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问初衷,大梦成空。眉间鬓上老英雄,剑甲鞮鍪封厚土,说甚擒龙。
最怕问初衷,大梦成空。眉间鬓上老英雄,剑甲鞮鍪封厚土,说甚擒龙。
壮志付西风,逝去无踪。少年早作一闲翁,诗酒琴棋终日里,岁月匆匆​​​。
壮志付西风,逝去无踪。少年早作一闲翁,诗酒琴棋终日里,岁月匆匆​​​。
一抹斜阳,凝望里、遥迷平楚。恣狂朋酒阑笑语。共西溪佳丽访,晚霞秋树。如在画屏,放舟钓浦。
一抹斜阳,凝望里、遥迷平楚。恣狂朋酒阑笑语。共西溪佳丽访,晚霞秋树。如在画屏,放舟钓浦。
伫长桥穿月下,蚁人难数。尽情欢、乍来又去。愿年年作纵醉,石湖游旅。留此胜踪,剪镫话雨。
伫长桥穿月下,蚁人难数。尽情欢、乍来又去。愿年年作纵醉,石湖游旅。留此胜踪,剪镫话雨。
啊,朋友!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39年春
1939年春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这首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

  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接下来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以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下文的“颂”作了很好的铺垫。

  艺术特色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作者首先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撷取一点,突出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接着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具体化了黄河的呵护作用。最后作者把黄河比喻“民族的伟大精神”“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写出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从这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二,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黄河颂》的艺术力量,首先来源于表现形式的文采美。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高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第三,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诗中“黄河滚滚”以及“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中说,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而此诗的创作更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和“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参考资料:
1、 徐志摩著. 最美的诗歌 典藏版[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07.第61页
2、 史绍典,秦训刚,蒋红森主编. 新课程金牌教案 七年级语文 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1.第30-32页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微雨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微雨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只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浆轻摇。
只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浆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奇景惊心语自奇,登游何必苦寻诗。
奇景惊心语自奇,登游何必苦寻诗。
眼前云海波澜阔,七十二峰游泳之。
眼前云海波澜阔,七十二峰游泳之。
金针度,晚妆初罢陈瓜果。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
金针度,晚妆初罢陈瓜果。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
夜深小凭栏干语,阶前促织声凄楚。声凄楚,笑倩同俦,不如归去。
夜深小凭栏干语,阶前促织声凄楚。声凄楚,笑倩同俦,不如归去。
窗外落梧声,无限凄清,蛩鸣啾唧夜黄昏。秋气感人眠不得,细数鼍更。
窗外落梧声,无限凄清,蛩鸣啾唧夜黄昏。秋气感人眠不得,细数鼍更。
斜月上帘纹,竹影纵横,一分愁作十分痕!几阵吹来风乍冷,寒透罗衾。
斜月上帘纹,竹影纵横,一分愁作十分痕!几阵吹来风乍冷,寒透罗衾。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
红烛啊!
红烛啊!
不误,不误!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之心。闻一多要问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在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小院春风木下家,长街短卷插樱花。
小院春风木下家,长街短卷插樱花。
十杯清酒千般意,笔墨相期流锦霞。
十杯清酒千般意,笔墨相期流锦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