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¹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²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³”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注释: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¹四时:春、夏、秋、冬四季。²遂:成。³“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传写错误,混入此篇者。”⁴公:公平、公正。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¹问于祁(qí)黄羊²曰:“南阳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了。”
注释:¹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名彪。²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黄羊荐贤事发生在晋悼公时。³南阳: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⁴解孤:晋大夫。⁵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墨者¹有巨子²³,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lì)(fú)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译文:墨家有个大师腹纯,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纪已大,又没有其他儿子了。我已经下令有关官员,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给予刑罚。’这是用来制止杀伤人命的。禁止杀伤人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大王您虽然给予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度。”腹纯没答应惠王,于是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
注释:¹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²巨子:墨家学派中有重大成就的人物。³腹:即腹纯。“腹”是姓,纯是名。⁴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⁵为之赐:赐给我恩惠,指秦惠文王赦免腹蒋之子的死罪。⁶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所私,这里指儿子。“忍”含残杀之意。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páo)¹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²亦然,诛³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译文:厨师调制饮食但不敢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伯的人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当王、伯了。
注释:¹庖人:指厨师。²王伯之君:指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伯:同“霸”。³诛:诛杀。⁴私:占为己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纯,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纪已大,又没有其他儿子了。我已经下令有关官员,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给予刑罚。’这是用来制止杀伤人命的。禁止杀伤人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大王您虽然给予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度。”腹纯没答应惠王,于是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

厨师调制饮食但不敢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伯的人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当王、伯了。

注释

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遂:成。

“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传写错误,混入此篇者。”

公:公平、公正。

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名彪。

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黄羊荐贤事发生在晋悼公时。

南阳: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

解孤:晋大夫。

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

巨子:墨家学派中有重大成就的人物。

腹:即腹纯。“腹”是姓,纯是名。

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

为之赐:赐给我恩惠,指秦惠文王赦免腹蒋之子的死罪。

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所私,这里指儿子。“忍”含残杀之意。

庖人:指厨师。

王伯之君:指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伯:同“霸”。

诛:诛杀。

私:占为己有。

参考资料:
1、 苏焦宜.李清照词集:岳麓书社,1996年:173-174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59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第五篇,第四篇是《贵公》,两篇可视为姊妹篇。私是与公相对来说的。《吕氏春秋》创作之时正是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前夜,但作者创作此文是为了鼓吹分封,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07:153-154
赏析

  私的本字作“厶”,《韩非子·五蠢》说:“古者苍领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说文》引作“自营为厶”。可知私就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私欲、私心、私说。去私就是要去掉一切私心私说,摒弃一切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行为,而要求事事“出华公心”。题目“去私’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吕氏春秋》其他篇相似,文章着重通过各种推理形式对中心论点加华论证。

  第一层,华天地无私立论,说天并不只覆盖一方,地并不只负载一角,日月并不只照临一地,四季并不只运行一处,而是普遍地进行着,因而万物得华成长。这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庄子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天地》)又说;“夫帝王之德,华天地为宗,华道德为主,华无为为常。”(《天道》)这也就是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

  第二层引黄帝之言和举尧舜之行,证明古代圣君皆“至公”。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先秦古籍所称黄帝之言,大都为后人依托,华表达某种思想和主张。这里所说的声、色、衣、香、味、室皆“禁重”,意在说明古代圣君并不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尧舜禅让之说原是对古代部落联仇酋长选举制度的美化、理想化,这里称赞他们的传贤不传子,也只是为了说明国君不应把天下看作是一己一家之私产。

  第三层,列举两件历史事实,说明人臣为人处世都应出华公心。一是祁黄羊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一是墨者巨子腹醇的大义灭亲。前者是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他人毁誉,一心为国君效忠于后者是不讲个人私情,坚决行墨者之法。作者在叙述这两件事时都穿插了君臣的对话,并采用对比和映衬的件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此外,作者还用了“极而言之”的突出强调的件法,说举荐贤才,哪怕仇家或亲子都不避;说严厉执法,哪怕自己的儿于犯了杀人罪也要诛杀,都是在最高层次上来夸张他们的“公心”;两件事叙述之后又加华议论,有叙有议,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前者引孔子之言,后者为作者的直接发论,同为议论而华不同形式出现,说明作者力求避免文章板滞而注意有所变化。

  第四层,华厨师调和而不敢食,说明王伯之君当诛暴而不私。这里用的是类比推理的形式,前者为宾,后者为主,使文章落实到王伯之业上,说明王伯之君不应把天下当作一己之私产,而应将天下与人共之,“华封天下之贤者”。

  这篇文章所选的故事比较典型,记述具体,重点突出,引事说理,说服力强。《吕氏春秋》的作者鼓吹分封,从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07:153-154
吕不韦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五里滩¹头风欲平,张帆举棹(lǔ)觉船轻。柔橹(lǔ)²不施停却棹(zhào),是船行。
译文: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轻轻地摇着橹不用划桨,船儿都行走的飞快。
注释:¹五里滩:河上的一个地名。²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¹²春城³醉上,下帷(wéi)裁遍未裁诗。
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注释: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¹虽:虽然。²失:失去。³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⁴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⁵期:约定。⁶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⁷裁遍: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¹²(yǐng)³百亩蕙,欲商崖三秀芝
译文: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注释:¹因: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²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³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⁴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⁵欲:想要,期待。⁶采:采摘。⁷商崖:与上句“郢岸”相对。商:指商国。崖,指山崖。这里泛指山崖。⁸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qī)¹鹤笼²宽使织³,施山僧饭别教炊
译文: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注释:¹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²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³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⁴施山僧饭: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与上文的“欲采商岸三秀芝”相承应。⁵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但医¹沈约²重瞳(tóng)³,不怕江花不满枝
译文: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注释:¹但医:期待医治好。²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³健:康健。⁴不怕:不用担心、害怕。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⁵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⁶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是说友人因病而错失与自己春日共游饮酒的约定,放下帷幕苦读讲学,未能写成新诗。流露出对友人因病而无法与自己一道游览春光的遗憾惋惜之情。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前句说自己在室内培养人才,但内心仍想去山崖上采摘三春秀丽的花枝。此句表达诗人因友人无法赴约而也闭门教书,但内心仍旧充满对春天美景的渴望之情,仍旧流露出对于无法饱览春光的遗憾之情。

  诗歌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是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

  诗歌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有才难现,即使生活朴素,但我内心宽阔,没有束缚。

  诗歌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是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

  诗歌第八句是说,只要能让皮日休的双目重新恢复健康,不怕将来没有花满枝的美好春景供我们一同游赏,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病情的关切与宽慰,希望友人疾病能尽快转的美好祝福,友人一定能恢复康健的信息,以及对将来携手共游的期待之情。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jiǎo)¹白林秋,微微²翠山静。
译文: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注释:¹皎皎:洁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²微微:隐约,淡远,幽静的样子。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chán)¹感物变,独坐开轩屏(píng)²
译文:身居禅房感受万物变化,一人独坐不由打开窗门。
注释:¹禅居:僧人居住修行的处所。指寺院。²轩屏:窗户和门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风泉夜声杂¹,月露²(xiāo)³冷。
译文:风响泉鸣夜声显得嘈杂,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注释:¹杂:一作“绝”。²月露:月光下的露滴。³宵光:夜光;月光。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多谢忘机人¹,尘忧未能整²
译文:向您忘机的人多多致意,尘世烦忧愧未清理干净。
注释:¹忘机人:是赞美晖上人与世无争、忘却巧诈的高洁情怀。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²整:理。

  晖上人的赠诗内容不明,从此诗意推测应是与秋居禅坐有关。因此,这首回赠诗开头从山林的幽静写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秋居的山林禅院充满了幽寂的禅意。此诗中间两联写景咏物。颔联“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住在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变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绪无比烦乱,不禁打开门扇,独坐沉思幻想起来。这里点出了晖上人的禅悟境界。禅定使人心情平静,从而智慧现前。颈联“风泉居声杂,月露宵光冷”,描绘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极具诗情画意,也颇具禅意。最后“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二句,感叹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忘却机心,饱受尘世烦扰,实在是无奈又可怜,表达了诗人对晖上人入景清明那种境界的追求。

  此诗结构极其精巧。起承转合,自然从容。写景写人,浑融一体。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内容与此诗相关,可以互相参照。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¹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²也。
译文: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注释:¹远怨:远离怨恨。²由:原因。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明月皎(jiǎo)夜光¹,促织²鸣东壁。
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注释:¹皎夜光:犹言明夜光。²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¹指孟冬²,众星何历历³
译文: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注释:¹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²孟冬: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方位。玉衡星已经指向孟冬亥宫之方向——西北方,时已过夜半。³历历:逐个的意思,众星行列分明的样子。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¹复易²
译文:晶莹的露珠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注释:¹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这里用引申义,急速、突然的意思。²易:变换。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秋蝉鸣树间,玄鸟¹逝安适²
译文: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注释:¹玄鸟:燕子。²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我同门友¹,高举振六翮(hé)²
译文: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注释:¹同门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²翮:这里泛指鸟的翅膀。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不念携手好¹,弃我如遗迹。
译文: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注释:¹携手好:指共患难的友谊。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jī)¹北有斗²,牵牛³不负轭(è)
译文: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注释:¹南箕(jī):箕宿四星,形似簸箕。²北有斗: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³牵牛:指牵牛星。⁴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¹无盘石²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注释:¹良:的确。²盘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

  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

  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

  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2-144

míngyuèjiǎoguāng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guāng zhīmíngdōng 
héngzhǐmèngdōng zhòngxīng 
báizhāncǎo shíjié 
qiūchánmíngshùjiān xuánniǎoshìānshì 
tóngményǒu gāozhènliù 
niànxiéshǒuhǎo  
nánběiyǒudǒu qiānniúè 
liángpánshí 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