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¹掷去不为官,囊(náng)(tuó)²萧萧³两袖寒。
译文: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注释:¹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²囊橐:一种口袋。³萧萧:空空的样子。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译文: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注释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两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两板桥因为请求7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两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译文:巴陵长江侧岸的这堆石头,经历了万年的风浪,横卧成为白马驿。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译文:江水奔涌,漩涡如电快速旋转,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阳光下虹光灿烂。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临驿(yì)卷缇(tí)幕,升堂接绣衣¹
译文:裴侍御在水驿升堂,卷起绣帘,把刺绣的衣服赠送与我。
注释:¹绣衣:用《汉书》绣衣直指事。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情亲不避马¹,为我解霜威。
译文:友情深厚,把所有的客套礼仪放在一边,为我带来了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我流放途中感受的凄凉。
注释:¹避马:用《后汉书》桓典事。

  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现岳阳巴陵县的时候,遇到当时朝廷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鸭栏驿,于是请李白上坐,送衣,问寒问暖。在李白特别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给于了深切的关怀,其他如宰相张镐等都给于了很多帮助。

  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是比较会交际的,关键时刻还是有朋友的援手,同时,也看到当时的人情还真有大唐的气度,不是处在那种墙倒众人推的社会氛围之中。有了这么多朋友的帮助,才有可能在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沿途都是地方官员招待,这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饮胡为醉兀(wù)¹,此心已逐归鞍(ān)²发。
译文:没有饮酒为什么依然感觉像喝醉了昏昏沉沉的呢?我的心已经追着弟弟回家的马一起送出去了。
注释:¹兀兀:昏沉的样子。²归鞍: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归人犹自念庭闱(wéi)¹,今我何以慰寂寞。
译文:归家的人还有亲人和家可以惦念,而我又用什么来抚慰寂寞呢?
注释:¹庭闱:指父母居住处。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登高回首坡垅(lǒng)¹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译文:在高处回头看视线已经被丘陵阻隔了,只能看见弟弟的帽子高高低低地出没。
注释:¹坡垅:丘陵。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译文:我惦念着弟弟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衣着太过单薄,还要在撒满月光的路上独自骑着马回去。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路人行歌¹居人乐,僮仆²怪我苦凄恻(cè)³
译文:路人边走边唱着歌感受着人世的快乐,仆人埋怨我沉溺于悲伤哀痛。
注释:¹行歌: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²僮仆:仆人。³凄恻:悲伤。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¹
译文:我也知道人生总要有离别,但只是害怕时间流逝得太快。
注释:¹飘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寒灯相对记畴(chóu)¹,夜雨何时听萧瑟。
译文:什么时候可以在寒夜的孤灯下面对面回忆往昔,在下雨的夜晚听着风吹树木的声音。
注释:¹畴昔:往日;从前。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译文:你要记得我们的约定和情意不可以忘记,千万不要太爱高官俸禄。

xīnchǒushíyuèshíjiǔyóubiézhèngzhōu西ménzhīwài

shì sòngdài 

yǐnwéizuì xīnzhúguīān 
guīrényóuniàntíngwéi jīnwèi 
dēnggāohuíshǒulǒng wéijiànmàochū 
hánniàněrqiú shòucányuè 
rénxíngrén tóngguài 
zhīrénshēngyàoyǒubié dànkǒngsuìyuèpiāo 
hándēngxiāngduìchóu shítīngxiāo 
jūnzhīwàng shènàigāoguānzhí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君讳¹嘉,字万年,江夏²³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曾。祖父揖(yī),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¹⁰,弱冠、俦(chóu)¹¹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¹²。常叹君温雅平旷¹³,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yì)
译文:已故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江夏郡鄂县人氏。曾祖父孟宗,因孝行而闻名,在吴国做官,为司空。祖父孟揖,晋惠帝元康年间做过庐陵太守。孟宗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阳县,子孙在那里安家,于是成为该县人氏。孟嘉君少年丧父,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孟嘉君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二十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之人,他与孟嘉同时而名声相当,却常对孟嘉推许心服。因此孟嘉名冠卅里,声传京城。
注释:征西大将军:指桓温。孟嘉长期为桓温僚佐,最后任其长史。长史:大将军属官之一。府君:汉晋时尊称太守为府君,子孙对先父先祖亦称府君。孟嘉是陶渊明外祖父,故称孟府君。¹讳:避讳。死者名要避讳,所以提起名时要说讳某。²江夏:郡名,郡治在今境湖北安陆境。³鄂:从《晋书》《世说新语注》应作鄳(méng)。晋时江夏郡有鄳县无鄂县。鄳,今河南罗山县。⁴司曾:官名。李本作“司马”。⁵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⁶新阳:从《世说新语注》应作阳新。阳新,三国吴所置,故城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南六十里。《晋书·地理志》武昌郡下有阳新县。孟氏原籍鄳县,孟嘉实为阳新人。⁷长沙桓公陶侃:陶侃字士行,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谥曰桓。⁸乡闾称之:曾本云“一作乡闾伟之”。⁹冲默:淡泊沉静。¹⁰远量:超俗的度量。¹¹俦类:朋辈。¹²君右:君之上,指在孟嘉以上。¹³温雅平旷:这是郭逊给孟嘉的品题。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座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座,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太尉颍(yǐng)川庾(yǔ)¹,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²,镇武昌,并领江州。辟(bì)³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麈(zhǔ)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¹⁰。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¹¹,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chǔ)(póu)¹²,简穆¹³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¹⁴,正旦¹⁵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¹⁶,君座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座,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¹⁷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¹⁸焉。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qiáo)国桓温¹⁹参军。
译文:太尉庾亮是颍川人,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受命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问他下面风俗好坏。孟嘉回答说:“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麈掩口而笑。诸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还家;老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一派和悦。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太傅褚裒是河南人,他干练而温和,很有度量且有才识,当时他任豫章太守。一次他离开豫章来朝见庾亮,适逢正月初一庾亮大会州府人士,其中大多是贤俊名流之辈,孟嘉的座位离主座很远。诸裒问庾亮:“江州有位孟嘉,他在哪里?”庾亮说:“他在此,您只管自己寻找。”褚裒一一看过,于是指着孟嘉对庚亮说:“难道不是这人吗?”庾亮高兴地笑了,喜的是褚裒能认出孟嘉来,同时也为孟嘉能被褚裒认出来而感到惊奇,于是就更加器重孟嘉。孟嘉君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
注释:¹颍川庾亮:庾亮字元规,颍川人。晋成帝时,以帝舅身份当政。死后追赠太尉。²分陕之重:陕,地名,今河南陕县。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统治陕以东,召公统治陕以西。后世凡两大臣夹辅王室者,称为分陕重任。庾亮以征西将军、江荆豫三州刺史,总摄长江上游军政,与丞相王导共佐晋室,所以说受分陕之重。³辟:征聘。⁴部庐陵从事:委任庐陵郡从事。庐陵郡属江州。从事,官名。⁵还传:回到传舍。传舍,驿舍。⁶麈尾:麈,鹿类。以麈尾做成的拂麈叫做麈尾。当时贵族名士多手持此物。⁷盛德人:有道名流。⁸自除吏名:李本无“名”字。⁹版:授职,委任。¹⁰劝学从事:官名。¹¹望实:名望实才。¹²褚裒:字季野。曾为豫章太守,《晋书》有传。¹³简穆:简贵沉默。¹⁴出朝宗亮:朝宗,这句话是说离开豫章朝见庾亮。¹⁵正旦:元旦。¹⁶时彦:当代知名人士。¹⁷将无:岂不,难道不。晋人习语。¹⁸益器:越发器重。¹⁹桓温:字元子,谯国(今安徽怀远县)人。时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左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座。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座,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¹,参左毕集,四弟二甥(shēng)咸在座。时佐吏并著戎服²。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³,为咨议参军,时在座,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¹⁰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译文:孟嘉君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所部参佐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坐。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孟嘉的举止。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给孟嘉。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坐,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返回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丝毫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座之人为之赞叹。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任命。晋穆帝司马耽闻其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孟嘉,孟嘉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说自己不能做拜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注释:¹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²戎服:军服。³太原孙盛:孙盛字安国,太原人,当时著名文士。⁴著坐处:放在嘉座上。⁵了不:讫不,竟不。⁶容思:需要构思。⁷除:授职。⁸尚书删定郎:官名。⁹不拜:不谢官,不就职。¹⁰萧穆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在位年号为永和及升平(345—361年)。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kuài)(jī)人,丧亡,君求赴义¹,路由永兴。高阳许询²,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³,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译文:孟嘉君曾经做过刺史谢永的别驾。谢永是会稽人,不幸去世,孟嘉请求前去吊丧,以尽往日下属之情,途经永兴县。高阳人许询,有俊才,辞去荣禄不愿做官,常常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此时正客居在永兴县界。一次他乘船到附近去,正遇孟嘉经过,他赞叹道:“都市中的优秀人物我全都认识,唯独不识此人。也只有中州的孟嘉,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难道不正是他吗?可是他又因何而至此地呢?”许询请人去向孟嘉的随从打听。孟嘉告诉来人说:“我本就打算前去拜访,现在我先去吊丧尽义,不久回头就到许先生那里去。”孟嘉返回时,于是就在许询处连住两夜,两人相互成为知音,彼此很是投机,像是多年的老友。
注释:¹赴义:汉晋时,对上司吊丧送葬,成为当然义务。所以吊丧称作赴义。²许询:高阳新城人,当时名士。³乘船近行:李本作“乘舡近行”。近行,在相近处行舟。⁴信宿:一宿叫宿,再宿叫信。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¹(tuí)²,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常会神情独得³,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hān)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译文:孟嘉君回到桓温府后,转官为从事中郎,很快又升迁为长史。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而待人接物罢了。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曾遇内心有所感触体悟,就超然驾车,直去龙山,顾影痛饮,至晚方归。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人不能没有权势,这样我才能驾驭您。”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注释:¹朝:指刺史衙门。²隤然:顺随貌。³会神情独得:遇心上有特殊体会。⁴造夕:到了天晚。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衿,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贵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意。”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纵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谨按采行事,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¹,行不苟合,言无夸衿(jīn),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hān)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²远寄³,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嗜(shì)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贵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qiān)其意。”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纵父太常夔(kuí)尝问耽(dān):“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¹⁰,实钟¹¹(jué)¹²。谨按采行事,撰(zhuàn)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jīng)兢若履深薄¹³云尔。
译文:从儿童时代直到五十岁,孟嘉君行事从不苟且求合,言辞之中从不自我吹嘘,从未有过喜怒哀乐的表情。喜欢酣畅饮酒,即使过量仍言行不乱。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桓温曾经问孟嘉:“酒有什么好处,而您如此嗜好它?”孟嘉笑着回答说:“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罢了。”桓温又问关于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声乐呢?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中散大夫桂阳人罗含,为孟嘉赋诗说:“孟嘉善饮酒,不失其本意。”光禄大夫南阳人刘耽,过去与孟嘉同在桓温府中供职,我的叔父太常卿陶夔曾经问刘耽:“孟嘉如还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的职位?”刘耽回答说:“他本来就应当是三公中的人物。”孟嘉就是如此被当时人所推重。我已故的母亲,是孟嘉君的第四个女儿。正如《诗经·凯风》“寒泉”之诗那样,对母亲的思念,充满我的内心。我谨慎地采录。考察孟嘉生平的行踪事迹,写成这篇传记。只恐有错误之处,而有损于大雅君于的德行。所以我战战兢兢,真像是临深渊,履薄冰啊。
注释:¹知命:五十岁。²融然:高朗貌。³远寄:寄心世外。远,曾本云“一作永”。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说弦奏不如管奏,管奏不如人歌。⁵渐近自然:是说最自然的音乐是人的歌唱。⁶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县人。先为庾亮江夏从事,后为桓温征西户曹参军。⁷不愆其意:不失中心主旨。⁸作公:做到三公一类官。⁹三司:司徒、司马、司曾。即三公。¹⁰凯风寒泉之思:指思念母亲的心情。¹¹钟:集中于。¹²厥心:其心,这颗心。¹³若履深薄:像是临深渊履薄冰。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¹,以及时也。”君清蹈衡(héng)²,则令闻³孔昭;振缨(yīng)公朝,则德音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译文:赞⁹曰:孔子说:“提高道德修养,增进业务知识,是想及时为世所用。”君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门之时,则美名远扬;出仕做官之时,则有口皆碑。天道悠远而人命短促,没能终成大业,多么可惜啊!仁者必定长寿,这话岂不是说错了么?
注释:¹孔子称进德修业:“进德修业”句见《易经·乾卦》,此卦相传孔子所作。²清蹈衡门:高隐之士出入柴门。³令闻:美名。⁴孔昭:甚显著。⁵振缨:振动冠上的缨带,指登仕当官,与弹冠之意相同。⁶德音:犹令闻也。⁷允:诚信。⁸道悠运促:天道悠久,人命短促。⁹仁者必寿:《论语·雍也》:“仁者寿。”有仁心的人必然长寿。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除《五柳先生传》外唯一一篇写人传记,不见载于正史,故为别传。文章重点讲述了“庾亮问风俗得失”、“率多时彦中鹤立鸡群”、“对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礼”、“重阳龙山登高落帽”、“高阳许询雅相知得”、“神情独得顾景酣宴”、“渐进自然的丝竹人声”和“好酣饮逾多不乱的酒中趣”等充满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风流之趣的故事,展示了孟嘉温雅平旷、冲默远量、行不苟合、言无夸衿、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品质个性和清操美德,塑造了孟嘉风流倜傥、名冠州里、声流京邑、俦类咸敬、盛德名流的形象。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几个代表事情,如庾亮赞嘉、褚裒识嘉、龙山落帽(孟嘉落帽)、龙山造饮、渐近自然等轶事。这些轶事足以展示孟嘉的名士风采和魏晋时代之风流。孟嘉就是很讲究“情”的名士。孟嘉家庭观念很重,这篇传记中记载:“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孟嘉主动辞官回家,步行归家会见父母兄弟,享受亲情伦理;且他十分重视曾经上下级关系,孟嘉曾为刺史谢永之别驾,谢丧亡,君求赴义,虽然汉晋之时,下属对上司吊丧送葬成为当然之义务,但他知道主次轻重。当名士许询半途邀请孟嘉时,孟嘉云:“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后来孟嘉在许询处连住两晚,“雅相知得,有若旧交”,首次相会便如同旧交。还有孟嘉有名的丝竹肉论,亦可称之为渐近自然论,也反映出孟嘉多情一面。这篇传记中记载: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些关于孟嘉的丝竹肉论的记载,简洁有力,清新脱俗,一语中的。孟嘉也因此名垂千古。“渐近自然”的总结极其传神高深,若非对自然、自由之向往,则很难有此种传神总结。

  孟嘉有着很好的才学修养和德行涵养,“龙山落帽”的故事家喻户晓,也为后人津津乐道。这篇传记记载: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行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内容详实具体,细节描写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孟嘉的魏晋名士风度。“了不容思,文辞超卓”此八字褒奖大大超过了《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引《孟嘉别传》以及《晋书·桓温传》附《孟嘉传》两本书,生动表现了孟嘉的文思泉涌,才情卓绝。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觉,也许未能觉察到;也有可能孟嘉意识到自己失态,而佯装未知,呈现出一种魏晋姿态。但无论是哪种情形,读者感受出孟嘉心无杂尘,心中坦荡荡的名士风范。面对桓温的恶作剧式的不怀好意,孟嘉超然、冷静地面对突发情况,“冲默有远量”,淡泊沉静,富有度量,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不朽佳名。这段轶事在后代反响很大,后人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落帽参军等词语来称赞一个人的镇定自若,潇洒儒雅。后世文人也纷纷借用此典故来表现大将风度。如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陈师道《后山诗话》:“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后代的吟咏无形中扩大了孟嘉的个人魅力。孟嘉的文章和人品道德是高度统一的。这篇传纪中记载,晋成帝时,庾亮以帝舅身份当政,他对其弟庾翼说,“孟嘉故是盛德人也”,评价极高。孟嘉“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晋穆帝召见,孟嘉竟然辞绝,令人起敬。野心勃勃的桓温曾得意洋洋地对孟嘉说:“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但孟嘉作为桓温的参军,却终生未为桓温所用,助其篡逆。相同的是,陶渊明虽然先事桓玄,后事刘裕,两人都有篡逆之野心,但陶渊明及时醒悟,及早抽身,归隐山林。

  此文记载:太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褚裒在人才济济的州府人士中,也能慧眼识才,可见孟嘉精神脱俗,气度不凡一面。这段内容,《世说新语》的记载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有出入。在鉴人过程中,褚裒“眄睐良久”,可谓用心良苦,最后根据“小异”辨出孟嘉。《晋书》所载和《世说新语》大同小异。三者都体现出孟嘉超凡脱群一面,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更能体现孟嘉与众人更大的不同之处,精神差距不是“小异”,在精神气质上是真正的鹤立鸡群。此外,孟嘉赴义吊谢永,经过永兴县界,适逢大名士许询,纳闷道:“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将非是乎?”许询当时为大名士,看一眼就能估摸猜出其为孟嘉,实为不易。在这篇传纪中,孟嘉“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陶渊明叔父陶夔曾经问光禄大夫刘耽,孟嘉若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位置?刘耽说,孟嘉本是三公中人。他被当时的人所推重,已是显而易见。

  孟嘉“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喝酒随性而为,造饮龙山。顾景酣宴,饮酒助兴,虽如此,但逾多不乱。但孟嘉虽事桓温,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容斋随笔》之容斋五笔评价:孟嘉为人夷旷冲默,名冠州里,称盛德人。仕于温府,历征西参军、从事、中郎、长史,在朝陨然仗正,必不效郗超辈轻与温合。然自度终不得善其去,故放志酒中,如龙山落帽,岂为不自觉哉!温至云:“人不可以无势,我乃能驾驭卿。”老贼于是见其肺肝矣!嘉虽得全于酒,幸以考终,然财享年五十一,盖酒为之累也。陶渊明实其外孙,伤其“道悠运促”,悲夫!孟嘉不为桓温所用,只能借酒浇愁,幸以全身。但身体最终为酒所累而早逝,极其可惜。“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外祖父早逝,陶渊明感到无比痛惜,质疑“仁者必寿”是欺骗人的假话。这篇传记中评价孟嘉“清蹈衡门,则令问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他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门之时,美名远扬;出仕为官,有口皆碑。孟嘉隐则隐,仕则仕,都声名远扬,威名远播。孟嘉的名士本色给了外孙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陶渊明单为孟嘉作传,足见其外祖父在他心目中之重要地位;通过对孟嘉魏晋风流轶事的生动追溯,言说己志,“写心”写意,向读者昭示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

  这篇传记中每一个小故事都洋溢着孟嘉的风度翩翩,作者对传主身在官场能坚守“行不苟合,言无夸衿”的清操美德给予高度评价,“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情怀其实是陶渊明所仰慕的,桓温问孟嘉,孟嘉答曰“渐进自然”的性情同样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从这些笔墨中不难看出陶渊明在表现孟嘉操守品行时所流露出来的爱好趣向。他评价孟嘉“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他对外祖父的崇拜也表明了他向魏晋风流的致敬和礼赞。这篇文章体现了家族传承在陶渊明身上所打下的烙印,也揭示了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渊源和继承。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1-288
2、 方盛汉.陶渊明与魏晋风流———从 《孟府君传》说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故园¹黄叶满青苔(tái),梦破²城头晓角³哀。
译文:梦中我回到了故乡,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一片荒凉景象。拂晓梦醒以后,我听到城头上军号悲鸣。
注释:¹故园:故乡。²梦破:梦醒。³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pái)(huái)
译文: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心情惆怅,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

  诗的首句就是对故园的思念。游宦异乡多年,时值清秋,正是黄叶飘零的时候,诗人猜想家中庭院台阶上一定是黄叶堆积了,这便点名了思乡的时节——秋。所谓落叶归根,诗人却漂泊于异乡。思想的情绪从诗歌开端即起。笼罩于全诗,同时也照应着诗题中“思归”二字。次句补写一笔,讲明为何会有这种思归的情绪。遭遇贬谪打击之后的诗人,仕途前景似乎灰暗无光,漂泊在外,失意时自然会想起远方的家园。因思念而梦魂牵绕,然而情深梦浅,此时听闻城头角声响起,就此便不能复睡。“角”是军中乐器,本就容易引起金戈铁马的联想,况且此时还是秋天。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写的就是这种肃杀之感,更何况此时听到角声是在梦醒后的残夜之中。几重感情叠沓而至,清夜梦醒之后的清冷,秋气渐重的清劲。角声回荡的清涩重重而来造成了清愁情绪。

  随后是自述内心的空寂和思乡情切。生活中的孤寂难受原本就缺少知音,他的《归山作》写道:“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伴,古道无人独还。”认定孤寂生活难有知音,只有独自把情感寄托在青山白云之间。此时正是深夜,青山尚在夜色笼罩之下,思想肠断只有自己一人承担,这是一层哀愁;多年游宦他乡,家乡的亲人自然对他期盼多时,想到家乡自然温暖倍增,而梦醒之时只有自己一人独自冷清,冷暖之间又是一层哀愁。这种他人不见的凄楚则又加深故园之思,在《忆故园》诗中曾表明心迹:“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夜夜思归,乡情至深至切。

  思归难眠,起身排遣愁绪,残月尚在,余晖犹存。“起行残月影徘徊”,把自己完全放在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凄冷环境中。李白饮酒尚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顾况面对的却是残月淡光,不足以遣怀。而残月能映照自己的同时也能映照家乡,这样孤寂之情则更进一层。思乡情怀不能自已,在月影徘徊之时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暗影,自己唯有独自面对这份凄楚之情。从被角声惊起到对月徘徊,失意中思念的家乡也一点点从梦境中清晰了起来。思乡是引子,伤怀则成了全诗的主要情绪。张九龄有《秋夕望月》诗写到:“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可以作为此诗的一个补充。

  此诗在梦与现实交织中表现思归的情绪,情到浓处,伤心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331页
2、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268页
3、 杨旭辉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6:758-759

tīngjiǎoguī--kuàng

yuánhuángmǎnqīngtáimèngchéngtóuxiǎojiǎoāi

duànchángrénjiànxíngcányuèyǐngpáihuái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花有重(chóng)¹开日,人无再少年。
译文: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再无少年之时。
注释:酴醾(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花名。亦有因颜色似酒,故从酉部以为花名,产于陕西秦岭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¹重:再,再次;重复。
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
相逢拌(pàn)(mǐng)(dǐng)¹,何必备芳鲜²
译文:朋友相见尽管推杯换盏,喝个酩酊大醉,只要有酒无需备办美食。
注释:¹酩酊:指醉得迷迷糊糊的样子。²芳鲜:味美新鲜。也指新鲜美味的食物。

zhíshǎngquànjiǔèrshǒu--chénzhe

huāyǒuzhòngkāirénzàishǎonián

xiāngféngbànmǐngdīngbèifāng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