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
(biān)¹落春堤(dī),绿锦鄣(zhāng)²卷。脉(mò)脉逗菱(líng)丝,嫩水³吴姬眼。
译文:骑一匹骏马,驰过长堤,步步催马,鞭影横飞,我要看尽这春色的美。骏马飞奔,马鞍两边垂障上的轻尘腾飞。路旁女子含情脉脉,目光炯炯有神,好比吴地佳丽的眼渡。
注释:¹鞭影:马鞭的影子。²鄣泥:即马鞯。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泥土的东西。鄣:同“障”。阻塞,阻隔。³嫩水:指春水。⁴吴姬:指吴地的美女。
啮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niè)¹带香逗,谁整樱桃宴²。蜡泪恼东风,旧垒(lěi)³眠新燕。
译文:我游遍全城,骑马归来,带回一缕春的芬芳。是谁主持了一场樱桃宴会,要来庆贺新科进士们。东风徐徐,蜡烛被吹得跳跃起来,弄得它“泪流满面”。去年的燕巢中钻进了新来的燕子,一切似乎如此春风得意。
注释:¹啮膝:良马名。²樱桃宴:科举时代庆贺新进士及第的宴席。始于唐僖宗时期。后来也指文人雅会。³旧垒:旧时的堡垒、营垒。

  上阕中写春色正浓,在这个时候横鞭策马,还有佳人含情的目光,一双“嫩水吴姬眼”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生动形象。“鞭影”、“绿障”、“春堤”、“菱丝”、“嫩水”,各种充满了动感、孕育着生命力的事物重合,将词人激动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承接写至“归”。“归”为“啮膝带香归”,踏尽繁花,享受了众人艳羡的目光,即使归来,依旧满身余香。而为了迎接归来,又有人备好了“樱桃宴”,觥筹交错,均是庆贺之词,烛光闪烁,天色已晚,流年似水,这场宴会不知举办过多少次了,但今年却是轮到“新燕”。“蜡泪”本多为悲凉之意象,但在此,一个“恼”字却将红烛也写得俏皮了起来,红烛不再是孤独垂泪,顾影自怜,却似怨恼东风不该,更为人性化,与“东风”恰似一对冤家。最后一句以“新”“旧”对比,暗喻光阴流逝,“旧垒”住进“新燕”,虽有感慨,却依旧积极明媚,因为今年的词人,正是入眠的新燕,也正是如此循环往复,世界才得以生生不息 。

  《生查子》作为纳兰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中看到年少的他意气风发,与往后纳兰厌倦官场后的缱绻之词有很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35页

shēngcházi··biānyǐngluòchūn--lánxìng

biānyǐngluòchūn绿jǐnzhāngjuǎnmàimàidòulíngnènshuǐyǎn

nièdàixiāngguīshuízhěngyīngtáoyànlèinǎodōngfēngjiùlěimiánxīny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一匹骏马,驰过长堤,步步催马,鞭影横飞,我要看尽这春色的美。骏马飞奔,马鞍两边垂障上的轻尘腾飞。路旁女子含情脉脉,目光炯炯有神,好比吴地佳丽的眼渡。

我游遍全城,骑马归来,带回一缕春的芬芳。是谁主持了一场樱桃宴会,要来庆贺新科进士们。东风徐徐,蜡烛被吹得跳跃起来,弄得它“泪流满面”。去年的燕巢中钻进了新来的燕子,一切似乎如此春风得意。

注释

鞭影:马鞭的影子。

鄣泥:即马鞯。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泥土的东西。鄣:同“障”。阻塞,阻隔。

嫩水:指春水。

吴姬:指吴地的美女。

啮膝:良马名。

樱桃宴:科举时代庆贺新进士及第的宴席。始于唐僖宗时期。后来也指文人雅会。

旧垒:旧时的堡垒、营垒。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在朝廷的殿试考中”二甲七名”后,在二十二岁仕途腾达的起点上,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作出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35页
赏析

  上阕中写春色正浓,在这个时候横鞭策马,还有佳人含情的目光,一双“嫩水吴姬眼”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生动形象。“鞭影”、“绿障”、“春堤”、“菱丝”、“嫩水”,各种充满了动感、孕育着生命力的事物重合,将词人激动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承接写至“归”。“归”为“啮膝带香归”,踏尽繁花,享受了众人艳羡的目光,即使归来,依旧满身余香。而为了迎接归来,又有人备好了“樱桃宴”,觥筹交错,均是庆贺之词,烛光闪烁,天色已晚,流年似水,这场宴会不知举办过多少次了,但今年却是轮到“新燕”。“蜡泪”本多为悲凉之意象,但在此,一个“恼”字却将红烛也写得俏皮了起来,红烛不再是孤独垂泪,顾影自怜,却似怨恼东风不该,更为人性化,与“东风”恰似一对冤家。最后一句以“新”“旧”对比,暗喻光阴流逝,“旧垒”住进“新燕”,虽有感慨,却依旧积极明媚,因为今年的词人,正是入眠的新燕,也正是如此循环往复,世界才得以生生不息 。

  《生查子》作为纳兰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中看到年少的他意气风发,与往后纳兰厌倦官场后的缱绻之词有很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35页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劝君金屈卮(zhī)¹,满酌²不须辞。
译文: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注释:¹金屈卮:古代一种名贵酒器,饰金而有弯柄。用它敬酒,以示尊重。唐李贺《浩歌》:“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王琦汇解:“金屈卮,酒器也。据《东京梦华录》云:‘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把手。’此宋时之式,唐代式样,当亦如此。”²满酌:斟满酒。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花发¹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译文: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注释:¹发:(花)开放。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古人用“金屈卮”敬酒,以示尊重。诗人酌满金屈卮,热诚地邀请朋友干杯。“不须辞”三字有情态,既显出诗人的豪爽放达,又透露友人心情不佳,似乎难以痛饮,于是诗人殷勤地劝酒,并引出后两句祝辞。

  从后两句看,这个宴会大约是饯饮,送别的那个朋友大概遭遇挫折,仕途不利。对此诗人先作譬喻,大意说,你看那花儿开放,何等荣耀,但是它还要经受许多次风雨的摧折。言外之意是说,大自然为万物安排的生长道路就是这样曲折多磨。接着就发挥人生感慨,说人生其实也如此,就要尝够种种离别的滋味,经受挫折磨炼。显然,诗人是以过来人的体验,慰勉他的朋友。告以实情,晓以常理,祝愿他正视现实,振作精神,可谓语重心长。

  于武陵一生仕途不达,沉沦不僚,游踪遍及天南地北,堪称深谙“人生足别离”的况味的。这首《劝酒》虽是慰勉朋友之作,实则也是自慰自勉。正因为他是冷眼看人生,热情向朋友,辛酸人作豪放语,所以形成这诗的独特情调和风格,豪而不放,稳重得体。后两句具有高度概括的哲理意味,近于格言谚语,遂为名句,颇得传诵。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6

quànjiǔ--líng

quànjūnjīnzhīmǎnzhuó

huāduōfēngrénshēngbié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不用悲秋¹,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diàn)²。总作空花³观。
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注释:¹悲愁:悲叹秋天来临。²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³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尚想横汾(fén)¹,村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²飞乱。空有年年雁(yàn)
译文: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¹横汾: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村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²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村菊纷相半”。“横汾”、“村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村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386-388页

diǎnjiàngchún··gēngzhòngjiǔzàiyòngqiányùn--shì

yòngbēiqiūjīnniánshēnjiànháigāoyànjiāngcūnhǎidiānzǒngzuòkōnghuāguān

shàngxiǎnghéngfénlánfēnxiāngbànlóuchuányuǎnbáixuěfēiluànkōngyǒuniánniányàn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péng)¹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译文: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注释:¹芃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任我辇(niǎn)¹,我车我牛。我行既集²,盖云归哉。
译文: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注释:¹辇:人推挽的车子。²集:完成。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hé)¹云归处。
译文: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注释:¹盖:同“盍”,何不。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肃肃¹谢功²,召伯营之。烈烈³征师,召伯成之。
译文: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注释:¹肃肃:严正的样子。²功:工程。³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¹(xí)²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译文: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注释:¹原:高平之地。²隰:低湿之地。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shǔmiáo

míng xiānqín 

péngpéngshǔmiáo yīngàozhī yōuyōunánxíng shàoláozhī 

rènniǎn chēniú xíng yúnguīzāi 

 shī xíng yúnguīchǔ 

xiègōng shàoyíngzhī lièlièzhēngshī shàochéngzhī 

yuánpíng quánliúqīng shàoyǒuchéng wángxīnníng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夕阳度¹西岭,群壑(hè)²(shū)³已暝(míng)
译文:夕阳已经落下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注释:¹度:过、落。²壑:山谷。³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¹
译文: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注释:¹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qiáo)¹月欲尽,烟²鸟栖初定。
译文:山中砍柴人已经全都归家而去,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注释:¹樵人:砍柴的人。²烟:炊烟和雾霭。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¹²期宿来³,孤琴候萝径(jìng)
译文:与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带着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释:¹之:此。²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³宿来:一作“未来”。⁴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月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友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月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12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8-89

宿shīshānfángdīngzhì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yáng西lǐng qúnshūmíng 
sōngyuèshēngliáng fēngquánmǎnqīngtīng 
qiáorénguījìn yānniǎochūdìng 
zhī宿lái qínhòuluójìng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群山万壑¹引长风,透林皋(gāo)²、晓日玲珑³。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hún)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míng)(méng)。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注释:¹壑:两山之间的谷地。²林皋:高处的森林地带。³玲珑:空明。形容晓日,因此时日光尚不强烈。⁴偏东:东方尽头。⁵浑河:即永定河。原名浑河,康熙时更名。源出山西,称桑干河。⁶溟濛:幽暗迷蒙。
云容。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云容。看白云苍狗¹,无心者、变化虚空²。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³。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xiù)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注释:¹白衣苍狗:亦作白云苍狗,风云变幻之谓也。苍狗,原指黑色的狗。²无心者、变化虚空:也是形容变化无穷的云。³日承红: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红色。⁴高凌霄汉:形容清风阁建在高处。霄,云。汉,银汉、银河。⁵列岫如童:意为从清风阁上望去,众山像一个个童子。⁶“待何年归去”二句:奕绘经营南谷别墅,有死后归葬于此的打算,所以说“归去”。意为二人辞世以后,夫妇还要在此谈笑争雄,各论雄长。

  这首词境界开阔,它不仅写了一处楼阁,作者还注意到了它的群山环抱的气势。

  词一开始,就以“群山万壑引长风”为引领,表现出清风阁所在的西山一带的雄浑气势。它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清风阁居高临下,境界开阔。“透林皋、晓日玲珑”,在这里,可以玲迎日出。透过茂密的树林,迎来一轮缓缓升起的朝日。“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玲”,是依山面玲的朝向。“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作者登楼眺望,心旷神怡,颇有“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之感。

  下片承上片的描写,但从远眺转入仰望,词人说:“云容。看白衣苍狗”,蓝天白云,组成各种形状,变化莫测,“无心者、变化虚空”,它不受驱遣地在虚空中开阖组分。作者再睇视清风阁的四周,“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绝壁巉岩上攀缘着细草,山崖上的秀丽山花承受着阳光照射,现出一派红色。登临阁上,有“高临霄汉”之感,周围的群山,突出云层之上,一座座山巅好像不同形态的童子。这一总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审美愉悦达到了顶点,因而最后托出“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就感到异常自然了。词人说,这里不仅是生前登临览胜的好去处,也希望他年夫妇共同长眠于此,继续着生前的“谈笑各争雄”的闺房之乐。

  这首词,融叙景抒情于一体。它虽然说到了“待何年归去”,带来某种凄凉沧桑之感,但全词充满了登山临水的欢悦,而且气势开阔,在顾太清词中别具特色。

gāoshānliúshuǐ··ziqīngfēngluòchéngyùn--tàiqīng

qúnshānwànyǐnzhǎngfēngtòulíngāoxiǎolínglóng

lóuwài绿yīnshēnpínglánzhǐdiǎnpiāndōng

húnshuǐ线xiànhóng

qīngliángmǎnyōuqínxiàolěngmíngméng

rènhǎitiānliáokuòfēiyuèshēnzhōng

yúnróng

kànbáiyúncānggǒuxīnzhěbiànhuàkōng

cǎoluòwēiyányánhuāxiùmèichénghóng

qīngfēnggāolíngxiāohànlièxiùtóng

dàiniánguītánxiàozhēng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