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睡何曾著(zhuó)¹,秋天不肯明²
译文: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注释:¹著:入睡。²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卷帘残月¹影,高枕(zhěn)²远江声。
译文: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注释:¹残月:将落之月。²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¹(zhuō)²无衣食,途穷³仗友生
译文: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注释:¹计:谋生之计。²拙:拙劣。³途穷:旅途困窘。⁴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老妻书数纸,应悉¹未归情²
译文: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¹悉:知悉。²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308-31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

著:入睡。

明:天亮。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谋生之计。

拙: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30
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赏析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308-311
创作背景

  宝应元年(762)的秋天,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的奉济驿。但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成都少尹徐知道作乱,于是杜甫避走到梓州。这首诗,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时写的。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huǎng)¹、孤秋独眺,凤城双阙(què)²。一片玉河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译文:用力甩掉帽子,唱一曲动人的悲歌。我靠着布幔,在深秋的季节里,一个人独自远眺,只见皇城双阙耸立。那一片流经金水桥的玉河水,多么宛转流美,看起来就像是皑皑白雪。在它的上面挂着一轮圆月,在秦汉时代已高悬在天的明月!我在京城已沦落太久,更可恨的是那数不清的吴盐,竟不断地点缀着离人的黑发。家在哪儿?它在那遥远的天边。
注释:芝麓先生:龚鼎孳(1615-1673),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甲戌(1643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清,官刑、兵、礼三部尚书。¹幌:幔。凤城:皇帝所居之城,又称皇城。²双阙: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³玉河:又称御河,源出玉泉山,经紫禁城出都城东。《大清一统志》:“顺天府玉河桥在府南玉河之上。”⁴吴盐:又称淮盐,江南地区生产的一种优质盐,其色洁白如雪。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
凭高对景心俱折¹。关情处、燕昭(zhāo)乐毅²,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³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zhāng)。长杨赋,竟何益。
译文:登高凭栏,对着远景,我伤心到了极点。最能引发我兴味的,是燕昭王时代的名将乐毅,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看,一行白雁在天上飞过,发出的叫声有如出弓的疾箭,这叫声让我想起了自古以来曾经的英雄豪杰,但他们都为那不变的江山所磨灭。这明月还照耀着田畴隐居的无终山,我也要像南朝名将曹景宗一样射猎:拉开长弓,在平泽中逐獐,渴时饮其血,饿时食其肉。如果只是像杨雄那样能作《长杨赋》,这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¹心俱折:心情极度低落。²燕昭乐毅:燕昭,战国时燕国的国君,他曾筑黄金台求贤,一时世人争趋赴之。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军攻占齐地七十余城。³无终山:亦名翁同山、阴山,在天津蓟县境内。三国时魏田畴志行卓越,隐居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陶潜《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⁴黄獐血:《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⁵长杨赋:汉代杨雄作。长杨为汉代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杨雄曾从汉成帝涉猎,其时农民因帝王射猎而不得收获,杨雄借作赋劝诫成帝不要因驱使农民搜捕禽兽而误了农时。

  陈维崧作此调呈送芝麓先生共二首,这是第一首。芝麓,即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官御史。清顺治初以原官起用。康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芝麓工于诗词,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陈维崧与他交游唱和甚多。龚鼎孳接读这二首《贺新郎》词后,随即用原韵作《贺新郎》(和其年秋夜旅怀韵)二首。这对于理解本词是很有益处的。

  这首词是作者旅居京华时所作。在一个孤寂的秋夜,他独自倚靠着窗帘眺望着京城帝王的宫楼,不由牵动起心中的悲歌,但他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寓情于景。开头“掷帽”三句,写夜中眺望京城的情景。“凤城”,谓帝都,此指北京。“一片玉河桥下水”三句承上写天空与地面的景色而插入怀古之情。“玉河”,在北京城西,源出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故亦称为御河。在秋夜月光的映照下,玉河的水面显得格外的清澈明亮。这里用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成语,注入怀古之情,构成雄浑的独特词境。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五评点说:“插入吊古,极见精神。”

  “我在京华沦落久”两句,由景及情。“吴盐”,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改变盐法,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里是写自己沦落京华多年,抑郁不得志,一腔愁恨已化为点点白发。正如龚鼎孳《贺新郎》词中所写:“羁宦薄游俱失意。”点出了失意的心态。“家何在”两句以思归收束上片。“天末”,即天边。饥驱四方的潦倒境遇,使他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然而身居千里之外,遥望家乡,远在天边。“家何在?在天末。”这是词人心灵痛苦的呼唤。

  下片“凭高对景”三句,由眼前实景宕开,现实的失意和悲愤,使词人的思维追踪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燕昭乐毅”,战国时的著名人物。燕昭,即燕昭王,曾招纳贤士,师事郭隗,而天下之士争相奔从。乐毅自魏至燕,与燕人同甘共苦,燕国日益富强。后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韩、魏合力攻齐,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故这里称他们为“一时人物”。下面“白雁横天”三句既点出时令季节,又承上抒写。“白雁”,白色的雁。据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七:“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深秋季节,北方一群群白雁飞来,发出一阵阵似响箭般的叫声,似乎呼叫着大地上被江山所磨灭的古今豪杰。词人融情于景的心意,龚鼎孳在《贺新郎》和词中指出:“只有穷交堪对酒,况是江东人杰。”在被江山磨灭的古今豪杰中,包涵着陈维崧这样的江东人杰。

  “明到无终山下去”两句,词人放笔直抒胸中豪气。“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河北蓟县。麞,即獐,似鹿而小。“渴饮黄麞血”化用《汉书·王莽传》“饥食虏肉,渴饮其血”的句子,表现出作者的雄心豪气。故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评点说:“雄劲之气,横扫千人。”

  词末两句以古喻今,更见其悲慨深沉。《长杨赋》是西汉扬雄所作。长杨为汉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扬雄曾随从汉成帝羽猎。其时农民因帝王游猎而不得收敛,扬雄作此赋以讽。然而如今有何用处呢?这里把典故融化入词境,既与上文挽弓射猎相接应,又不露斧凿痕迹,而使词的情味更加浓厚。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懊恼曲,亦作《懊侬曲》、《懊恼歌》。据《古今乐录》云:“《懊恼歌》者,晋石崇为绿珠所作。”《懊恼曲》即其变曲。《南齐书·王敬则传》:“ 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借反面例子发端,含有明显的怨情。其后四句情绪发生转折,表达了女主人公仍相信人间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后八句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惨的爱情故事证明人间确有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这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得到的。诗的最后四句写的沉郁感人,悠悠的楚水映衬千年的野土,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后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在神驰古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恋之情。由满平野的“恨紫愁红”则可见同情焦仲卿和刘氏的人、物极多,甚至连泥瓦匠都不忍化作尘土的这对伉俪分开,就是烧瓦也要让他们成双成对,永不分离。最后二句写的颇有新意,在沉郁中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这一联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借物写人。九月深秋时节,庭院葱绿的草木无不迎霜变色;惟有水上荷花,虽也叶枯蕊蔫,粉英凋零,却至死犹不改其红。诗句中一贬一褒,感情强烈;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可谓瑰丽奇崛,凄艳动人。“守红死”的荷花,被诗人赋予了带有悲剧美的崇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变色的绿草相对照,更显得坚贞不渝,光彩照人。以荷花至死犹红的意象喻指历代那些美丽多情,气节凛然的妇女,是诗人的独创。

àonǎo--wēntíngyún

ǒuzuò线xiànnánshèngzhēnruǐfěnrǎnhuángshēn

báilánfāngxiāngqīnglóuxiàoqīngqiānjīn

yánjiējiànjiànzhōngqiānràozhǐ

sānqiūtíng绿jǐnyíngshuāngwéiyǒuhuāshǒuhóng

jiāngxiǎozhūbānlúnliǔxiāngchūn

liǎngjīnchāixiānglìngzuòkōngchéngchén

yōuyōuchǔshuǐliúhènchóuhóngmǎnpíng

qiānniányuànpíngzhìjīnshāozuòyuānyāng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明神¹司过²岂令冤,暗室³由来有祸门。
译文: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注释:¹明神:对神的尊称。²司过:掌握人的罪过。³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lǜ)石能言¹
译文: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注释:¹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3、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3册:黄山书社,2009:2278

míngshén

shāngyǐn tángdài 

míngshénguòlìngyuān ànshìyóuláiyǒuhuòmén 
wèirén shíshínéngyán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水国¹(jiān)(jiā)²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³
译文:水乡之夜的水边蒹葭笼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与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注释:¹水国:犹水乡。²蒹葭: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³苍苍:深青色。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谁言千里自今夕¹,离梦²(yǎo)³如关塞长。
译文:谁说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间完结呢?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注释:¹今夕:今晚,当晚。²离梦:离人的梦。³杳:无影无声。⁴关塞:一作“关路”。

  这是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苍苍”两句以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诗的后两句是说,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李益《写情》)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话语。这与前两句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末句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边关了,那再见自然是难了,除非相遇在梦中。不过美梦也难以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新来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全诗诗情的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合尽变”(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内涵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78-779

sòngyǒurén

xuētāo tángdài 

shuǐguójiānjiāyǒushuāng yuèhánshāngòngcāngcāng 
shuíyánqiānjīn mèngyǎoguānsàicháng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译文:边塞的号角吹奏着《梅花三弄》,胡地的云彩连接着秦地的晚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白雁西风紫塞¹,皂(zào)²落日黄沙。
译文:北方边塞西风烈烈,大雁高飞,黄昏时节,黄沙漫天,皂雕盘旋飞翔。
注释:¹紫塞:北方边塞。²皂雕:亦作“皂鵰”。亦作“皁雕”。亦作“皁鵰”。一种黑色大型猛禽。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汉使牧羊旌(jīng)¹,阏(yān)²上马琵琶。
译文:白使苏武拄着大白使节的旌节在牧羊,王昭君在马背上弹奏着一曲曲琵琶。
注释:¹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²阏氐:这里指王昭君。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梦里身回云阙(què),觉来泪满天涯。
译文:想来他们在梦中应该回到了白家宫殿,只怕是醒来后只能泪洒天涯。

dūnhuáng--yángshèn

jiǎoshēngchuīchèméihuāyúnyáojiēqínxiá

báiyàn西fēngsāizàodiāoluòhuángshā

hàn使shǐyángjīngjiéèshàng

mèngshēnhuíyúnquējuéláilèimǎn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