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孤峰削不成,春来延眺薜萝清。杯倾竹叶青山醉,石扫莲花彩笔横。
海上孤峰削不成,春来延眺薜萝清。杯倾竹叶青山醉,石扫莲花彩笔横。
飞盖低松云欲坠,行歌出谷鸟初鸣。孤臣莫洒中原泪,一谪长沙万古名。
飞盖低松云欲坠,行歌出谷鸟初鸣。孤臣莫洒中原泪,一谪长沙万古名。
佘翔

佘翔

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旅心¹已多恨²,春至尚离群³
译文:羁旅者的心中已充满愁绪,更何况春光正好却离群索居。
注释:¹旅心:指羁旅在外的愁思。²恨:遗憾,不满意。³离群:远离朋友。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翠枝结¹斜影,绿水散圆文²
译文:青翠的枝条交错倩影摇曳,碧绿的湖水荡开圆圆的涟漪。
注释:¹结:交叠。²圆文:文,同“纹"。水中涟漪。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戏鱼两相顾¹,游鸟半藏(cáng)²
译文:嬉戏的鱼儿成双结伴相结恋,遨游的鸟儿云里霞端把友觅。
注释:¹两相顾;指游鱼在水中互相嬉戏眷恋。²半藏云:指鸟儿在高空中若隐若现的姿态。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何时不悯(mǐn)¹,是日²最思君。
译文:何时不在苦苦相思忧愁无语,值此春日更将乡友怀思惦记。
注释:¹悯默:悯,哀伤。因伤而沉默。²是日:此日。

  一至二句直抒客居他乡,至春不归,远离朋友的思念之情。叙述自己羁旅在外,本已多恨,现在又逢春天来到,自己仍是独处异地,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因而更是恨恨难平。一个“恨”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对去家为官的厌倦和思友之深切。“春”字点题,并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写。

  三至六句描写诗人所看到的翠枝绿水、鸟飞鱼戏的春景,这是一幅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壮丽画面。刻意描绘“春日”景象,是全诗的精彩所在。“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写春的静默,并映照出诗人的孤寂。“结”字用得很精妙,将视线由实引向虚,又由虚来反映实,虚实相连相衬,层次分明。“散”则用得很舒展,以层层涟漪来反映水之宁谧、轻微、柔和而又有节奏。诗人一定对大自然的沉思和无声的叹息有所共鸣。这二句造语自然,对仗工巧,很能体现诗人锻词炼句的功夫。“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诗人写鱼和鸟,多么亲昵、快活而又自在。“戏”和“游”互文见义,突出了鱼和鸟的欢快。“半藏云”,“半”字用得也很精妙。是指鸟儿飞得很高,在云中忽隐忽现。这二句的视点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同时也在把眼前的春的活泼引向一种虚幻的境界。这里呈现着的,是一幅青山绿水、鸟飞鱼跃,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图。本应令人心旷神怡,尽情游赏,而诗人想的是连鱼鸟也结伴同游,相互欢乐,何况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自然就触景生情,想到故乡朋友,如同他们一道流连于春景之中:或登山远眺,神州大地,万紫千红,尽收眼底,或临江垂钓,桃花鱼汛,鱼肥蹦跳,定能满载而归;或游园观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饮酒赋诗,必有佳作。只有这样与朋友一同欢乐,才是春日里真正的欢乐。由此,这四句景物描绘实际也完成了诗人心境的写照。

  七至八句对朋友直述,现在是想念您的时候。既点明了景物描写的意义,又呼应了诗的开头。“何时不悯默”,实际是开头“旅心已多恨”的某种重复,只是换作了反诘语气。“多恨”是一种直叙心意的说法,“悯默”还见出某种神态的刻画。“是日最思君”,语气凝重,情深意长,令人慨叹。这两句说,我旅居在外,与故乡朋友分离,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不语地为此而忧愁,况今日面对大好春光,不能与之共赏,多么可惜,对您更加无比地想念。这是本诗的主题,也是诗人寄诗乡友的主要目的。

  诗人恨为春至而添,思因景触而深,首尾合作一意。中间点染春日物色,翠枝、绿水,纯然景语;戏鱼、游鸟,寄思于物。语不在裕,却能写出景物撩思万般,使首尾珍重语自然有着落。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亦仿佛与这首诗末联有所通会。

参考资料:
1、 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98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友情诗鉴赏 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5
3、 吕晴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758

chūnxiāngyǒu

wángsēng nánběicháo 

xīnduōhèn chūnzhìshàngqún 
cuìzhījiéxiéyǐng 绿shuǐsànyuánwén 
liǎngxiāng yóuniǎobàncángyún 
shímǐn shìzuìjūn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万里长城¹坏,荒营野草秋。
译文: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
注释:檀(tán)道济:刘宋时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¹万里长城:此用檀语。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mò)¹多士女²,犹唱白符鸠(jiū)³
译文: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注释:¹秣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号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苏江宁。²士女:指有识的男男女女。³白符鸠:舞曲名,出自江南。

  诗人见到檀道济故垒,回想檀道济被枉杀一事,顿生感慨,故首两句即以“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伤之,对檀道济的无罪被杀这一深悲极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泪。然虽伤之,亦含赞颂景仰檀道济之意,此从将檀道济比喻为巍巍万里长城可见。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发其沉痛情感。次句“荒营野草秋”,以眼前荒凉萧条之景寄托其悲凉沉痛之思。由于诗人心头别有一层现实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旧垒,便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数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愤怒的抗议声立即在耳际回响。这种历史与现实在心头的交感共鸣,不是说明诗人的历史意识特别强烈,而是说明诗人需要借助历史来抨击现实,抒发积愤,悼念友人。诗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顺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贞革新,兴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悦”。后来不幸被宪宗“赐死”。诗人认为这也是自坏长城。三,四两句化用民谣入诗。据作者自注: “史云:当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的被杀,尽管宋文帝给他罗列了一大堆罪状,但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边。这首民谣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对于王叔文的无罪被“枉杀”,历史也会作出公正的判别,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边。借古人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而又妙在不肯说破,遂使全诗意蕴深厚,寄慨无穷。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6-148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505页

jīngtándàolěi--liú

wànzhǎngchénghuàihuāngyíngcǎoqiū

língduōshìyóuchàngbáijiū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一春不识西湖面¹。翠羞红倦(juàn)²。雨窗和泪摇湘管³。意长笺(jiān)短。
译文: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注释:¹一春不识西湖面:指整个春天自己都独居房中,未去欣赏西湖春景。²翠羞红倦:湖面上叶密花谢,春意阑珊。³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笔。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泪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泪之意。“雨窗和泪”已够悲矣(天泪与人泪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泪,三泪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汉寿¹城边野草春,荒祠(cí)古墓对荆(jīng)(zhēn)²
译文: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注释:¹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²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中牧竖¹烧刍(chú)²,陌³上行人看石麟(lín)
译文: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注释:¹牧竖:牧童。²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³陌:田间小路。⁴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华表¹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²满埃尘。
译文: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注释:¹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前坐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²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何日东瀛(yíng)¹,此地还成要路津²
译文: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¹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²要路津:交通要道。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句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句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则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76页

hànshòu寿chéngchūnwàng

liú tángdài 

hànshòu寿chéngbiáncǎochūn huāngduìjīngzhēn 
tiánzhōngshùshāochúgǒu shàngxíngrénkànshílín 
huàbiǎobànkōngjīng bēiwéncáijiànmǎnāichén 
zhīdōngyíngbiàn háichéngyàojīn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雨滴长门¹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²
注释:¹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后世常以为冷宫的代名词。²昭阳:汉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长门怨》这首乐府旧曲,从它的起因和来历看,就是专门描写和抒发宫怨的作品。刘皂此作也不例外。封建帝王一个人霸占了无数妇女,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大部分人都因为青春虚掷、幸福无望而极端痛苦。出于对这些妇女的同情,出于对不合理的妃嫔制度的不满,宫怨——或者直揭惨状,或者代妇女舒怨洩愤,便成为古代诗人作家常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当然,同是宫怨,诗人所揭示的问题却有多种,表现角度也颇多样,具体方法更是变化无穷。刘皂的《长门怨》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这三首的基本手法都是前二句写失宠官人的形状,后二句写失宠宫人的心情,而重点则在后二句。例如,其一云:“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将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作一鲜明对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达得强烈而明快。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点狡狯,前二句写宫人慵懒之态:蝉鬓慵梳,蛾眉不扫,故意制造了一种轻松随便的气氛和“惯承恩”的假象。后两句乃揭出宫人的内心痛苦。她的心事人们未必知道,实际上她是每日以泪洗面,这才使她成了 “一面残妆”啊!由于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取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宫怨诗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不合理,这是其价值所在。但这类诗总是把基点放在宫人失宠,望宠以及与得宠者的矛盾上,而往往并不从根本上触动妃嫔制度。这又是其明显的局限性所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