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主要叙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放逐后,行走江湖,无人理解,孤苦而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悲苦情景。全诗设喻形象贴切,格调凄清忧伤。
诗文起笔便设置了一个幽暗凄清的自然环境:屈原独自一人徘徊在空旷的山野,心情凄楚抑郁,在渲嚷嘈杂之声已然沉寂之际展开了内心独白。他先是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遭到放逐,离开故国郢都,流落在沅湘蛮荒之地。虽说境遇如此,但他仍然挂念着邦国宗族的兴衰存亡。
《九叹·思古》诗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首句到“且倘佯而泛观”。这一层起笔描写阴森的森林和荒芜的大山,为屈原代言,抒发了诗人被排挤、被流放在沅湘蛮荒之地后的孤独、困苦和徘徊、失意、悲伤心情。
第二层是从“ 兴《离骚》之微文兮”到“因徙弛而长词”。这一层直写屈原悲哀、困苦的原因。这一层诗人用了很大篇幅,用历史人物来比喻、对比屈原的怀才不遇,欲忠心报国,却遭受奸邪谗言,不见信于君王,更被排挤流放,返国无望的悲惨结局。
第三层是从“叹曰:倘佯垆阪”到末句。这一层倾诉了屈原没有知音,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伤心情。这其实也明示和表达了屈原真正的伤心和悲哀是在于见疑与君王,不得效力国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暗不明的山林,树木密密层层生长茂盛。
山势高峻岩石峥嵘,峰峦遮天蔽日天色阴郁。
可怜啊心中无限惆怅,举目远眺涕泣涟涟。
秋风萧萧摇动百草,云气浮动卷曲滚滚布满天空。
人生毫无欢乐只余差伤,久居深山野岭忧愁困苦。
白天在山坡上徘徊游荡,夜晚形单影吊独宿山间。
我披头散发容貌萎靡,身心劳苦憔悴病卧在床。
心神不定匆匆南行,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愁思缠绕又能向谁诉说,只能紧闭双唇沉默不语。
离开我的家乡郢都,经过湘江沅水流放至远方。
惦念我的祖国横遭灾难,祖庙混乱鬼神无人祭祀。
哀怜祖先事业由此中断,心中恐惧疑惑独自差伤。
暂且漫步徘徊在山谷之中,再到江边四处游荡。
面对深渊引吭高歌,徜徉漫游四处观望。
申发《离骚》的隐约讽喻,希望君王能够最终醒悟。
能让我的马车返回郢都,遵循先王辙迹决不改向。
郢都道路遥远啊我实难回还,黯然神伤啊我无法自已。
君王背离三皇五帝的常法,断绝《洪范》的准则纪纲。
放弃圆规直尺违背法度,丢开称物权衡任意估量。
认真执行法纪的遭受放逐,侧头安身的能够近君旁。
棠梨枝叶枯萎而野草却丰盛啊,把蒺藜荆棘种满庭院中央。
美女西施被斥冷宫之中,丑妇仳倠得宠搔首堂前。
莽夫乌获作为贴身警卫,让燕公操劳在马房之中。
蒯瞶叛逆无义却能进宗庙,皋陶贤明圣智被弃逐远方。
看到如此世界使我长叹啊,想要进身规劝又犹豫惊慌。
还是从白水之上远走高飞趁此退身隐居永别君王。
可叹啊:徜徉在垆山坡上,池水深深我彷徨。徘徊汉水之滨,涕泪涟涟流连彷徨。
子期伯牙已死,谁能知晓弹妙音?纤阿不能驾驭车马,怎能发挥力量?
无限差哀凄凉,心痛欲裂如刀绞。回望楚国方向,眼泪抛洒不断。
注释
冥冥:幽暗不明。
郁郁:葱郁,繁茂。
参差:不齐貌。
崭岩:高峻的山势。崭:古通“巉”,高而险峻。
阜:阜丘,土丘。
杳杳:幽暗深广。
悁悁:忿怒的样子。
眇眇:极目远望的样子。
遗泣:留下泣声。
骚屑:形容风呼啸的声音。
吸吸:形容云气浮动的样子。
湫戾:卷曲的样子。
倥偬:困苦窘迫。
山陆:山间和陆地。陆,大土堆。
徘徊:来回游荡。
长阪:亦作“ 长坂 ”,长长高坡。
彷徨:犹豫不决。
披披:散乱的样子。
鬤鬤:头发纷乱的样子。
躬:自身。
劬劳:过分劳苦,辛劳。
瘏悴:疲病,疲惫憔悴。
俇俇:犹“惶惶”,恐惧不安、心神不定的样子。
濡:沾湿。
袂:衣袖。
婵媛:情思牵萦。
噤闭:闭口不做声。
闾:乡里。巷里。
横陷:意外陷落。
宗鬼神:宗族祖先的鬼神。
无次:失去次第,指没有人祭祀。
闵:忧虑,担心。
先嗣:先祖事业的继续。
中绝:中断。
惶惑:惶恐疑惑。
陿:同“峡”,峡谷。
长啸:长声呼啸。
倘佯:同“徜徉”,往来盘旋。
氾观:纵观,广泛地浏览。
兴:创作。
微文:隐约讽喻的文章。
灵修:有修为之神灵。讽指楚王。灵,神修,美。
壹悟:一悟,专一醒悟。
往轨:往日之轨道。
初古:犹远古。
修远:修为遥远。
已:止。
三五:指三皇五帝。
典刑:旧法,常规。
洪范:《尚书》篇名。洪,大。范,方法,规范。相传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辟纪:法纪。
背度:违背法度。
错:错置。
绳墨:木工的墨线。喻法度。
倾容:即侧头安身的人。倾,歪斜。容,容身。
甘棠:即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藜棘:蒺藜和棘刺。
仳倠:古代丑女的名。《淮南子·修务》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
弥:遍及。
楹:堂前的直柱。
乌获:乌获:人名,战国时大力士,秦国人,与任鄙、孟说齐名。秦武王崇好力士,罗致并宠用他们,皆至大官。他力能举百钧,年八十余岁。后用作力士的泛称。
戚:亲近,亲密。
骖乘:在车右边陪乘,是近侍警卫。
燕公:即邵公,姓姬名奭,被周武王封于燕,故曰燕公,也称燕邵公。
马圉:养马的地方。
蒯瞶:人名,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太子。由于不顺其亲,欲害其后母。
清府:清府:即清庙,也即宗庙。由于宗庙肃然清静,所以被称为清庙。
咎繇:即皋陶,舜时的法官,公正无私,为传说中的司法之祖。
盖:大概,皆因。
白水:神话中的水名,据说发源于昆仑山,相传饮之可以不死。
高骛:高远奔驰。
徙弛:退却。
长词:通“长辞”,长久告别。
垆:山名。
阪:山坡。
沼:水池。
容与:徘徊。
汉:汉水。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淫淫:泪流不断的样子。
钟牙:指钟子期和俞伯牙,春秋时人,精于音律。
纤阿:古神话中御月运行的女神。
御:驾驶马车。
曾:通“增”,更加。
欷:欷歔,哽咽。
离离:割裂的样子。
还顾:环顾。
这首诗主要叙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放逐后,行走江湖,无人理解,孤苦而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悲苦情景。全诗设喻形象贴切,格调凄清忧伤。
诗文起笔便设置了一个幽暗凄清的自然环境:屈原独自一人徘徊在空旷的山野,心情凄楚抑郁,在渲嚷嘈杂之声已然沉寂之际展开了内心独白。他先是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遭到放逐,离开故国郢都,流落在沅湘蛮荒之地。虽说境遇如此,但他仍然挂念着邦国宗族的兴衰存亡。
《九叹·思古》诗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首句到“且倘佯而泛观”。这一层起笔描写阴森的森林和荒芜的大山,为屈原代言,抒发了诗人被排挤、被流放在沅湘蛮荒之地后的孤独、困苦和徘徊、失意、悲伤心情。
第二层是从“ 兴《离骚》之微文兮”到“因徙弛而长词”。这一层直写屈原悲哀、困苦的原因。这一层诗人用了很大篇幅,用历史人物来比喻、对比屈原的怀才不遇,欲忠心报国,却遭受奸邪谗言,不见信于君王,更被排挤流放,返国无望的悲惨结局。
第三层是从“叹曰:倘佯垆阪”到末句。这一层倾诉了屈原没有知音,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伤心情。这其实也明示和表达了屈原真正的伤心和悲哀是在于见疑与君王,不得效力国家。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该诗前四句是写龙宫滩之险奇,接下面两句则是诗人触景生情,景心互动,产生了共鸣。特别是那“宵残雨送凉”之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小雨送凉,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该诗最后两句写到:“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此景此地,此时此情,一旦梦醒,自然会心情激动,睡意全无,打开心的话匣,滔滔不绝直说到天亮,说的是故乡河阳老家,都是他最最思念的地方。该诗另一半想必是他回朝后,要大展宏图,实现他不懈追求的宏愿。该诗情景相融,浑然一体,主题明朗,语序流畅,是历代中华诗词中一枝独秀的奇花。
此诗中写尽了水势之浩荡,波涛之汹涌,惊涛令人如闻狮吼,骇浪激流快如闪电。就连经验丰富、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船老大,对此情景也不敢掉以轻心。
文章首先解释命名的具体原因:一是斋广一室,深七室,其形似舟;二是斋中数室各具特色,或深奥温暖,如同船舱,或虚空四壁,如窗外两舷,处于室中,犹如在舟;三是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山石分别两侧,斋置于其中,好似一舟行于山林相间的江水之中。同时,作者也生动地描绘了画舫斋的结构特点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接着顺应画舫之名,转而言舟,作者先从《周易》说起,用渡河比喻处境危难,用船来摆渡,比喻自己从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从汴水出发,渡淮河,沿长江上溯历尽艰险。人生旅途也需要有船来作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工具,现在我却忘记了困难和险阻,还用船来给房间起名,难道我果真喜爱船上的生活吗?作者觉得这种在江湖之上享受战胜大风大浪的快乐,也是人生的一大趣事。进而又云:我听说有的古人为逃避世事远远来到江湖上面,终身不肯回头,这里一定有某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贪求财利,不是因为有罪或身不由己,那么,一帆风顺,水波平静,心情平缓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天便可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样乘船难道不快乐吗?作者谈这两种“乐”,都不是现实中的“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和“舟之行”,带给他的都是一种不幸和痛苦。作者以舟名斋,用“画舫斋”这个饱含深意的词来时时警醒自己,即现在虽然列官朝廷,享受优厚待遇,但要居安思危。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请朋友蔡君谟题词,白抒胸臆,宣泄他内心的积郁。
作者抓住以舟名斋这个中心主题,反复发挥,追忆自己的经历,联想古代的隐士,逐层递进转折,层层加以剖析,既简明又深婉地抒写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全文情景交融,饱含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及其居安思危的思想。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