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推枕又斜阳。博山余篆香。
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推枕又斜阳。博山余篆香。
红霞凝困脸。鸾匣菱花掩。芳草近黄昏。无言深闭门。
红霞凝困脸。鸾匣菱花掩。芳草近黄昏。无言深闭门。

mánguīqíng--chéntíng

liányōumèngsuífēitíngqiánshùdiǎnhuātuīzhěnyòuxiéyángshānzhuànxiāng

hóngxiáníngkùnliǎnluánxiálínghuāyǎnfāngcǎojìnhuánghūnyánshēnmén

陈霆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¹见空桑²,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gài)(guàn)。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³。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yù),谢以一豚(tún)。”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xī)(hè),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pāng)(tuó)。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zhuó)之。
译文:南人张助在田里欲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欲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欲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¹顾:看见。²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³语:转告。⁴翕赫:轰动、惊动。⁵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⁶间:过了。⁷乃:这。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绿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献书入金阙¹,酌醴奉琼筵。
注释:¹金阙:天子之门阙,犹金门也。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注释:颓靡:颓坏靡散之义。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此诗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当时李白正待诏金门。扬雄《解嘲》:“历金门,上玉堂。”应劭注:“金门,金马门也。”苏秀才,名不详。李白在诗中写道:“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从诗中“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两句来看,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确实非凡:“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篠,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李白向来对这种自然造化的胜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着苏秀才一定在眷恋自己,以至于“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待诏金门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表示身世两忘,跟随苏秀才在大自然中终老一生。“得心自虚妙”的“得”既指苏秀才,当然也包括李白在内。

jīnménxiùcái

bái tángdài 

jūnhuánshímén zhūhuǒshǐgǎi 
chūncǎoyǒuqíng shānzhōngshànghán绿 
zhéfāngkuìyáo yǒngdāng 
yuǎnjiànrénxīn píngshēng 
hǎibǎichuān línduōcáixián 
xiànshūjīnquè zhuófèngqióngyán 
tiǎnbáiyúnchàng gōngwénhuángzhúpiān 
ēnguāngzhàozhuōbáo yúnhànténgqiān 
míngdǐngchángyúnsuì piānzhōufāngmiǎorán 
liúzàijīnmén jūndān 
wèiguǒsānshān yáoxīnqiū 
xuánzhūxiàngwǎng chìshuǐfēiliáokuò 
yuànxiádōnghǎiōu gòngyíng西shānyào 
yánjūnmiè chǔshìlónghuò 
liángchéntóngshǎng yǒngyīngxián 
niǎoyínyánjiānshù huāluòchuāngxiàshū 
yuánjiàn绿xiǎo xiùkuīhóng 
cǎiwēixíngxiào juànqíng 
yuèchūshíjìngjiān sōngmíngfēngqín 
xīnmiào wàikōngtuí 
shēnshìliǎngwàng cóngjūnlǎoyānshuǐ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甘霖(lín)亭者,为前太守荆(jīng)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¹,岁²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chóu)³龟坼(chè),郡之人戚(qī)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gǎo),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cù)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译文: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注释:¹明年:第二年。²岁:年。³田畴:田地。⁴龟坼:天旱土地裂开。⁵槁:枯干。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沾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xǐ)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yù)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¹,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chuò)²,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qí)³,自原野达于畎(quǎn),无不优渥沾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jīn)之能言者和之。
译文: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注释:¹疻:殴伤。 ²不辍:不止;不绝。³祁祁:众多的样子。⁴畎亩:田间,田地。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niè)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guǒ)三月粮,叩阍(hūn)¹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shēn)饯公州中,挥涕(tì)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译文: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注释:¹叩阍: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抑。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郡人乃鸠(jiū)¹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hǔ)。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lǘ)(yán)²,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译文: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注释:¹鸠工:指聚集工匠。 ²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译文: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¹,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²,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³;下则幽谷,窈(yǎo)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水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注释:¹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²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³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⁴窈然:深幽的样子。⁵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⁶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于五代¹干戈²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³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¹⁰。向¹¹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¹²尽矣!
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水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注释:¹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²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³周:指五代时后周。⁴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⁵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⁶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⁷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⁸胜:尽。⁹及:等到。¹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¹¹向:从前。¹²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¹、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²亩衣食,以乐生送死³。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译文: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水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水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水年的长久呢!
注释:¹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²畎:田地。³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⁴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¹,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²,风霜冰雪,刻露³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注释:¹事简:公务简单。²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³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⁴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¹之事也。遂书以名²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¹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fēng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xiūzhìchúzhīmíngnián xià shǐyǐnchúshuǐérgān wènzhūchúrén zhōunánbǎizhīyuǎn shàngfēngshān sǒngránér xiàyōu yǎoránérshēncáng zhōngyǒuqīngquán wěngránéryǎngchū yǎngzuǒyòu érzhī shìshūquánzáoshí wéitíng érchúrénwǎngyóujiān 

    chúdàigānzhī yòngzhī tàihuáng chángzhōushījǐngbīngshíwànqīngliúshānxià shēngqínjiànghuánghuī yáofèngchúdōngménzhīwài suìpíngchú xiūchángkǎoshānchuān àn shēnggāowàngqīngliúzhīguān qiúhuī fèngjiùqínzhīsuǒ érlǎojiēzài gàitiānxiàzhīpíngjiǔ tángshīzhèng hǎinèifēnliè háojiébìngérzhēng suǒzàiwéiguózhě shèngshǔ sòngshòutiānmìng shèngrénchūérhǎi xiàngzhīpíngshìxiǎn chǎnxuēxiāo bǎiniánzhījiān ránjiànshāngāoérshuǐqīng wènshì érlǎojìn 

    jīnchújièjiānghuáizhījiān zhōuchēshāng fāngbīnzhīsuǒzhì mínshēngjiànwàishì érānquǎnshí shēngsòng érshúzhīshàngzhīgōng xiūyǎngshēng hánbǎiniánzhīshēn 

    xiūzhīlái érshìjiǎn yòuàizhīānxián quánshānzhījiān nǎichúrényǎngérwàngshān értīngquán duōyōufāngéryìnqiáo fēngshuāngbīngxuě qīngxiù shízhījǐng ài yòuxìngmínsuìzhīfēngchéng éryóu yīnwéiběnshānchuān dàofēngzhīměi shǐ使mínzhīsuǒānfēngniánzhīzhě xìngshēngshìzhīshí 

    xuānshàngēn míngòng shǐzhīshì suìshūmíngtíngyān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晓发(fà)¹梳临水,寒塘²³见秋。
译文: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注释:¹晓发:早起弄发。²寒塘:秋天的池塘。³坐:因。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乡心¹正无限,一雁(yàn)²南楼。
译文: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注释:¹乡心:思乡之心。²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2-1253页

hántáng--zhào

xiǎoshūlínshuǐhántángzuòjiànqiū

xiāngxīnzhèngxiànyànnánl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