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清溪泛,空令此月孤。寒烟浮欲出,远屿淡疑无。
不作清溪泛,空令此月孤。寒烟浮欲出,远屿淡疑无。
日月高凫鹄,行藏长荻芦。栖迟何必恶,秋色有吾徒。
日月高凫鹄,行藏长荻芦。栖迟何必恶,秋色有吾徒。

qiūyuètóngzhāngziwǎngfàn--gāopānlóng

zuòqīngfànkōnglìngyuèhányānchūyuǎn屿dàn

yuègāoxíngcángzhǎngchíèqiūyǒu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我性喜临水,得颍(yǐng)¹意甚奇。
译文:我生性喜爱靠近水,得到颍州西湖实在是意外。
注释:¹颍:指颍州西湖。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到官十日¹来,九日河之湄(méi)²
译文:到达任所才没有多少时间,却大多数时间都是到颍河之滨来。
注释:¹十日:非实数,言其时间短。²湄:水草相接处,即指水滨。
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lì)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译文:小吏和百姓互相说笑:这个太守真是老迈而痴呆。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¹
译文:其实并不是太守痴呆,要知道流水自有其美好的姿态。
注释:¹令姿:美好的姿态。令,美好。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吏郡(jùn)十余里,不驶¹亦不迟²
译文:环绕郡城十多里,水流不急也不慢。
注释:¹不驶:指水流不急。驶,马行迅疾,泛指迅速。²不迟:指水流亦不过缓。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yī)¹
译文:上流的水笔直而澄静,下流的水曲折多波澜。
注释:¹漪:微波。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译文:我从画船上俯视明镜般的水面,笑问水中身影你是哪一位?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忽然生鳞(lín)¹,乱我须与眉。
译文:忽然间风过处水面泛起微波,湖面上的微风吹乱了我的胡须和双眉。
注释:¹鳞甲:形容波浪。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译文:水中波底分散成无数个东坡,一会儿风平浪静我的身影又在此地。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此岂水薄(bó)¹,与我相娱嬉(xī)
译文:这哪里是水存心将人捉弄,它不过是和我做片刻游戏。
注释:¹薄相:轻薄之相,指捉弄、开玩笑之意。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声色与臭(xiù)¹,颠倒眩(xuàn)²小儿。
译文:我想到声色气味等东西,使世间小儿七颠八倒头昏目眩。
注释:¹臭味:气味。²眩:使人眩惑迷乱。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¹是儿戏²物,水中少磷(lín)(zī)³
译文:跟水同样都是儿戏之物,水却不会让人本性磨损和改变。
注释:¹等:同。²儿戏:一作“儿嬉”。³磷缁:磷,谓因磨而致薄损。缁,谓因染而变黑。后以磷缁比喻受环境影响而起不良变化。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¹²两欧阳³,同参(cān)天人师。
译文:赵景观、陈履常和两位欧阳子,都是参悟天与人的尊师。
注释:¹赵:指赵令畴。²陈:指陈师道。³两欧阳:指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欧阳棐。⁴参:参悟。⁵天人:指物我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观妙¹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译文:由客观事物找到真谛各有所得,共同赋写泛舟颍河的歌诗。
注释:¹观妙:谓观物之妙,即由客观景物悟出自然与人生哲理。
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这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番见于其诗,使余光恍惚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江水既合彭蠡(lǐ)¹,过九江²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yǎn)浩汗³,而其西自而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suì)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hé)(pì),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hái)之外,冥合¹⁰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这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zhēn)莽土石之间¹¹,寂历空濛¹²,更数千百年,直¹³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¹⁴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¹⁵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番见于其诗,使余光恍惚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译文:长江之水汇合于鄱阳湖之后,经过九江往下,拐个弯稍向北流,越发宽阔浩大,这其中自寿春、合肥以至淮阴,都是地势平坦空旷的平原和长江、淮河,极目望去,没有高大深邃的奇观。只有我的家乡桐城附近的潜山、霍山、司空山、龙眠山和浮渡山,各自以它们的胜景闻名于三楚大地。而浮渡山濒临长江背靠平原,登临者不必经历什么艰难险阻,而幽深曲折的景致看也看不完,所以,来往的四方游客,比其他名山为多。但是我听说凡是天下的山山水水,它的形势都是用来揭示天地的奥秘的,它的开合变幻常常暗中与人心相通,因此,一定是放纵心志于形体之外,暗合于天地万物的人,才能懂得它的意趣。现在以浮渡山的近在咫尺,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又那么多而论,不知道每天常来游历的人都能懂得它的意趣,面相见于眼前?或是将它的意趣压制、隐藏在芜杂丛生的草木土石之间,在空濛的水气中历尽寂寞,经过数千百年,特地寄身于此,有所等待而后发呢?我曾有所疑惑,并问过仲郛。仲郛说:“我本想去游历一番,改日当和您一起去。”我说:“可以。”到今年春天,仲郛被朋友邀请先去了,没有邀我。等他游罢归来,拿出一本诗集来。我拿来一看,举凡山的奇势异态,以及水石摩荡、烟云林谷的变幻,都在他的诗中见到了。读过之后,使我恍恍惚惚似乎在哪里见到过。这大概就是仲郛所说的山水意趣吧?是不是呢?
注释:左仲郛(fú):左辅,清阳湖人,字仲郛,亦作仲甫,号杏庄,乾隆进士,曾以知县官安徽。有《念宛斋诗集》。¹彭蠡:鄱阳湖的古称,在江西北部,淡水湖。²九江:地名,在江西北部,长江南岸。³漫衍浩汗:江水宽浩大。浩汗亦作“浩瀚。”⁴而春:古县名,即今安徽而县。⁵傅:至,到达。⁶潜、霍、司空、龙眠:均山名,都在安徽桐城附近。⁷三楚:古地域名。据《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合称三楚,包括战国时代的楚国全部地域。⁸幽深奥曲:深邃曲折。⁹阖辟:开合变幻。放志形骸之外:放纵心志于形体之外。¹⁰冥合:暗合。¹¹抑令其意抑遇幽隐榛莽土石之间:或是让这种自然意趣压制在幽深隐秘的芜杂草木和土石之中。榛莽,芜杂丛生的草木。¹²寂历空濛:寂寞的水气。¹³直:特地。¹⁴质:问。¹⁵迨:及,等到。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这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¹,下北江,过鸠(jiū)²,积虚浮素³,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jī)(qí)薄涌,大鱼皆砉(xū)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sài)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mín)、峨¹⁰,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¹¹,济乎洞庭¹²,窥乎庐、霍¹³,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zhé)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这志,以间执¹⁴言者之口,舍¹⁵仲郛,吾谁共此哉?
译文:过去,我曾经与仲郛因事同坐一条船,半夜间乘着水势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江面上飘荡着云气,江水中翻卷着白浪,云水郁郁蔼藹,江中微风拍打在波浪上,发出浪浪的声音,弯曲的江岸和江中的岩石逼近波浪,大鱼都“哗哗”地跃出水面各位客人都欢呼歌唱,举杯畅饮,喝得烂醉。我感慨地说:“改日闲来无事时,我一定背上干粮,出门远游。北渡黄河,东上泰山,到沧海以外地方去游览参观一番;然后沿着边塞往西,游历恒山、太行山、太岳山、嵩山、华山,到终南山,凭吊汉唐的旧址;然后登岷山、峨眉山,观览西部边陲的胜景,顺着长江漂流而下,出三峡,渡洞庭湖,看庐山、霍山,沿着东海边回来,我的心志到此而止。”游客中有的讥笑我说:“您久住家中,一出门便面有难色,还怎能观尽天下的奇山异景呢?”我笑而不答。现在浮渡山离我家不足百里,我还未曾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所讥笑的那样。唉!假设我有一天早晨能总览宇宙之大,满足我平生之志,用来堵住那些讥笑我的人的嘴,除了仲郛,还有谁和我共同实现这一志向呢?
注释:¹濡须:水名,在安徽巢县南。²鸠兹:古地名,在今安徽芜湖东。³积虚浮素:江面上飘荡着云气,江水中翻卷着白浪。虚,指云气,素,指白色浪花。⁴矶碕薄涌:弯曲的江岸和水中的岩石逼近波浪。矶,水中的岩石。薄,迫近。⁵砉:本指皮骨相离的声音,这里指大鱼跃出水面的声音。⁶河:指黄河。⁷沧海:东海。⁸塞上:边境。⁹汉唐之故墟:指古长安,即今西安。长安曾是汉、唐的帝都。故墟,旧址。¹⁰岷、峨:岷山、峨眉山,均在四川西部。¹¹三峡:指长江三蛱,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¹²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¹³庐、霍:庐山、霍山。庐山在江西,霍山在安徽。¹⁴间执:堵塞。¹⁵舍:舍弃,除去。

  文章起笔不凡,要写浮渡山,开头却从长江写起。浩瀚的长江之水会合鄱阳湖水后,过九江向东以下,气势更加宽阔浩渺。江北 淮南一带地方,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深幽表邃的奇异景观。笔触简劲,口吻斩截。行文顺递直下,笔锋一转,引出桐城诸山,又特地标举浮渡山的“幽深奥曲”,确实是突起奇峰的一笔。由此扣题,随后以人与山水冥合会通的议论展开。姚鼐认为,天下山水的形貌者表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山水的情性变化都与人的心情相沟通,只有那些放任心志于形体躯骸之外而与万物相通的人,即那些寄情物外、超尘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妙。而那些早晚去游历浮渡山的人,他们是否几乎都能得到山水的意趣,看一下形貌就能有所了解,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等待与山水情性冥合者去发掘,作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请教友人左仲郛,由此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起。左仲郛游浮渡山后,拿出一卷诗给姚鼐,姚鼐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他提出的问题。“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子?”作者的看法是肯定的,表现出他对左诗的高度评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标榜的治学和行事的传统,也从一个方面强调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在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屡有文人论及山川风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强调诗人从沉浸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为其舅父吴氏所作的《灵谷诗序》中,也以其地山川风物起笔,而归结到其人之诗。姚鼐的这篇序,也正是这样的章法。

  文章的上半以议论展开点出作文的缘起、主旨,写得颇具韵味;下半则是作者加快昔年与仲郛以事同舟出游的情景,写得雄豪慷慨。作者以轻捷的笔调,描绘了昔日出游的情景:“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云天苍苍,江水泱泱,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色,天水连成了浩渺的一片;微风击波,发出阵阵水流之声,与岸石相激而腾涌直来,时有大鱼跃出波中,场面极为壮观。描写生动,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基声。良辰美景令人醉,作者面临此情此景,不由概然而言,向往他日能北渡黄河,东上泰山,饱览沧海景观;再沿长城西上,游历恒山、太行山、大岳山、嵩山、华山等名山,登临终南,凭吊汉、唐古迹;然后再登临岷山、峨眉,直到两边极远之地;沿长江而下,出三峡,过洞庭,游览庐山、霍山,再沿东海而归,以实现自己的志愿。文势一气直下,使人如见其心。行文至此,又以客之戏语回复到本题,由天下之奇折回到所居里中,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尝一往。然后再次回复到上文,想像自己“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回绾往复,极波澜之致,而结尾亦以一问句煞尾,戛然而止,感叹万知。这一段乍看,似与上段游离,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由诗而及仲郛其人,由仲郛而及作者本人,正是上文主旨的补充和深化。姚鼐并未游过浮渡山,于山景不能措一词,于是从其周围的地于形势,逐步收缩到浮渡山;于此山也只是笼统地带出,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末尾才轻轻接触到“浮渡”本题,若即若离,这是巧写;而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确是名家大笔。

  姚鼐论文,“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敬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海愚诗钞〉序》)。他把优秀的文章分为偏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种,而“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这篇文章正是姚鼐作品中深得阳刚之美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887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¹绝人,工文章。未冠²,谒(yè)³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zhuó)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zhōu)(zhì)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juān),振除灾沴(lì)。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jí),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wén)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zhí)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jiàng)鲠,帝未谕,辄(zhé)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chù)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译文: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说:“魏徵任宰相,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閺乡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久拘禁,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知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堪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走他(贬逐)!”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贼兵,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官。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白居易写文章精细确切,但最擅长作诗。达到数千篇,当时士人争相传诵。
注释:¹敏悟:聪明、觉悟。²未冠:年龄未满二十岁。³谒:拜见。⁴盩厔:县名,在陕西省,现作周至。⁵蠲贷:谓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⁶流瘠:逃荒的饥民。⁷论执强鲠:对自己的观点论辩执著,坦率耿介。论:言论。这里指白居易在殿中回答皇帝咨询时的言论。执:坚持,固执。强:倔强。鲠:刚直。⁸箝:同“钳”。紧闭。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译文: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盖得直入云霄。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译文: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译文:梳妆用的起居楼里挂着翠绿帷幔似乎把春色留住了,而舞蹈唱戏的阁楼下摆放着整齐的座椅,金灿灿的,好像把太阳织在了垫子上。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译文:我伴驾同来公主的新宅祝贺,酒宴上大家觥筹交错,纷纷向皇帝敬酒祝寿,一旁还有乐手演奏着钧天乐。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

  这首诗里用到了“鸣凤岭”和“饮龙川”两个地名。鸣凤岭指陕西凤翔县的岐山,因为传说中周朝兴起前这里有凤凰鸣叫而得名。在这首诗里用来说明公主新宅里假山的高大,凤凰也象征着公主的身份。饮龙川,指渭水,这里曾是文王最初兴起的地方。龙象征着皇帝的身份。诗里写了公主新府邸的大概样子,写了园子里的假山池塘,再写起居楼,写戏楼,里里外外到也算是写得周全,然后还写出皇帝亲临举行宴会时的场面,有礼有节,作者应该是位有急智的诗人了。尤其是他想到的比喻,既说明了公主府邸的豪华,又暗喻出皇家的气派和尊贵,唐中宗时期比较繁华的面貌也间接得到了表露,这样的应制诗,皇帝是一定会很满意的。但可惜诗里带出了的安乐公主的奢侈无度,无意中竟成为他日后被处决的罪证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一句,很是生动,翠绿的帷帐垂下,把明媚的春色留了一段在妆镜前,戏台下的椅子上铺着黄色的垫子,金灿灿的,恍然间好像织进了太阳在上面。上面那句“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就没有这一句好,有点生拉硬拽,因为见过鸣凤岭和饮龙川的人到了唐代应该不多了。这首诗尽管辞藻上很华丽了,而且修辞也较为贴切,但却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后人没见过那种场面,但也许是因为诗人急忙中只求说尽好听话而没有用更深意义的说辞。诗人为了支应皇帝,捡尽了漂亮的词汇,没想到这位公主后来怨恨这首作品写得太华丽了,他反而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一首煌煌气派的应制诗,竟枉送了沈佺期的性命,而跋扈虚伪的安乐公主最后也落得个死于非命的结果。

shìyànāngōngzhǔxīnzháiyìngzhì

shěnquán tángdài 

huángjiāguìzhǔhàoshénxiān biéchūkāiyúnhànbiān 
shānchūjìnmíngfènglǐng chíchéngràngyǐnlóngchuān 
zhuānglóucuìhuǎngjiāochūnzhù jīnjièxuán 
jìngcóngchénglái chēngshāngxiànshòu寿jūntiān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¹,神人共远游。
译文: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
注释:¹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¹共远游。
译文: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
注释:¹神人:神和人。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¹
译文:经过昆仑山,来到蓬莱仙山。
注释:¹蓬莱:东海中的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飘飖(yáo)¹八极,与神人俱²
译文:和神仙们一起在天空中遨游八方。
注释:¹飘飖:飘荡,飞扬,风吹貌。²俱:一起,在一起。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思得¹神药,万岁为期。
译文: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活到一万岁。
注释:¹思得:想得到。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译文:用诗歌表达心意,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¹长久,人道²居之³短。
译文:天地是多么地长久,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注释:¹何:多么,为何。²人道:为人之道,人的道路。³居之:居天地之间。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译文:天地是多么地长久,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世言¹伯阳²,殊(shū)不知³老。
译文: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
注释:¹世言:世人说道。²伯阳: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字。³殊不知:犹言竟不知。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赤松¹王乔²,亦云³得道。
译文: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
注释:¹赤松:赤松子,亦称“赤诵子”、“赤松子舆”。相传为上古时神仙。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²王乔: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³亦云:也说。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得之未闻¹,庶(shù)²³寿考
译文:没有听说过真正得道成仙的,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
注释:¹得之未闻:得知以前从未听说之事。²庶:但愿,或许。³以:得以。⁴寿考:寿命的考量,长寿,寿数,寿命。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天地是多么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¹日月光,何所不光昭(zhāo)²
译文: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注释:¹明明:光明貌。²光昭:光照,照耀,彰明显扬,发扬光大。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译文: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二仪¹合圣化²,贵者³独人不
译文:天地化育万物,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
注释:¹二仪:天地,日月,阴阳,父母。²合圣化:合并圣化。³贵者:尊贵者。⁴独人不:唯独人不是。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万国率(shuài)¹,莫非王臣²
译文: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
注释:¹率土:“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²莫非王臣:没有不是王臣的。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译文:以施行仁义为本分,以遵行礼乐为荣耀。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译文:用诗歌表达心意,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¹²逝去,昼夜以³成岁
译文:春夏秋冬交替远去,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注释:¹四时:指一年四季的农时,四季。²更:更加。再。³以:已经。⁴成岁:成为一年。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译文:春夏秋冬交替远去,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大人¹先天²,而天³弗违(wéi)
译文: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
注释:¹大人:以人为大。²先天:以天为先。³而天:如天。⁴弗违:不要违逆。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不戚(qī)¹年往²,忧世³不治
译文: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
注释:¹不戚:不悲伤。²年往:年岁过去,年龄老去。³忧世:忧愁人世。⁴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存亡¹有命²,虑之³为蚩(chī)
译文: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因此,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
注释:¹存亡:生存和灭亡。²有命:有天命。³虑之:忧虑这些。⁴为蚩:为痴愚。蚩,白痴,无知。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qī)¹欲何念²?欢笑意所之³
译文: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注释:¹戚戚:忧惧貌,忧伤貌。²欲何念:打算顾念什么。³所之:所去的地方。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译文: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壮盛¹智惠²,殊不³再来。
译文: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将永远不会返回。
注释:¹壮盛:壮年盛年。²智惠:智慧和恩惠。³殊不:竟不。殊,很,甚。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爱时¹进趣²,将以³惠谁
译文: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将有惠于谁呢?
注释:¹爱时:爱惜时光。²进趣:追求乐趣,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进取,追求,求取。³将以:将此用以。⁴惠谁:恩惠于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泛泛¹放逸(yì)²,亦同何为³
译文:轻浮放荡,逸乐苟安,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注释:¹泛泛:泛泛地,寻常地,简单地。²放逸:放纵逸乐,豪放不羁。³亦同何为:又等同于什么。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译文:用诗歌表达心意,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这首诗写的都是虚幻的内容,写游仙时的情境和心态。先写与神人远游。诗人有感于“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希望得到神药,延长寿命。但人生短暂,有无神药,能否长寿,将信将疑。于是笔势陡转,由神仙世界直转世俗人间。写日月普照,“贵者独人”。在人间,应当尊君王,行仁义,守礼乐,不必追求长寿,需要忧虑的是乱世还没有得到治理。诗人虽然年老,但雄心不灭。“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在普遍的忧生意识中融入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独有的生命价值观。但这种情思没有持续下去,因而最后笔势再次陡转,写想过随心所欲的放纵生活而又于心不安的矛盾心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6-200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