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首联“楼观云开倚碧空,上阳日落半城红。”写出盛世帝京的壮丽景象。阴云散去,天空一碧。楼观巍峨,耸向碧空。落日辉映着华丽的宫殿,半座城池一片通红。但以“上阳”代指清宫,使人想到己经湮没的唐代上阳宫,接以“日落”,含有逐见衰落、好景不长之意。景象于壮丽中带衰飒。
颔联“新声北里回车远,爽气西山拄笏通。”写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北里”正在演唱新曲,管弦呕哑,轻歌曼舞,飘荡着靡靡之音,诗人转身回避,离得远远的。郊外西山,远离尘嚣,气氛清新爽朗,那里才是诗人想去的地方。北里:《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阮籍《咏怀诗》:“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后来唐代长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称北里,其地为妓院所在。后世称妓院所在地为北里,爽气:晋代王徽之为桓冲骑兵参军,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苏轼诗:“朝来拄笏见西山。”后世多以此喻指清高人物及其风度。此联用典,表示诗人对庸俗腐朽生活的厌弃,对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
颈联“闷倚宫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骢。”写诗人郁郁不得志,烦闷无聊,便倚着宫墙,拈出短笛来吹奏,用音乐消愁解闷。他闲暇时途经“坊曲”(小街曲巷),也不愿见到“豪骢””(骑着高头大马的豪门贵族),总是远远避开,免得见到后激起心海波澜,产生更多的愤怒和不平。一“闷”字表明内心状态。一“闲”字反映其无事可干,无所作为。他的“闲”,不是心闲、意闲、清闲、安闲,“闲”是由“闷”而来。
尾联“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著《恼公》。”将诗意推进一层,表明自己不依附统治者的态度。本是不欲献赋作诗,描绘帝都盛况,赞颂繁华,粉饰太平,却说“惭才思”(为自己没有才华感到惭愧)。“惭才思”三字,表面谦逊,实是不愿把才思贡献出来。它柔中带刚,绵里藏针。清高自傲、抗尘绝俗的结果,当然无法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自找乐趣。一个穷书生能找到什么乐趣呢?只能坐在萧条寂寞的陋室寒斋中玩弄笔墨,写出象《恼公》之类的诗歌。《恼公》是李贺的一首诗情浓丽、逞才斗奇的游戏之作。
这首诗,可说是诗人消极反抗的表示,也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