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笋成竿粉节光。落花红润燕泥香。水亭帘幕小池塘。
新笋成竿粉节光。落花红润燕泥香。水亭帘幕小池塘。
萍约翠痕楼影出,柳搏清荫簟纹凉。抛书一枕梦能长。
萍约翠痕楼影出,柳搏清荫簟纹凉。抛书一枕梦能长。

huànshāchūxià--chéntíng

xīnsǔnchéng竿gānfěnjiéguāngluòhuāhóngrùnyànxiāngshuǐtíngliánxiǎochítáng

píngyuēcuìhénlóuyǐngchūliǔqīngyīndiànwénliángpāoshūzhěnmèngnéngzhǎng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犹未 一作:不见)
(cí)(gū)¹叶烂别西湾²,莲子花开³犹未还(huán)
译文: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注释:¹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²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³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⁴还:回来。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¹梦不离江上水,人传²郎在凤凰山³
译文: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注释:¹妾:旧时女子自称。²人传:人们传说。³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8-669
2、 杨辇宗.爱情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30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边让¹今朝忆蔡邕(yōng),无心裁曲²卧春风。
译文:我这今日的边让想起奖进贤能的蔡邕,无心制曲吟诗,只好闲卧春风中。
注释:¹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没被重用。此句以边让、蔡邕的关系比喻作者与韩愈的关系。²裁曲:指制曲吟诗。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译文:房舍南面有片竹林,削成青简倒可以写字,等老了后就在溪边做个钓鱼翁。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茸啼乳鸦。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róng)茸啼乳鸦。
译文:小寒时节,清风在湖面卷起朵朵浪花;茸茸新发的柳梢上稚嫩的雏鸦啼叫不止。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译文:湖面一眼望去,浩浩荡荡几千顷的光景,远处江水与落霞满布的天际连成一线。
斜阳忽堕澄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斜阳忽堕(duò)(chéng)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译文:突然斜阳收了光芒堕落在澄明的湖光波色里,只有那白色鸟儿在群山间伴着夜色飞游。
严更何处鼓冬冬,棹歌未断渔灯起。
严更¹何处鼓冬冬,棹(zhào)²未断渔灯起。
译文:那警示行人的更鼓不知在何处咚咚作响,只有那渔人的棹歌从未断绝,渔灯亮起,好似星河初上。
注释:¹严更:警夜行的更鼓。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wǎnbái--guō

qīngfēngxiǎohánchuīlànghuāxīnliǔrōngrōng

píngwàngqiānqǐngyuǎnshuǐliántiānfēiluòxiá

xiéyángduòchéngbáiniǎoyóumíngshān

yángèngchùdōngdōngzhàowèiduàndēng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世传公冶长¹能解²百禽语。一日,有鸱³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zhāng)!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chī)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译文: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想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鹞鹰因此抱怨他。
注释:¹公冶长:孔子的学生。²解:理解,懂得。³鸱:鹞鹰。⁴食:喂。⁵应:答应。⁶是以:这是。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¹无何²,鸱(chī)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huá)。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³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yì)。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译文:没多久,鹞鹰又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去拜见县官。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
注释:¹居 :过了。²无何:不久。³乃:于是。⁴宰:县官。⁵对:回答。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¹地白²树栖(qī)³,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¹中庭:即庭中,庭院中。²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³鸦:鸦雀。⁴冷露:秋天的露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¹望,不知秋思²³谁家。
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¹尽:都。²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³落:在,到。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杜元颖。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shíwàngyuè

wángjiàn tángdài 

zhōngtíngbáishù lěngshēngshī湿guìhuā 
jīnyuèmíngrénjìnwàng zhīqiūluòshuí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