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采玉于阗东,今年采玉昆山中。近来苦难得白璧,荆珉燕石常相逢。
往年采玉于阗东,今年采玉昆山中。近来苦难得白璧,荆珉燕石常相逢。
世无明眼非无玉,水苍玄英委空谷。何限瑰奇不见知,岂独骊珠混鱼目。
世无明眼非无玉,水苍玄英委空谷。何限瑰奇不见知,岂独骊珠混鱼目。
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
君不见琥璜在璞未琢磨,云谁识之古卞和。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日暮(mù)江头¹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译文:日暮江边听唱竹枝,南人欢乐北人伤悲。
注释:¹江头:蒋本作“江南”。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¹花尽时。
译文:自从冬天唱起新曲,直唱到春天花落时。
注释:¹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shǒu ·

liú tángdài 

jiāngtóuwénzhúzhī nánrénxíngběirénbēi 
cóngxuěchàngxīn zhídàosānchūnhuājìnshí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谪去君无恨¹,闽中我旧过(guō)²
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注释:¹无恨:不要怨恨。²旧过:以前去过。过:作往访解。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大都¹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译文: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注释:¹大都:大概。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东路云山合¹¹,南天瘴(zhàng)(lì)²和。
译文: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注释:¹合:交融。²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自当逢雨露¹,行矣慎风波²
译文: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注释:¹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²风波:路途险阻,比喻事物的变动。

  此诗首联两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中间两联承上,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那里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王诈称苏武已死,汉朝乃托称苏武于雁足系书传至汉朝,匈奴王无法推托,只好放苏武回国,故后世又以“雁书”作为书信的代称。因此“大都秋雁少”一句亦含有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之意。下句“只是夜猿多”一句暗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五六两句连读,言一路都是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莫要说起,而且还有山林中的毒气(瘴疠)时刻会侵蚀人身,危及生命。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下句的“和”,本意是跟着唱。“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

  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54-456

sòngzhèngshìzhémǐnzhōng

gāoshì tángdài 

zhéjūnhèn mǐnzhōngjiùguò 
dōuqiūyànshǎo zhǐshìyuánduō 
dōngyúnshān nántiānzhàng 
dāngféng xíngshènfēn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丹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²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注释:¹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²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qīng)¹
译文: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注释:¹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译文: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kǎi)送我行。
译文: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译文: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译文: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译文: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译文: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商音¹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译文: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注释:¹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译文: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译文: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凌厉越万里,逶(wēi)(yí)过千城。
译文: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译文: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译文: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yǒngjīng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āndānshànyǎngshì zhìzàibàoqiángyíng 
zhāobǎiliáng suìjīngqīng 
jūnzhī jiànchūyānjīng 
míngguǎng广 kāngkǎisòngxíng 
xióngzhǐwēiguān měngchōngchángyīng 
yǐnjiànshuǐshàng zuòlièqúnyīng 
jiānbēizhù sòngchànggāoshēng 
xiāoxiāoāifēngshì dàndànhánshēng 
shāngyīngèngliú zòuzhuàngshìjīng 
xīnzhīguī qiěyǒuhòushìmíng 
dēngchēshí fēigàiqíntíng 
língyuèwàn wēiguòqiānchéng 
qióngshìzhì háozhǔzhèngzhēngyíng 
zāijiànshùshū gōngsuìchéng 
rénsuī qiānzǎiyǒuqíng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正是破瓜¹年纪,含情惯²³人饶(ráo)。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xiāo)。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注释:¹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²惯:纵容。³得:语助辞。⁴人饶:要人相让,宽恕。饶:饶恕。这里有怜爱之意。⁵桃李精神鹦鹉舌:伶牙俐齿,美丽多姿。⁶可堪:哪堪。

  一位体态轻盈、艳丽多情的少女,眉目含情,风彩动人。

  诗人通过这首小词,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全词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自是《香奁集》中之佳作。表现了和凝词的特色。

mǎnzi··zhèngshìguānián--níng

zhèngshìguāniánhánqíngguànrénráotáojīngshényīngshékānliángxiāoquèàilánluóqúnzixiànzhǎngshùxiānyāo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白马非¹马,可乎?”
译文:问:“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
注释:¹非:不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可。”
译文:公孙龙:“可以。”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何¹哉?”
译文:问:“为什么?”
注释:¹何:为何,为什么。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马者,所以命¹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译文:公孙龙:“‘马’这个名称是命名形体的,‘白’这个名称是命名颜色的,而命名‘颜色和形体’的名称,不能等于命名“形体”的名称,所以说“白马”这个名称不等同于‘马’这个名称。”
注释:¹命:命名。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译文:问:“虽然如此,当我们有一匹白马时,不可以说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没有马,那不就是说白马是马吗?既然有白马即为有马,为何用白来称呼的马就不是马?”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¹。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²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³矣。”
译文:公孙龙:“假如要一匹马,那么无论是黄马还是黑马都可以送来;但是如果要白马,则黄马、黑马都不可送来。假使把白马等同于马,那么要白马就等于要所有颜色的马,这都是一样的;如果所要的不管什么颜色都一样,则那些白色的马与其他颜色的马就没有两样。所要的马颜色没有分别,然而要马的时候,送黄马或黑马有的可送,有的不可送,这是什么缘故呢?可以送与不可以送,两者是相反的,这一点十分明显。因此,如果将黄马与黑马看成是一样的,则可以说有马,而不可以说有白马。由此可见,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正确是非常明白的。”
注释:¹致:送给。²相非:相反。³审:明确。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译文:问:“照您的意思看来,马有了颜色就不同于马了。可是世界上没有无颜色的马,那么,能说世界上有颜色的马都不算是马了吗?”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译文:公孙龙:“马本来有颜色,所以有白马。假使马没有颜色,就只有“马”而已 ,怎能称它为白马?但是,规定马是白色的马就与‘马’有区别了。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译文:问:“马,是不受‘白’限定的马;白,是不受‘马’限定的白。把白与马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相与限定,变成一个新的概念来称呼不受限定的概念,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认为白马不是马,是不对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