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无一个鳞鸿至,把酒问篙师。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niǎn)吟髭(zī)¹。淮阳西望路何之²?无一个鳞鸿³至,把酒问篙(gāo)
译文:急风扑打着篷窗,细雨丝丝,愁闷难遣只有捻须思索,吟诗填词。西望淮阳,今日要到哪里去?盼不到一封书信来,端着酒杯向船夫问一个底细。
注释:¹闷捻吟髭:因为愁闷难遣,而捻着胡须思索吟诗。²路何之:路怎样走。³鳞鸿:即鱼雁传书,代书信。⁴篙师:船夫。
迎头便说兵戈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
迎头便说兵戈(gē)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¹,更呼甚燕子莺儿²
译文:船夫一开头就说兵戈战事。告诉我风流已成往事,不要再去回忆追思,酒楼坍塌了,茶肆也被烧成灰,歌台妓院成了军营,往日的歌妓舞女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¹柳营花市:喻指歌楼妓院,妓妇女居住。²燕子莺儿:比喻歌妓。

xiǎoliángzhōu··péngchuāngfēng--zhāngjiǔ

péngchuāngfēngmènniǎnyínhuáiyáng西wàngzhīlín鸿hóngzhìjiǔwèngāoshī

yíngtóu便biànshuōbīngshìfēngliúzàizhuīlejiǔlóufénlecháliǔyínghuāshìgèngshényànziyīngér

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崦。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
云冉(rǎn)冉,草纤纤¹,谁家隐居山半崦(yān)²。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³,五里桃花店。
译文:云彩缓缓地飘飞;纤纤的细草碧绿一片,是谁家的房舍在半山崦里若隐若现?水上弥漫寒烟,溪水旁边山路陡峭而且艰险,远处半幅青帘招展,是五里外桃花路边的酒店。
注释:迎仙客:中吕宫曲牌。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五。括山:指括苍山,在浙江省东南部。¹纤纤:草林木茂盛的样子。²崦:山坳。³青帘:酒旗。

yíngxiān··kuòshāndàozhōng--zhāngjiǔ

yúnrǎnrǎncǎoxiānxiānshuíjiāyǐnshānbànyānshuǐyānhánxiǎnbànqīngliántáohuādiàn

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qián)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¹寒,夜坐归心壮²,又是他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³上,西风树响,吹老鬓(bìn)毛霜。
译文:看乾坤大地,清醒的贤者和昏醉的愚人相混,从古到今多少变幻兴亡。昏冥冥灯光暗淡,游子漂泊他乡,夜深闷坐归乡之心油然猛涨。明天又是重剑。黄酒飘着香味,一年的好景色就在这桔绿橙黄的时光。龙山上,西风在树丛中呼呼作响,吹得人老白发如霜。
注释:客中九日:指寄寓他乡过重阳节。¹剑花:指灯心的余烬结为剑花形。²归心壮:谓思归心情强烈、旺盛。³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

mǎntíngfāng··zhōngjiǔ--zhāngjiǔ

gānkūnyǎngxiánzuìxǐngjīnxìngwángjiànhuāhánzuòguīxīnzhuàngyòushìxiāngjiǔmíngcháojiǔxiāngniánhǎojǐngchénghuánglóngshānshàng西fēngshùxiǎngchuīlǎobìnmáoshuāng

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远是非,寻潇(xiāo)¹。地暖江南²燕宜(yí)³,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译文:远离尘嚣,只寻求过上肆意潇洒的生活。江南的春天一到,气候变暖最适合燕子安家,人们闲适悠然,江水悠悠北去。慢慢地品尝清茶,品味香甜的瓜果,观赏花草,这样清静悠闲、恬然自娱的隐逸生活,令人神往。
注释:¹潇洒:清静。²地暖江南:即春天到了,江南气候变暖。³宜家:适合安家。⁴一品茶:上等茶。⁵五色瓜:色彩斑斓的瓜果。⁶四季花:每季盛开的花。

kuài··xián--zhāngjiǔ

yuǎnshìfēixúnxiāonuǎnjiāngnányànjiārénxiánshuǐběichūnjiàpǐncháguāhuā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坠绿珠,枝上翠阴啼鹧鸪。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jī)坠绿珠¹,枝上翠阴啼鹧(zhè)(gū)。谩(màn)²(jiē)(yù),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译文:这落花像酒桌上击碎了珊瑚树,红色的碎片四下散抛;又像名姬绿珠从楼上坠下,玉殒香消。枝上换成了一片翠绿,鹧鸪在叶荫间哀怨地啼叫。我禁不住为落花叹息,可惜只是徒劳,一半儿是因为风狂,一半儿是因为雨暴。
注释:¹绿珠:西晋石崇的歌姬,后为报主知遇之恩而坠楼自杀。²谩:徒然。

  《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一半儿·落花

bànér··luòhuā--zhāngjiǔ

jiǔbiānhóngshùsuìshānlóuxiàmíngzhuì绿zhūzhīshàngcuìyīnzhèmánjiēbànéryīnfēngbànér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雨漱(shù)窗前竹,涧(jiàn)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¹。昭君²怨,塞云黄暮天。
译文: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注释: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手下的文学侍从,有大山、小山之分,淮南小山存世的著名作品是《招隐士赋》,俗称“小山赋”。又北宋词人晏几道号小山,有《小山词》,风格婉丽。又张可久,字小山。这里具有多义性。¹秋水篇:《庄子》篇名,述恬淡无争的原理。这里泛指清空高妙的歌行。²昭君:王昭君,汉元帝时宫人,因和亲远嫁匈奴。昭君怨,乐府名,又琴曲名。但此处也可按字面理解为“昭君怨恨”。

  起首两句对仗,运用“比”的手法,表现胡琴琴声的垮琮。“雨漱窗前竹”,承袭杜诗“雨泻暮檐竹”(《大云寺赞公房》)的句法,而“涧流冰上泉”,则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诗句,都具有形象的听觉效果。雨点冲刷竹叶,沙沙作响,声音比较沉实;涧泉进流冰上,铿锵有声,声音比较清脆,这同《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原理一样,是因琴弦粗细有别而产生的不同音色。两句比喻,已暗暗点现了胡琴的“二弦”。

  “一线”句补明了这两种声音的来源。古人常把琴弦上流出的音符同风联想在一起,如“泠泠七弦上,坐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十四弦指下风生”(张可久《一枝花·湖上归》)等。“一线清风动二弦”,既表达了琴声的袅袅不绝,又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指法、弓法的娴熟与柔和,甚而使胡琴器具的本身,增添了诗意与美感。

  “联”是一字句。散曲中的一字句,除具有独立存在的内容外,还能与上句或下句连读成意。这里的“联”字,承上启下,意蕴十分丰富。它可以理解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添足“一线清风”的圆润;也可释为琴曲的内容互相连贯,即连续演奏小山篇、秋水篇(倘若将“小山秋水”间点上顿号),或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倘若将“小山”解作人名,而把“昭君怨”视作曲名)。“小山”的两句如同注释所述,具有多义性,不拘一解;遇上这种双关乃至多关的情形,读者在理解中不妨将它们的种种内涵在印象上叠加在一起。胡琴演奏的具体曲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曲文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琴声的听觉效果。从后半几句可以知道,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最初是清旷空湛的曲调,泠泠然澄如秋水;随后转为哀怨凄切的内容,仿佛昭君出塞,在黄尘暮云中搊弹的一曲哀歌。寥寥数笔,令人神驰心往,有余韵不绝之感。

  作者另有《朝天子·酸斋席上听胡琴》云:“玉鞭,翠钿,记马上昭君面。一梭银线解冰泉,碎拆骊珠串。雁舞秋烟,莺啼春院,伤心塞草边。醉仙,彩笺,写万里关山怨。”与该曲有相近之处。运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正是这类闻乐作品的美感所在。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金字经·胡琴

jīnjīng··qín--zhāngjiǔ

shùchuāngqiánzhújiànliúbīngshàngquán线xiànqīngfēngdòngèrxiánliánxiǎoshānqiūshuǐpiānzhāojūnyuànsāiyúnhuángtiān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江水澄(chéng)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chōu)¹玉筝²?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译文:江水清澈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水一边流泪一边倾听,望着这漫漫江水长叹一声。
注释:越调:宫调名。凭阑人:曲牌名。江夜:曲题。¹搊:拨动,弹拨。²玉筝:对古筝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80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10-112

yuèdiàopínglánrénjiāngjiāngshuǐchéng--zhāngjiǔ

jiāngshuǐchéngchéngjiāngyuèmíngjiāngshàngrénchōuzhēngjiānglèitīngmǎnjiāngzhǎngtànshēng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
¹藏白虎云藏寺,池²上老梅枝。洞庭归兴³,香柑(gān)红树,鲈(lú)(kuài)银丝
译文:相传这座高山因隐藏一只白虎而得名,虎丘寺淹没在这高山密林之中。池水旁和山崖上长满了桠权苍老的梅树。望着眼前虎丘山的美景,不禁想起了当年范蠡功成归隐泛舟太湖之行;仿佛看到了陆续怀揣红桔从枫林归来赠母的情景;似乎听到了张翰不图名爵而起驾回乡欲吃鲈鱼细丝的命令。
注释:吴门:指苏州。¹山:指虎丘山,苏州城西北七里。²池:指剑池。³洞庭归兴:借用范蠡功成隐退之典,后人常用此事称道鄙薄名利的品格。洞庭:指苏州西南太湖中的洞庭山。⁴香柑红树:作者由四时果鲜的太湖洞庭而想到尤为出名的洞庭红橘,又由红橘追忆了三国时陆绩怀橘归遗其母的典故。香柑:橘子,洞庭山的名产。⁵鲈鲙银丝:用晋人张翰之典。鲈鲙:苏州名菜,把鲈鱼切成片生吃。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白家¹池馆,吴宫²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³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译文:伴着思绪观赏着美景,又仿佛出现在白居易的池馆前、吴王的姑苏台边,似乎听到东坡仍在长吟虎丘美景。就在这美妙的遐思中,耳畔又仿佛传来了乌鸦在月夜中的哀鸣,这声声凄惨的啼叫,莫不是西施发出的亡吴之恨的哀声。
注释:¹白家:指白居易。他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曾任苏州刺史,历时一年多。²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叫馆娃宫。³怜人:令人可怜。

  该曲开头的“山藏白虎”是指苏州西北的虎丘。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就葬在这里,三日后,“白虎蹲踞其上,故名虎丘”。以虎丘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发思古之幽情,写兴亡之感叹。“云藏寺”说的是虎丘山寺的风光。苏轼曾在此写过一篇《虎丘诗》:“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梵宇入云、宝塔耸霄的虎丘寺被“千顷”云涛所遮掩。青山葱郁,白云缭绕,金寺若现,就在读者沉浸在阆苑仙葩的虎丘山景之中时,作者把镜头拉近,描绘“池上老梅”。这里的池是虎丘山下的剑池。池边飞岩如削的崖壁上斜伸着几株槎枒苍老的梅树,与上句结合起来,远近相辅,高低错落,虚实交映,尽显笔致的空灵。

  “洞庭归兴”由景人情,引发作者联想。“洞庭归兴”借用范蠡功成隐退之典。后人常用此事称道鄙薄名利的品格。“香柑红树”一句,作者由四时果鲜的太湖洞庭而想到尤为出名的洞庭红橘,又由红橘追忆了三国时陆绩怀橘归遗其母的典故。“鲈鲙银丝”用晋人张翰之典。作者连用三个典故,不仅切合怀古之题,也表达了一生沉抑下僚、偃蹇仕途的作者终于勘破世情的顿悟:一切功名富贵,荣辱兴亡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故应尽快知机隐退,远祸全身。

  “自家池馆”写的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来虎丘游玩的遗迹。“吴王花草”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吴宫花草埋幽径”。吴宫相传为阖闾、夫差所建,多有奇花异草,吴亡之后被焚烧。这里有吊古伤怀之意。“长似坡诗”是前面两句的归旨,说的是虎丘仍然像当年苏东坡《虎丘寺》中描写得那么美好,但已物是人非,曾在这里留

  下足迹的人却福祸无常,最终都流散在沧桑的历史长河之中,只剩下虎丘的美景告诫着世人历史兴亡之感和人世幻灭之伤。

  作者承“吴王花草”而下,进一步感慨兴亡。西施以美色诱惑吴王,最终导致吴国灭亡。而今这冷清的月夜里,凄厉的乌啼还在诉说着荒淫误国之恨。这种凄凉的意境更深化了“可人怜处”的兴亡之感。

  该首小令由景人情,抒发怀古伤今之叹。作者还工于用典,几乎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正如明王骥德所说“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而在于是否“引得的确,用的恰好”(《曲律·论用事》)。作者虽然在曲中频繁用典,也化用了许多人的诗句,但却结合了作者的领悟和构思,创造出新的意境,堪称张小山怀古小令中的佳品。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633-634

rényuèyuán··mén怀huái--zhāngjiǔ

shāncángbáiyúncángchíshànglǎoméizhīdòngtíngguīxìngxiānggānhóngshùkuàiyín

báijiāchíguǎngōnghuācǎoshìdāngshízuìliánrénchùyuèyóuyuàn西shī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还被青山碍(ài)¹,隔断楚天²遥。昨宵(xiāo)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cháo)³。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shāo)
译文: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¹碍:遮挡。²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³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⁴飞花:飘飞的落花。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辞典编辑组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
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34-335

rényuèyuán··chūnshàng--zhāngjiǔ

xiǎolóuháibèiqīngshānàiduànchǔtiānyáozuóxiāomèngrénchùchuīxiāoménqiáncháoqíngqiūyuèyǒuxìnchūncháokànkànqiáocuìfēihuāxīnshìcánliǔméishāo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秋风远塞(sài)(zào)(diāo)¹,明月高台金凤杯²。红妆³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é)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译文:在萧瑟秋风中王昭君跟着打皂雕旗的人到塞外去;明月高照时西施常常在姑苏台上端起金凤杯侍候吴王。一个女子能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样的美女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两个美女的事迹千百年来都闪耀着光辉: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时昭君出塞,越国攻灭吴国以后西施才回越国来。养肥了的战马也就无用了。
注释:皂雕旗:绘有黑色大雕的旗,这是古代匈奴人用的一种旗帜。¹秋风远塞皂雕旗:这句指昭君出塞和亲。高台:这里指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金凤杯:雕刻有凤凰的金酒杯。²明月高台金凤杯:该句指夫差很宠爱西施,时常和她在姑苏台上喝酒。³红妆:妇女的盛妆,借指美女。下面的“女妖娆”、“蛾眉”也指美女。⁴苍生:百姓。⁵和番:与匈奴人和亲。番:旧时对西北各族的称呼,这里指匈奴。⁶越吞吴西子归: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献美女西施求和,后来吴终于被越所灭,西施也回到吴国。这句指此事。⁷空:白白地。战马空肥:是说统治者依靠美色而卫国,战马得以闲置而肥。

  该首怀古曲高度赞美王昭君和西施。虽然她们都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人物,但在客观上却对民族的和好和祖国的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肯为苍生计”、“千古光辉”,是极有见地的评价。结尾说“战马空肥”又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小令开首两句,以十分简洁、形象的语言点出了环境和事件。写塞外旅骑,壮豪中颇多凄凉意味;写灵岩歌舞,清冷间不乏妩媚之处。细细品味,使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者的视听感官似乎全被调动起来,深深为句中的意象所感动。第二层中间五句,前两句问肯为苍生着想,以救天下为己任的“红妆”、“妖娆”能有几人,后三句答引出昭君和番、西施入吴的故事。昭君和西施的事迹妇孺皆知,将两人事迹同时容纳在舞狮子的短短作品中,可见诗人构思文气之奇兀了。作者先用“红妆”言装束之盛,继用“妖娆”描体态之媚,再用“蛾眉”赞容貌之丽,最后才点出昭君和西子的名字和她们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壮举,并冠以“千古光辉”二字,至此,昭君和西子,既是绝世佳人,又是巾帼英雄的形象才完美地突现在读者面前。有夺目之艳丽,有凛然之浩气,形象之完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第三层,最后一句“战马空肥”,是整首小令的点睛之笔,是对怯懦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猛烈抨击,是对饱食终日,只会“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诚恐”,而一旦国难当头却夭夭逃之的文臣武将们的尖刻嘲讽。“战马空肥”,封建帝王和那文臣武将,国祸临门,都是不仅不思报国,反而“央及煞娘娘”,求助于裙钗,实在是昏庸已极,无能已极。“战马空肥”,一字千钧,揭开了封建社会痈疽之所在,表现了作者无比的愤慨。

  五十字的小令,有挚着的赞美,有无情的鞭笞,倾注了诗人全部的爱和憎。虽曰怀古,焉能无有讽讥现实之意。

参考资料:
1、 冯树纯.元明清词曲百首[M].新蕾出版社,1986年07月,第99-101页
2、 懿民.小山乐府赏析举隅[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第41-44页

shuǐxiānzi··怀huái--zhāngjiǔ

qiūfēngyuǎnsāizàodiāomíngyuègāotáijīnfèngbēihóngzhuāngkěnwèicāngshēngyāoráonéngyǒuliǎngéméiqiānguānghuīhànfānzhāojūnyuètūn西ziguīzhànkōngf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