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缚(fù)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¹
译文: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注释:¹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中厌鸡食虫蚁¹,不相鸡卖还遭烹(pēng)
译文: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注释:¹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¹奴人解其缚。
译文: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注释:¹斥:斥责。
鸡虫得失¹无了时²,注目寒江倚(yǐ)山阁³
译文: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注释:¹得失:指用心于物。²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³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xíng

 tángdài 

xiǎoxiàngshìmài bèixiāngxuānzhēng 
jiāzhōngyànshíchóng zhīmàiháizāopēng 
chóngrénhòu chìrénjiě 
chóngshīliǎoshí zhùhánjiāngs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注释

喧争:吵闹争夺。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斥:斥责。

得失:指用心于物。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鉴赏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西阁所作。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至玄肃两代的宫廷政变,下至大小军阀割据、争夺。他逃难栖身四川,数经战乱,历尽沧桑,诗人自不免鄙视这人世间的作为,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清晨闻叩门,倒裳(cháng)¹往自开。
译文: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
注释:¹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¹
译文: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注释:¹好怀:好心肠。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¹
译文: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
注释:¹乖:违背。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lán)¹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译文: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注释:¹褴缕: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泛指破烂的衣服。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一世皆尚同¹,愿君汩(gǔ)²其泥。
译文: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注释:¹尚同:同流合污。²汩:搅混。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深感父老言,禀气¹寡所谐。
译文: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注释:¹禀气:天赋的气性。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yū)(pèi)诚可学,违己讵(jù)非迷。
译文: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译文: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yǐnjiǔ ·jiǔ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qīngchénwénkòumén dàochángwǎngkāi 
wènwèishuí tiányǒuhǎohuái怀 
jiāngyuǎnjiànhòu shíguāi 
lánmáoyánxià wèiwèigāo 
shìjiēshàngtóng yuànjūn 
shēngǎnlǎoyán bǐngguǎsuǒxié 
pèichéngxué wéifēi 
qiěgònghuānyǐn jiàhuí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插棘(jí)编篱¹谨护持,养成寒碧²映涟(lián)(yī)³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注释:¹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棘,有刺的草木。²寒碧:苍翠。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³涟漪:细小的水波。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清风掠(lüè)¹²先到,赤日³行天午不知。
译文: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注释:¹掠地:卷地;从地上刮来。²秋:清凉。³赤日:夏天的太阳。⁴午:中午。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解箨(tuò)¹时闻声簌(sù)²,放梢³初见叶离离
译文: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注释:¹箨: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²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³放梢:竹梢生长伸展。梢,枝头末端。⁴离离:茂盛的样子。此指枝繁叶茂。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diàn)¹仍教到处随。
译文: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注释:¹簟: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映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dōngxīnzhú

yóu sòngdài 

chābiānjǐnchí yǎngchénghányìnglián 
qīngfēnglüèqiūxiāndào chìxíngtiānzhī 
jiětuòshíwénshēng fàngshāochūjiàn 
guānxiánpínlái zhěndiànréngjiāodàochùsuí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¹望乡台²,他席³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注释:¹九月九日:指重阳节。²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³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⁴他乡:异乡。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情已厌南中¹苦,鸿雁(yàn)²从北地³来。
译文: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¹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²那:为何。³北地:北方。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0-61

shǔzhōngjiǔ

wáng tángdài 

jiǔyuèjiǔwàngxiāngtái xiāngsōngbēi 
rénqíngyànnánzhōng hóng鸿yàncóngběilái 
章台柳,近垂旒,低拂往来冠盖。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
章台¹柳,近垂旒(liǘ)²,低拂往来冠盖³。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
注释:¹章台:汉代长安的街名,歌台舞榭所在地,多柳。²近垂旒:好像垂下的飘带一样。旒:旗子上的飘带。³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盖。⁴皇州:皇城,帝京。⁵瑞烟:祥云。这里一派彩色的云烟笼罩于京城。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画蛾眉,叶纤时。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¹画蛾(é)眉,叶纤时²
注释:¹京兆:指张敞为其妻画眉,见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中注。²叶纤时:指画眉细长而深,如柳叶状。

liǔhányān··zhāngtáiliǔ--máowén

zhāngtáiliǔjìnchuíliúwǎngláiguāngàiménglóngchūnmǎnhuángzhōuruìyān

zhíbiānjiāngpànbiémiǎnbèirénpānzhézuìliánjīngzhàohuàéméixiānshí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去岁辞巢(cháo)¹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译文:去年离开这里,挥别左邻右舍,今年回来惊讶草堂竟然焕然一新。
注释:¹巢:家。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译文:在花丛里聊天相互问侯,但这些已经不是去年的故人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