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深深墐北房,享荼煨芋地炉香。主人暴背书轩下,一卷羲经至夕阳。
小屋深深墐北房,享荼煨芋地炉香。主人暴背书轩下,一卷羲经至夕阳。

cūnsān--gāopānlóng

xiǎoshēnshēnjìnběifángxiǎngwēixiāngzhǔrénbàobèishūxuānxiàjuǎnjīngzhìyáng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使君昔隐灊川曲,惯逐山樵伐云木。
使君昔隐灊(qián)川曲,惯逐山樵¹伐云木。
译文:先生昔日隐居于潛县美丽的山水田园之间,已经习惯了山野樵夫那种“日伐云木闲情满”的百姓生活。又不失七尺男儿与生俱来之,“闻鸡起舞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注释:灊县:古地名。东汉改灊县为潜县,属庐江郡。在今安徽。¹山樵:樵夫。
一从去作宪幕宾,长忆灊川好林谷。
一从去作宪幕宾,长忆灊川好林谷。
译文:自从应邀成为官员府中的谋士,曾经如同神仙般怡情于潛县好山好水的隐居生活,也就成了经常萦绕在心头的美好回忆了。
灊川之东山插天,中有峭壁何崭然。
灊川之东山插天,中有峭壁何崭(zhǎn)¹
译文:潛县的东部,山势险峻,直插云霄。中部重峦叠嶂、高峻突兀。
注释:¹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
寒光夜接九华雪,秀色日射峨眉烟。
寒光夜接九华雪,秀色日射峨眉烟。
译文:隆冬时节,雪裹崇山,晴夜月华,银辉千里,与九华山雪交相辉映。潛川之美,因山水如画,因人间仙境,蜚声海内,与几千里之外的峨眉秀色遥相呼应,各领风骚。
褚君妙笔世稀有,为写兹图传不朽。
(chǔ)君妙笔世稀有,为写兹图传不朽。
译文:画家堵炳的神来之笔乃稀世罕见,完成了这幅传世画作。
山气清含五粒松,江光绿浸三春柳。
山气清含五粒松,江光绿浸(jìn)三春柳。
译文:画中若隐若现的五彩氤氲,苍翠的五粒松依稀可见,江水澄澈的波光浸绿三春的嫩柳。
长裾曳杖为何人,从以樵斧方逡巡。
长裾曳(yè)杖为何人,从以樵斧方逡巡¹
译文:画中,一位身披宽大外氅,高大伟岸,英俊神武的汉子,一只手拿着一根木杖,一只手提着一把樵斧,正悠闲地漫步于山道之中。
注释:¹逡巡:徘徊不前;迟疑不决。
层峰正隔秋浦水,仙境似与柯山邻。
层峰正隔秋浦水,仙境似与柯山邻。
译文:山峦层叠,云雾缭绕。山的另一面就是碧波荡漾的秋浦河,山环水绕,宛如仙境,似乎可以与几百里之外的柯山相媲美。
山回峰转愁欲暮,斸药携琴更深去。
山回峰转愁欲暮,斸(zhú)药携琴更深去。
译文: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压在心中已久的忧愁也即将消失。挖着山里的药材,肩挎瑶琴,向山林深处走去。
林路时冲虎豹过,湍崖暗激蛟龙怒。
林路时冲虎豹过,湍(tuān)¹崖暗激蛟龙怒。
译文:山林深处常有虎豹出没,悬崖上瀑布飞泄,似乎搅扰了蛟龙的好梦,于是乎瀑布落下之际,涧水翻腾咆哮,或许是龙王真的发怒了吧!
注释:¹湍:水流急。
此图此景何清奇,疑是当年亲见之。
此图此景何清奇,疑是当年亲见之。
译文:此图此景如此清新奇妙,疑是自己当年亲眼所见。
采芝南岭去已远,濯足东涧来何迟。
采芝南岭去已远,濯(zhuó)足东涧来何迟。
译文:采灵芝于南岭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东涧洗洗双足,来缓解一下跋涉时的疲乏,应该还不算迟吧!
只今却上青霄立,斩伐芟夷乃其职。
只今却上青霄立,斩伐芟(shān)夷乃其职。
译文:而今却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头顶青天,砍柴除草,此时却成了他的职业。
卷曲宜刊恶木枝,乔修要简良材植。
卷曲宜刊恶木枝,乔修要简良材植。
译文:他正弯着腰清除着杂乱的树枝,修剪影响树木生长的旁枝侧丫,期盼着能成为栋梁之材。
人生穷达焉可期,云中樵者非君谁。
人生穷达焉可期,云中樵者非君谁。
译文:人生的贫困与显达是无法预见的,高山云雾中的樵夫不是君还是谁呢!
会稽太守自结驷,王屋山人方看棋。
会稽太守自结驷,王屋山人方看棋。
译文:所谓会稽太守乘驷马高车之显贵,李白诗中的旅游达人王屋山人魏万,正悠哉悠哉地观看别人下棋之悠闲自得。种种人生境遇,富贵也罢、悠闲也罢,对君而言早已有过。
功名时来信所遇,伐木丁丁为君赋。
功名时来信所遇,伐木丁丁为君赋。
译文:当功名利禄再次来临之际,曾经回响于山林中的丁丁伐木声,就成了君最难忘的人生记忆了。
他年持斧绣衣行,还忆灊川卧云处。
他年持斧绣衣行,还忆灊川卧云处。
译文:他年当您身披锦衣、再次擎着您心爱的宝刃,骑着日行千里的骏马,纵情驰骋,所向披靡。到那时您是否还会回忆曾经在灊川闲云野鹤般的快意人生。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栽成五柳¹吟归去,漉(lù)²巾边伴菊闲。
注释:¹五柳:陶渊明曾经在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以“五柳先生”的名号自喻。²漉酒:《五柳先生传》中有陶渊明用头巾浸酒啜饮的描写。漉:沾湿。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通过对《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超然出世精神的赞颂,表现出自己对政治现状的抑郁之情,有意像彭泽令一样超然物外之心。其实这种消极思想是不值得提倡的。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栏杆海棠花下?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¹。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yǐ)栏杆海棠(táng)花下?
译文:楼台很小,但是风情趣味却很好。风和雨忽飘洒触动起新愁,。他知不知道我正对着大好春光想念他,倚着栏杆站在海棠树下?
注释:落梅风:曲牌名,入双调。¹雨初风乍:谓风雨初起。乍,刚刚。

luòméifēng··lóutáixiǎo--zhōuwénzhì

lóutáixiǎofēngwèijiādòngxīnchóuchūfēngzhàzhīzhīduìchūnniànlángānhǎitánghuāxià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译文:长江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魏帝缝囊(náng)¹真戏剧,苻静投棰(chuí)²更荒唐。
译文:曹操缝囊填江就像一出闹剧,苻静投鞭断流更是无知与荒唐。
注释:¹魏帝缝囊:三国时,魏方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魏帝:即曹操。²苻静投棰:秦王苻静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苻静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静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译文:江上渔歌阵阵,沙鸥嬉戏翻飞,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范蠡(lǐ)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译文: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

  杜牧这首诗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临江仙》,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危冠¹广袖楚宫妆²,独步闲庭³逐夜凉。
译文: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注释:¹危冠:高冠。²楚宫妆:即南方贵族妇女式样的打扮。³闲庭:空旷的庭院。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自把玉钗(chāi)¹敲砌(qì)²,清歌一曲月如霜³
译文: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注释:¹玉钗:一种妇女头饰。²砌竹:庭院中临阶而生的竹子。³月如霜:月光皎洁。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名叫张立本,他的女儿因后院古坟中的狐妖所迷,诗人以此为据,写成此诗。

  此诗一说为张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个荒诞的故事。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这种附会虽然颇煞风景,却也令人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诗情韵天然,似有神助,才使当时的好事者编出这样的无稽之谈吧。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此处直题“清歌”二字,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圆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为开扩诗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4-396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