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
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
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大儿执鸾刀,缕缕切红玉。
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大儿执鸾刀,缕缕切红玉。
次儿拾柴薪,细火煨陆续。烟飘豆架青,香透疏篱竹。
次儿拾柴薪,细火煨陆续。烟飘豆架青,香透疏篱竹。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餗。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餗。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

shìxiǎoyuán--zhèngxiè

xiǎoyuánshíkuānluòluòshùjiānchūncǎohuìhánhuāyǒu

yǎnglǎojiéshìliángròuérzhíluándāoqièhóng

érshícháixīnhuǒwēiyānpiāodòujiàqīngxiāngtòushūzhú

pínjiāwèibáodāngdǐngxiōngsuǒcānxiāoláishèngzhōu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lú)山烟雨浙江潮(cháo)¹,未至千般恨²不消。
译文: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注释:¹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²恨: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9-2470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韩信在淮(huái)阴,少年相欺凌¹
译文: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有市井少年欺凌他。
注释:¹“韩信”二句: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年时贫困。曾在淮水边向漂母乞食,曾受淮阴市井中少年胯下之辱。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屈体¹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译文:他屈体而就,形若无骨,而其胸中却怀有雄心壮志。
注释:¹屈体:犹屈膝。指屈服、投降。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一遭¹龙颜君²,啸咤(zhà)³从此兴。
译文:他一遇上汉高祖这样的真龙天子后,从此叱咤风云。
注释:¹遭:遇也。²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³啸咤:叱咤风云。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千金答漂(piǎo)¹,万古共嗟(jiē)称。
译文:后来对在淮阴接济过他的漂母报以千金,获得了被人称赞的千古美名。
注释:¹“千金”句:《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封楚王后,将从前在淮水畔接济过他的漂母找来,予以千金作为报答。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¹
译文:而我今天如何呢?苦寒相仍,坐立不宁。
注释:¹相仍:相续。
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
长风入短袂(mèi)¹,内手²如怀冰。
译文:长风带着寒气吹入了短袖,袖手取暖却手冷如冰。
注释:¹短袂:短袖。²内手:将手纳人袖中取暖。一作“两手”。内,同“纳”。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故友不相恤(xù)¹,新交宁见矜(jīn)²
译文:故友不相体恤帮助,而新交不予怜悯同情。
注释:¹相恤:相互体贴怜恤。恤,救济。²见矜:怜悯。
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
摧残槛(jiàn)中虎,羁(jī)(xiè)¹(gōu)²上鹰。
译文:就像老虎被囚在笼子里,雄鹰被拴在臂驾上。
注释:¹羁绁:用绳子拴住。²韝: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何时腾风云,搏击¹申所能?
译文:何时才能高飞入云,长天搏击,一申所能呢?
注释:¹搏击:冲击长空或迎向风浪。

  全诗十八句,可分为前后二部分,前八句借韩信事自喻。淮阴人韩信,开始为布衣,“贫无行,不得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后来碰到一位“漂母”,她见韩信饥饿,就给他饭吃,一连数十日。……当时淮阴屠中有恶少公开欺侮韩信说:你虽然个儿大,还喜欢带着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就用剑刺我,如果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冷冷地看了他们一下,忍受着暂时的屈辱照办了。“众皆笑,以为怯。”……后来韩信碰到汉高祖刘邦,得到重用,为汉朝的开国立下大功,被封为淮阴侯。韩信出头后,“召所食漂母,赐千金。”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八句诗概述的就是这段史事,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李白自幼聪颖,满腹经纶,自认有韩信那样的辅国才智,自比眼前遭遇有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少年相欺凌”句,是否李白在邠州也遭到过像淮阴屠中少年欺韩信那样的事,今无可考。但落魄文人到处受人白眼,在李白诗中多有记载,其忍气吞声的苦状可以由此体会。“屈体若无骨”句,原出蔺相如故事,此处承前之意仍应指韩信受辱事。意思是说,韩信从恶少袴下钻过,是一时之辱,而心中却怀抱着自己的“壮志”。“一遭龙颜若,啸咤从此兴”两句是说:韩信遇到刘邦后,受到重用,从此叱咤风云,为汉朝的统一大业大大地干了一番事业,为人万古传颂。

  “而我竟何为”以下,由上八句咏史转入言志。这十句又可分为几层,前六句慨叹自己的困顿处境。李白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成都,下渝州;二十五岁出三峡,过荆门,到江陵,游洞庭,登庐山,抵金陵,二十六岁往扬州,西达陈州;二十七岁娶妻孙氏,遂家安陆,直到三十四岁西谒长安。这期间他游历祖国名山大川,饱尝旖旎风光。但其真正目的在于从事干谒活动,广交豪士,寻求政治出路,希望以布衣直接进入仕途。据《与韩荆州书》所云:“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他的干谒活动从十五岁就开始了。其诗歌中明白记载的如:二十岁谒益州长史苏颋,得到称赏,说他“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二十六岁由扬州谒陈州刺史李邕,《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自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以大鹏比,语极狂放;二十九岁谒安州李长史遭辱,后来连交情较深的裴长史也不理解他,一次又一次干谒失败。三十岁已是而立之年,本望来京都能有所获,结果仍是一无所得,“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长相思》)。

  李白来邠州以后的遭遇,还是一派凄寒孤寂的惨景:“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这二句与前一句“寒苦坐相仍”是写气候,写环境,写愁情。北风呼哨,客舍枯坐,两手如冰,一腔苦水,无法倾吐!同时同地之作《邠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中有句:“哀鸿酸嘶暮声急,愁云苍惨寒气多”“寒灰寂寞凭谁暖,落叶飘扬何处归”,正好用作这几句的注释。“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是写世态、写人情。“故友”当指入长安前曾八、九次干谒过的裴长史等一班人;“新交”或指来长安拜见的张垍、来新平后结交的同族李粲等。投靠无门的一介书生,旧友既不能扶持救济,新知也没有谁能怜悯。

  最后四句“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李白以猛虎、雄鹰自比,说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有如束缚着的雄鹰,不能展翅。呼哨腾越、博击长空之宏志无法实现。李白自少以神鸟大鹏自况,廿五岁那年在江陵遇见道士司马承祯,作有《大鹏希有鸟赋》,后改定为《大鹏赋》,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为国家建立功业,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乐观的。这年他才三十岁,风华正茂,所以坚信“腾风云”,“申所能”的机会一定会到来。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山川鱼鸟为比拟,咏史言志,赋物抒情,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他对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对暂时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23-325
泪浥红笺第几行,唤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泪浥(yì)¹红笺(jiān)²第几行,唤³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译文:红色的信纸被泪水沾湿,窗外有鸟儿娇声啼叫,却不敢开窗。只因害怕勾起以前与君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¹泪浥:被泪水沾湿。浥:沾湿。²红笺:红色信纸。³唤:呼叫,喊。
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
屏障(zhàng )厌看金碧¹画,罗衣不奈水沉香²。遍翻眉谱³只寻常。
译文:屏风上的金碧山水画不喜欢看了,缭绕的沉香也叫人不耐烦。眉谱翻了又翻,心上人不在身边,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致。
注释:¹金碧:金碧山水,即以泥金、石青、石绿三色为主的山水画。古人多将此画于屏风、屏障之上。²水沉香:即沉水香,又名沉香。落叶亚乔木,产于亚热带,木材是名贵的熏香料,能沉于水,故名。³眉谱:古代女子画眉毛所参照的图谱。

  这首《浣溪沙》继承了传统诗词写作一大风格,便是情感女性化。

  这首词是以词人妻子的角度写,通过描写妻子对词人的深切怀念来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词在情感上收放并进,虽词浅意显,却更显得情深意切。从总体上开,全词在“怕”、“闲”、“厌”三阶段情感递进中上升。

  上阙“泪渑红笺”起首,基本奠定全词的格调。“泪浥红笺”是一种情感的外放,在情感统摄上,有开门见山的优势。接着写“娇鸟”、“唤人”,却“怕开窗”,这时,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较之“泪浥红笺”,相对内敛一些,用“怕”来表现内中矛盾,她大抵会黯然神伤:“此遭启窗开,只怕又是,一番空倚栏。”接着情感益发收了一番,用了“闲”这开似无情感的词。然而这“闲”是藏着极深沉情感的,“闲”与“好时光”的交织,让她无比无奈与痛苦。

  下阙并未脱离上片的情感轨迹。第一句“屏障厌开金碧画”中的“厌”字,是全词情感的最高点,余下几句,尽是这时情感飞瀑直泄而下的水流,“罗衣犹觉寒”,“眉谱无心思”。“厌”字较之“泪”、“怕”,更为深沉,所以内敛得也最深。这时她对外部世界的一切只是一个“无心”,对那些氤氲的沉香、华丽的屏画、缤纷的眉谱等,就因一个“厌”,不闻、不开、不画,无有适意,无不伤怀,开似“天命无常,人事随兴”,其实心中的情感确是最为激烈的。这种“非我所爱,皆我所恨”的细腻而激烈的情感,逐渐从词中表现出来。

  回开全词,词人在情感处理上颇有一些小心思。在情感的处理手段上,采用“收”的方法,而情感的表现上,却是念人伤怀,愈感愈深,递相深进地“放”。这首词很短,可谓“小制”,然情感上却收放并进,读之味足,感慨至切。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11页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译文: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¹白复相侵寻。
译文: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复越来越多。
注释:¹况乃:何况;况且。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译文:不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独。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山河大地拥清辉¹,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注释: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zhōngqiū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niánzhōngqiūyīnqíng jīnniánzhōngqiūyīnyīn 
bǎiniánhǎojǐngduō kuàngnǎibáixiāngqīnxún 
xīnyǒuguāngmíngyuè qiāntuányuányǒngquē 
shānyōngqīnghuī shǎngxīnzhōngqiūjié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译文: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丈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qióng)¹去。
译文: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注释:¹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

bié

mèngjiāo tángdài 

biéqiānláng lángjīndàochù 
hènguīláichí xiànglín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