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何飘飘,游子多离忧。美人娇如花,娥娥临青楼。
白雪何飘飘,游子多离忧。美人娇如花,娥娥临青楼。
佳期竟寂寞,蹉跎若河流。河流漫浩浩,相思令人老。
佳期竟寂寞,蹉跎若河流。河流漫浩浩,相思令人老。
时物有如期,秉烛苦不早。
时物有如期,秉烛苦不早。
佘翔

佘翔

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五月二十八日,丕(pī)白。季重无恙(yàng)¹。途路虽局²,官守³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¹⁰
译文:五月十八日,曹丕禀白:季重安好。路途虽然离得近,但是为官位职责所限,要(向朋友)倾吐的心声,实在抑制不住。您所在的治所是个偏僻的地方,问候的书信很少,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注释:吴质:字季重,因爱好文学而成为曹丕的好友。后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当时任朝歌(今河南淇县)令。¹无恙:问候语,犹现代之“您好吧”。恙:病。²局:近。³官守:官位。⁴有限:有一定的职责纪律的限制。⁵愿言:即言,愿是动词词头。⁶任:当。⁷所治:指吴质担任县令的朝歌。⁸僻左:偏远。⁹书问致简:问候的书信很少。简:少。¹⁰益用增劳: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每念昔日南皮¹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²,逍遥百氏³,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wù)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¹⁰。白日既匿(nì)¹¹,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yú)¹²徐动,参从¹³无声,清风夜起,悲笳(jiā)¹⁴微吟,乐往哀来,怆(chuàng)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¹⁵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¹⁶长逝,化为异物¹⁷,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译文:每当想起我们曾经的南皮之游,实在是不可忘记。既有思考六经的精妙之处,又悠闲自得地谈论诸子百家学说,又常常设置弹棋,以六博而终结。大家高谈阔论,非常开心,听听弹筝发出的哀曲,感觉顺耳。在北场奔驰游猎,在南馆吃喝旅住,将甘瓜放入清泉,在凉水中沉入红色的李子。白日西沉,继以明月,大家共同乘坐车辇,前往后园游玩,车轮慢慢地滚动,宾客们都不发出声音,夜里凉风习习,笳发出悲声,像轻轻地吟叹,欢乐的情绪之后是哀伤之情,让人悲伤而感怀。我转过头对大家说,这样的哀音难以长久。先生的追随者也都纷纷表示赞同。今天果然分别后,各在一方。阮瑀已经逝去,化为异物,每次想到这事,我们何时又能聚在一起促膝长谈?
注释:¹南皮:地名,在今河北省。²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总称“六经”。³百氏:指诸子百家的学说。⁴弹棋:和下文的“六博”,都是棋类游戏。⁵六博:一作“博弈”,古代的一种游戏。⁶哀筝:指筝奏出的悲哀的音乐。筝:一种乐器。⁷顺耳:和顺悦耳。⁸驰鹜:奔驰,此处指游猎。⁹旅食:寄人篱下,此处指游乐、食宿。¹⁰沈朱李于寒水:将李子浸在冰水里,指夏天消暑的生活。朱李:李子,沈:亦作沉。¹¹匿:藏,指太阳下山。¹²舆轮:车轮。¹³参从:泛指随从。参,参乘,亦作骖乘,陪同乘车的人。¹⁴笳:胡笳,一种乐器,从西域传入。¹⁵斯乐:这种快乐,指南皮之游。¹⁶元瑜: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卒于建安十七年(212)。¹⁷异物:指人死后存在的状态。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方今蕤(ruí)宾纪时¹,景风²扇物³,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¹⁰如何!今遣(qiǎn)骑到邺(yè)¹¹,故使枉道¹²相过。行矣自爱¹³,丕白。
译文:如今已经是仲夏五月,五月的风促使万物生长,天气暖和,众多的果树都枝繁叶茂。坐着车驾出游,向北沿着曲折的河道行驶,跟随的侍者吹笳开路,文学之士乘坐于车后。时节相同,而情境已不同于以往,物还在而人已非过去的人了,我的忧愁如何化解!今天派遣信使到邺城去,请他绕道从你那经过。请多保重。曹丕禀白。
注释:¹蕤宾纪时:指五月。蕤宾:一种律管,仲夏之气感应这种律管发出振动,就知是五月。²景风:五月的风。³扇物:促使万物生长。⁴驾而游:坐着车驾出游。⁵遵:沿着。⁶启路:在前面引路。⁷文学:官名,一般由擅长文词和有学问的人担任。⁸托乘:跟随着乘车。托:依附。⁹节同时异:季节相同而时间不同。指曹丕此时的出游与以前和吴质同游,季节都在五月,但时间已经过去了。¹⁰劳:忧愁思念之苦。¹¹邺:地名,今河南临漳县西,当时是魏王曹操的都城。¹²枉道:绕道。¹³行矣自爱:祝福语,犹如今之“请多保重”之类。

  这是曹丕创作的一篇骈文,文中描写吴质将要赴朝歌上任,曹丕远行在外,作此书信以述离别之情,信中回忆了曾与吴质、阮瑀畅游南皮,纵论诗书,设局博棋的美好生活,对文人学友间的感情表示无限的珍惜。今日重游,已物是人非,引起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无限感慨。全文抚今追昔,怀旧悼亡,娓娓叙来,情意恳切。词语平淡自然,朴素整齐,骈散兼施,直抒胸臆,不用典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封书信共三段,首段和末段的时序都是今日,中间一段是主体部分,时序在往日,形成今昔对比,前后照应。

  首段是书信的开场白,先对友人问候,再述说写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愿言之怀,良不可任”,压抑在心中的情感不吐不快,一叙衷曲,最后述说书信的功效,反而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第二段主体部分,具体追忆“昔日南皮之游”的情形,除开篇“五月十八日,丕白”和信末“丕白”等五句书信格式语外,此书信共五十七句、二百二十四字,“南皮之游”的描绘达二十四句、一百字,就全文而言,占最多篇幅。曹丕动情地追忆当年与“七子”等的清谈游乐,诗酒唱和的情景:朗曜白日、清风明月,有甘美的佳肴果品,清冽的泉水,六经诸子的博谈、飘逸妙捷的文思,娱心闲琴棋弈,逍遥驰骋,同游卧坐。综言之,南皮之游可谓囊括诗化生活之尽善尽美矣。但段末陡然转折,当日“斯乐难常”的少年之愁,今日竞一语成谶,生死相阻、众人离别之后竟无语凝噎,“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此一句照应了第一段“愿言之怀,良不可任”,也是在回忆后承上启下,回到现实的悲哀感受。

  末段描写今日“时驾而游”,与上段形成对比;从表面来看,与过往南皮之游无甚差异,一样“众果具繁”,一样“文学托乘于后车”。但实质上,时光早已流逝:“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最后与前文照应,第一段结尾的情绪是“益用增劳”,故以“我劳如何”兜承;第一段结尾引出思念“不可任”的原因是“足下所治僻左”,连通信都难,故末段以“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呼应。结构安排甚为严密。

  整篇书信的情感基调是“悲从中来”、“物是人非”的伤感,但这种感伤并没有走向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相反,作者将温馨的怀旧与忧伤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对有限人生的眷恋,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是这种感伤的实质性内涵。作者毫无帝王的矫饰,全出自一片真情,充分显现了他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时过境迁、各在一方的感念,更是在战争频仍、忧患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关怀真实生命的另一种体现,因而文章多了一份慷慨悲凉的风韵,体现了建安时代文学风格的典型特征。

参考资料:
1、 谭五昌.大学语文.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9-42页
2、 易名.散文精华评析.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111页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凄凉宝剑篇¹,羁(jī)(bó)²欲穷年³
译文: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注释:¹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²羁泊:即羁旅飘泊。³穷年:终生。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黄叶¹²风雨,青楼³自管弦。
译文:枯败的黄叶仍旧被风雨摧残,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注释:¹黄叶:用以自喻。²仍:仍旧,依然。³青楼:青色的高楼。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新知¹遭薄俗²,旧好³良缘。
译文: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注释:¹新知:新的知交。²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³旧好:旧日的好友。⁴隔:阻隔,断绝。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心断¹新丰²酒,销(xiāo)愁斗几千³
译文:心中失意绝望,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¹心断:失意绝望。²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³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于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金剑沉的郁勃不平之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 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家秀.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41-242页

fēng

shāngyǐn tángdài 

liángbǎojiànpiān qióngnián 
huángréngfēng qīnglóuguǎnxián 
xīnzhīzāo jiùhǎoliángyuán 
xīnduànxīnfēngjiǔ xiāochóudǒuqiān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日出扶桑(sāng)¹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译文: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注释:¹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野夫¹怒见不平处²,磨损(sǔn)³胸中万古刀。
译文: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注释:¹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²处:一作“事”。³磨损:一作“磨尽”。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歌的独特风格。

ǒushū

liúchā tángdài 

chūsāngzhànggāo rénjiānwànshìmáo 
jiànpíngchù sǔnxiōngzhōngwàndāo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不是爱风尘¹,似被前缘²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³主。
译文: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所致。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
注释:¹风尘:古代称妓女为堕落风尘。²前缘:前世的因缘。³东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去也终须¹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²归处。
译文:总有一天会离此而去,留下来又将如何生活下去呢?若有朝一日能将山花插满头,那就不需要问我归向何处。
注释:¹终须:终究。²奴:古代妇女对自己的卑称。

  全词以不是爱风尘为题,诉说自己并不是喜好风尘生活感伤宿命,表达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上篇叙述自己并不是贪念风尘。又找不到自己沉沦的根源,无可奈何,只好归因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首句开门见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封建社会中,妓女被视为冶叶倡条 ,所谓“行云飞絮共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她们的看法 。作者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了。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次句却出语和缓,用不定之词,说自己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作者既不认为自己贪恋风尘,又不可能认识使自己沉沦的真正根源,无可奈何,之后只好归之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似”字似字乍看若不经意若不经意,实耐寻味。它不自觉地反映出作者对“ 前缘”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感情。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借自然现象来喻自身命运。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命运总是操在有权者手中。这是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春中既有深沉的自伤,也隐含着对主管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但话说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赖”字中隐隐传出。

  下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无限渴望。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营妓队伍中放出;住,指仍留乐营为妓。离开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去”这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思是说,以色艺事人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 ,将来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言外之意是 ,既“ 终须去”,何不早日脱离苦海呢?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假如重新为妓,未始不能得到有权者的赏爱,但她实在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曲折表达离此风尘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从反面补足此意,说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 去”字集中表了他急切渴望自由的心情。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那就不必问我的归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归宿,别的什么都不再考虑了。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语留有余地 。“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时,不能不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对象,采取比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低声下气,而是不卑不亢,婉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中国华侨 ,2012 :319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319 .
3、 刘石 .宋词鉴赏大辞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10 .
4、 《中国文学经典》编写组 .中国文学经典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223 .

suàn ·shìàifēngchén

yánruǐ sòngdài 

shìàifēngchén bèiqiányuán huāluòhuākāiyǒushí zǒnglàidōngjūnzhǔ 
zhōng zhùzhù ruòshānhuāchāmǎntóu wènguīchù 
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
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
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
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

  这是一首古朴苍劲的五言绝句诗。

  首二句描写山间的鸟儿与山中的白云。山鸟款语,清幽绝响;白云苍狗,变幻无际。引得白发皓首、鹤发童颜的老僧,时常依杖伫立,沉迷于山间的清虚奇胜之中。首二句的一个“无凡”一个“无俗”,着力烘托山寺的超凡脱俗,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清虚无为的心境。

  而一句“时时倚藜杖”,将一个老僧陶然山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得活灵活现。寥寥二十字,点染出一幅老僧醉山图,令人回味无穷。

shèng--shìwénzhèng

shānniǎofányīnshānyúnzhuàngyǐnbáitóusēngshíshíz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