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窗深情不忍离,去离徊徨意转迷。?
绿窗深情不忍离,去离徊徨意转迷。?
久拟深山学修法,又延行程到后期。
久拟深山学修法,又延行程到后期。

qíngshīèrshíèr--cāngyāngjiācuò

绿chuāngshēnqíngrěnhuáihuángzhuǎn

jiǔshēnshānxuéxiūyòuyánxíngchéngdàohòu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朝搴(qiān)¹苑中兰,畏彼霜下歇²
译文:早晨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注释:¹搴:取。彼:指木兰等花草。²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歇,衰竭。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míng)还云际宿,弄¹此石上月。
译文: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注释:¹弄:玩。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鸟鸣识¹夜栖,木落知风发。
译文: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注释:¹识:知。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异音同致听¹,殊响²俱清越³
译文:身居山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注释:¹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²异音、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³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妙物¹莫为赏,芳醑(xǔ)²谁与伐³
译文: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注释:¹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²芳醑:芳香的美酒。³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伐,赞美。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xī)¹
译文: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注释:¹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个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则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

  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

  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灵运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这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谢灵运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67-669

shíményánshàng宿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zhāoqiānyuànzhōnglán wèishuāngxiàxiē 
mínghuányún宿 nòngshíshàngyuè 
niǎomíngshí luòzhīfēng 
yīntóngzhìtīng shūxiǎngqīngyuè 
miàowéishǎng fāngshuí 
měirénjìnglái yáng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¹²古寺³,初日高林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注释:¹清晨:早晨。²入:进入。³古寺:指破山寺。⁴初日:早上的太阳。⁵照:照耀。⁶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曲径¹²³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译文: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注释:¹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²通:一作“遇”。³幽:幽静。⁴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¹鸟性,潭(tán)²³人心。
译文: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注释: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²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³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万籁(lài)¹²(dōu)³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译文: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¹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²此:在此,即在后禅院。³都:一作“俱”。⁴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⁵钟磬: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shānhòuchányuàn

chángjiàn tángdài 

qīngchén chūzhàogāolín 
jìngtōngyōuchù chánfánghuāshēn  (zuò zhú )
shānguāngyuèniǎoxìng tányǐngkōngrénxīn 
wànlàidōu dànzhōngqìngyīn  (dōuzuò  dànzuò wéi )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游妓¹散,独自绕回堤(dī)²。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xián)雨暗城西。九陌³未沾泥。
译文:游乐宴游的游妓已经散去,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将整个城西都变得黑暗阴沉,原野上还没有泥水。
注释:¹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²堤:迂回曲折的堤岸。³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泛指原野。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xī)¹。墙外见花寻路转²,柳阴行马过莺啼³。无处不凄凄
译文:暮春已至,桃树、李树上繁花谢尽,果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树下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看见他人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注释:¹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²寻路转:寻找回家的路。承上句“未成蹊”,指无路。转,回。 ’³过莺啼:一路经过,唯闻莺啼,指无人。⁴凄凄:伤感,悲伤。

  该词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孤独地在大雨欲来的气氛中行走。首句“游妓散,独自绕回堤”便指出,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同游人已散,而词人未去,这里伏下了一个未知的谜。

  接下来写词人放眼望去,只见“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来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这雾中的绿色原野,浓云带雨的天气,尽管“烟陌未沾泥”,道路上还没有泥水,但是山雨欲来之势已成。这种景象对孤独的人来说会感到更加失落与压抑。“烟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烟陌;但此处都泛指原野。

  词的下阙通过自然景色与典型动作的描写,揭示词人心绪的迷茫不宁与孤寂。“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说: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这句话是翻用前人现成典语,《史记·李将军列传》篇后“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因为桃李果实成熟是夏天的事,而这里只是写春末的实景,未必涉及典语中的实意。

  接下去则抓住人物的一两个动作进而摹写词人的痴迷情态,“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是写:他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上述动作的描写似乎显得词人很消闲、很洒脱,似乎纯粹是在入迷地追逐快要老去的春光。其实不然,下面尾句“无处不凄凄”便作了回答。

  词人内心悲凄。这便是“游妓散”而不去,仍在“独自绕回堤”的原因。至于他悲凄的内容,虽没有正面点出,但也有侧面泄露,从“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二句,似乎可见端倪:是为了爱情的纠葛缠绵。文学作品中的花、柳、莺啼均与美女、恋情有关,诗词中更甚。

  这首词采用“万物皆着我色”的“移情”手法,抒写的全是情中景色,含蓄蕴藉,写炽烈的情爱而未露市井俚俗之气,自然中透着典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576页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¹秋节²
注释:¹厉:振奋,飞扬之意。²秋节:秋季,秋天季节。
遥瞻四五峰,壁立皆奇绝。
遥瞻(zhān)四五峰,壁立¹皆奇绝。
注释:¹壁立:像墙壁一般地垂直地矗立着,形容山势陡峭。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
¹竹傍(bàng)林四,乔²松倚(yǐ)岩列³
注释:¹修:长,高。²乔:高。³岩列:成排成列的山岩。
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
黄菊散芳丛¹,清泉凝白雪²
注释:¹芳丛:犹言花丛。²清泉句:谓清澈的泉水如晶莹的白雪。水花飞溅,白色水花如空中飞扬的白色雪花。
对此怀素心,千里共明月。
对此怀素心¹,千里共明月²
注释:¹素心:本心,素愿。亦可指纯洁之心。皆通。²千里句:此处有请明月作证之意。另同“千里共婵娟”,谓大家共此明月,各自保重。于义亦通。
愿保幽贞姿,岁寒双皎洁。
愿保幽贞¹姿,岁寒²³(jiǎo)洁。
注释:¹幽贞:幽为静,贞为正。幽贞姿意为娴静端正的姿态。²岁寒:一年的寒冬,喻困境、暮境。³双:素心,明月。
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气象是何等壮观!修竹傍林,长松倚岩,黄菊散芳,清泉凝雪,景色是何等绮丽!德隐此诗,把这一切都描绘出来了,她要说的是,面对这美好的江山胜景,她不会触动尘思凡念,她将永葆幽贞,永葆皎洁。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xī)(chì)¹还相趁²
译文:不要问,怕人问,相问会增添几多怨恨。碧绿的春水涨满池塘,双双嬉戏的紫鸳鸯正拨动春心。
注释:¹鸂鶒: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²趁:趁便,乘机。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昨夜¹雨霏(fēi)²,临明³寒一阵。偏忆戍(shù)人,久绝边庭信。
译文:昨天夜里春雨纷纷,天明时阵阵寒气相侵,偏又想起远征戍边的他,很久很久未收到边关的信。
注释:¹夜:一作“日”。²霏霏:雨雪盛貌。³临明:即将天明。⁴寒一阵:犹言阵阵寒气。⁵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⁶绝:无,没有。⁷边庭:边地,边塞。

  毛文锡是西蜀代表词人之一,尤工小词,此阕为其杰作,素受赞诵,沈初有诗曰:“助教(温庭筠)新词《菩萨蛮》,司徒(毛文锡)绝调《醉花间》。晚唐风格无逾比,莫道诗家降格还。”推崇其为一代诗雄。文锡词多“以质直见情致”,此阕却写得含蓄婉转,曲致其意,颇耐寻味,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此词破题用“陡健之笔”(《词徽》卷五),劈头便云:“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云起马面,突兀而来,挟带着强烈的感情。词用口语,用民间文学的重复、回环的手法,语言流利清新。通观全篇,乃替思妇设辞,有个性特征。女主人公不愿人问,更怯惧人问,唯恐平空再增添一段怅恨伤心;既云“添恨”,显见心头已有恨郁积。所“恨”什么?怕“问”什么?为什么“相问”会如此深深地触动心底隐痛?首三句无端而降,平地起波,顿时结成一个悬念。接下“春水”两句并不予回答,而是宕开一笔,折入景中,拉展出一卷池塘春意图。女主人以徘徊池塘畔,只见:微风徐拂,春水满塘,碧池如镜,洗映蓝天;水面上浮游着三五成群的紫色鸂鶒,头披五彩缨,双双相嬉,活泼的生机,不时打破池塘的宁静。画面讲究色彩,动静相映。这幅画深有寓意,不仅“春水”交代时令,“池塘”交代地点,更主要的是“鸂鶒相趁”表面写景,实际暗示幸福的爱情生活。“鸂鶒”,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花间派词人常将之视作鸳鸯来咏写。“趁”,因利乘便之意,词指鸂鶒双双相嬉、爱抚。词人写鸳鸯,鸂鶒,“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望江南》),是以双双相随的水鸟象征美满恩爱的婚姻。至此,读者依稀感到女主人公的“恨”,似与爱情生活的缺憾有关,但悬念仍未解。

  过片二句承上片结句而来,由池塘水涨而翻忆昨夜春雨,是“春水”句的补足和延伸;水因雨而涨。一夜春雨霏霏,雨带寒意,临明一阵逼人。词化用唐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诗句,暗示女主人公彻夜不眠,卧听雨声。画面色彩气氛由热转为冷,自上片春江水暖跌入临明雨寒,心情也随之暗转。临明的寒意,侵人肌肤,女主人公由自己身上寒,推想到“伊人”的寒暖,而牵肠挂肚,逼出煞拍二句“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戍楼”,征人所居,挑明女主人公身份,原来是个独居闺房的边防军人的妻子。丈夫万里从戎,边庭音信久已断绝。生死未卜,寒暖不知,不能不使妻子终日牵挂,惊忧怅悲,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结尾二句,如泣如诉,解开了全阕的悬念,词旨大明,乃思妇思念征夫。这才明白:女主人公为什么在词首启唇即哀诉:“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原来她怕人家问她远征丈夫的消息。也才明白:她闲步池塘,是为了避开人目,排遣愁怀。不料春景虽美,“触景更添恨”,水鸟双双成对,自己却茕独只影,说不出的凄愁伤感。因春色而生春心,因春心而触春恨。故过片心境迅即浸入彻骨春寒之中。煞拍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况周颐评曰:“《花间集》毛文锡三十一首,余祇喜其《醉花间》后段‘昨夜雨霏霏’数语,情景不奇,写出正复不易,语淡而真,亦轻清,亦沈着”(《餐樱庑词语》)。

zuìhuājiān··xiūxiāngwèn--máowén

xiūxiāngwènxiāngwènxiāngwènháitiānhènchūnshuǐmǎntángshēngchìháixiāngchèn

zuófēifēilínmínghánzhènpiānshùlóurénjiǔjuébiāntíngxì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