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槐处处绿参天,行尽青山未到边。只有垂杨太娇稚,纤腰长似小婵娟。
榆槐处处绿参天,行尽青山未到边。只有垂杨太娇稚,纤腰长似小婵娟。
纪昀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江水澄(chéng)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chōu)¹玉筝²?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译文:江水清澈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水一边流泪一边倾听,望着这漫漫江水长叹一声。
注释:越调:宫调名。凭阑人:曲牌名。江夜:曲题。¹搊:拨动,弹拨。²玉筝:对古筝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80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10-112

yuèdiàopínglánrénjiāngjiāngshuǐchéng--zhāngjiǔ

jiāngshuǐchéngchéngjiāngyuèmíngjiāngshàngrénchōuzhēngjiānglèitīngmǎnjiāngzhǎngtànshēng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东岳云峰起,溶溶¹满太虚²
译文:乌云从东山上涌起,就像山峰一样!滚滚而来,简直要塞满整个天空。
注释:¹溶溶:形容乌云盛多。²太虚:指天空。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¹
译文:雷声阵阵,将小燕子们惊起。大雨倾盆,河里的鱼儿也要吓得躲到水底。
注释:¹幕燕、河鱼:均典出《左传》,无特别含义,仅指普通的燕子和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座对贤人¹酒,门听长者²车。
译文:如此雨夜,我独自面对好酒深感寂寞,除了雷雨声,就只有门外时不时的车马声了。
注释:¹贤人:指浊酒。《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白酒即浊酒,是一种酿造酒。清酒则为蒸馏酒。又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²长者:这里指显贵者,《史记·陈丞相世家》:“家乃负郭穷巷,然门多,有长者车辙”。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译文:很不好意思,这样的天气还请您赏光,路上太泥泞,就烦请您骑马来吧。
杜甫从兖州到任城小住,其间与任城许主簿时有来往,在一个雷雨天,他写了这首诗派人送给许主簿,邀请他骑马前来寓所共饮,这就叫“走邀”。诗中以周围自然事物因雷雨而造成的动荡不安情境来反衬诗人自己在雨天的寂寞感,并表达了对许主簿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1、 孙潜.《杜诗全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duìshū怀huáizǒuyāoshí簿gōng--

dōngyuèyúnfēngróngróngmǎntài

zhènléifānyànzhòuluò

zuòduìxiánrénjiǔméntīngzhǎngzhěchē

xiāngyāokuìnìngdàojiēchú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燐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东陵(líng)¹既废²,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译文:东焉侯被废弃以后,往司马季主那儿去占卜。
注释:¹东陵侯:指召平。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瓜的味道很美,称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²废:指秦亡后失侯爵。

  这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唐诗),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在现代看来,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

  全文可分两段:

  东陵侯的问卜为第一段。东陵侯在秦时为侯,在汉却下落成了庶人。这对其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他虽然也认识到了“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的道理,但由于“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便只好借问卜来寻找解脱。

  司马季主对东陵侯的回答为文章的第二段。在这一段中,司马季主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了占卜的偶然性和荒唐。“鬼神何灵,因人而灵”,“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的观点,反映出作者进步的思想认识。在这一段中,作者阐述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又论析了它们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并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应该说,作者在这里阐述和表明的一切,对于中国古代哲人来讲都不陌生,如《老子》、《庄子》等一些道家著所论证的大多就都有这种意味,而苏轼于《前赤壁赋》中写下的那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名言,简直更可以看作为本文的结论。刘基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只是复述前人已表达过的思想的情况下,仍为人们所乐道,所欣赏,原因就在于他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了。

  这篇文章尽管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具有较为深刻、启人心性的思想,但其中无比深沉的感慨与难以排遣的牢骚还是明显可感的。这篇文章虽然采取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无论是提问或是解答,都表明了旨在寻找自我解脱这一目的。问者的困惑,实际上也就是答者的困惑,而答者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作者本人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因此从总的方面看,作品所集中反映的无非是一种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zhǔlùn

liú míngdài 

    dōnglínghóufèi guòzhǔéryān zhǔyuē  jūnhóu  dōnglínghóuyuē  jiǔzhě jiǔzhézhě jiǔmènzhě wénzhīxiè  fēng yōngtōng dōngchūn shēn  wǎng qièyǒu yuànshòujiàoyān  zhǔyuē  ruòshì jūnhóuzhī yòuwéi  dōnglínghóuyuē  wèijiūào yuànxiānshēngjiàozhī  zhǔnǎiyányuē   tiāndàoqīn wéizhīqīn guǐshénlíng yīnrénérlíng shī cǎo guī   rén língzhě tīngértīng qiějūnhóuzhě yǒuzhěyǒujīn shìsuìtuíyuán zhīlóuguǎn huāngzhēnduàngěng zhīqióngruíshù qióngfēngchán zhīfèngshēnglóng guǐlínyínghuǒ zhījīngānghuázhú qiūchūn zhīxiàngbáituófēng dānfēngbái zhīshǔjǐnwán zhīsuǒ jīnyǒuzhīwéiguò zhīsuǒyǒu jīnzhīwéi shìzhòu huákāizhěxiè qiūchūn zhěxīn tuānzhīxià yǒushēntán gāoqiūzhīxià yǒujùn jūnhóuzhīzhī wéi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lǒng)¹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译文: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注释:¹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译文: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浅才¹²一命³,孤剑适(shì)千里。
译文: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注释:¹浅才:微才。²通:往来。³一命:命即官阶,周代官制有九命,一命为最低微之官。《礼记·王制》:“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此指出任哥舒翰幕府掌书记一职。⁴适:走、往的意思。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译文: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2-20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