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春色年年早。花满洞天清晓。玉女峰头云缥缈。
武夷春色年年早。花满洞天清晓。玉女峰头云缥缈。
幔亭张列,群仙来下,环佩知多少。
幔亭张列,群仙来下,环佩知多少。
天生九曲清溪绕。几处流来棹歌好。音韵悠扬风袅袅。
天生九曲清溪绕。几处流来棹歌好。音韵悠扬风袅袅。
舟横绝壑,岩留仙掌,知是何人巧。
舟横绝壑,岩留仙掌,知是何人巧。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yè)(yì)¹²露,岂不夙(sù)夜,谓³(háng)多露。
译文: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注释:¹厌浥:潮湿。²行:道路。³谓: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一说奈何。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雀无角(jiǎo)¹?何以穿我屋?谁谓女²无家³?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译文: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抓我进官府?纵然抓我进官府,逼婚理由不充足!
注释:¹角:鸟喙。²女:同汝,你。³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⁴速:招,致。⁵狱:案件、官司。⁶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家: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一说婆家。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yōng)¹?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sòng)²?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译文: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注释:¹墉:墙。²讼:诉讼。

  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4-35页

háng

míng xiānqín 

háng  wèihángduō 
shuíwèiquèjiǎo chuān穿 shuíwèijiā  suī shìjiā 
shuíwèishǔ chuān穿yōng shuíwèijiā sòng suīsòng cóng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译文: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译文: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táohuā

zhōu tángdài 

táohuāchūnnuǎnxiānkāi míngmèishuírénkànlái 
kuángfēngchuīluòhòu yīnhóngpiànpiàndiǎnméitái 
解纵枭鸱啄凤凰,天心似此亦难详。
解纵枭(xiāo)(chī)¹啄凤凰,天心似此亦难详。
译文:放任纵容恶鸟鸱枭去啄伤高贵的凤凰,天心竟然想这样做叫人难以审察端详。
注释:经父:作者大哥孔文仲(公元1038-1088年),字经父,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进士。曾任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以范镇荐应制举,对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罢归故官。张缋(huì):人不详,一本作“张绩”,文仲兄弟友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一位才识兼美之士。文仲曾屡寄之以诗。¹鸱:猫头鹰的一种。
但知斩马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
但知斩马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
译文:凭仗斩马孤剑想把奸佞之徒一扫而光,岂肯因太行艰险能摧难轮而回避不前!
得者折腰犹下列,失之垂翅合南翔。
得者折腰¹犹下列²,失之垂翅合南翔。
译文:得势小人尽管折腰权贵也不过是小官,你虽暂时失势垂下羽翼终能展翅高翔。
注释:¹折腰,弯腰。²下列:犹下僚。
不如长揖尘埃去,同老逍遥物外乡。
不如长揖(yī)尘埃¹去,同老逍遥²物外³乡。
译文:倒不如永远地辞别这污浊的仕途,我们一同逍遥物外一起终老他方。
注释:¹长揖尘埃:告别尘世。长揖,一种行礼。²逍遥:自由自在地往来。³物外:尘世之外。
半通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未得开。
半通¹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lún)²未得开。
译文:官职半通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有满腹经纶卷蓄着未能展开。
注释:¹半通:犹半印。汉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仓库、园林的,却只能是大官印的一半大,成长方形。²经纶:指经纶天下的学问。
鸾凤托巢虽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莱。
鸾凤托巢虽枳(zhǐ)(jí)¹,神仙定籍²已蓬莱³
译文:鸾凤托巢只是暂时栖身枳棘,神仙谪降毕竟已落籍于蓬莱。
注释:¹枳棘:枳木与棘木,其多刺,故称恶木。此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²定籍:确定名册。³蓬莱:本东海中神山名。
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
但存漆(qī)室葵(kuí)¹在,莫学荆山玉泪²哀。
译文:像漆室女倚柱而歌忠心耿耿 ,莫学卞和哭在荆山涕泪哀哀。
注释:¹漆室葵心:忧国忧民的一片诚心。漆室:指关心国事。葵心:葵花向日而倾故用以喻向往、忠诚之心。²荆山玉泪:此用以喻怀才不遇。
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译文:世事本来倚伏万变岂能有定 ,塞翁失马祸福相倚还能归来。

  这组诗对张缋刚正不阿的精神和未得施展的才学,给予了赞颂,并作了慰勉和劝诚。

  第一首首联引申《庄子·秋水》“鸱得腐鼠”,而“吓”“鹓雏”之意,之“枭鸱”得“解纵”,“凤凰”被剥“啄”,比喻小人逞凶,君子遭害。世局如此,自无天理可以推“详”的了。次联赞扬了张缋的峥嵘风骨。上句称张缋就像汉代朱云那样,只知道凭借“尚方斩马剑”,誓“断佞臣”之头(《汉书·朱云传》),决不妥协。下句化用曹操《苦寒行》诗意,说他不肯因为太行山艰险,可能摧折车轮,而回避不前。这两句把两个著名典故精心组合,成为孔平仲诗中的佳联。张缋的凛凛风骨,在诗行中闪出了光彩。三联则评议了朝政的污浊,也从政治得失上为张缋作了分析。上句说:软媚者虽然卑躬“折腰”于小人之前,仍然屈居“下列”,所得几何?而洁身自爱者虽然“垂翅”,但终将振翅南飞,又算什么“失”呢?这两句把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后汉书·冯异传》的“始则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的名言加以提炼,构成一联对句,以形象说理,极具启发性。末联“不如长揖尘埃去,同老逍遥物外乡”,在析理的基础上,对张缋提出建议:你的立身大节既已确定,对出与处的两种可能又都深有了解,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看来,不如长揖尘世,同老于“物外”之乡,去做“逍遥游”,才真正适意呵!这里的“长揖尘埃”,“逍遥物外”,化用了《庄子》语意,对污浊政局表示了厌弃。

  第一首在赞誉中带有不少安慰的口气,第二首则于推崇中渗入了一些劝勉的成分。重点还在第二首。第二首首联对张缋备极推崇,而又深表惋惜。他是“万”中选一的人才,却“官职”未“通”;他有“经纶”天下的满腹学问,却“卷蓄”而不得展用。次联以两个比喻,指出张缋不会久困“下列”,终将重返朝廷。上句是化用《后汉书·仇览传》“积棘非鸾凤所栖”的话,说鸾凤虽暂时“托巢”于“枳棘”之上,终能栖息在梧桐之颠,正如神仙,虽也有谪降,毕竟已在蓬莱三山“定籍”。三联对张缋既有勉励,也有劝诫。上句用《列女传》鲁穆公时漆室女忧念国事,倚柱而歌的故事。下句用《韩非子》卞和献璞玉被砍足,抱璞哭于荆山的故事。两句一气呵成,意思是说,只要存着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负之一日,无须学卞和抱璞而哭,因为世事本是倚伏不定的,否极终将泰来。于是引出尾联的宽缓语。尾联化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词意,以及《淮南子》“塞翁失马”的故事,对张缋作了鼓励。诗人指出:张缋在政治上虽然暂受挫折,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祸去福归之一日。

  这两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说理与抒情有机统一。两者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割裂。但诗人熟练地掌握了写诗技巧,使之结合自然。如第一首的一、四联,第二首的四联,一再化用《庄子》中《秋水》、《逍遥游》和《老子》、《淮南子》中的词意与典故;第一首的三联节取汉代、晋代两朝的成语,说理成分都较浓厚。然而这些说理的内容,不仅与形象结合,而且发之肺腑,从而具有抒情色彩。在喻人以理的同时,还能起到感人以情的作用。这就避免了抽象、空洞地述说道理之弊。

  这两首诗的中间两联把一些为人处世的生活准则,反复进行艺术综合,最后概括成精彩偶对,构思过程颇费推敲。如第一首次联以“斩马凭孤剑”对“摧车避太行”,“斩马剑”三字经他一分为二,“斩马”与“摧车”,便成了工对。又在“剑”前缀一“孤”字,以与“太行”成对,这“孤”字很能表现出持剑人的胆气。再通过“但知”、“岂为”这样旨意确切的词语加强表现力。主人公张缋的劲直气骨,便鲜明地突现出来。又如第二首三联以“漆室葵心”对“荆山玉泪”,句首的“但存”、“莫学”,倾向性都很明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5��方式,而十分推许前者。“玉泪”二字更打破了比拟妇女泪水的一般用法,而换上卞和抱璞玉哭于荆山的内容,顿时异彩焕发。由于诗人在中间两联的写作上狠下了功夫,在酝酿一、四两联时,又尽可能地发挥他运用散行句式的特长,这就使他的七律作品能成为宋诗中的优秀诗篇。其中如“但知斩马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苦”等联,以工巧的对仗表现了古代“劲直”之士除恶犯险、无所畏避的精神和忧国忧民、无怨无悔的心志,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 萧东海编著. 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12.第101页
2、 缪钺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06.第531-534页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王室¹²长庆³,环中得水精。
译文:这皇家长福宫的符玺,是一个水晶的环饰。
注释:水精环:水晶所制之环。水精:即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¹王室:帝王之家。²符:符瑞,吉祥之兆。³长庆:长福。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任圆循不极¹,见(xiàn)²质仍贞。
译文:圆转往复没有尽头,洁白的质地更显本真。
注释:¹循不极:循环无尽。不极:无穷,无限。²见素:现其本真。见,同“现”。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斲(zhuó)¹成。
译文:确实是圆然形成的吉祥之物啊,而不是经斫削修琢而成。
注释:¹朴斲:斫削修琢。朴:一作“璞(pú)”。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无瑕(xiá)¹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译文:胜过无瑕的美玉,比得过最洁净的寒冰。
注释:¹无瑕:指玉上没有斑点。瑕:玉上之斑点。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未肯齐珉(mín)¹价,宁同杂佩²声。
译文:绝不能拿它跟普通的玉石同价,哪能跟一般的佩饰叮当声韵相同?
注释:¹珉:似玉之石。²佩:古人衣襟上所系之玉。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能衔任黄雀¹,亦欲应时²³
译文:就如杨宝所救的黄雀嘴里衔着的宝环,能顺应时势出现而表明盛世昌明。
注释:¹黄雀:用黄雀报恩典故。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杨宝在华阴山路上救了一只黄雀,黄雀化为黄衣童子,赠以宝环四枚,后杨宝子孙四世皆为三公。蔡邕论云:“昔曰黄雀报恩而至。”²应时:顺应时势;适合时会。³明:一作“鸣”。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鳐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péi)杀葆(bǎo)¹于昆仑之阳,帝乃戮(lù)之钟山之东曰鳐(yáo)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huì)²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jùn)鸟,其状如鸱(chī),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hú),见即其邑大旱。
译文:钟山山神的孩子名叫鼓,鼓的形貌是人面龙身,他曾和钦䲹神联手在昆仑山的南面杀死天神葆江,天帝因此将鼓与钦䲹诛杀在钟山东面一个叫鳐崖的地方。钦䲹化为一只大鹗,外形像普通的雕鹰却长有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脑袋,红色的嘴巴和老虎一样的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晨鹄鸣叫,它一出现就会有大的战争;鼓也化为鵕鸟,外形像一般的鹞鹰,但长着红色的脚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黄色的斑纹而头却是白色的,发出的声音与鸿鹄的鸣叫很相似,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旱灾。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