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投海岛问田横,却恨三齐路不平。记作安平门下客,当时曾见火牛兵。
欲投海岛问田横,却恨三齐路不平。记作安平门下客,当时曾见火牛兵。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夫因兵死守蓬(péng)¹,麻苎(zhù)²衣衫鬓(bìn)发焦³
译文: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注释:¹蓬茅:茅草盖的房子。²麻苎:即苎麻。³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柘(zhè)¹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²尚征苗³
译文: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注释:¹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²后:一作“尽”。³征苗:征收农业税。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时挑野菜和¹根煮,旋(xuàn)²(zhuó)³生柴带叶烧。
译文: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注释:¹和:带着,连。²旋:现(做)。³斫:砍。⁴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yáo)¹
译文: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注释:¹征徭:赋税和徭役。

  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6-1357

shānzhōngguǎ

xún tángdài 

yīnbīngshǒupéngmáo zhùshānbìnjiāo 
sāngzhèfèiláiyóushuì tiányuánhuānghòushàngzhēngmiáo 
shítiǎocàigēnzhǔ xuánzhuóshēngcháidàishāo 
rènshìshēnshāngèngshènchù yīngzhēngyáo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时雨¹及芒种²,四野皆插秧。
译文:应时的雨水在芒种时节纷纷而至,田野里到处都是农人在忙着插秧。
注释:¹时雨:应时的雨水。²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6月5日或6日。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家家麦饭¹美,处处菱歌²长。
译文:家家户户吃着大麦粒和豆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之歌。
注释:¹麦饭:大麦粒和豆煮的饭。²菱歌:采菱之歌。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老我成惰(duò)¹,永日²付竹床。
译文:现在的我已经渐渐衰老成了不耕作的农人,从早到晚在竹床上打发时间。
注释:¹惰农:不勤于耕作的农民。²永日:从早到晚;整天。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cuī)¹短不栉(zhì)²,爱此一雨凉。
译文:白发变短一天天减少无法束发,却还是喜爱眼前夏雨送来的阵阵清凉。
注释:¹衰发:白发。²不栉:不束发。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译文:你看庭院林木里传来各种清脆的鸟叫声,藤架上的花儿也散发着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shāng)
译文:羽毛被打湿的黄莺也不离去,鸣叫着,好像在劝我喝一杯酒。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译文:现在天下太平,没什么事,四海的百姓都在忙于农事。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野老固不穷,击壤(rǎng)¹歌虞(yú)唐。
译文:在这太平年里,居于田野的老人也不会感到贫困,他们都唱着击壤歌歌颂着太平盛世。
注释:¹击壤:古游戏名,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shí

yóu sòngdài 

shímángzhòng jiēchāyāng 
jiājiāmàifànměi chùchùlíngcháng 
lǎochéngduònóng yǒngzhúchuáng 
shuāiduǎnzhì àiliáng 
tíngshēng jiàténgyōuxiāng 
yīngshī湿 quànchíshāng 
jīnxìngshì hǎijiēnóngsāng 
lǎoqióng rǎngtáng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xuān)¹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²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³,坐右之器以欹(qī);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bì)焉。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注释:¹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²特:只是。³环以象:即象牙环。《礼·玉藻》:“孔子佩象牙环五寸,而綦组绶。”⁴欹:即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⁵比德:同心同德。⁶惩志:儆戒、鉴戒。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会稽黄中立¹,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译文: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注释:¹黄中立:人名,生平不详。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¹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译文: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注释:¹柯:草木的枝茎。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译文: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¹备矣;无庸²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³为液,为瘿(yǐng),为樛(jiū),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¹⁰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¹¹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译文: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注释:¹大易:指《易经》。²无庸:不须、不必。³瞒:通樠,渗出貌 。《庄子·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⁴液:汁液。⁵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⁶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⁷泰伯:一作太伯。《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遂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文王卒,其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⁸季子:即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子思⁹:即孔伋,孔子之孙。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后用以形容君子固穷,以死守节。曾子¹⁰:曾参,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事亲至孝,尝耘瓜误断其根,父怒,援杖击之,几死。有顷复苏,鼓琴而歌。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陷父不义,安得为孝乎?”参闻之,遂造孔子谢过也。¹¹胶:拘泥。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¹”平居²而讲之,他日处之裕(yù)³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译文:《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注释:¹“《传》曰”句:传曰,指《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²平居:平时、平素。³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以谓从容不费力,如应付裕如。⁴岂苟然哉:意即:难道是随便的吗?苟然,随便的样子。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余读《东京梦华录》¹《武林旧事记》²,当时演史小说者³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译文:我读了《东亭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当时说书艺人多达数旧人。从那时以后,说书芑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仅在近几年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注释:柳敬亭:名逢春,明末以说书负盛名的爱国艺人。¹《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10卷。宋南渡后,元老追忆昔日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繁华的景况而作此书。书中记叙当时汴京的城市面貌、物产、风土习俗等,具有史料价值。²《武林旧事记》:今通行本名《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著,10卷。书为作者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旧事而作,其中对宫廷典型以及民俗、物产、说唱艺人等均有较详的记述。武林:西湖西北面的山名,过去常借代杭州。³演史小说者:说唱艺人。宋时民间文艺有说话(讲故事)包括小说、谈经、讲史、说浑话等,其中以小说、讲史二者影响较大。演:表演,说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柳敬亭者,扬¹之泰州²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³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¹⁰。”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性情¹¹,习方俗¹²,如优孟¹³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¹⁴。”敬亭退¹⁵而凝神¹⁶定气¹⁷,简练¹⁸揣摩¹⁹,期月²⁰而诣²¹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hāi)²²(wà)(jué)²³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²⁴涕泣²⁵矣。”又期月,生喟(kuì)²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²⁷具乎其前²⁸,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²⁹矣。”由是之扬,之杭³⁰,之金陵³¹,名³²³³于缙(jìn)(shēn)³⁴。华堂³⁵旅会³⁶,闲亭³⁷独坐,争³⁸³⁹之使奏⁴⁰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⁴¹也。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本姓曹。15岁时,因蛮狠凶悍强横刁钻,触犯刑法应判死刑,才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后来,又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像优孟那样善于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然后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往莫后光处。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超过一般技艺了。”从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延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
注释:¹扬:扬州府。府治在现在江苏扬州市。²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³犷悍:査狠四悍。⁴无赖:强横刁钻。⁵之盱眙市中:到盱眙街市里。之:往。盱眙:县名,在江苏西部(江北),东临洪泽湖。⁶倾动:倾倒打动。⁷过江:渡过长江到江南。⁸云间:松江府的别称。府治在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⁹机变:机智灵活。¹⁰以其技鸣: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鸣:指传扬有名。¹¹句性情:勾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¹²习方俗:研习各地方的风土人情。¹³优孟: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其子穷,砍柴为生。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模仿其神态,潜心研习,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向楚庄王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仍想请做宰相。优孟趁机述说孙叔敖之子生活贫困,使楚庄王感动而赏其封地。事见《史记·滑稽列传》。¹⁴得志:遂心,达到目的,此指有所成就。¹⁵退:退回来,此指回到家中。¹⁶凝神:聚精会神。¹⁷定气:专心致志。¹⁸简练:用心练习,勤学苦练。简,精心选择。¹⁹揣摩:用心探索,反复思考。²⁰期月:一整月,一个月。²¹诣:前往。²²欢咍:欢快。咍,喜悦。²³嗢噱:大笑不止。²⁴慷慨:感慨悲叹。²⁵涕泣:痛哭流涕。²⁶喟然:叹息的样子,此指赞叹不已。²⁷哀乐:哀伤欢乐。²⁸具乎其前:表现在发声之前。具,有,此指出现。²⁹进乎技:超过一般技艺,此指到了精妙的程度,达到神奇的境界。³⁰杭:杭州。³¹金陵:南京。³²名:声名。³³达:显扬。³⁴缙绅间:指达官贵人之中。³⁵华堂:豪华的大厅。³⁶旅会:盛大的集会。旅,众。³⁷闲亭:指悠闲的亭阁。³⁸争:争着。³⁹延:延请。⁴⁰奏:表演。⁴¹称善:称赞说好,满足赞好。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宁南¹南下,皖(wǎn)²欲结欢³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xí),幕下儒生设意修词¹⁰,援古证今¹¹,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piāo)口熟¹²,从委巷活套¹³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¹⁴,宰执¹⁵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¹⁶小人¹⁷昔与敬亭尔汝(rǔ)¹⁸者,从道旁私语:“此故¹⁹吾侪(chái)²⁰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译文:宁南候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把柳敬亭介绍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便让柳亭参与决定军中机密大事。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左良玉都不满意。可是柳亭常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从斜陋里巷的俗语常谈中引来,没有不合左良玉的心意。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那时南明朝中群臣都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无不倾倒以恭之礼相待,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心安理得。那些街上往日和柳亭不分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如知此的富贵了!”
注释:¹宁南: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先率军在宁东与清军作战,升总兵官。其后在河南一带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南下驻武昌,封宁南伯。南明福王时晋封为宁南侯。²皖帅;指安徽提督杜宏域,和柳敬亭是故交。³结欢:交欢,结交。⁴致:送,此指介绍。⁵幕府:武将术门。军队出征用帐幕,故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⁶参机密:参与决定军中的秘密大事。⁷目:名词用作动词,看。⁸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⁹文檄: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¹⁰设意修词:立意谋篇,润色词句。¹¹援古证今:引用古事或古书,以证明当今的人事。¹²耳剽口熟:耳朵经常听到的,嘴里经常说的。¹³委巷活套:僻陋里巷里的俗语常谈。¹⁴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¹⁵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明朝大学士为宰相职。执指掌管政务。¹⁶市井:街市。¹⁷小人:地位低下的人。¹⁸尔汝:亲呢不分被此,以你我相称。¹⁹故:过去。²⁰侪:辈。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亡何¹国变²,宁南死。敬亭丧失³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¹⁰,乡俗好尚¹¹,习见习闻¹²,每发一声¹³,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¹⁴,飒然¹⁵浮空¹⁶,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¹⁷,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¹⁸,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¹⁹矣。
译文: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花费光了,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很长,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的人、杀人犯法逃亡在外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经常看到听到的,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碰撞铁骑突围,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久雨泣诉,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注释:¹亡何:同无何,不久。²国变:指明朝覆灭。³丧失:消耗。⁴略尽:差不多光了。⁵理其故业:重操旧业。⁶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⁷亡命:改换名姓,逃亡在外。⁸流离遇合:流离失所,悲欢离合。⁹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各地。¹⁰土音:方言。¹¹好尚:指所爱好所崇尚。¹²习见习闻:经常看到和听到的。¹³一声:指一词一语。¹⁴如刀剑铁骑: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围,形容声调刚劲。¹⁵飒然:飒飒地作响。¹⁶浮空:腾空而起。¹⁷鸟悲兽骇:鸟鹊悲鸣,群兽惊骇。¹⁸檀板之声无色:指把伴奏的声音压下去,即听不清伴奏的乐声。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用以节乐,后来用为伴奏。¹⁹可尽者:指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交代柳敬亭说书技艺的精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走上说书道路的经过,以及演技提高的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第四段写明亡后柳敬亭重操旧业,其说书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按理说,说书艺术家的音容笑貌是最生动,也最引人注目的。但文章一开始没有一言一语着眼于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作宏观的考察。作者指出,两宋时说历史演义和小说者,见之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著录的就有数十人。此后数百年间,却寥寥无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以考信的笔法,确切的事实,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地位低微的说书艺人要走向社会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得到公众的肯定而名噪一时了。黄宗羲对柳敬亭的坎坷经历和曲折奋斗,只是一笔带过,说他年十五,就犯法当死,因而变姓柳,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语调平实,不事渲染。而吴传则说:“久之,渡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这就把柳敬亭的改姓传奇化了。也许,吴所写的传中有关这类描写,在黄宗羲看来,正是所谓“有失轻重”之处。其实,不过是黄、吴写传的主导思想不同罢了:一则重平实,一则重描写而已。

  柳敬亭从家乡泰州流浪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使听众动容,说明他在说书技艺方面有着极好的禀赋。但在柳敬亭的成才道路上,儒生莫后光的指点,似乎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莫后光关于“说书虽小技”一番话看似平常,含义则极其丰富。“句性情,习方俗”,可以说已经是说书艺术的高标准要求了,而“如优孟摇头而歌”,则更是说书艺术的典范。柳敬亭虚心接受名师教诲,为了追求说书艺术的更高境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和攀登。“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正是他悉心研求说书艺术,刻苦磨练说书技巧的真实写照。接着,黄宗羲又用对话的形式,把柳敬亭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分作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加以具体的描述。“期月”,“能使人欢咍嗢噱矣”,这是第一个阶段;“又期月”,“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这是第二个阶段;“又期月”,“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是第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写出莫后光循循善诱的有方教导,又写出了柳敬亭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连莫后光也不得不赞叹说:“进乎技矣。”自此之后,柳敬亭在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献艺,无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至于“名达于缙绅间”。市井内外,朝野上下,无不为他说书艺术所达到的神化境界折服倾倒。

  关于柳敬亭“参宁南军事”,吴伟业连举六七件事,着重说明柳敬亭“平视卿相”的“侠骨”和他善于排难解纷的高士行为,而黄宗羲则重点记载两件事:一写那些幕府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煞费苦心所拟就的文檄,都使左良玉“不悦”;而柳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的言辞,却无不与左良玉“意合”。即使是写柳敬亭的军事才干,也仍然不离开说书艺人的当行本色。二写柳敬亭奉命至金陵,朝廷官吏从上到下,无不“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礼遇和令人羡慕的显赫地位,柳敬亭仍然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处之泰然,毫不心动。这里,既反映出一个历经坎坷的说书艺人是怎样的玩世不恭,也透露出他敝屣功名利禄的态度。妙在文章处处要使人忘却柳敬亭是个说书艺人,正面描述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侧面烘托如同行们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而客观效果则处处使人感到他依然是个说书艺人。

  正因为柳敬亭有处变而不惊的人生态度,所以,一旦明亡,左良玉病死,他丧失其资略尽”,也能“复上街头理其故业”而安之若素。作者尤其强调的是军中的生活经历,举凡“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一切包括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在内的风云际会,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如果说这一切是他攀登说书艺术高峰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那么“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表演艺术手段。而“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则是对柳敬亭说书的思想和艺术所作的高度赞誉,也是柳敬亭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文章写作来看,这两句正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叙述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又照顾到柳敬亭一生的行踪。对于柳敬亭说书技艺的描写,生动具体,绘声绘色。全文结构谨严,条理井然,取材精当,有详有略。语言简洁精炼,文字干净利落。

  由于柳敬亭的精湛技艺,明清笔记中为他立传的,还有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至于记载他的人品、技艺的那就更多了,较著名的有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柳敬亭册子》、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夏荃《退庵笔记·柳敬亭》等。在所有这些传记材料中,黄宗羲改写的这篇《柳敬亭传》,取材精当,详略得宜,主旨明确,可谓落笔不群,出手不凡,应当说是写得最成功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734-1736页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都无色可并¹,不奈此香何。
译文:夏日荷花绽放,摇曳多姿没有什么花能与之匹敌,它的花香也是别具一格。
注释:¹并:比,匹敌。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瑶席乘凉设,金羁(jī)¹落晚²过。
译文:李将军家为乘凉而设席,我乘马伴着那夕阳而来游曲江。
注释:¹金羁:饰以黄金的马笼头。傅玄《良马赋》:“饰以金羁,申以玉缨。”²落晚:向晚。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回衾(qīn)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译文:游江归来,看到烛光下的锦被,想起伊人,想到你我曲江相遇之景,你渡水而来打湿了罗袜。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预想前秋¹别,离居梦棹(zhào)²
译文:想到秋天来临之前你我将要分别心中苦闷,天各一方唯能于梦中见其倩影了。
注释:¹前秋:秋前。²棹歌:一边摇桨,一边唱歌。《南史·羊侃传》:“善音律,自造采莲棹(声曜)歌两曲,甚有新致。”

  这是一首咏荷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诗人的婚前大胆追求阶段内心美的期待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诗一开头便极言荷花之芙,先说它的色,后写它的香。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十亩方塘,田田绿盖。颜色纯净,姿态婷婷,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新明丽之美和那红绿相映所产生的美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其色如此,其香也独具一格,英特点是“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这既“远”又“清”的芳香在群芳之中的确是少见的,所以,从色彩和香气上看,荷花确实不同一般的凡花俗卉。难怪诗人惊叹它“无色可并”,无香可比,深深地迷恋上它,实际上这是诗人为爱侣的美色而醉心。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前一句是在月下观赏,后一句是在夕阳下观赏。调整后的语序是:“金羁落晚过,瑶席乘凉设。”夕阳下的荷花自有一番风韵,那鲜艳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荷叶,本已娇媚非常,这时它上面又洒上了夕阳的金辉,带上了“金羁”。就更加鲜艳绚丽、光彩照人了!而月下的荷花,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也是令人心醉的,淡淡的夜色。皎皎的月光。这是荷花的衬景。徐徐的清风,摇动着花朵花叶,又给这奇妙的画面增加了动感。此时的荷花娇美轻盈,摇曳多姿,仿佛月中的仙子,款款移步于琼楼玉宇之中,与特有的环境,特有的氛围交织共融,产生梦幻一样的关,这两句的实际内容是诗人从傍晚到黑夜约会情人,面对爱侣时的情形。诗人同时写的《曲池》一诗有“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五、六两句“回衾席照绮,渡袜水沾罗”也是描写与爱侣的欢会。前四句主要是托物寓意,用的是曲笔,写得比较“隐晦”,而这两句近于写实,比较明显。前一句侧重于场面描写:又点亮了席,明亮的席光照着锦被。由这场景可知两人的感情达到何种地步了。后一句重在写人,交待得十分清楚:女方是渡水而来,罗袜已经被水打湿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也表现出诗人的细心。

  最后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前秋”是秋前之意,因为前面是“预想”.当然不会是过去时而是将来时。“棹歌”一句是用典。《南史·羊侃列传》记载羊侃“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此外“梦棹歌”即“梦采莲”之意,也即梦想再次相会的意思。“莲”,是“怜”的谐音,“采莲”(怜)意为求欢。这一联中的第一句,推开了一步:诗人此时本来是和情人欢会。

  鱼水相得,可是却又忽然间发愁了。愁什么?原来他想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要与恋人分别了。于是便预想起别后的情况:天各一方,不易相见,只能是“梦棹歌”,即只能在梦中相会了。相会之时想到离别。心中犯难;离别之后,又难相会,更令人难以忍受。实在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啊!这推开一步的预想,从侧面透露出两人感情的深度,所以,当诗人的这位爱侣后来亡故之后,他故地重游之时。眼见凤去楼空,抚令追昔,无限凄楚:“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在那荷叶初生的春天我与你相遇,并从此增添了离愁别恨,而今你像枯荷一样谢世了,只留给我一片凄凉。只要我身在人世,对你的情意就永远不会消失。曲江池头那无尽的流水啊,你带给我多少惆怅!可见《荷花》一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它是李商隐爱情生活的写照。

  这首诗主要用象征手法,借描写荷花来寄托自己的情事。本来是描写自己热恋之人,但却不直接描写女方本身,而是以荷花出之。即使是描写欢会之事,也不用直白之笔,而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面暗示,没有露骨、庸俗的平直之语。

参考资料:
1、 靖宇.唐诗多用途 多功能辞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83-84
2、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