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红兼雨梦,当归身世,等闲蕉鹿。再枕凉生冰簟滑,石鼎声中幽独。
断红兼雨梦,当归身世,等闲蕉鹿。再枕凉生冰簟滑,石鼎声中幽独。
活火泉甘松涛嫩,乳香候,龙团熟。地偏丛桂枝阴,又吐丛菊。
活火泉甘松涛嫩,乳香候,龙团熟。地偏丛桂枝阴,又吐丛菊。
花时约过柴桑。白衣寒蚤,休负深杯绿。青镜流光,看逝水银汉,漂残落木。
花时约过柴桑。白衣寒蚤,休负深杯绿。青镜流光,看逝水银汉,漂残落木。
瓜蔓连钱,草虫吟细,辛苦惊髀肉。从容乌兔,丝丝短发难续。
瓜蔓连钱,草虫吟细,辛苦惊髀肉。从容乌兔,丝丝短发难续。

duànlìngwànhóngyǒuchūsuǒzhìyàomíngcángtóushìzhéwèizhī--zhēnguān

duànhóngjiānmèngdāngguīshēnshìděngxiánjiāo鹿zàizhěnliángshēngbīngdiànhuáshídǐngshēngzhōngyōu

huóhuǒquángānsōngtāonènxiānghòulóngtuánshúpiāncóngguìzhīyīnyòucóng

huāshíyuēguòcháisāngbáihánzǎoxiūshēnbēi绿qīngjìngliúguāngkànshìshuǐyínhànpiàocánluò

guāmànliánqiáncǎochóngyínxīnjīngròucóngróngduǎnnán

顾贞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2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¹曰:学不可以已(yǐ)²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注释:¹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²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青,取之于蓝¹,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²,輮(róu)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gǎo)(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¹⁰而日参(cān)(xǐng)乎己¹¹,则知(zhì)¹²¹³而行无过¹⁴矣。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注释:¹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²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³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⁴规:圆规,画圆的工具。⁵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⁶挺:直。⁷受绳:用墨线量过。⁸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⁹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¹⁰博学:广泛地学习。¹¹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日:每天。¹²知:同“智”,见识。¹³明:明达。¹⁴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¹之所学也;吾尝跂(qǐ)²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³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¹⁰也,而绝¹¹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¹²也,善假于物¹³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跂:踮起脚后跟。³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⁴疾:声音宏大。⁵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⁶假:凭借,利用。⁷舆:车厢,这里指车。⁸利足:脚走得快。⁹致:到达。¹⁰水:游泳。¹¹绝:横渡。¹²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¹³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¹备焉。故不积跬(kuǐ)²³,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¹⁰,非蛇鳝(shàn)¹¹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¹²也。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注释:¹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²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³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⁵骐骥:骏马,千里马。⁶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⁷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⁸锲:用刀雕刻。⁹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¹⁰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¹¹蛇鳝:异文“蛇蟮”。¹²躁:浮躁,不专心 。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最后一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96-102

quànxué (jiéxuǎn )

xún xiānqín 

    jūnyuē xué 

    qīng zhīlán érqīnglán bīng shuǐwéizhī érhánshuǐ zhízhòngshéng róuwéilún zhòngguī suīyòugǎo tǐngzhě róushǐ使zhīrán shòushéngzhí jīnjiù jūnxuéércānxǐng zhìmíngérxíngguò 

    chángzhōngér zhīsuǒxué chángérwàng dēnggāozhījiàn dēnggāoérzhāo fēijiācháng érjiànzhěyuǎn shùnfēngér shēngfēijiā érwénzhězhāng jiǎzhě fēi érzhìqiān jiǎzhōuzhě fēinéngshuǐ érjuéjiāng jūnxìngfēi shànjiǎ 

    chéngshān fēngxīngyān shuǐchéngyuān jiāolóngshēngyān shànchéng érshénmíng shèngxīnbèiyān kuǐ zhìqiān xiǎoliú chéngjiānghǎi yuè néngshí shíjià gōngzàishě qièérshězhī xiǔzhé qièérshě jīnshílòu yǐnzhǎozhī jīnzhīqiáng shàngshíāi xiàyǐnhuángquán yòngxīn xièliùguìérèráo fēishéshànzhīxuétuōzhě yòngxīnzào 

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疑是梦,今犹在。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空馀(yú)(zān)(jì)玉,不见流苏带¹。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²。疑是梦,今犹在。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注释:¹流苏带:古时妇女衣饰佩用之物。²手搴轻罗盖:手擎着轻轻的绮罗伞盖。

  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的流苏带子。佩饰物的零乱,人物的怠倦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纭春思,破碎芳心形象化了。末句忽作诘问之辞,试问今人之秀整谁可与匹?秀整,风流俊逸貌。晋人温峤被认为风仪秀整,人皆爱悦之(见《晋书·温峤传》);《唐书·汝阳王琎传》载,王“眉宇秀整,性谨洁善射”,可见此指思妇春心所系之情人。

  下阕忆及湘水之滨的一次幽会。当时自己正擎着一把轻罗作的小伞,所有细节都历历在心,如今孤居独处,竟怀疑那不过是巫山之梦。春宵苦短,春光易尽,而柔情不改。这里“十分”对“一点”,突出春之浓,情之专;“易尽”对“难改”,强调欢会之短暂,情爱之绵长。反义词从两极合成了“情”的强劲的张力。

  末句宕开,“却随恨远连云海”,情含无限,尺幅千里,大有“篇终接浑茫”之势。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忘情绝爱是佛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多艳语而批评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则称之为“浪子和尚”。唯宋许彦周云:“上人(指惠洪)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仲殊、参寥皆不能及。”(《许彦周诗话》)

  惠洪俗姓彭,少时为县小吏,知书,又精医理,受知于黄庭坚(1045-1105),大观(1107-1110)中,他才“乞得祠部牒为僧”,半路出家,或尘心未泯。但当时高僧,亦不拒绝用艳诗说法,如宋孝宗时中竺中仁禅师即引“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说禅理。可见当时诗僧对待艺术和宗教生活有着双重的标准。

qiānqiūsuì··bànshēnpíngwài--huìhóng

bànshēnpíngwàishuìjuéchúnhóng退tuìchūnluànfāngxīnsuìkōngzānjiànliúdàishìwènjīnrénxiùzhěngshuíduìxiāngcéngtónghuìshǒuqiānqīngluógàishìmèngjīnyóuzàishífēnchūnjǐndiǎnqíngnángǎiduōshǎoshìquèsuíhènyuǎnliányúnhǎi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译文:不知是谁将杜鹃哀啼出的鲜血,洒作铺天盖地的红色。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译文:我实在喜欢这枫叶的红,忍不住停下车观赏。像汉代出使西域的苏武那样,身处胡地心属汉朝,感觉到手中绛节都透骨寒冷。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jiān)¹
译文:多年来为你流下的眼泪,我今天都题写在红信笺上。
注释:¹笺:写信或题词用的纸。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译文:回想你我欢度良宵的情景,仿佛刚过去没有多久。房间里的烛火才熄灭,金炉里的熏香还有火星。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译文:虽然我的小窗通着日影,但太阳的身边红杏围绕,从来不缺人才。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译文:可是你依然对我很好,即使饮酒宿醉红着脸来见你,你也没有怪罪,使我享受到像杨妃那样的待遇。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译文:我家在南京担任织造之职,于吴越之地拈线染丝,已经感到很知足。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
一点偏当额,丹砂¹竞捣丸。
译文:因为有一个美人,她的梅花印子偏偏长在额头上,引得天下人纷纷效仿,也使我终生难忘。
注释:¹丹砂:即朱砂。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译文:我也算略通音律,红指能弹,但内心同样像岳飞那样,怀着深沉的愿望,矢志报国。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
莲匣(xiá)鱼肠跃¹,龙沙汗马盘²
译文:愿意为了你剑跃鱼肠,马盘龙沙,去做一些危险的事,甚至献出我的生命。
注释:¹莲匣鱼肠跃:莲匣,指剑鞘。《越绝书》:“越王取纯钩薛烛望之,其花摔如芙蓉。”故剑有莲花之名。鱼肠,古宝剑名。意谓极小之匕首,可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²龙沙汗马盘:龙沙,古时指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沙漠地区,后因泛指边塞地区。汗马,即汗血马。《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二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歌。”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¹仙。
译文:南国的红豆挂满了树枝,就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如果不能在人间的红城墙里永远相伴,我也希望能化为天上赤城的神仙,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¹赤城:道教传说中名山。《初学记.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数,其山足丹。” (《楝亭集笺注》)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上人学苦空¹,百念已灰冷。
译文: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注释:¹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头¹唯一吷(xuè)²,焦谷³无新颖
译文: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注释:¹剑头:指剑环头的小孔。²吷: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³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⁴颖:子粒的芒壳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译文: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新诗如玉屑(xiè)¹,出语便清警。
译文: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注释:¹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退之¹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译文: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注释:¹退之:韩愈,字退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译文: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颇怪浮屠(tú)¹,视身如丘井。
译文: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注释:¹浮屠人:出家人。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译文: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译文: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欲令诗语¹妙,无厌空且静。
译文: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注释:¹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译文: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译文: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译文: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¹
译文: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¹请:领受,明确接受。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