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一北似飘蓬,
一南一北似飘蓬,
妾意君心恨不同。
妾意君心恨不同。
他日归来亦无益,
他日归来亦无益,
夜台应少系书鸿。
夜台应少系书鸿。
张红桥

张红桥

福建闽县人,居红桥之西,因自号红桥。聪敏善诗文。豪右争欲委禽,红桥不可,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后归福清林鸿,鸿游金陵,感念成疾卒。 ▶ 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五月梅始¹黄,蚕凋²桑柘(zhè)空。
译文: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注释:¹始:一作“子”。²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lóng)¹
译文: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注释:¹栊:挂帘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¹,学剑²来山东³
译文: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注释:¹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²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³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¹(wèn)上翁²
译文: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注释:¹获笑:被人耻笑。²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¹²壮士³,未足论穷
译文: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注释:¹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²忽:轻视。³壮士:李白自指。⁴穷:指政治上失意。⁵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¹
译文: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注释:¹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译文: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西归去直道¹,落日昏阴虹²
译文: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注释:¹直道:通衡大道。²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¹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²
译文: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注释:¹此:一作“我”。²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顾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顾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顾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顾”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顾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¹空林²烟火迟³,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译文: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注释: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¹积雨:久雨。²空林:疏林。³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⁴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⁵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⁶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¹水田飞白鹭(lù),阴阴²夏木³(zhuàn)黄鹂
译文: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注释:¹漠漠:形容广阔无际。²阴阴:幽暗的样子。³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⁴啭: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⁵黄鹂:黄莺。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习静¹观朝(zhāo)槿(jǐn)²,松下清斋³折露葵
译文: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注释:¹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²槿:植物名。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³清斋:谓素食,长斋。⁴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¹与人争席罢²,海鸥³何事更相疑。
译文: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注释:¹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²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³海鸥:这里借海鸥喻人事。⁴何事:一作“何处”。

  《积雨辋川庄作》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被选入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首联是说,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致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活动的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颔联是说,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看吧,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的甜美。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婉转。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华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颈联是说,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暮谢;在松下吃着蔬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蔬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寂寞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好;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深邃的意境和超迈的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2-174

wǎngchuānzhuāngzuò

wángwéi tángdài 

kōnglínyānhuǒchí zhēngchuīshǔxiǎngdōng 
shuǐtiánfēibái yīnyīnxiàzhuànhuáng 
shānzhōngjìngguānzhāojǐn槿 sōngxiàqīngzhāizhékuí 
lǎorénzhēng hǎiōushìgèngxiāng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译文:傍晚时分来到山的北面远望,目之所及的景色就算在画中应该也难以表现。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¹
译文:村道上黄色的落叶随风飘落,人们的房屋在湿润的翠绿中微微隐现。
注释:翠¹微:青绿的山色。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译文:樵夫在路雾之外工作,而僧人则沿着水边归去。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一曲谁横笛,蒹(jiān)(jiā)¹白鸟飞。
译文:突然响起阵阵横笛声,不知是谁在吹奏,蒹葭草中一只白色的鸟飞过。
注释:¹蒹葭: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

běishānwǎnwàng

lín sòngdài 

wǎnláishānběijǐng huàyìngfēi 
cūnpiāohuáng rénjiāshī湿cuìwēi 
qiáodāngyúnwàijiàn sēngxiàngshuǐbiānguī 
shuíhéng jiānjiābáiniǎofēi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西风¹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译文:丝丝缕缕的萧瑟秋风从船窗吹拂进来,满满的酒也浇不尽送别亲人后的离愁别绪。
注释:¹西风:秋风。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要记此时分袂(mèi)¹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译文:要记得此时分别的地方,傍晚烟雾袅袅好似纷纷细雨从松江面飘过。
注释:¹分袂:指离别;分手。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¹山,此道当何难²
译文: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注释: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¹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译文: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牛顿¹不起,车堕(duò)²谷间。
译文: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注释:¹顿:停顿。²堕:掉下,坠落。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坐盘石¹之上,弹五弦之琴²
译文: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注释:¹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²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作为清角韵(yùn)¹。意中²迷烦³
译文: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注释:¹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²意中:心意之中。³迷烦:迷惑烦恼。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歌以言志¹。晨上散关山。
译文: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注释:¹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¹三老公²,卒³来在我傍(bàng)
译文: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注释:¹有何:有什么。²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³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译文: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负揜(yǎn)¹被裘(qiú)²,似非恒人³
译文: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注释:¹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²被裘:披着裘衣。³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¹(qīng)²³困苦以自怨
译文: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注释:¹谓:说道。²卿云:公卿说。³何:什么,多么,如此。⁴以:而。⁵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徨徨¹所欲²,来到此间?
译文: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注释:¹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²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译文: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¹居昆仑山²,所谓者真人³
译文: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注释:¹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²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³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译文: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道深¹有可得²,名山历观³
译文: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注释:¹道深:道行深。²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³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áo)游八极¹,枕石嗽(sòu)²饮泉。
译文: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注释:¹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²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沉吟¹不决,遂(suì)²³升天
译文: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注释:¹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²遂:遂即。³上:上腾。⁴升天:升至天空。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¹不可追,长恨²相牵攀(pān)
译文: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注释:¹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²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译文: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夜夜安得寐(mèi)¹,惆(chóu)(chàng)²以自怜³
译文: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注释:¹安得寐:哪得入睡。²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³自怜:自我怜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正而不谲(jué)¹,辞赋²依因³
译文: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注释:¹不谲:不诡诈。²辞赋:歌辞诗赋。³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经传¹所过²,西来所传³
译文: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注释:¹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²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³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6-200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