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重阳庵,不见重阳子。丹成飘然与世辞,骑龙遨游太清里。
我游重阳庵,不见重阳子。丹成飘然与世辞,骑龙遨游太清里。
三山等鳌簪,四海犹杯水。万里一瞬间,千年片时耳。
三山等鳌簪,四海犹杯水。万里一瞬间,千年片时耳。
后人作屋青山头,重阳不来人自游。长风萧萧日杲杲,醉卧白石临清流。
后人作屋青山头,重阳不来人自游。长风萧萧日杲杲,醉卧白石临清流。
青衣洞,深且幽,衔花野鹿鸣呦呦。仰招浮云唤白鹤,吾将与尔仍丹邱。
青衣洞,深且幽,衔花野鹿鸣呦呦。仰招浮云唤白鹤,吾将与尔仍丹邱。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霞帔(pèi)¹云发²,钿(diàn)³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愁(wéi)
译文:散开秀发,好似披着一肩云霓,看镜中的容颜如玉。细细地描画粉黛,抹去眉间愁迹。团扇轻轻地摆,遮住欲吐的心语。垂下绣帘,难掩满脸羞意。
注释:女冠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霞帔: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类似披肩,以纱罗制成。²云发:像云一样的鬓发。³钿镜:用金、银、玉、贝等贵重物品镶嵌的妆镜。⁴愁眉:古代女子画眉样式的一种,此眉妆细而曲折,色较浓重,眉梢上翘。⁵遮语:以扇子遮着脸说话,言其害羞的情态。⁶羞:王国维辑本《金荃词》作“笑”。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玉楼¹相望久,花洞²恨来迟。早晚乘鸾(luán)³去,莫相遗
译文:我曾久久地伫立楼前,希望看到你的踪迹。你为何还不来相会,叫人难忍花庵空寂。但愿有一天,我们将乘凤凰携游仙海,到那时再也不要别离。
注释:¹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此指女道士所居之处,一说指女道士女伴所居之处。²花洞:百花遍开的仙洞,道教称神仙及道士的居处。此指女道士所居之道观。³乘鸾:指成仙。鸾,仙人所乘坐的鸾凤之类。⁴遗:遗弃。彊村本《金奁集》作“违”。

  这首词是借写女道士的容貌、情态与动作来言情的,表面看起来全是铺陈其外貌妆束,其实词人是用物象的错综排比手法把客观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贯穿起来,从而理解人物。

  此词上片写女主人公美丽的容貌和含羞多情之态。“霞帔”三句,写女主人公彩霞般的披肩,云一般的鬓发,镶金的镜子里,出现了她如雪洁净的容貌,她对镜正画着略带愁意的蛾眉。这里以一个“愁”字点出女主人公的心情。“遮语”二句,描写女主人公遮语、含羞、回扇、下帷等神态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她心事重重却又欲说还休,情思萦绕却又含羞掩饰的情态。下片写女主人公的相思相念与绵绵情思。“玉楼”二句,写女主人公望情人早日来到。意思是站在玉楼上盼望已久,恨情人来迟,道出其相思之切。“早晚”二句,直道心曲,写女主人公的愿望:自己迟早总要乘鸾而去,希望情人不要遗弃。

  上片用的都是相当于现代电影蒙太奇小景别的手法展现景物,镜头自背后从下而上,先是让人们看到女主人公的服饰“霞帔”,然后是如云的黑发;之后镜头切换到照镜子的场景,也是一个特写,人面与镜像相映衬;之后又是另一个正面近景,女主人公轻转罗扇,遮住因窃窃私语而微微翕动的双唇,好像是怕被人听到,娇羞地走到窗前放下绣帏。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期望。这里,就不是单纯的景物铺陈,而是人的服饰和外貌的客观呈现,但它也需要读者根据想象,在头脑中把这些画面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尾直道心愿,其依恋之情,一往情深,相思之意,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2-75

guānzi··xiápèiyún--wēntíngyún

xiápèiyúndiànjìngxiānróngshìxuěhuàchóuméizhēhuíqīngshànhánxiūxiàxiùwéi

lóuxiāngwàngjiǔhuādònghènláichízǎowǎnchéngluánxiāng

征途微雨动春寒,片片飞花马上残。
征途¹微雨动²春寒,片片飞花马上残³
译文:旅途上的微微春雨洒下阵阵清寒,邮亭边的片片落花飘过我的马旁。
注释:邮亭:是古代设于沿途的馆舍,供传递文书信件的邮使歇宿,来往旅客亦可借住。¹征途:旅途。²动:牵动、引发。³马上残:指于旅途马上看见邮亭春花凋残。
试问亭前来往客,几人花在故园看。
试问亭前来往客¹,几人²花在故园看。
译文:试问亭前的旅客啊你们来来往往,可有几人曾把家乡的花细细欣赏。
注释:¹来往客:来来往往的行人。²几人:有几个人。

  徐熥为闽人,他的诗秉承林鸿、高秉、郑善夫等闽派诗人遗风,宗法盛唐,七绝质朴委婉,在明代诗人中,是佼佼者。

  这首诗写征途春寒,写邮亭残花,渲染的是冷寂的氛围,抒发的是萧索的情调,全然没有春光明媚、春花艳丽的春天意象。在这里,春的意象之所以被诗人有意变形,旨在衬托“亭前来往客”,羁旅生涯之辛酸,反衬故园春花之可爱,安居家乡之幸福。此诗反映的是无数旅途中人共有的孤单,清寂的心境。

  首句交待季节与环境,渲染气氛。诗人奔波于征途,碰上细雨蒙蒙的天气,感到春寒料峭。次句自然地点示诗人为之感兴的主要物象——残花,并且是在片片地飞,飞到诗人的马上丽残了。这两句通过细致具体的景物动态的刻画,已将满腔怅惘惜春之情寄寓其中。

  三、四句陡转,诗人突然向亭前来往客人发问:你们之中,能有几人是在故园看花的呢?如此一问,立即使诗意升华到一个高度,从一般的惜春之情转向怀乡之情,并且是那样地诚挚,那样地浓郁。令人不觉要拍案叫绝。

参考资料:
1、 木河主编.乖孩子学名诗·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212
2、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446

yóutíngcánhuā--tēng

zhēngwēidòngchūnhánpiànpiànfēihuāshàngcánshìwèntíngqiánláiwǎngrénhuāzàiyuánkàn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代北燕南¹,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yān)(zhī)²下,悲哉秋气³。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译文: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注释:¹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²胭脂山:即燕支山。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³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⁴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销不尽,悲歌意。匀(yún)¹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²不来如意梦,红笺(jiān)³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译文: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注释:¹匀:抹。²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³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⁴浑是:全是。⁵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

  这首词以明月为媒介,以月之照临千里之外的闺房与边地想到了千里之外的亲人,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阕前两句写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两句写此时独自伤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绘相思的情景,结处则以此刻边声、乌啼烘托相思之苦之无助。月的力量是无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时弥补了两地难以逾越的距离,使词人的思绪飞跃于两地之间,频频更换的场景模糊了边地于闺房的界限。上片层层转进,曲折婉转。

  下阕进一步诉说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说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状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为别离而伤感,再二句怨恨无梦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聊以自慰。最后二句宕开,是“违心字”的延伸。以思妇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关心思念自己。语虽平淡,但却更显情致绵长深婉。因遥远的距离之隔产生的抱怨于误解恰恰表现出了与妻子感情笃挚、意气相投的底蕴。

  全词意象繁密,情感细腻,在缠绵悱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凉之气。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2、 张少康主编.古词名家诵读本 纳兰性德.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4:78-79

mǎnjiānghóng··dàiběiyànnán--lánxìng

dàiběiyànnányīngyuèmíngqiānshuíxiāngniànyānzhīshānxiàbēizāiqiūxiǎozhàjīngqīng湿shīmiánzuìnóngxiāngkuàngniǎojuégèngtóubiānshēng

xiāojǐnbēiyúnjǐnxiānglèixiǎngyuánjīnlánshuíqīnghǎiláimènghóngjiānzànxiěwéixīndàobiéláihúnshìguānxīndōngtángguì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玉真之仙人¹,时往太华²峰。
译文: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
注释:¹玉真仙人:玉真公主。²太华:华山。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清晨鸣天鼓¹,飙(biāo)(xū)²腾双龙。
译文: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
注释:¹鸣天鼓:道家的一种法术。²飚欻:迅疾貌。腾龙,犹驾龙,乘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弄电¹不辍(chuò)手,行云本无踪。
译文: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
注释:¹弄电:《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几时入少室¹,王母²应相逢。
译文:何时去少室山?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注释:¹少室: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主峰玉寨山为篙山最高峰。²王母:即西王母。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弱柳¹丝千缕。嫩(nèn)黄匀遍鸦啼处²。寒入罗衣³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译文:柔弱的柳条千丝万缕,到处都是鹅黄嫩绿,鸦雀争相鸣啼。还是早春的天气,轻寒侵入罗衣,刚刚又过去一阵风雨。我深情地询问刚飞回的燕子:在来时路过的绿水桥边,有一个画楼耸立,可曾看到那位美人正在屋里?我料想她静掩云窗,毫无意绪,任凭琴瑟的弦柱上落满尘泥。
注释:¹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²鸦啼处:此指柳树丛中。³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⁴人人:犹言人儿,对亲爱者的称呼,情人的昵称。⁵哀弦危柱: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弦乐器上的弦柱。危:高,指弦音高厉。此处“危”“哀”是弦柱的修饰语。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yǔ)信愁如许¹。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zhuàn)³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译文:我的忧愁像庾信那样多,不知为谁而双眉攒聚?独立在春风中弹下点点清泪,寄予这雾气迷蒙的江水向东流去。想到这昼长春闲的时日,困倦慵懒怎生挨得过去?闲靠孤枕睡意沉沉,听到那黄鹂的婉声柔语。唤醒后更觉无聊,只见斜阳依然照在花圃里。
注释:¹庾信愁如许:庾信:南北朝时诗人。²念永昼春闲:春闲,春日闲寂无聊,觉得天长难以打发。永:长。永昼:即昼永,日长之意。³百啭:鸣声婉转多样。⁴厌厌:即恹恹,精神不振貌。⁵花坞:花房。坞: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为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怀人之作,在古诗词中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做到不和别人雷同实在不容易。袁去华这首《 安公子》就以其构思别致、章法新颖而独有特色。

  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看见新柳 ,自然地想到当日离别时爱人折柳赠别的情景。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没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羁留,这怎不教人睹物伤怀呢 ?再说春浅衣寒,又加上风雨,有谁又不想象中的温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写景 ,其实已笼得全篇之意。《蕙风词话》卷三说:“作慢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 。近人辄作景语徐引 ,乃至意浅笔弱,非法甚矣。”这首词虽用景语开头 ,但景中含有浓烈的感情 ,这自然除了被人讥笑“意浅笔弱”的可能 。“燕子来时”是由春天的到来而自然引出来的;而燕子来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绪牵向“了在南方的家乡”并产生人归落“燕”后的感情。不过,作者没有正面说出这些意思,而只是问燕子在来时的路上是否看见了他的爱人。这一问安排得轻灵新巧,极有韵味,也极情深。况且问语中又设想爱人是在“绿水桥边路”旁的“画楼”上这不是又在暗示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吗?“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则直写对方情绪。作者的本意是要写自己怀人,但这里却构思出一个人来怀自己的场面,这是很有意思的 。刘永济以为这种方法是来自《 诗经》,他说 :“《 陟岵》之诗不写我怀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写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离思之深 ,自在言外。后世词人,神明用之,其变乃多。⋯⋯先写行者念居者,复想居者思行者,两地之情,一时俱极:皆此法也。”(《词论》)

  下片放下对方,又开始从自己方面叙说。庾信作有《愁赋》,全文今已不见传,尚留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等句。词中说象庾信那么多的愁为什么都聚在我的眉端?这是自己向自己发问,问得颇有感慨。庾信的愁,作者是从文章里看到的,这里设想聚在了自己眉端,这种想象也十分新鲜。那么多愁都在眉端 ,如何受得了?因而总得排遣,“独立东风弹泪眼”就是设想出来的遣愁法之一。只是这一句写抛泪者形象,单独看来并没有多少特别的好处,但由于作者是在水边 ,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绿水桥边路”,所以他顿生寄泪的念头。这一想法新鲜、大胆,设想的意境又十分美丽、浑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泪回去,那将比任何书信都能证明他诚挚的思念。而且因为有了这一句 ,“独立东风弹泪眼”才脱俗超尘,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可是语虽新奇,寄泪终究是办不到的。痴想过后 ,眼前仍旧是“ 永昼”,是“春”,是“闲”,排愁无计的主人无奈何又向自己发出“ 人倦如何度”的问题,这连续的发问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词人举措茫然的神态和无处寄托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同样 ,“ 人倦如何度”的满意答案是没有的,“闲傍枕”就正好说明了并无度时良法,于是作者百无聊赖只好去听“ 黄鹂语”。黄鹂鸣声悦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闷呢?“ 唤觉来厌厌”,作者在黄鹂声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样的声音唤醒,醒来后精神“厌厌”地,一点不振,因此我们知道黄鹂语不但没有使作者消忧,反而空添一段惆怅。“残照依然花坞”,仍用景语结尾。同开头呼应 。“念永昼”以下数句,似从贺铸《薄幸》词翻出。贺词去 :“正春浓酒暖,人闲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总言愁闷无聊 、日长难度之意。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已先说破。像午睡醒时、斜阳犹照之事,人人所曾经历,但构成意境,写入词章,则非有心人不能。正如王国维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遗事·尚论》),因之能作此等语者也就不止一二人。说是承袭也好,说是暗合也好,写来能大略有所变化增益便都可以留传下来。总的说来这首词的想象和构思能不落俗套,结构又十委婉曲折。《古今词论》曾说 :“填词,长调不下于诗之歌行长篇。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高手当以情致见佳。盖歌行如骏马蓦坡 ,可以一往称快;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徙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袁去华的《安公之》完全达到了这一点。

  此外,这首词另一特点是下字准确、生动。比如:“嫩黄匀遍鸦啼处”一句不仅声色俱全,而且用“匀”字写颜色,一方面使人觉得处处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仿佛是从一处匀向别处,因而色彩都并不算浓。这种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调 ,也使色彩空灵透明 。

  再如:写对方用“静掩云窗”,“掩”而且“静”则表达作者怀人已久已深的情怀 。又,“ 尘满哀弦危柱”说尘已覆琴,当然是很久已经没有去整理了;但对久不发声的弦 、柱仍然用“哀”“危”修饰,那么女主人内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 :“为谁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写愁,既显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鲜明,似乎读者对此愁可见,可触。还有:“独立东风弹泪眼”中的“弹”字能使抛泪有声,并且正因为有了它,“寄烟波东去”才有了根据。

  全词意脉清晰,结构甚巧。设想奇妙而入情,“问燕”与“寄泪”的举动为全词增加许多色彩。词之妙,主要在章法。景起景收,章法浑然。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第191-19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9.7:第192-1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