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贺新年。马齿空加又一年。浮生能几年。
过新年。贺新年。马齿空加又一年。浮生能几年。
是今年。是明年。试问君归在那年。愁人日似年。
是今年。是明年。试问君归在那年。愁人日似年。
顾太清

顾太清

顾太清(1799年2月9日-1877年12月7日),清朝著名女词人。亦称西林太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名春,字子春,一字梅光,号太清,常自署名太清春。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译文: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杖剑¹对尊²酒,耻为游子颜³
译文: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剑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注释:¹杖剑:同“仗剑”,持剑。²尊:酒器。³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fù)¹一螫(shì)²手,壮士即解腕³
译文:剑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注释:¹蝮蛇:一种奇毒的蛇。²螫:毒虫刺人。³解腕:斩断手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所志¹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¹志:立志,志向。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bié

guīméng tángdài 

zhàngfēilèi biéjiān 
zhàngjiànduìzūnjiǔ chǐwéiyóuyán 
shéshìshǒu zhuàngshìjiěwàn 
suǒzhìzàigōngmíng biétàn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竹风轻动庭除¹冷,珠帘月上²玲珑(lóng)影。山枕³(nóng),绿檀金凤凰
译文: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注释:¹除:台阶。²珠帘月上:是“月上珠帘”的倒装句。³山枕:枕头形状如山。⁴隐:隐没。又作凭依。⁵秾妆:即浓妆。⁶绿檀:指檀枕。⁷金凤凰:指枕的纹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两蛾(é)¹愁黛浅,故国吴宫²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³
译文: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注释:¹蛾:眉,犹言蛾眉。²吴宫:吴地的宫阙。³残点声:即漏壶滴水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时,漏尽更残。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珍珠帘子洒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玲珑斑驳的影子。随着月光的指引,方显现出倚凭山枕而卧的女主人公。与另一首同调之作《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所写“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的情景相似,这位倚枕而卧的女子留着“秾妆”,戴着凤凰金钗,隐约透露出她有所期盼的幽微心理。下片则将描写的笔触继续沿着女子的客颜妆饰,进而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一双用青黛描画的蛾眉,经过辗转无眠的煎熬已经变得颜色浅淡,眉宇间流溢着愁思,原来她思念的故土——吴国的宫殿已经十分遥远。至此,抒情主人公方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远离故国的宫女。这令读者联想起春秋末期被越王勾践作为政治诱饵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国美女西施。词的末尾,又借拂晓前从画楼外传来的更漏残点之声,抒写女主人公缠绵无尽的春恨与愁情。

  通观全词,山枕、秾妆、绿檀、金凤凰之类有关居处环境和容颜妆饰的描写,仍不脱脂粉气息,但竹风、审月、残点等景物意象的渲染烘托,则构筑了一个凄清幽微的艺术境界,用以抒写女主人公幽怨感伤之情,情致深婉,意境浑成。此词虽然写得是宫怨,但从主人公的怨恨声中,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

mán··zhúfēngqīngdòngtíngchúlěng--wēntíngyún

zhúfēngqīngdòngtíngchúlěngzhūliányuèshànglínglóngyǐngshānzhěnyǐnnóngzhuāng绿tánjīnfènghuáng

liǎngé((éé))chóudàiqiǎnguógōngyuǎnchūnhènzhèngguānqínghuàlóucándiǎnshēng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蒙 通:濛)
小径(jìng)红稀¹,芳郊绿遍。高台²树色阴阴见³。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蒙 通:濛)
译文: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注释:¹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²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³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⁴不解:不懂得。⁵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叶藏莺(yīng),朱帘隔燕¹。炉香静逐游丝转²。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注释:¹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²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这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初读起来,结尾两句似乎和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些脱节,主人公的愁绪来得有些突然。实际上前面的描写中固然流露出对春暮夏初的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赏,另一方面又隐含有对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这两种矛盾的情绪都不那么强烈,就有条件的共处着。当深院闲居之时,惋惜之情转而滋长。结尾两句就是后一种情绪增长的结果,由于这种春愁只是一种时序流逝的惆怅,所以它归根到底不过是淡淡的轻愁,并没有否定前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4-43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suōxíng ·xiǎojìnghóng

yànshū sòngdài 

xiǎojìnghóng fāngjiāo绿biàn gāotáishùyīnyīnjiàn chūnfēngjiějìnyánghuā méngméngluànxíngrénmiàn  (méngtōng méng )
cuìcángyīng zhūliányàn xiāngjìngzhúyóuzhuàn chángchóumèngjiǔxǐngshí xiéyángquèzhàoshēnshēnyuàn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荒郊一望欲消魂¹,泾(jīng)²(yíng)(yū)³傍远村。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注释:¹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²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³萦纡:旋绕曲折。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¹田耕(gēng)破古碑存。
译文: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注释:¹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¹绿树昏。
译文: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注释:¹残阳:夕阳。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译文: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表现手法上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景情关系的处理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chūnqínguó怀huái--zhōu

huāngjiāowàngxiāohúnjīngshuǐyíngbàngyuǎncūn

niúfàngduōchūncǎojǐnyuántiángēngbēicún

yúnxuěcāngshānwǎnyānbàncányáng绿shùhūn

shùhuángshāxíngkānhuíshǒuqínyuán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低花树映小妆(zhuāng)¹,春入眉心两点愁。
译文: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注释:¹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斜倚栏杆背鹦(yīng)(wǔ)¹,思量²何事不回头。
译文: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¹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²思量:思忖。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
2、 江业国.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102

chūn

bái tángdài 

huāshùyìngxiǎozhuānglóu chūnméixīnliǎngdiǎnchóu 
xiélángānbèiyīng liángshìhuí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