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帘影,依然是、去年庭院。门外正春寒,试凭旧主,暂寄脩梁尘满。
东风帘影,依然是、去年庭院。门外正春寒,试凭旧主,暂寄脩梁尘满。
借问杨花是何处,有华屋、朱门堪荐。怅绿岸晓迷,红楼暮暝,潇湘云暗。
借问杨花是何处,有华屋、朱门堪荐。怅绿岸晓迷,红楼暮暝,潇湘云暗。
遥念。天涯冷落,琐窗无伴。软语苦匆匆,梦惊清午,一枕江南思远。
遥念。天涯冷落,琐窗无伴。软语苦匆匆,梦惊清午,一枕江南思远。
恨别云轩,相思绛缕,知惹几多恩怨。望楼香,路杳断肠,无奈落花春晚。
恨别云轩,相思绛缕,知惹几多恩怨。望楼香,路杳断肠,无奈落花春晚。

èrlángshényàn--chéntíng

dōngfēngliányǐngránshìniántíngyuànménwàizhèngchūnhánshìpíngjiùzhǔzànxiūliángchénmǎn

jièwènyánghuāshìchùyǒuhuázhūménkānjiànchàng绿ànxiǎohónglóumíngxiāoxiāngyúnàn

yáoniàntiānlěngluòsuǒchuāngbànruǎncōngcōngmèngjīngqīngzhěnjiāngnányuǎn

hènbiéyúnxuānxiāngjiàngzhīduōēnyuànwànglóuxiāngyǎoduànchángnàiluòhuāchūnwǎn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宝髻(jì)¹松松挽就,铅华²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³,飞絮(xù)游丝无定。
译文: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敷上了淡淡的脂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那飞絮、游丝,飘忽不定。
注释:¹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²铅华:铅粉、脂粉。³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相见争如¹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只见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挂,寂静无声。
注释:¹争如:怎如、倒不如。

  此词是一首艳情词,写抒情主人公对在宴会上所遇舞女的爱情。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作者的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09-510 .

西jiāngyuè ·bǎosōngsōngwǎnjiù

guāng sòngdài 

bǎosōngsōngwǎnjiù qiānhuádàndànzhuāngchéng qīngyāncuìzhàoqīngyíng fēiyóudìng 
xiāngjiànzhēngjiàn duōqíngqíng shēngsànhòujiǔchūxǐng shēnyuànyuèxiérénjìng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¹?萧萧²送雁群³
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注释:¹至:到。²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³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¹来入庭树²,孤客³最先闻
译文: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¹朝:凌晨。²庭树:庭园的树木。³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⁴闻: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qiūfēngyǐn

liú tángdài 

chùqiūfēngzhì xiāoxiāosòngyànqún 
zhāoláitíngshù zuìxiānwén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愿子厉¹风规²,归来振³羽仪
译文:期待你更加严饬风范箴规,他日回朝廷重振纲纪威仪。
注释:毛永嘉:即毛喜(516—587),字伯武。为人方正不苟,直言敢谏,因得罪陈后主而放为永嘉内史。¹厉:磨炼,砥砺。²风规:节操、风范。³振:整肃。⁴羽仪:本指仪仗中以羽毛为装饰的旌旗之类,此指纲纪法度。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jiē)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¹
译文:叹息我这老病之身,此一别恐将永诀。
注释:¹长离:长久离别,即永别。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白马余来哭,黄泉我讵(jù)知。
译文:到时候你骑着白马来吊,我在黄泉下或难知晓。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lǒng)¹枝。
译文:徒劳你解下腰间的宝剑,空挂在我坟墓的枝头。
注释:¹陇头:即垄头,坟头。末二句用季札挂剑故事。

  这是作者别毛先归的留赠之作。

  全诗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前,后四句写死后。第一层,一、二两句写对毛喜的勉励,希望他砥砺风骨,恪守规范,为乡梓树立典型,为士林作出表率;三、四两句写自己的慨叹,为自己老境颓唐,病魔困扰,今此一别。恐成永诀而感叹。粗粗一看,这前后两句似乎有些互不相关。实则后者正直承前者而来。其之所以要对毛喜讲一番发自肺腑的临别赠言,是由于自己老病侵寻,后会难期,这才语重心长,殷殷叮咛,表示对老友的厚望。

  第二层写死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是从第一层意思中引申出来的。诗人说,如果我在生前不对你提出要求,那么我死之后,即使你敦重友谊,像后汉范式驾着素车白马赶来祭奠亡友张劭那样来凭吊我,可是我已葬身地下,怎还能知道些什么。即使你也像春秋时季札那样,没有忘怀徐国国余心爱其剑的事,仍然在路经徐国时将剑送去,可是徐余已经死了,只是徒劳无益地把剑空挂在墓前的树枝上罢了。

  全诗婉转蕴藉的情思,苍凉沉郁的格调,激越回荡的韵昧,读来令人伤怀。诗中用典浅近易解,如羽仪、白马、黄泉、挂剑等,或为世人所熟知,或为名作所习用,虽不注明出处,亦能联系上下文,从字面上获悉其用意所在。此种使事而不掉书袋、练句而不堆词藻的写法,确实值得称道。诗仅用字四十,一笔写下友谊的纯笃、身世的凄凉。其中“白马余来吊,黄泉我讵知”一联,系按流水格属对,意贯思邈,可见功力之深、构思之巧。

参考资料:
1、 王景霓 汤擎民 郑孟彤.汉魏六朝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233页
2、 原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刘学晔主编;吴峰,蔺瑞卿副主编.原阳县志 1986-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4:第85页

biémáoyǒngjiā--líng

yuànzifēngguīguīláizhèn

jiējīnlǎobìngbiékōngzhǎng

báijūnláihuángquánzhī

láotuōbǎojiànkōngguàlǒngtóuzhī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 一作:吾家;朵朵 一作:个个)
我家¹洗砚(yàn)²³树,朵朵花开淡墨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注释:¹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²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³头:边上。⁴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⁵痕: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¹满乾(qián)(kūn)²
译文: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²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参考资料:
1、 贾志永导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第204-206页
2、 张泉评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金榜青少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9.第140页

méi

wángmiǎn yuándài 

jiāyànchítóushù duǒduǒhuākāidànhén  (jiāzuò jiā duǒduǒzuò  )
yàorénkuāhǎoyán zhǐliúqīngmǎnqiánkūn  (hǎoyánzuò yánhǎo )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征埃¹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²层楼。指点檐牙³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huái)、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译文: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注释:¹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²幻出:虚构的意思。³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⁴长淮:指淮河之长。⁵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⁶凭栏:倚着栏干。⁷佳气:吉祥的气象。⁸神州:泛指中国。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千古怀嵩(sōng)¹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²。看取弓刀陌上³,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chóu)。华胥(xū)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译文: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¹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²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³陌上:田野小道。⁴华胥: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出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出,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出,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shēngshēngmàn ·chúzhōudēnglóuzuòqīngyùn

xīn sòngdài 

zhēngāichéngzhèn xíngxiāngféng dàohuànchūcénglóu zhǐdiǎnyángāochù làngyōngyún jīnniántàipíngwàn chánghuái qiānlínqiū pínglánwàng yǒudōngnánjiā 西běishénzhōu 
qiānhuái怀sōngrén háixiào shēnzàichǔwěitóu kàngōngdāoshàng chēliú cóngjīnshǎngxīnshì shèngānpái jiǔlìngshīchóu huámèng yuànniánnián rénjiùy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