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二月饶(ráo)¹昏昏然,不独²夜短昼(zhòu)³眠。
译文:二月里总是嗜睡,人也昏昏沉沉;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注释:¹饶睡:贪唾。²不独:不仅。³昼分:正午。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桃花气暖眼自醉¹,春渚(zhǔ)²日落梦相牵³
译文:桃花开了,气候暖和了,满眼春光不由令人心醉了。直到春水边落日下沉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注释:¹眼自醉:形容眼自闭。²春渚: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³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故乡门巷荆(jīng)(jí)¹底,中原君臣豺(chái)²边。
译文: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被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注释:¹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²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安得¹务农²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³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注释:¹安得:那得。²务农:从事生产。³横索钱:勒索钱物。

  首两句写诗人的“饶睡”,不只是由于春夜的短暂。三四两句进一步写“饶睡”的程度,直到黄昏还依稀未醒。五六两句才写出诗人昼眠不醒的缘由;梦中所见,其实正是现实的反映。结尾两句则是诗人醒来之后的愁思和愿望。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此诗用比兴手法较多,末以议论作结,写得气势苍莽,在杜律中别开生面。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zhòumèng--

èryuèráoshuìhūnhūnránduǎnzhòufēnmián

táohuānuǎnyǎnzuìchūnzhǔluòmèngxiāngqiān

xiāngménxiàngjīngzhōngyuánjūnchéncháibiān

ānnóngzhàndòutiānhéngsuǒqi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二月里总是嗜睡,人也昏昏沉沉;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桃花开了,气候暖和了,满眼春光不由令人心醉了。直到春水边落日下沉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被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注释

饶睡:贪唾。

不独:不仅。

昼分:正午。

眼自醉:形容眼自闭。

春渚: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

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那得。

务农:从事生产。

横索钱:勒索钱物。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
创作背景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流离到夔州,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抒发了他“孤舟一系故园心”和“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家国之思。这首写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的《昼梦》诗,很好地表现了杜甫旅居夔州时的心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赏析

  首两句写诗人的“饶睡”,不只是由于春程的短暂。三四两句进一步写“饶睡”的程度,直到黄昏还依稀未醒。五六两句才写出诗人昼眠不醒的缘由;梦中所见,其实正是现实的反映。结尾两句则是诗人醒来之后的别思和愿望。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庄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此诗用比兴手法较庄,末以议论作结,写得气势苍莽,在杜律中别开生面。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程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庄,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庄。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庄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但“不独”二字,却庄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程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庄。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回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别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庄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译文:杜秀才风度翩翩?吴王也赞许你像颜回一样贤良。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暂别庐江¹守,将游京兆(zhào)天。
译文:暂时离别庐江郡守,将去游览见识京兆府——首都长安。
注释:¹庐江:郡名,即庐州也。隶淮南道。《通典》:雍州,开元三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译文:秋山落日风景宜人,秀水寒烟引人如胜。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欲折一枝桂¹,还来雁沼(zhǎo)前。
译文:欲待金銮殿一举折桂,中得进士,还回到吴王的庭园楼阁为你庆贺。
注释:¹欲折一枝桂:《晋书》:郤诜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还来雁沼前:《西京杂记》:梁孝王筑兔园,园中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王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坡仙不谪黄,黄应无雪堂。
坡仙¹不谪(zhé)²黄³,黄应无雪堂
译文:就像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才有黄州雪堂一样,如果道乡先生不流落岳麓寺,也不会有后来的道乡台了。
注释:道乡台:北宋谏臣邹浩,字志完,号道乡,以直言敢谏著称,数次被贬,和苏轼同为“元祐党人”。作有《道乡歌》,人称“道乡先生”。邹浩经潭州,遭驱逐,无法住宿,只好雨夜渡江,岳麓山寺僧举火把迎接,并邀其在书院讲学。几十年后,张栻在此筑台,朱熹为之刻石,即为道乡台。¹坡仙:东坡先生苏轼。²谪: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³黄:黄州。⁴雪堂: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写出了剖析心迹的《雪堂记》。
道乡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道乡¹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译文:时光飞逝,道乡台不再光鲜亮丽。纵然有道乡台可寻,却不见当年的道乡先生了。
注释:¹道乡:见前注。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颃。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xié)(háng)¹
译文:在远处毅立的青山,如此地不屈顽强,不正是道乡先生吗?恐怕只有山之精魂能与道乡先生相较量。
注释:¹颉颃:不相上下,能与之相抗衡。
一落名胜手,境与人俱香。
一落名胜手,境¹与人俱香。
译文:道乡台一旦落成便成为当地名胜,道乡先生的事迹精神与道乡台相映生辉。
注释:¹境:指名胜道乡台。
悲吟倚空寂,临眺生概慷。
悲吟倚空寂,临眺¹生概慷²
译文:先生已然驾鹤西去,我也只能倚楼惆怅;登上道乡台向远处眺望,忽又觉得神情激昂!
注释:¹临眺:登高远望。²概慷:即“慷慨”。
道乡不可作,承君不可忘。
道乡不可作¹,承君不可忘。
译文:死者不能复生,但是我会秉承您的精神,继续奋发前行。
注释:¹作:指站起来,即复活。《礼记·檀弓下》:“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

yuèdàoxiāngtái--pānfāng

xiānzhéhuánghuángyīngxuětáng

dàoxiāngxīntáidàoxiāng

qīngshānfēirénshānlíngnéngjiéháng

luòmíngshèngshǒujìngrénxiāng

bēiyínkōnglíntiàoshēnggàikāng

dàoxiāngzuòchéngjūnwàng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舟将欲行¹,忽闻岸上踏(tà)²声。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¹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²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tán)¹水深千尺²,不及³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¹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¹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³不及:不如。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84

zèngwānglún

bái tángdài 

báichéngzhōujiāngxíng wénànshàngshēng 
táohuātánshuǐshēnqiānchǐ wānglúnsòngqíng 

长镵白木柄,斸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长镵(chán)¹白木柄,斸(zhú)²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³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欣然
译文:我手持白木柄的长铲,挖开院子中被寒气笼罩的土地。在小窗前种几株花草,就会长出绿油油的枝叶。要让花朵四面开放,连同千百棵中心正在勃发嫩叶的绿草,共同向我展示出最美的春意。不一定种植兰、菊这些高贵的植物,普通的花草也一样能给人带来盎然的生机。
注释:¹长镵:长铲。²斸:挖。³位置:把种花草的地点安置在。⁴和:连同。⁵妍:美丽。⁶生意:生机。⁷总:都,一样。⁸欣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¹江上²,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zhuó)³,与子绕花间。
译文:早晨的风,夜里的雨,傍晚的烟,是它们酿成了春色,它们也会摧毁春色。人生遇到了挫折,就想逃避现实到江边隐居,恐怕那样只会面对空旷的山林,败落的野草,荒凉憔悴,不值得留恋。我的《水调歌头》唱完了,咱们再重新斟上一杯酒,我和你一同绕行花间,及时欣赏眼前的春色。
注释:¹诛茅: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定居。²江上:江边,指隐士隐居之地。³更酌:重新斟上一杯酒。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qiǎng)¹欲登高²去,无人送酒来。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注释:¹强:勉强。²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¹故园菊,应傍(bàng)²战场开。
译文: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¹怜:可怜。²傍:靠近、接近。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无人送酒来”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
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

xíngjūnjiǔchángānyuán

cénshēn tángdài 

qiǎngdēnggāo rénsòngjiǔlái 
yáoliányuán yīngbàngzhànchǎng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