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这首怀古吊今之作,既怀战国时大梁侯嬴之史事,又吊友人侯朝宗之事迹。作者何以借“怀古”而“兼吊侯朝宗”呢?因为侯朝宗既与侯嬴同姓,且又同具肝胆意气。

  在结构上,前六句集中“怀古”。首联借描写时代背景而点明“怀古”,把思绪推向历史的纵深。“河洛风尘万里昏”,中原大地风尘万里,河洛一带战乱不息。面对这苦难的多事之秋,诗人不禁思潮涌起,自然思念起“贻书约终隐不出”的友人侯朝宗,并联想到战国时代曾隐身为夷门监者的侯嬴:“百年心事向夷门。”这就将“怀古” 与“吊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时代的感叹、对古人的追忆,隐含于对史事的回顾之中了。

  二、三联描写 “怀古” 的具体内容,借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之事,以表现其肝胆意气: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侯嬴家境寒微,七十多岁时为大梁夷门监者,但为人修身洁行。信陵君欲厚遗之而不受,便置酒大会宾客,亲自乘车迎为上客。当信陵君欲救赵而苦无兵权时,侯嬴为之献策,使曾受信陵君旧恩而图报的魏王宠妾如姬窃得兵符,并推荐市中屠者朱亥,杀死受魏王旨意观望不前的魏将晋鄙夺得兵权,终于击退秦军而保全赵国。当信陵君出发时,侯嬴因年老不能随军上阵而自刎。诗人通过对这段史实简洁的描述,使侯嬴的形象既豪迈雄放,又慷慨悲壮。尤其是 “多见”与 “几人”的鲜明对比,不仅生动地突现出侯嬴的肝胆意气,而且倾注了诗人的一腔赞颂之情,也从而在“怀古”之中,透露出 “吊今”之意。因为在诗人看来,侯朝宗在明末动荡之中,积极入复社,严正斥宦宫,抨击奸党,匡扶明室,具有和侯嬴同样的肝胆意气。因而才引出末联的正面 “吊今”,以侯嬴指代侯朝宗。

  末联虽正面吊今,却又不是礼赞式地哀悼,而是对自己 “死生终负侯嬴诺” 的深深自责。对侯朝宗这样有肝胆意气的英雄,自己却 “为世所逼,有负宿诺” ,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晚年虽告假归里,但终以仕清为耻。诗人曾痛心疾首地说:“误尽一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当然就对有负于侯朝宗之诺感到深深的愧恨了。这种愧恨之情,在 “欲滴椒浆泪满樽”一句中得到了真切生动的表现。末联的正面吊今,使诗作思念友人的题旨更显得深邃、隽永。

  由于诗人借 “怀古”以 “吊今” ,“怀古” 与 “吊今”相互交织,情蕴深厚。

怀huáijiāndiàohóucháozōng--wěi

luòfēngchénwànhūnbǎiniánxīnshìxiàngmén

qīngshìxiáshōuyòngdònggōngébàojiùēn

duōjiànshèchēngshàngrénwěnjǐngsòngwángsūn

shēngzhōnghóuyíngnuòjiāojiānglèimǎnzūn

赏析

  这首怀古吊今之作,既怀战国时大梁侯嬴之史事,又吊友人侯朝宗之事迹。作者何以借“怀古”而“兼吊侯朝宗”呢?因为侯朝宗既与侯嬴同姓,且又同具肝胆意气。

  在结构上,前六句集中“怀古”。首联借描写时代背景而点明“怀古”,把思绪推向历史的纵深。“河洛风尘万里昏”,中原大地风尘万里,河洛一带战乱不息。面对这苦难的多事之秋,诗人不禁思潮涌起,自然思念起“贻书约终隐不出”的友人侯朝宗,并联想到战国时代曾隐身为夷门监者的侯嬴:“百年心事向夷门。”这就将“怀古” 与“吊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时代的感叹、对古人的追忆,隐含于对史事的回顾之中了。

  二、三联描写 “怀古” 的具体内容,借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之事,以表现其肝胆意气: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侯嬴家境寒微,七十多岁时为大梁夷门监者,但为人修身洁行。信陵君欲厚遗之而不受,便置酒大会宾客,亲自乘车迎为上客。当信陵君欲救赵而苦无兵权时,侯嬴为之献策,使曾受信陵君旧恩而图报的魏王宠妾如姬窃得兵符,并推荐市中屠者朱亥,杀死受魏王旨意观望不前的魏将晋鄙夺得兵权,终于击退秦军而保全赵国。当信陵君出发时,侯嬴因年老不能随军上阵而自刎。诗人通过对这段史实简洁的描述,使侯嬴的形象既豪迈雄放,又慷慨悲壮。尤其是 “多见”与 “几人”的鲜明对比,不仅生动地突现出侯嬴的肝胆意气,而且倾注了诗人的一腔赞颂之情,也从而在“怀古”之中,透露出 “吊今”之意。因为在诗人看来,侯朝宗在明末动荡之中,积极入复社,严正斥宦宫,抨击奸党,匡扶明室,具有和侯嬴同样的肝胆意气。因而才引出末联的正面 “吊今”,以侯嬴指代侯朝宗。

  末联虽正面吊今,却又不是礼赞式地哀悼,而是对自己 “死生终负侯嬴诺” 的深深自责。对侯朝宗这样有肝胆意气的英雄,自己却 “为世所逼,有负宿诺” ,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晚年虽告假归里,但终以仕清为耻。诗人曾痛心疾首地说:“误尽一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当然就对有负于侯朝宗之诺感到深深的愧恨了。这种愧恨之情,在 “欲滴椒浆泪满樽”一句中得到了真切生动的表现。末联的正面吊今,使诗作思念友人的题旨更显得深邃、隽永。

  由于诗人借 “怀古”以 “吊今” ,“怀古” 与 “吊今”相互交织,情蕴深厚。

吴伟业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2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¹,以费人君禄位也。
译文: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
注释:¹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¹,经纶²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zhù)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³;四则藩(fān)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译文: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君命;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注释:¹治体:指治理国家的体制、法度。²经纶:此指处理国家大事。³强干习事:精明强干,熟悉事物。⁴藩屏:藩篱屏蔽,比喻藩国。⁵明练:明白清楚。⁶程功:计算、考核工程的进度。⁷开略:思路开阔。⁸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⁹责:强求。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¹古今,若指诸掌²,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³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sì)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zhuó)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¹⁰,主书¹¹监帅¹²,诸王签省¹³,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¹⁴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jié)耳。
译文: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盘踞在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管理机密要事。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注释:¹品藻:鉴定等级。²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³庙堂:宗庙明堂,旧时帝王议事之处,故也指朝廷。⁴战陈:作战的阵法。陈,“阵”的本字。⁵肆:踞。⁶晋朝南渡:指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在建康立东晋事。⁷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以其戴冠束带,因得称。⁸令:即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⁹台阁:指尚书省。¹⁰令史:尚书省属下的官员。¹¹主书:尚书省属下官员。¹²监帅:监督军务的官员。¹³省:指省事、尚书省属官。¹⁴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bāo)衣博带¹,大冠高履²,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³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léi)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译文: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注释:¹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衣带。²高履:即高齿屐。³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⁴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的一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树下行走,故名。⁵放达:放纵不拘礼法。⁶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二年北朝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⁷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故改为建康。⁸陆梁:跳跃。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古人欲知稼穑(sè)¹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²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³,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hāo)(chú)之,刈(yì)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bǒ)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lǐn),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jī)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译文: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注释:¹稼穑:指农事。²本:与下文之“末业”相对,本指农业,末指商业。³粒:以谷米为食。⁴存:想念、省问。⁵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假令有者,皆信¹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lǒng)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²,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治理家事也办不好,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注释:¹信:依靠。²办:治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秋丛¹绕舍(shè)²似陶家³,遍绕(lí)边日渐斜(xiá)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注释:¹秋丛:指丛丛秋菊。²舍:居住的房子。³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⁴遍绕:环绕一遍。⁵篱:篱笆。⁶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¹(gèng)²无花。
译文: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¹尽:完。²更:再。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huā

yuánzhěn tángdài 

qiūcóngràoshètáojiā biànràobiānjiànxié 
shìhuāzhōngpiānài huākāijìngènghuā 
锦襜褕,绣裆襦。
锦襜(chān)(yú)¹,绣裆(dāng)(rú)²
译文: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注释: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¹襜褕:对襟单衣。²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强饮啄,哺尔雏。
强饮啄,哺尔雏(chú)¹
译文: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注释:¹雏:幼鸟。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陇东卧穟(suì)¹满风雨,莫信笼媒²(lǒng)西去。
译文: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雏鸟的鸣叫。
注释:¹卧穟:卧倒的庄稼。²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¹人织网如素空²,张在野田平碧³中。
译文: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注释:¹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²素空:透明的天空。³平碧:平原碧野。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网丝漠漠¹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²
译文: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注释:¹漠漠:广布的样子。²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ài)叶绿花¹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译文: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注释:¹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青桐垂乳,容易凝珠露。一缕金风飘落,添几点、豆花雨。
青桐¹垂乳²,容易凝珠露。一缕金风³飘落,添几点、豆花雨
译文:梧桐树上叶叶垂下,而点点珠露就凝结于叶上。一缕细细的秋风飘然而来,梧桐叶上的珠露便纷纷洒落,那样的情景,就像是下了几点豆花雨一般。
注释:放鹤洲:嘉兴鸳鸯湖畔的一个小洲,相传唐代裴休曾放鹤于此。南宋时朱敦儒在此置园亭。朱彝尊的伯父朱茂时曾建别墅于上。¹青桐:即梧桐。²垂乳:梧桐子下垂如乳状。³金风:秋风。⁴豆花雨:俗称八月的雨为豆花雨。
帘户剪灯语,草虫飞不去。坐爱水亭香气,是藕叶、最多处。
帘户剪灯¹语,草虫飞不去。坐爱²水亭香气,是藕叶、最多处。
译文:窗前帘畔,剪灯夜语,看着偶有草丛中的小虫飞过。最喜爱的那阵阵藕花的香气,恰是从水亭外藕叶最多的地方丝丝传来。
注释:¹剪灯:剪去余烬的灯芯,使灯更亮。²坐爱:深爱,殊爱。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帝欲取之,终不可得。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tǎ)数头,美净可怜¹,见人辄(zhé)²去。帝欲取之,终不可得。
译文:魏明帝到洛书游玩,水中有好几只白獭,样子美丽安静令人喜欢,但它们看见人就马上离开。魏明帝想取得白獭,最终没有如愿。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shì)¹(zī)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辄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译文:侍者徐景山说:“白獭喜欢吃辄,(为了吃)连死都不怕。”于是在画板上画了两只辄鱼,悬挂在岸上。于是白獭竞相追逐,一下子可以抓住。
帝甚嘉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帝甚嘉¹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²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译文:魏明帝赞叹不已,说:“早就听说你擅长画画,没想到(你的画技)这么神奇。”徐景山回答说:“我并没有在画画上下功夫。”魏明帝说:“这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专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