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历初开淑气新,昌期五百岳生申。十城共效华封祝,福寿如天万井春。
凤历初开淑气新,昌期五百岳生申。十城共效华封祝,福寿如天万井春。
张萱

张萱

(1459—1527)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70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嘉游¹未斁(yì)²,誓³将离分。
译文:同游甚乐未尽兴,君行匆匆又离去。
注释:¹嘉游: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游赏。²斁:满足,厌烦。³誓:同“逝”,发语词。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送尔¹于路,衔觞(shāng)²无欣。
译文:送你来到大路上,举杯欲饮无欢意。
注释:¹尔:你。²衔觞:指饮酒。衔:含。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依依¹旧楚²,邈(miǎo)³西云
译文:江陵故地心依恋,遥望西云深情寄。
注释:¹依依:依恋的样子。²旧楚:指江陵。江陵是古代楚国的国都郢,所以称江陵为“旧楚”。³邈邈:遥远的样子。⁴西云:西去的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之子¹之远²,良话曷(hé)³闻。
译文:斯人离我去远方,知心话语难再叙。
注释:¹之子:此人,指庞参军。²之远:走向远方。³曷:同“何”,怎么。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shuò)¹烽火照甘泉²,长安飞将³出祁(qí)
译文: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注释:¹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²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³飞将:飞将军李广。⁴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xī)(qú)¹玉剑²良家子³,白马金羁(jī)侠少年。
译文: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注释:¹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²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³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⁴金羁:金饰的马络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平明¹(yǎn)²屯右地³,薄暮鱼丽逐左贤
译文: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³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⁴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⁵鱼丽:鱼丽阵。⁶左贤:匈奴的左贤王。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谷中石虎经¹(xián)²,山上金人³曾祭天。
译文: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注释:¹经:曾经。²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³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张守节正义:“金人即今佛像。”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天涯一去无穷已¹,蓟(jì)²迢递(dì)³三千里。
译文: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注释:¹穷已:穷止。穷尽。²蓟门:即蓟丘。³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朝见马岭¹黄沙合²,夕望龙城³阵云起。
译文: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注释:¹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²合:合起。聚集。³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庭中奇树¹已堪攀²,塞外³征人殊未还。
译文:(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注释:¹奇树:少见之树种。²堪攀:能够攀折。³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⁴殊:过期。很,甚。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白雪初下天山¹外,浮云直向五原²间。
译文: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注释:¹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²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¹月。
译文: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注释:¹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流水本自¹断人肠,坚冰旧来²伤马骨。
译文: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注释:¹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²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边庭¹节物²与华异,冬霰(xiàn)³秋霜春不歇
译文: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注释:¹边庭:边境的朝堂。²节物:时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³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⁴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长风¹萧萧²渡水来,归雁连连³映天没。
译文: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注释:¹长风:远风。暴风;大风。²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³连连:连续不断。⁴映天:反映在天空。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¹,单于²渭桥³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¹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²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³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⁴拜:拜服。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¹五更钟。寂寂景阳宫²外月,照残红。
译文:在清晨的薄雾中,杨柳迷离,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突然响起。寂静荒凉的景阳宫殿外明月高悬,惨淡的月光照着那凋残的红花。
注释:¹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²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蝶化彩衣¹金缕(lǚ)尽,虫衔(xián)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译文:遗衣化作了彩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¹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这首词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写当年繁华的景阳宫殿,而今是衰柳凄迷,月照残红,虫蛀画栋,杳无人迹,一片荒凉的景象,唯有双飞燕子,依旧翩翩飞舞。作品透露出今昔盛衰、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宋太祖立国于公元960年(建降元年庚申),到 公园1259(理宗开庆元年)正好为五个庚申。果然,二十年后,宋朝就宣告灭亡。如今,这五更的钟声响起,不啻如一声声家破国亡的丧音,敲打着词人忧伤的心灵。

  下面“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两句,又以冷月、旧宫、残花三种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凄凉的景况。“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公元589年(祯明三年),隋军南下过江,攻占台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陈后主闻讯,即与妃子张丽华投景阳宫井藏匿,至夜,被隋军擒获。

  明朝和陈朝都建都南京。这里是用象征陈朝段灭的景阳宫旧事影射明朝的亡国。曾经照彻陈朝景阳宫殿、目睹过陈后主投井被擒一幕的明月,如今宛如深邃明睿的见证人,冷峻地观照着明朝灭亡后的惨淡景象——暮春的红花在寂寞中纷纷凋残,意味颇为深长。

  下片切入人事沧桑,抒写凭吊故国的感伤。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过片两句承袭上片意脉,呈示一派亡国的衰败景象。《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蝶化彩衣金缕尽”用其事,意谓明朝的皇族贵胄死后,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只留下萧瑟悲凉之景。这虫蚀楼空的意象,正是奸佞卖国的象征。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结拍两句,看似描绘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身求荣的丑恶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毫无亡国的悲恸。这两句含意隐曲,但透过言表,并不难感受到词人的义慨和愤懑。

  清陈廷焯评此词说:“凄丽近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白雨斋词话》),并以“凄丽”二字概括此词特征,指出这首词凄清婉丽的风格与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相近;“哀以思,则揭橥这首词的内蕴以哀恸悲思故国为指归,黍离麦秀之悲,家国身世之恨,久久翻腾在胸中,发而为词,便成哀惋清丽的绝唱。”如果说,南唐后主李煜的“哀以思”,主要是哀悼失去的天堂,追思旧日的荣华富贵,那么,陈子龙的“哀以思”则更多地是哀痛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一是图谋恢复的志士,显然,后者的作品更富思想的深度。清沈雄谓:“大樽(陈子龙号)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者,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古今词话·词评》)凄丽的外壳包蕴着哀以思的崇高节义,如此解读这首《山花子》词,方不辜负词人的苦心孤诣。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47-348页

shānhuāzi··chūnchóu--chénzilóng

yángliǔxiǎozhōngxìnghuālíngluògèngzhōngjǐngyánggōngwàiyuèzhàocánhóng

diéhuàcǎijīnjǐnchóngxiánhuàfěnlóukōngwéiyǒuqíngshuāngyànzidōngfēng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¹之尊,非其职²语言³、司(bàng)(yù)之谓,尊其心也。
译文:史官所以受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掌管文献典籍、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而是尊重他们的思想、精神。
注释:¹史:指史官。²职:执掌。³语言:这里指文献典籍。⁴司:执行。⁵谤誉:诽谤和称誉,这里指对人或事的褒贬。⁶心:这里指思想、精神。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心何如而尊?谓入¹。何者谓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²,土所宜³,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lì)(xū)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¹⁰、言文体¹¹、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又如何而尊?谓出¹²。何者谓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¹³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¹⁴在堂下,号(háo)(táo)¹⁵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jù)¹⁶,眄(miàn)(lài)¹⁷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译文:怎么机关报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要善于“入”。什么是关于“入”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那些姓氏应当受到尊重,他们都了解;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象讲述自己的家事那样熟悉,这就可以称为“入”了。还要善于“出”。什么是善于“出”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那些姓氏应当受尊重,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这些都不是史官专门负责掌管的。但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象艺人在堂下纵情歌舞,哀乐万千,堂上观看的人严肃地坐在上面,边欣赏边指点那样。这就可以称为“出”了。
注释:¹入:这里指广泛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²人心风气: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风气。³土所宜:土地适宜种植什么。⁴姓所贵:那些姓氏值得尊重。⁵逮:及,到。⁶礼:礼仪。⁷兵:军事。⁸政:政令。⁹狱:讼事,这里指刑法。¹⁰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等的故事或传说。¹¹文体:文章。¹²出:这里指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事情作出评论。¹³联事:互相联系、涉及。龚自珍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体现了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¹⁴优人:古代对艺人的称呼。¹⁵号咣:放声大哭,这里指放声歌唱。¹⁶踞坐:坐在上面。¹⁷眄睐:爱慕眷念的样子,这里有欣赏的意思。
不善入者,非实录,垣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不谓入者,非实录,垣(yuán)¹外之耳,乌能治²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yì)³。不谓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fèi)(gēng),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译文:不善于“入”的,就不是据实地记录,像隔墙听人讲话一样,怎能研究和指导堂中艺人的表演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像讲梦话那样胡说八道。不善于“出”的,一定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深刻的评论,这就象艺人表演出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态,手舞足蹈,纵情歌唱,忙得象沸腾的滚汤似的,他们又怎能自己讲出那种哀乐的情况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注释:¹垣:墙。²治:研究指导。³余呓:多余的梦话,即胡说八道。⁴高情:真诚的感情。⁵至论:深刻的评论。⁶沸羹:滚汤。这里形容手舞足蹈,放声歌唱,象煮滚的汤似的,热闹非常。⁷余喘:残喘,残息。这里比喻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这一段,表面上是说不谓“入”和不谓“出”的史官,写作史书就会胡说八首,死气沉沉,实际上是对当时脱离实际,空谈性理的儒生的批判。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¹也者,毋(wú)(yì)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³、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dān),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译文: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必须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职务、言论都受到尊重了,史官本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这些都受到尊重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就会有大的“出”和“入”。什么是大的“出”和“入”呢?那就是:跳出纷繁的史料,进入到了解历史发展的根本道理,要想懂得根本道理,就必须首先研究史料、懂得历史。这一点不是我发现的,是刘向、班固已经说过的。刘向、班固讲的这个道理有证据吗?我的证据是:古代的柱下史老聃,终于成为道家的创始人。这难道不是我的证据吗?
注释:¹史之别子:史家的不同派别。²“出乎史”四句:这是龚自珍对“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肯定了哲理是从史实、史料中抽象出来的,认为要掌握高深的哲理,必须懂得历史。但他只强调“史”的重要,而忽视了实践,是片面的。道:这里指哲理,即更高深的道理,比“入”和“出”更高一层的境界。³刘向:西汉儒家、目录学家。⁴班固:东汉儒家、史学之有,编有《汉书》。⁵征:检验,证据。⁶柱下史:官名,宫廷内的史官。⁷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⁸大宗:这里指创始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译文: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译文: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译文: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译文: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jīnlíng怀huái--wángguī

怀huáixiāng访fǎngshìyōuyōushàngjiāngchéngmǎnqiū

niǎodàiyānláibiézhǔshùfānxiàguīzhōu

xiāoxiāochuījīnghóngcǎncǎnhányúnjiùlóu

guóliángshuíwènrénxīngèngfēng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