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
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这首诗感情真挚深切。诗中反复陈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是地主的儿子,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诗人深深领受了她的爱,及至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时候,他感到父母的陌生,更感到养母的对他的重要。养母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诗人的一生。这首诗从头到尾,始终围绕“我”与“她”的关系来写,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他在监狱里,看见了雪就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想起她的故居园地,想起她对他的关怀和爱……于是他用他的深情的诗,表现了大堰河的具体劳作情景,也写了她心灵深处的感情波纹,就连她美丽的梦境,也同对乳儿的“幸福命运”的祝愿融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真情,这样的心灵,才使这位劳动妇女形象更加崇高、完美,所以诗人要把热烈的颂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样就使“大堰河”以某种象征意义,升华为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
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表现他诗作的艺术特色,他首先是从“感觉”出发,像印象派画家那么重视感觉和感受,而且注意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与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是清晰的,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诗总是具体的、有着鲜明形象的,如这首诗写大堰河的劳作,写大堰河的笑,写大堰河的爱和死。都呈现可视可感的立体的意象符号附加形容。最后叠句排比句的运用,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我的乳房……”具体的描写,保证语言的形象性,这也是艾青诗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他后来的诗作,更自觉地将它发扬光大了。
这是一首献给保姆大堰河的诗篇。诗人叙述了这位普通中国妇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大堰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代表,正是这片如同慈母一样宽阔的土地和这个伟大的祖国,尽管她受尽欺辱,满身疮痍,历尽沧桑,然而却永远不失母性和母爱伟大的光辉诗歌饱含深情。反复咏唱,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