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qiūshānèrshǒu ·

yán míngdài 

qiūshānqiūshān qiūliánshānyān 
zuózhànjiāngkǒu jīnzhànshānbiān 
wényòuzhēnkuì jiànzuǒcán 
jīngmáizhōng chōngchéngduān 
zhāochángpíngbài shībiàngāngluán 
běisānbǎi hàohóngyán 
kǒuyōngtuótuó míngjiāyānguān 
shíyānyǐngrén yóuzàichéngnánjiān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¹阴岭²秀,积雪浮云端。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注释:¹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³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¹明霁(jì)²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¹林表:林外,林梢。²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zhōngnánwàngxuě

yǒng tángdài 

zhōngnányīnlǐngxiù xuěyúnduān 
línbiǎomíng chéngzhōngzēnghán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译文:六月的大雨刚洗礼过的山村,一阵凉意。田地里的流水里都带着水稻的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
松边一石平如榻¹,坐听风蝉送夕阳。
译文:松树边一方平石,犹如床榻一般,我坐在上面听着风声和蝉声的鸣叫,目送着夕阳落山。
注释:¹榻:指床。

shāncūn

dài sòngdài 

guòshāncūnliùyuèliáng tiántiánliúshuǐdàohuāxiāng 
sōngbiānshípíng zuòtīngfēngchánsòngyáng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重赠者,再作一诗相赠也,这首诗,还是送别诗。

  汉江,流经陕豫鄂,经过作者的好友吴国宾的家乡,吴国宾来到南京,现在就要回乡,只身踏上万里归途,汉江的明月会一路相送,回家后,不要轻易把身上的衣服洗掉,因为衣上沾着了帝京的灰尘。

  “此中犹有帝京尘”,一句,包含了作者对吴国宾的殷切期望:不要灰心,只要努力,还有希望博取功名,同时,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客人,回乡后,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些在南京的友人。

  边贡的这首诗,用“休把客衣轻浣濯”,来比喻相互之间的长久友谊,可谓饱含深情,用语独到,意味深长。

chóngzèngguóbīn

biāngòng míngdài 

hànjiāngmíngyuèzhàoguīrén wànqiūfēngshēn 
xiūqīnghuànzhuó zhōngyóuyǒujīngchén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¹之皋(gāo)²
译文: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
注释:¹九江:这里指荆州一带。²皋:水边高地。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译文: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经过至我碣(jié)¹,心惆怅我东海。
译文: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注释:¹碣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chūxiàménxíng ·yàn

cáocāo liǎnghàn 

yúnxíng chāoyuèjiǔjiāngzhīgāo 
línguāntóng xīnhuái怀yóu zhīdāngcóng 
jīngguòzhìjiéshí xīnchóuchàngdōnghǎi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kuài)(jī)。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liáo),问龙井所遣篮舆(yú),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注释: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航:渡。普宁:寺庙名。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篮舆:竹轿。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是夕,天宇开霁(jì),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suì)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zhuó)足于惠因涧(jiàn),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huáng)岭,憩(qì)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yè)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天宇开霁: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遂:于是。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濯:洗,洗涤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憩: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拜见。就书:书信比:等到。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lóngjǐngm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yuánfēngèrnián zhōngqiūhòu xīngláiháng dōnghuánkuài lóngjǐngyǒubiàncáishī shūyāoshān chūguō  hángzhìníng dàoréncānliáo wènlóngjǐngsuǒqiǎnlán yuē  shízhì   

    shì tiānkāi línjiānyuèmíng shǔháo suìzhōu cóngcānliáozhàngbìngérxíng chūléifēng nánpíng zhuóhuìyīnjiàn língshí zhījìngshàngfēnghuánglǐng lóngjǐngtíng zhuóquánshíéryǐnzhī níngfánjīngshí jiēwénrénshēng dàopángshè dēnghuǒyǐnxiǎn cǎoshēn liúshuǐbēimíng dàifēirénjiānzhījìng xíngèr shǐzhìshòu寿shèngyuàn biàncáicháoyīntáng míngnǎi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