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值得。⁷尚可:还很有希望。尚,还。⁸何忧令名不彰邪:何必担心好名声不能显扬呢?令名:美名。彰,显著。邪,通“耶”,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⁹改励:改过自勉。¹⁰终为忠臣:后来周处在晋朝任御史里丞,朝廷派他到边境作战,英勇战死。

  《周处》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佚事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录了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遗闻佚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谈风气。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字子隐,晋代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在任御史中丞时,曾上书弹劾王亲国戚,不避权势。后来奉命征讨氐人齐万年,以少敌众,犹斩首万计,临危不惧,力战而死。这篇文章是写周处少年时代改恶从善的故事,表明一个人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定会成为有用之人。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周处少年时代的为人。作品先点出他的性格,“凶强侠气”,成为乡里的祸害。《晋书·周处传》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处少孤,……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意思是说,周处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因而无人管束,喜好游猎,不注意自己的品行,肆意横暴,乡里百姓都厌恶他,畏惧他。这篇作品却没有具体地写周处对乡里的危害,而只是把他与蛟、虎合称“三横”。这里是虚写,虽然十分简略,却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蛟、虎危害百姓,百姓畏惧它们,憎恨它们,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可是义兴百姓却把周处与它们相提并论,而且认为周处“尤剧”可见周处对乡里的危害之大,乡人对周处憎恨的感情又是何等强烈。同时也为下文写乡人对周处为民除害一事的反应作了铺垫。

  第二层写周处杀虎斩蛟为民除害的经过重点突出了乡人对此事的反应。这里是实写,有详有略。由于周处好勇斗狠,争强好胜,所以乡里有人鼓动他杀虎斩蛟。实际上乡人是想利用他除掉二害,使三害“惟余其一”。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周处的憎恨之情了。可是作者觉得渲染得还不够充分,因此接着写他为民除害后乡人的反应。先写周处杀虎,一笔带过,再写他“入水斩蛟”。作者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处与蛟激烈搏斗的情景。与凶恶的蛟搏斗,是十分危险的,可是周处毫不畏惧,在水中上下翻腾,一直漂流了数十里,仍然紧追不舍,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周处的过人之勇。然后写乡人对此事的反应。过了三天三夜,乡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以为三害皆除,于是更相庆”,作者把人们对周处深恶痛绝的感情强化到了几乎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样写,就为下文写周处的思想转变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三层写周处决心改过自新,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周处的思想转变。周处斩蛟归来,听说乡人以为他已死而互相庆贺,这才知道自己被人们所憎恨,于是有了改过的念头。可以想见,乡人的态度给他心灵上的震动是多么强烈。象周处这样一个“凶强”成性的人,光是好言相劝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他当头棒喝,才能使他猛然醒悟。当然周处的醒悟还必须有内在的因素为基础。他不仅有“凶强”的一面,也还有“侠义”的一面,即争强好胜。这说明他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他自以为是个抑强扶弱,见义勇为的好汉,理应受到乡人的尊敬。岂知人们对他竟如此深恶痛绝,这不能不引起他内心的强烈震动,于是“有自改意”。作者这样写,合情合理,深入地揭示了周处改过目新的内在动力。接着作者写他改过前的思想矛盾。周处想改过自新,但又心存疑虑:担心自己年岁已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他带着这样的想法,去请教当时有名的“二陆”(陆机、陆云)。他详细地向陆云谈了自己的情况和思想上的顾虑。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因此陆云就以“朝闻夕死”相勉,并针对他思想上的顾虑,从正面鼓励他:一个人应该忧虑的是自己的志向有没有树立,又何必去担心自己的美名能不能远扬呢?于是周处翻然改过,终成忠臣。作者写周处与陆云的谈话,详细具体,而写他改过的经过却极为简略,真是惜墨如金。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作者是按照封建的道德标准表彰周处的,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但赞扬周处勇于改过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周处的形象,既写了他与虎、蛟并列,为害乡里的可恶可怕的一面,也写了他为民除害、勇于改过的可敬可爱的一面。这个形象使我们认识到,青年人容易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难得的是立志改正,尤为可贵的是不易初志,抱守终生。

  这篇短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作者精于剪裁,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作者虚写周处横暴乡里的事实,而实写他为民除害的过程,是为了揭示他改过自新的内在动力。详细具体地写了周处与陆云的谈话,而对他改过自新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他痛改前非的思想基础。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到周处改过自新的行为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作品的语言也极为简练生动。全文只用了一百九十一个字,却把周处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其简约与生动令人拍案称绝,无怪乎鲁迅先生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zhōuchù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zhōuchùniánshàoshí xiōngqiángxiá wèixiāngsuǒhuàn yòuxīngshuǐzhōngyǒujiāo shānzhōngyǒubáié bìngjiēbàofànbǎixìng xīngrénwèiwèisānhéng érchùyóu 

    huòshuìchùshāzhǎnjiāo shísānhéngwéi chùshā yòushuǐjiāo jiāohuòhuò xíngshùshí chùzhī jīngsānsān xiāngjiēwèi gēngxiāngqìng 

    jìngshājiāoérchū wénrénxiāngqìng shǐzhīwèirénqíngsuǒhuàn yǒugǎi 

    nǎixúnèr píngyuánzài zhèngjiànqīng qínggào bìngyúnxiūgǎiérniáncuōtuó zhōngsuǒchéng qīngyuē  rénguìcháowén kuàngjūnqiánshàng qiěrénhuànzhìzhī yōulíngmíngzhāng  chùsuìgǎi zhōngwèizhōngchén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¹寒雪日内集²,与儿女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¹⁰。”兄女曰:“未若¹¹柳絮(xù)¹²风起。”公大笑乐。即¹³公大兄无奕(yì)¹⁴,左将军王凝之¹⁵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¹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²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³儿女:子侄辈们。⁴讲论文义:讲解诗文。⁵俄而:不久,不一会儿。⁶骤:急,紧。⁷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⁸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⁹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¹⁰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¹¹未若:倒不如。¹²因:因,趁、乘。¹³即:是。¹⁴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¹⁵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记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参考资料:
1、 冯翠红. 《〈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A].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19.

yǒngxuě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xiètàihánxuěnèi érjiǎnglùnwén éérxuězhòu gōngxīnrányuē  báixuěfēnfēnsuǒ  xiōngéryuē  yánkōngzhōngchā  xiōngyuē  wèiruòliǔyīnfēng  gōngxiào gōngxiōng zuǒjiāngjūnwángníngzhī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¹与友期行²,期日中³。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¹⁰?”答曰:“待君¹¹久不至,已去¹²。”友人便怒曰¹³:“非¹⁴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¹⁵。”元方曰:“君与家君¹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¹⁷;对子骂父,则¹⁸是无礼。”友人惭(cán)¹⁹,下车引²⁰之。元方入门不顾²¹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中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中方:“你的父亲在吗?”中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中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中方的手。中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¹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²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³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⁴过中:过了正午。⁵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⁶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⁷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⁸时年:当时的年龄。⁹戏:嬉戏。¹⁰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¹¹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¹²已去:已经离开。¹³曰:说。¹⁴非:不是。¹⁵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¹⁶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¹⁷信:诚信,讲信用。¹⁸则:就是。¹⁹惭:感到惭愧。²⁰引:拉,要和元方握手。²¹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中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中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中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中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中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中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中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中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中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chéntàiqiūyǒuxíng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chéntàiqiūyǒuxíng zhōng guòzhōngzhì tàiqiūshě hòunǎizhì yuánfāngshíniánsuì ménwài wènyuánfāng  zūnjūnzàifǒu  yuē  dàijūnjiǔzhì   yǒurénbiàn便yuē  fēirénzāi rénxíng xiāngwěiér  yuánfāngyuē  jūnjiājūnzhōng zhōngzhì shìxìn duì shì  yǒuréncán xiàchēyǐnzhī yuánfāngmén 
暄景转谐淑,草木目滋长。
(xuān)景转谐淑¹,草木目滋长。
译文:阳光温暖,景色宜人,花草树木生长得愈加繁茂。
注释:¹谐淑:和美。
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
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¹
译文:洁白的梅花盛开,花朵覆盖着梅树,使整棵树变得更加纯洁明亮,桃花和杏花也在盛放中展现出美丽和生机。
注释:¹荣光:指花木的光泽。

yóutuóshī--liúqìng

xuānjǐngzhuǎnxiéshūcǎozhǎngméihuāshùbáitáoxìngróngguāng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王安期作¹东郡太守,世乱,令²曰:夜³不得私行。吏(lì)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¹⁰治之本¹¹!”释¹²之,并令¹³吏护送其归家。
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的时候,世道混乱,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到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需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以鞭打发奋读书的人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治理好地方的办法!”(于是王安期)放了他,并命令差役将他送回家。
注释:¹作:担任。²令:下令。³夜:在夜晚。⁴行:出行。⁵系:抓。⁶自:从。⁷云:说。⁸还:回来。⁹立:树立。¹⁰致:达到。¹¹本:根本。¹²释:释放。¹³令:命令。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瞠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世说新语》
支道林¹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lǔ)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²;虏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³起,虏移就其处。蔡还,见虏在焉,因合褥(rù)举虏掷地,自复坐。虏冠帻(zé)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瞠(chēng)(jǔ)。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世说新语》
译文:支道林要回到东边去,当时的名士一起到征虏亭给他饯行。蔡子叔先到,就坐到支道林身旁;谢万石后到,坐得稍为远点。蔡子叔走开了一会儿,谢万石就移坐到他的座位上。蔡子叔回来,看见谢万石坐在自己位子上,就连坐垫一块把谢万石掀倒在地,自己再坐回原处。谢万石摔得头上的头巾都掉了,他慢慢地爬起来,拍干净衣服,回到自己座位上去,神色很平静,看不出他生气或颓丧。坐好了,对蔡子叔说:“你真是个怪人,差点儿碰破了我的脸。”蔡子叔回答说:“我本来就没有为你的脸打算。”后来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注释:¹支道林:东晋时期的一位高僧。²林公:对支道的尊称。³暂:新时。褥⁴:坐垫。冠⁵帻:帽子头巾,这星指在头上的纶巾。⁶徐:慢慢地。⁷瞠:瞪着限睛,形容愤怒的样子。 ⁸沮:沮丧。⁹殆:几乎,差点儿。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¹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²,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牙看。虎承间³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diān),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译文: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了。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注释:¹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²断虎爪牙:即把老虎关在笼子里。³承间:承着空隙。⁴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以致跌倒。⁵湛然:深沉稳重的样子。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