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五兄弟,偻指恰三人。骨肉生兼死,光阴秋复春。
吾家五兄弟,偻指恰三人。骨肉生兼死,光阴秋复春。
家山千日酒,宦海百年身。几度思先垄,寒风泪洒巾。
家山千日酒,宦海百年身。几度思先垄,寒风泪洒巾。

shūshìérzhēnsān--tángwénfèng

jiāxiōnglóuzhǐqiàsānrénròushēngjiānguāngyīnqiūchūn

jiāshānqiānjiǔhuànhǎibǎiniánshēnxiānlǒnghánfēnglèijīn

唐文凤

唐文凤

徽州府歙县人,字子仪,号梦鹤。唐桂芳子。父子俱以文学擅名。永乐中,以荐授兴国县知县,著有政绩。改赵王府纪善。卒年八十有六。有《梧冈集》。 ▶ 3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译文: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别庐(lú)¹远,何烦过虎溪²
译文: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注释:¹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²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李白诗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份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biédōnglínsēng--bái

dōnglínsòngchùyuèchūbáiyuán

xiàobiéshānyuǎnfánguò

山。
山。
译文:高大的山峰。
耸峻,回环。
耸峻,回环。
译文:山形高耸且险峻,连绵不断形成环绕之势。
沧海上,白云间。
沧海¹上,白云间。
译文: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在朵朵的白云之间。
注释:¹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商老¹深寻,谢公远攀²
译文:商山四皓隐居在深山之中,他们深入山中探索;谢灵运曾经也来到这里,他喜欢在远处的深山中攀登游玩。
注释:¹商老:商山四皓,东园东、绮里季等秦末隐居商山,年八十余。²“谢公”句:指谢灵运喜游山玩水。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译文:历史悠久的岩石中,有泉水不断渗出、滴落;幽静深邃的山谷中不断听到鸟的啼鸣。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译文:树上的鸟很多,多到在国家的边塞还可以看到;猿猴也很多,多得它们的声音时常可以在南楚蛮荒之地听到。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世人只向簪(zān)(jū)¹老,芳草空余麋(mí)鹿闲。
译文:可惜世人只向往有钱人和当官人的生活,他们追求功名利禄,不知道与世无争的清闲;在青青的芳草地上,只有悠闲自在的麋鹿,才能欣赏或者闲逛这些美丽的景色了。
注释:¹簪裾:贵宫之服饰。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却到樊(fán)¹访旧游²,夕阳衰草杜陵³秋。
译文:到樊川故地重游,秋日的夕阳照射在杜陵衰败的荒草上。
注释:¹樊川: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今西安市长安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将此地封给大将樊哙,作为食邑,由此得名。华州:华州在今日的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樊川和华州均为入蜀的必经之地。²旧游:昔日游览的地方。³杜陵:在长安东南。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应刘¹去后苔生阁,稽(jī)(ruǎn)²归来雪满头。
译文:应埸、刘桢逝去后阁楼生了苔藓,嵇康、阮籍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
注释:¹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²稽阮:魏晋间著名文学家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稽,当作“嵇”。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能说乱离¹惟有²燕,解³偷闲暇(xiá)不如鸥。
译文:谁能说乱离之苦只有燕子,人生到处奔波不如鸥鸟懂得偷闲过生活。
注释:¹乱离:乱离之苦。²惟有:只有。³解:懂,能。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千桑万海¹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²
译文:桑田沧海的变迁没人看见,横拿着笛子流泪也于事无补。
注释:¹千桑万海:犹沧海桑田。²空泪流:因感于人事变化无常而生悲。空,徒然。流泪于事无补所以说“空泪流力。

  韦庄入蜀时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这从韦庄接到朝廷命令时所作的另一首诗《寄右省李起居》中可以看出。《寄右省李起居》开头两句“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微郎”,则说明韦庄在接到朝廷征书准备入蜀一开始时是非常欣喜和激动的,但在奉使入蜀时所作的这首《过樊川故居》中却出现了一种悲观、凄凉的基调。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第一句明显是叙事和写景,“衰草”和“杜陵秋”无疑说明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题目中的“过”字,表达了韦庄此行的目的不是在樊川,樊川只是途经之地,“却到樊川访旧游”中的“却”字很值得体味,“却”表达的是一种违背了原计划的意思,到樊川游访并不是韦庄的原始意愿,他把奉使入蜀看成是一个机遇,但是结果却只是在樊川游玩。当时时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韦庄眼里是一片凄凉萧条。

  接着诗人以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杜籍自比:“应刘去后苔生阁,稽杜归来雪满头。”极言人去楼空,苍苔入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由于诗人亲历黄巢之乱,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谁说乱离只有燕,我今偷闲不如鸥。”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

  十六年过去了,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韦庄一生历经宣、懿、僖、昭四代唐皇及后来的前蜀,身逢乱世,背井离乡,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但他毕竟志向远大,人生的境遇,造就了他悲凉的诗风。

  这种感伤的情怀,在这首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写景状物,皆着悲色;叙事说人,更具悲情;援引典故,亦出悲声。诗人于景福二年(893年)初回长安时也有《长安旧里》一诗:“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诗中景物与人事,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在唐末悲感诗作中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
2、 曹仲芯宁.韦庄入蜀及其蜀中诗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 2009.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春情只到梨花薄¹,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²人间犹有未招魂³
译文: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夕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注释:¹梨花薄:谓梨花丛密之处。薄:指草木丛生之处。²不道:犹不管、不顾。³招魂:招生者之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银笺(jiān)¹别梦当时句,密绾(wǎn)同心苣(jù)²。为伊判作³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注释:¹银笺:涂有银粉的笺纸。²同心苣:相连锁的火炬状图案花纹,亦指织有这种图案的同心结。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³判作:甘愿作。⁴索:犹应,须,得。⁵真真:美人之代称。此处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měirén ·chūnqíngzhǐdàohuā

lánxìng qīngdài 

chūnqíngzhǐdàohuā piànpiàncuīlíngluò yángshìjìnhuánghūn dàorénjiānyóuyǒuwèizhāohún 
yínjiānbiémèngdāngshí wǎntóngxīn wèipànzuòmèngzhōngrén suǒxiànghuàqīnghuànzhēnzhēn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¹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注释:¹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四百万人¹同一哭,去年今日²割台湾。
译文: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注释:¹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²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杜甫诗意是,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欲露又止,将吐还吞。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两句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作者始终未能忘记前一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政府竟将台湾同胞世代生息的故园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惨剧。

  作者格外地标明时间——“去年今日”,就是由于这个日子对于他以及四百万台湾民众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同一哭”道出了全体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这是他们心底里发出的血泪呼喊,也是他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强烈迸发。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前两句的蓄势,后两句才一纵到底,略无滞碍,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的后两句也解释了前两句伤情的原因。“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当时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触景伤怀。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包含着作者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夏国荣.忧国怀乡 动人心魄——丘逢甲《春愁》赏析[J].语文天地, 2004(8):12-12

chūnchóu--qiūféngjiǎ

chūnchóunánqiǎnqiángkànshānwǎngshìjīngxīnlèishān

bǎiwànréntóngniánjīntáiw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