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随飞龙,风云际良会。方今脩文治,父子功勋遂。
少日随飞龙,风云际良会。方今脩文治,父子功勋遂。
惟说先君骁且雄,雁翎长刀角胎弓。单车直驱沙漠外,片帆径渡沧溟东。
惟说先君骁且雄,雁翎长刀角胎弓。单车直驱沙漠外,片帆径渡沧溟东。
东征西讨无不预,肯令敌骑留遗踪。马鞍压雪耀金甲,羽箭流星贯敌胸。
东征西讨无不预,肯令敌骑留遗踪。马鞍压雪耀金甲,羽箭流星贯敌胸。
小河鏖战河流赤,将军身命那敢惜。一死博得千年名,象贤有儿承父职。
小河鏖战河流赤,将军身命那敢惜。一死博得千年名,象贤有儿承父职。
皇家褒忠恩礼殊,貔貅坐拥专城居。将门出将传奕叶,此语由来诚匪虚。
皇家褒忠恩礼殊,貔貅坐拥专城居。将门出将传奕叶,此语由来诚匪虚。
重圭叠组争照耀,韬钤更冀曾玄绍。闲暇投壶复雅歌,高情祭老堪同调。
重圭叠组争照耀,韬钤更冀曾玄绍。闲暇投壶复雅歌,高情祭老堪同调。
莫匣三尺剑,还磨丈二矛。将军壮气死不休,吾知燕颔当封侯。
莫匣三尺剑,还磨丈二矛。将军壮气死不休,吾知燕颔当封侯。
他时倘建凌烟阁,画像期公登上头。
他时倘建凌烟阁,画像期公登上头。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北上太行山¹,艰哉何²(wēi)³
译文: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行路艰险!
注释:¹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²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³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羊肠坂(bǎn)¹(jí)²,车轮为之摧³
译文:羊肠坂路曲折盘旋,一路颠簸车轮断。
注释:¹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²诘屈:曲折盘旋。³摧:毁坏、折断。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译文: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声声悲凄。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熊罴(pí)¹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译文: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注释:¹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溪谷¹少人民,雪落何霏(fēi)²
译文:溪谷荒凉人烟稀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洒。
注释:¹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²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延颈¹长叹息,远行多所怀²
译文: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注释:¹延颈:伸长脖子(远眺)。²怀:怀恋,心事。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我心何怫(fú)¹,思欲一东归²
译文: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注释:¹怫郁:愁闷不安。²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水深桥梁绝¹,中路²正徘徊。
译文:水深桥断难前进,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注释:¹绝:断。²中路:中途。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迷惑失故路,薄暮¹无宿栖。
译文: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注释:¹薄暮:黄昏。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译文: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担囊(náng)¹行取薪²,斧冰³持作糜(mí)
译文: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注释:¹担囊:挑着行李。²行取薪:边走边拾柴。³斧冰:以斧凿冰取水。⁴糜:稀粥。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悲彼《东山》诗,悠悠¹使我哀。
译文: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¹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叹息、忧郁和思归。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全诗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

  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

  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哲庵.历代名诗鉴赏集.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83-86页
2、 周蒙 冯宇.韵语平汇 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51页

hán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běishàngtàixíngshān jiānzāiwēiwēi 
yángchángbǎn chēlúnwèizhīcuī 
shùxiāo běifēngshēngzhèngbēi 
xióngduìdūn bàojiā 
shǎorénmín xuěluòfēifēi 
yánjǐngchángtàn yuǎnxíngduōsuǒhuái怀 
xīn dōngguī 
shuǐshēnqiáoliángjué zhōngzhèngpáihuái 
huòshī 宿 
xíngxíngyuǎn réntóngshí 
dànnángxíngxīn bīngchízuò 
bēi dōngshān shī yōuyōushǐ使āi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天作¹高山²,大王³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cú)矣,岐有夷之行(háng)。子孙保¹⁰之。
译文: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注释:¹作:生,造就。²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³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⁴荒:开荒垦田。⁵作:治理。一说始。⁶康:安康。⁷徂:往,指百姓来归附。⁸夷:平坦易通。⁹行:道路。¹⁰保:守住。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商纣王囚周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周文王之世,已为周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这首短诗,多人对其中个别字眼有不同的解读。如“彼作矣”的“彼”,有人解为百姓,那么“彼作矣”就是百姓们造起房屋;有人解为先祖大王,“彼作矣”就是先祖大王开创伟业。如“康”,一解为安定,安康;一解为赓,继承,继往开来之意。此所谓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也。

  《周颂·天作》一诗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文笔犹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大手笔。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tiānzuò

míng xiānqín 

tiānzuògāoshān tàiwánghuāngzhī zuò wénwángkāngzhī  yǒuzhīháng sūnbǎozhī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译文:美丽的山东女郎啊,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译文: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译文: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译文: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译文:唉!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茜纱窗下,鲁女同海榴同时出现。一个是富有生命,富有情感美丽迷人的少女,一个是花朵乍开,明艳照人的植物,这一“花面交相映”的情景,构成这幅东窗海石榴图轴的最美的部分。“稀”,既指海榴,也指鲁女,在作者的心目中,他们二者都是世上稀有之物。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海石榴之所以是世间所稀之物,是因为它有倒映着绿水的像珊瑚一样明艳的花朵,它有任何东西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光辉,它有随风散发的醉人的清香。同样,这两句也包含着赞美鲁女的内容。红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这幅画的基本色调,也充分体现了这幅画的色彩美。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前两句赞美石榴花的色泽,这两句突出石榴花的清香。花红香清,进一步说明了海榴的世所稀。“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出于对海石榴的喜爱,特别是出于对鲁女的爱恋。作者不惜让自己变成东南向的石榴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可见,这爱是十分强烈的,这痴情是十分浓郁的!

  可惜的是“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当作者要化作东南枝的梦破灭后,他多想走过去同鲁女一起共同攀折石榴花枝,可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阻止了他,双方既不相识,又不曾有片言只语的交谈这一事实,又熄灭了他心头的那一把痴情的火,二人仅仅是陌路相逢,作者内心的衷曲难以表露。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作者只能伸长脖子痴痴地望着那近在咫尺却又似乎远在千里的金扉而惆帐,而愁思。诗的最后两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是强烈的、真挚的,同时又是微妙、细腻的。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 杨春鼎编.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300-301

yǒnglíndōngchuānghǎishíliú--bái

dōngchuāngxiàhǎiliúshìsuǒ

shānyìng绿shuǐwèiguānghuī

qīngxiāngsuífēngluòhǎoniǎoguī

yuànwèidōngnánzhīluó

yóupānzhéyǐnlǐngwàngjīnfēi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译文:我本来就没有放弃俗世,但世人却抛弃了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一乘无倪(ní)¹舟,八极²纵远舵(duò)
译文:一乘上无尽头的航程,就远纵八极无法回头。
注释:¹倪:边际。无倪即无边际。²八极:八极:最边远之处。《淮南子·地形》:“八绘之外,乃有八极。”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¹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译文:燕客蔡泽极尽荣华,唐举这小子还敢讥笑?
注释:¹燕客:燕客两句出自《史记-范帷蔡泽列传补》,蔡泽燕国人,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悟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缓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译文:采撷龙下颌的明珠时别把龙惊醒了,可暗暗让其归顺大道而不自知。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huī)
译文:故乡的山岭有古松明月,等待你一起玩赏清晖。

  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积极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味。

  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很有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第七、八句运用哲学思想,说明不惊动猎物的猎人才是好猎人,一个好的樵夫不会随意毁坏乔木。

  最后两句说出归隐乡间呼朋唤友,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种乐趣。

  名家认为“潦倒”一词用在李白身上是恰当的,而《送蔡山人》这诗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写照。李白金门传诏,但是在担任供奉翰林后,他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请辞离开长安!“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永王再三恭请下,李白从军李璘幕府。他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踌躇满志地为李璘出谋划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以至于后来他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句诗便是描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李白对世俗的看法,认为自己主观还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长安,游走四方,一句无倪舟,一句纵远舵,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处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跃马这句笔锋这转,又回到了我本不弃世,这哪是我李白不想干一番事业,我也想像蔡泽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怕我的年纪也像蔡泽一样不在年轻。唐生安敢讥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那些笑我,嘲我,讥我,讽我的人安能如此?为什么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现在的默默无闻,并不是自己的才能问题,而自己只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样,不惊动自己的猎物,不毁损乔木罢了。一时的失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乡间与朋友到处游玩,等待着时机。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泽这样的暮年英雄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山间的松月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当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他人对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期跃马,勿惊龙,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sòngcàishānrén--bái

běnshìshìrén

chéngzhōuzòngyuǎnduò

yànyuètángshēngāngǎn

cǎizhūjīnglóngdàoànguī

shānyǒusōngyuèchíěrwánqīnghuī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兹山亘(gèn)¹百里,合沓²与云齐。
译文: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¹亘:绵长。绵延。²合沓:重叠,攒聚。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隐沦¹既已托,灵异²俱然³栖。
译文: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托,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
注释:¹隐沦:泛指神仙。²灵异:神人。³俱然:犹安然。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
上干¹蔽白日,下属²带逥(huí)³
译文: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
注释:¹干:直冲。²属:连带。³逥溪:回曲的溪流。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交藤荒且蔓,樛(jiū)¹枝耸复低。
译文: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
注释:¹樛:树木向下弯曲。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独鹤方朝唳(lì)¹,饥鼯(wú)²此夜啼。
译文: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注释:¹唳:鸣叫。²鼯: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xiè)¹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译文: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
注释:¹渫云:飘散的云。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我行虽纡(yū)¹,兼得寻幽蹊²
译文: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
注释:¹纡组:系佩官印,谓身居高位。²幽蹊:山径。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yǎo)¹如迷。
译文: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
注释:¹窅:深远貌。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¹
译文: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注释:¹梯:山径。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kuí)¹
译文: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注释:¹睽:乖离,违背。

  这首诗的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跻境之情。此诗景情分咏,是康乐(谢灵运)笔法。写景部分,移步换形;写情部分,突出主体。

  开始二句远眺敬亭山,总览其貌。这两句,一句极写山势远大,纵横天下,连绵无际;二句极状山势高峻,崔嵬嵯峨,耸入云天。一个大笔勾勒,敬亭山的雄伟姿势一下子扑入了眼帘。这是实写,写眼中实景。接二句则采用虚笔,写心中之想。诗人驰骋想象,思绪乘着高山云海而飘飖腾飞,直到九霄云外。他想到,一定是神人“隐沦”托居于此,所以形形色色的“灵异”,也一并幽栖此山。难怪,敬亭山有如此高大,如此雄伟,原来是神人们在这里显现灵光。如此写来,一实景一虚境,笔触多变,摇曳生姿。

  接下来五句至十二句,仰承前四句,具体描绘敬亭山的山光水色。山之高峻,上可直冲青云,蔽日亏月;下则属带逥溪,曲折回旋。这里,用一“上”一“下”,先拉开空间距离,再分别紧追一“干”(犯,冲)一“属”(带)字,把这上下的空间距离撑张到极至;“上”冲白云,罢池陂陁;“下”带逥溪,潺湲逶迤。在诗人对敬亭山从“上”到“下”瞬息间的巡视之际,敬亭山顶天立地的雄姿,豁然展现。这是用最短的时间俯仰扫视,描状嵯峨峻拔的敬亭山,展示出最大的空间形象——以时、空的强烈反差,在心理上造成新奇突兀之感,摄入其境,势不可挡。如此写来,诗笔显得纵横捭阖,富有气势。这两句仍是大笔勾勒,加强前二联的状写山势。接下来六句则开始了细致的工笔描绘。蔓藤交错,樛枝纠纷;独鹤朝露而唳,饥鼯夜出以啼;晴空淡云飘忽,舒卷自如,时有秋雨适至,霖霖凄清。这里,纷纭迭现出一些山间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由此烘托出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隐约写出诗人“游”山的时间和方式,紧切题目中的“游”:从独鹤朝唳到饥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从身历荒藤野树,披荆斩棘,到耳听鹤鸣鼯啼,再到眼观轻云飘忽,秋雨霖霖——触觉、听觉、视觉,皆有所感。从静听坐观到攀山越岭,身体力行,其乐无穷。诗人仕途蹭蹬,加上刚受排挤打击,更加厌倦尘世荣禄,一心追求山水自然的享受,借以排遣郁闷。所以,越是荒野境界,他越是欣赏,越是觉着清新舒畅,趣味无穷。

  荒山野趣,超然物外,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崇高境界。最后八句,便是因沿着这一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发他的由衷感慨。东晋以来,文人在思想上已从仕宦与归隐的矛盾对立中解脱出来,认为做官与归隐(简单说就是寄情山水)并没有根本冲突,可以既做官,也归隐,是谓“朝隐”。谢脁在思想上也常有做官与归隐的矛盾。汲汲荣禄吧,仕途崎岖艰险,难保久持;逍遥山水吧,功名事业又不忍遂弃。尤其是在他此时遭受挫折之际,这种矛盾愈加突出。于是,他也采取了类似“朝隐”的态度来折冲:我虽为做官之人,但也不妨寄情山水逍遥田园。诗人终于把内心矛盾“圆满解决”了,心安理得了。一个“兼”字,把他的这一心态巧妙勾画出来。接下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搜寻水源,尚未到达极尽,而回头瞻望,已是归路渺远、恍惚迷离了。若要追求奇情异趣,那么,就此再往山上登攀吧。宋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对自然山水的这种体验和认识,可谓与谢脁基本一致。“奇趣”就在“险远”崇山峻岭之中,必尽力登攀方可获得。实际上,诗人这是把人生体验融进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当中,是以景写情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尚未辨清,回归之路却早已扑朔迷离了。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了,“即此陵丹梯”吧。因而,山水景色隐隐约约折射出了诗人的心曲,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缘源未极”与“归径”迷离时的徘徊、忧思以至终于下定决心“即此陵丹梯”的心理历程。这种以实有之景反衬虚渺之情的写法,堪称高妙。唐人裴迪《木兰柴》诗云:“苍山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对山水、人生的感受堪称与谢脁灵犀相通。其中“缘溪路转深”一句是“缘源殊未极”的化用与再版,而“幽兴何时已”则可看成是“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的檃括和深化。谢脁这四句诗虽然杂糅着渺渺迷茫之感,但字里行间闪烁出来的,正是“幽兴何时已”的风致和兴味。末二句是自我安慰:浩荡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么过错。这纯然是诗人自我排解,自我开脱,也透露出他终于不能忘怀于荣禄的心理。“既”、“庶”二字极妙,声吻毕肖,把诗人的那种自我解脱的婉曲心思,维妙维肖写照出来。

  此诗从写景到抒情,笔调婉转多变,虚实相间。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颇得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富意味。曾有人将此诗一部分删为四言诗,变为“此山百里,合沓云齐”,“行虽纡组,得践幽栖”诸语(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去掉“亘”、“兼”诸字。而“亘”状山势,“兼”写心情,皆传神写照之笔,舍之顿觉兴味索然。由此见出谢脁此诗注重炼字炼句之一斑。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19

yóujìngtíngshānshī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shāngènbǎi yún 
yǐnlúntuō língrán 
shànggānbái xiàzhǔdàihuí 
jiāoténghuāngqiěmàn jiūzhīsǒng 
fāngzhāo  
xièyúnmànmàn  
hángsuī jiānxúnyōu 
yuányuánshūwèi guījìngyǎo 
yàozhuī língdān 
huángēn shùk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