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求仙一上天,茂陵遗事只虚传。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
武帝求仙一上天,茂陵遗事只虚传。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记得当年草上飞¹,红军队里每相违²
译文:记得当年红军在战争中总是行动迅速,你我虽同在军中却常常互相见不着面。
注释:吊罗荣桓同志: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罗荣桓(1902-196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¹记得当年草上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这句借用唐·黄巢《自题像》诗句:“记得当年亓上飞”。²红军队里每相违: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曰:“同心,犹如己。违,分离。意谓心虽同行踪却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¹
译文:艰难卓绝的长征现在看来已不算什么,真正考验我们的大问题是如何对待取得的胜利。
注释:¹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难堪,难以忍受。“战锦”是指革命的胜利。陈毅《赣南游击词》:“他年战场获锦归。”方为,才是。此句意味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日,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才是大问题,即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巩固政权,使中国不出修正主义才是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¹,昆鸡长笑老鹰非²
译文:那鷃雀欺戏我大鹏屡为世闻,它非难中国完全是昆鸡嘲笑老鹰。
注释:¹斥鷃每闻欺大鸟:斥鷃(yàn宴):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鷃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大鸟,大鹏鸟。²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译文: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这首诗的首联回忆革命战争年代一起在草莽森林中的战斗生活及战友情谊。起句借用托名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来会议革命战争的历程。次句则表明因为军务倥偬,二人虽是亲密战友,却也难以常相聚首,畅叙友情,言下不胜追怀惋惜之意。

  颔联联则以艰苦卓绝的长征作衬托,缅怀罗荣桓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6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头脑中已形成一种“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十分强烈,而这首《吊罗荣桓同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由于吊唁的哀痛和“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糅为一体,该诗也有一种格外哀伤情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所以才会在内忧外患中,当罗荣桓“不幸离人世”时产生那种“国家疑难可问谁”的怅失感。

  颈联则全部用典,并以巧妙的借喻,形象鲜明地把当时的这种政治情势,活化成了意境鲜明的优美诗句,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令人回味无穷。斥鷃,蓬间小雀。大鸟,昊天鹍鹏。而前者“欺”后者,而且时有所闻,岂非咄咄怪事。典出于《鹰和鸡》中的鸡“笑”鹰飞得低的故事,更使人觉得可笑、可气、可恼。这一联中的上下句,通过同义相叠而增强了表达效果,在相反相映的两组形象的“不和谐”、“不合理”的关系中,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在戏谑鄙夷之中,同时也透出了诗人的一份忧虑。

  尾联“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对如此卓越英才不幸离世直抒哀思,尤其是结句以问语写出,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于哀悼之中反衬出罗荣桓同志对党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说明他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这一强调是对他的高度评价,是对他最高的赞誉。

  这首悼亡诗,“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且以诉诸各种感官的立体形象美和“沁人心脾的言情”以及“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的语言,成为颇具“大家之作”风范的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且将永为世人所传诵。

参考资料:
1、 天下韶山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diàoluórónghuán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dāngniáncǎoshàngfēi hóngjūnduìměixiāngwéi 
chángzhēngshìnánkān zhànjǐnfāngwéiwèn 
chìyànměiwénniǎo kūnchángxiàolǎoyīngfēi 
jūnjīnxìngrénshì guóyǒunánwènshuí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鸟有偿冤¹者,终年抱寸诚²
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注释: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¹偿冤:报仇。²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口衔(xián)山石细,心望¹海波平。
译文: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注释:¹心望:希望。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miǎo)¹功难见²,区区³命已轻
译文: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注释:¹渺渺:渺茫,毫无可能。²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³区区:小小的。⁴命已轻:性命轻微。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皆讥造次¹,我独赏专精²
译文: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注释:¹造次:荒唐可笑。²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岂计¹休无日²,惟应尽此生。
译文: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注释:¹计:考虑。²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何惭刺客传¹,不著²报雠(chóu)³名。
译文: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¹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²不著:没有记载。³雠:同“仇”。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参考资料:
1、 富金壁.中华文化经典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453
2、 郭振.古代诗人咏海:海洋出版社,1993:313
3、 彭国忠.唐代试律诗:黄山书社,2006年:87

xuézhūjìnshìzuòjīngwèixiánshítiánhǎi

hán tángdài 

niǎoyǒuchángyuānzhě zhōngniánbàocùnchéng 
kǒuxiánshānshí xīnwànghǎipíng 
miǎomiǎogōngnánjiàn mìngqīng 
rénjiēzào shǎngzhuānjīng 
xiū wéiyīngjìnshēng 
cánzhuàn zhùbàochóumíng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译文: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迟回度陇(lǒng)¹怯,浩荡及关²愁。
译文: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注释:¹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²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水落鱼龙¹夜,山空鸟鼠²秋。
译文: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
注释:¹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²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西征问烽(fēng)¹,心折此淹留。
译文: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注释:¹“西征”句: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 ·

 tángdài 

mǎnbēishēngshì yīnrénzuòyuǎnyóu 
chíhuílǒngqiè hàodàngguānchóu 
shuǐluòlóng shānkōngniǎoshǔqiū 
西zhèngwènfēnghuǒ xīnzhéyānliú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湖山¹经醉惯。渍(zì)²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jīn)零袂(mèi)³,涴(wǎn)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译文:湖光山色间醉饮我早已见惯,那时我衣服上染遍了点点泪痕、斑斑酒痕。如今我又一次来到京城临安客居,可叹衣服破碎,可又有谁来为我洗涤呢?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只有爬满枯井边沿的青青藤蔓在风中摇摆。东邻梁间相对呢喃的,大概还是旧时筑巢于华堂的双燕吧!
注释:三姝媚:词牌名。史达祖创调。调名源于古乐府《三妇艳》。双调,94字,仄韵。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古乐府《三妇艳》词,缘以名,亦名《三姝媚》曲。”¹湖山:指西湖及湖边的高山。²渍:沾染。³断襟零袂:指衣服破碎。襟:衣领。⁴浣:洗涤。⁵紫曲:指妓女所居的坊曲。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沈,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¹。舞歇歌沈,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译文:人间的春梦总是要做完的我也知道,奇怪的只是那段如梦的情缘,竟会这样的短暂。还记得你在绣房里抚弄秦筝的情景,特别令我喜爱的是深夜里在海棠花下摆开宴席。不再能见到你跳舞了,你的歌声也从此沉寂,花儿仍不减当初的娇艳,可似花的容颜却早已凋残。我久久地站立在河桥上,当要离去时,夕阳洒下了余晖,我的眼中不觉已充满了泪水。
注释:¹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是说承平时的歌筵酒宴。绣屋:指华丽的住所。

  这是一首感旧伤怀词,萍踪浪迹的词人吴梦窗一日路过都城临安(今杭州),来到当年曾栖息过的住处看望,但见荒草填门,井垣颓败,不禁感触纷纭,情不自胜,于是吟成此词,以抒襟怀。

  上阕着重描写故居现时的荒凉景象。开头三句交代自己自离开故居之后这许多年来的飘零生涯:“湖山经醉惯。”寥寥五字便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湖山”表现浪迹江湖;“醉”意味着借酒浇愁,生不得意;而“惯”则表示这样的生活已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为了进一步形象化,词人以“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加以具体描写。陆放翁有“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诗句,词人在这里以酒痕啼痕湿渍春衫表现自己的飘零生涯,比陆诗分量更重,其悲苦程度也更胜一筹。“又客长安”乃“过都城”的点题之笔,“长安”不过是一个借喻,实指南宋都城临安。“叹断襟零袂”二句自画出诗人窘困落魄的形象:衣衫褴褛,尚且积尘染垢,无人替他收拾洗涮。按诗人吴文英一生未曾入仕,只做过一点掌管文书的小职务,生活经常穷苦落魄,他曾有“几处路穷车绝”的词句自诉境遇的困顿窘迫。

  “紫曲荒门”以下三句写自家故居今日败落的景象:“紫曲”系京都巷陌的称谓,在紫门朱院的映衬下,自己的门前长满荒草,院中的井台破败不堪,蔓草披离,在风中摇曳着……更令人触目伤怀。“对语东邻”三句用的是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系指旧居东邻的家门亦已败落,而今为平民所居,那巢中栖着的还是当年华屋下的燕子。词中不仅写自己旧居的荒芜,也写东邻的变迁,这就较为广阔地写出世事的沧桑和朝廷的倾轧,暗示出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斗争,和日益走向衰败的颓势。

  下阕侧重描写昔日故居的繁华,由今抚昔,更表现出词人内心的伤痛。“春梦人间须断”是一句饱含哲理内涵的警语,也是词人凭吊旧居后的一声深沉的感叹:春梦是短暂的,而且其中断也是必然的,“世间哪有不散的筵席”?这是古往今来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谁也不能责怪梦缘的转瞬即逝,然而过去的记忆毕竟是让人留恋的。“绣屋秦筝”三句是对昔日美好记忆的展示:绣屋中筝声阵阵;海棠花在阶前傍着人儿开得那般娇艳;夜深了、酒宴才开;轻歌曼舞更增添了欢乐的氛围……“舞歇歌沉”三句是追述当年的情变:就在那时,歌方停,舞才歇,花还盛开着,不知为何,她便变了心,从此就再无信息……唉,昔日的悲欢都像梦一样逝去了,又如东流水般永不再返。久久地站在河桥边眺望自家荒草丛生的故居的词人要走了,却又舍不得离去,在夕阳影里,诗人的眼中满含的是苦涩辛酸的泪水。“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实在是一个漂亮的结尾,它不仅最后点明了词人怅观故居的方位和距离,而且使我们看到了词人茕茕凭吊的身影,河桥一斜阳;伫久一欲去一泪满,既有环境、时间,又有动作、情绪,这二者交融渗透,创造出一个多么充满诗意、多么富有内蕴的鲜明独特的意境呵!

sānshūmèi ·guòchéngjiùyǒugǎn

wényīng sòngdài 

shānjīngzuìguàn chūnshān hénjiǔhénxiàn yòuchángān tànduànjīnlíngmèi wǎnchénshuíhuàn ménhuāng yán沿bàijǐng fēngyáoqīngmàn duìdōnglín yóushìcéngcháo xiètángshuāngyàn 
chūnmèngrénjiānduàn dànguài dāngniánmèngyuánnéngduǎn xiùqínzhēng bànghǎitángpiānài shēnkāiyàn xiēchén huāwèijiǎn hóngyánxiānbiàn zhùjiǔqiáo xiéyánglèimǎn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hàn)(dàn)¹香连十顷陂(bēi)(举棹)²,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注释:¹菡萏:荷花。²陂:水池。这里“十顷陂”即言“十顷池”。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guǒ)鸭儿¹(年少)。
注释:¹鸭儿:船家所喂养的小鸭。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女子的活泼嬉戏情态。

  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