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桃花,濯濯杨柳。溪山窈窕溪水流,武陵人家犹在不。
灼灼桃花,濯濯杨柳。溪山窈窕溪水流,武陵人家犹在不。
柴门不闭春风轻,山人衣上春云厚。相逢莫使青松疑,世间尽用黄金寿。
柴门不闭春风轻,山人衣上春云厚。相逢莫使青松疑,世间尽用黄金寿。
原尝春陵千载人,嵇阮山刘一杯酒。贱亦不足凌,贵亦不足凭。
原尝春陵千载人,嵇阮山刘一杯酒。贱亦不足凌,贵亦不足凭。
雪山有时燠,温泉或可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人岂欺我,倚伏多相仍。
雪山有时燠,温泉或可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人岂欺我,倚伏多相仍。
山人劝我酒,旨酒清如渑。汉家功业在天上,吹箫屠狗之辈坎坷历落来攀登。
山人劝我酒,旨酒清如渑。汉家功业在天上,吹箫屠狗之辈坎坷历落来攀登。
张元凯

张元凯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 7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不辞鶗(tí)(jué)¹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译文:不嫌杜鹃啼鸣,春尽花落,只可惜流动的灰尘使点烛的卧房暗淡下来。
注释:¹鶗鴂:杜鹃鸟。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译文:昨夜西池边很寒冷,就连月亮中的桂花香气,都被寒风所阻断了。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风柔日薄¹春犹早,夹衫乍(zhà)²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³(bìn)上残。
译文: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心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心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注释:¹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²乍著:刚刚穿上。³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¹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译文: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注释:¹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心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心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mán ·fēngróuchūnyóuzǎo

qīngzhào sòngdài 

fēngróuchūnyóuzǎo jiāshānzhàzhuóxīnqínghǎo shuìjuéwēihán méihuābìnshàngcán 
xiāngchùshì wàngliǎochúfēizuì chénshuǐshíshāo xiāngxiāojiǔwèixiāo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¹风及雨。将²恐将惧,维予与³(rǔ)。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译文: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
注释:¹维:是。²将:方,正当。³与:助。⁴女:同“汝”,你。⁵转:反而。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¹谷风,维风及颓(tuí)²。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³。
译文: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旋转不停息。当年担惊受怕时,你搂我在怀抱里。如今富裕又安乐,将我抛开全忘记。
注释:¹习习:大风声。²颓:自上而下的旋风。³遗:遗忘。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习习谷风,维山崔(cuī)(wéi)¹。无草不死,无木不萎(wěi)。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译文:谷口呼呼风不停,刮过巍巍高山岭。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树木都凋零。我的好处你全忘。专门记我小毛病。
注释:¹崔嵬:山高峻的样子。

  这首诗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诗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也认为是朋友相怨之诗,但他没有将伤友道之绝与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润《诗经原始》认同朱熹的观点,并力驳《毛诗序》“刺幽王”之说穿凿空泛。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弃妇之诗说。陈子展《诗经直解》虽仍取旧说,但又说:“此诗风格绝类《国风》,盖以合乐入于《小雅》。《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后汉·阴皇后纪》,光武诏书云:‘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证此诗早在后汉之初,已有人视为弃妇之词矣。”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诗歌用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谷风》如出一辙,两首《谷风》诗的主题也完全相同,这大概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人们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遗弃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叹。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婉,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7-428

fēng

míng xiānqín 

fēng wéifēng jiāngkǒngjiāng wéi jiāngānjiāng zhuǎn 
fēng wéifēngtuí jiāngkǒngjiāng zhìhuái怀 jiāngānjiāng  
fēng wéishāncuīwéi cǎo wěi wàng xiǎoyuàn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jiàn)(gēng)¹登陇(lǒng)²,远别指临洮(táo)³
译文: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注释:¹践更: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²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³临洮: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为问关山事¹,何如²州县劳³
译文: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注释:¹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²何如:何及,哪赶得上。³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军容随赤羽¹,树色²引青袍³
译文: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注释:¹赤羽:赤色旗帜。²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³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官员穿不同服色。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谁断单于臂¹,今年太白²高。
译文: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注释:¹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²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首联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二句中分别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东方欲晓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时也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征人出征的景况与杜甫《兵车行》开头几句诗所展现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而在高适的这首送别诗中则没有一点这种征人出征,亲朋相送的场景描绘,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豪雄气概。当然杜甫诗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适诗里远行的却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则是渴望立功边塞而从军行役。这是两诗表现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从而其思想风格、情感色调也自然迥异。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两诗也显然有所不同。杜诗是重墨铺染,而高诗则是概括精炼。“残更”、“远别”四字,用词就极为简洁,不但省去了惜别情景的展示,而且舍弃了行军途程中的一切耳闻目见,突出地表现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动态地表明了赴边的迅急与行者心情的紧迫。细玩其意,“远行”二字中似乎还包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总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条件毕竟是险恶的,征程也是艰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来诗人又通过一个设问,使一开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调旋律得到一个回环,由此以表现诗人对行者此次远征的关切。此次远行是由县尉送兵赴边,更可见当时边塞战事的紧张,补充兵力已刻不容缓。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问,却含意丰富,既表现出诗人对行者从军行役路途艰苦的体贴关注与惜别难舍之意,同时又赞颂了行者不畏险难的豪迈情怀。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耐人细读。

  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赴边征人军容严正,刀枪林立,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姓白的县尉参与其中,从而使这疾行猛赶、奋勇挺进的行军队伍中忽隐忽现、忽前忽后地闪现着标志着县尉作为使臣所执旌节上的羽饰;而道路两旁的林木,苍苍的树色中也不时有县尉所穿青袍的闪现。诗人侧面着笔,以象征热情之“赤色”相衬,中间“随”字与“引”字锻炼极为生动,既刻画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刻画了行者一往无前的气概,以其随身装束之色彩,传出士卒昂扬奋发之神态,从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图;“树色”碧绿,中间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绿之“树色”妙合无垠,给人以满眼生机,以及白少府义气慷慨之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使诗歌具流走之势,紧扣行军特点。“赤”、“青”二色,亮丽鲜明,颇具青春气息。可谓达到人境浑一,诗画交融之境界。

  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24
2、 匡扶.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20
3、 邵永杰.陇头歌 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86

sòngbáishǎosòngbīngzhīlǒngyòu--gāoshì

jiàngèngdēnglǒngshǒuyuǎnbiézhǐlíntáo

wèiwènguānshānshìzhōuxiànláo

jūnróngsuíchìshùyǐnqīngpáo

shuíduàndānjīnniántàibáigāo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dì)¹之华²,鄂(è)³(pī)(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译文: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注释:¹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²华:即花。³鄂:通“萼”,花萼。⁴不:“丕”的借字。⁵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死丧之威¹,兄弟孔怀²。莫³(xí)(póu)矣,兄弟求矣。
译文: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注释:¹威:畏惧,可怕。²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³莫:高平之地。⁴隰:低湿之地。⁵裒:聚集。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jí)(líng)¹在莫,兄弟急难。每²有良朋,况³也永叹。
译文: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悲又鸣,只有血亲兄弟之间才能在陷入危难时互相帮助。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注释:¹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水鸟今在莫野,比喻兄弟急难。²每:连词,虽然。³况:更加。⁴永:长。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兄弟阋(xì)¹于墙²,外³其务(wǔ)。每有良朋,烝(zhēng)也无戎
译文: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注释:¹阋:争吵。²墙:墙内,家庭之内。³外:墙外。⁴御:抵抗。⁵务:同“侮”。⁶烝:长久。一说为发语词。⁷戎:帮助。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¹
译文: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注释:¹友生:友人。生,语气词,无实义。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bīn)¹尔笾(biān)²,饮酒之³(yù)。兄弟既具,和乐且孺(rú)
译文: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注释:¹傧:陈列。²笾、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³之:犹是。⁴饫:宴饮同姓的私宴。一说酒足饭饱。⁵具:通“俱”,俱全,完备,聚集。⁶孺:相亲。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妻子好合¹,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²,和乐且湛(dān)³
译文: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注释:¹好合:相亲相爱。²翕:聚合,和好。³湛:喜乐。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¹尔室家,乐尔妻帑(nú)²。是究³是图,亶(dǎn)其然乎?
译文: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注释:¹宜:安,和顺。²帑:通“孥”,儿女。³究:深思。⁴图:思虑。⁵亶:信,确实。⁶然:如此。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3-326

cháng

míng xiānqín 

chángzhīhuā èwěiwěi fánjīnzhīrén xiōng 
sāngzhīwèi xiōngkǒnghuái怀 yuánpóu xiōngqiú 
lìngzàiyuán xiōngnàn měiyǒuliángpéng kuàngyǒngtàn 
xiōngqiáng wài měiyǒuliángpéng zhēngróng 
sāngluànpíng ānqiěníng suīyǒuxiōng yǒushēng 
bīněrbiāndòu yǐnjiǔzhī xiōng qiě 
hǎo qín xiōng qiědān 
ěrshìjiā ěr shìjiūshì dǎnr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