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江万里此朝东,入贡舟航四海同。明代百神都受职,为言休作石尤风。
洱江万里此朝东,入贡舟航四海同。明代百神都受职,为言休作石尤风。
张以宁

张以宁

(1301—137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3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wán)(kù)¹不饿死²,儒冠多误身³。丈人试静听,贱子具陈
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注释:¹纨绔:指富贵子弟。²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³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⁴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⁵贱子:年人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⁶请:意谓请允许我。⁷具陈:细说。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人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¹,下笔如有神²
译文:我在人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注释:¹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²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赋料¹扬雄²³,诗看子建。李邕(yōng)求识面,王翰(hàn)愿卜邻。
译文: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注释:¹料:差不多。²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³敌:匹敌。⁴看:比拟。⁵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⁶亲:接近。⁷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人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⁸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自谓颇挺出¹,立登要路津²。致君尧(yáo)(shùn)³上,再使风俗淳。
译文: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注释:¹挺出:杰出。²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³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¹十三载²,旅食³京华春。
译文: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人的新春。
注释:¹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²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³旅食:寄食。⁴京华:京师,指长安。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zhì),到处潜悲辛。
译文: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主上¹²见征³,欻(xū)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cèng)(dēng)无纵鳞(lín)
译文: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注释:¹主上:指唐玄宗。²顷:不久前。³见征:被征召。⁴歘然:忽然。⁵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⁶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⁷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⁸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liáo)上,猥(wěi)诵佳句新¹
译文: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注释:¹“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窃效贡公¹喜,难甘原宪(xiàn)²贫。焉能心怏(yàng)³,只是走踆(cūn)
译文: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注释:¹贡公:西汉人贡禹。²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³怏怏:气愤不平。⁴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今欲东入海¹,即将西去秦²。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译文: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注释:¹东入海:指避世隐居。²去秦:离开长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常拟报一饭¹,况怀辞大臣。白鸥²没浩荡³,万里谁能驯
译文: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注释:¹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²白鸥:诗人自比。³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fèngzèngwéizuǒchéngzhàngèrshíèryùn

 tángdài 

wánè饿 guànduōshēn 
zhàngrénshìjìngtīng jiànqǐngchén 
shàonián zǎochōngguānguóbīn 
shūwànjuàn xiàyǒushén  (shūwànjuànzuò wànjuànshū )
liàoyángxióng shīkànjiànqīn 
yōngqiúshímiàn wánghànyuànlín 
wèitǐngchū dēngyàojīn 
zhìjūnyáoshùnshàng zàishǐ使fēngchún 
jìngxiāotiáo xíngfēiyǐnlún 
shísānzǎi shíjīnghuáchūn 
zhāokòuérmén suíféichén 
cánbēilěngzhì dàochùqiánbēixīn 
zhǔshàngqǐngjiànzhēng ránqiúshēn 
qīngmíngquèchuíchì cèngdēngzònglín 
shènkuìzhàngrénhòu shènzhīzhàngrénzhēn 
měibǎiliáoshàng wěisòngjiāxīn 
qièxiàogònggōng nángānyuánxiànpín 
yānnéngxīnyàngyàng zhǐshìzǒuqūnqūn 
jīndōnghǎi jiāng西qín 
shàngliánzhōngnánshān huíshǒuqīngwèibīn 
chángbàofàn kuànghuái怀chén 
báiōuhàodàng wànshuínéngxùn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欲作鱼梁¹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译文: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注释:¹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青溪¹先有蛟(jiāo)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译文: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注释:¹青溪:碧绿的溪水。
这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4
2、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

juéshǒu··èr--

zuòliángyúntuānyīnjīngyuèshēnghán

qīngxiānyǒujiāolóngzhúshíshāngǎnān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qí)¹遮归路,壶浆²满别筵(yán)³
译文:父老们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注释:州民:杭州之民。¹耆老:地方乡绅,年长者。²壶浆:代酒。³别筵:离别筵席。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甘棠(táng)¹一无树,那得泪潸(shān)²
译文: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注释:¹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此后,“甘棠”亦象征对德政清明之官员的怀念。²潸然:泪涟涟。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译文: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户时有饥荒。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唯留一湖水¹,与汝救凶年。
译文: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片湖水,为你们消除旱灾。
注释:¹唯留一湖水:作者曾修西湖堤,蓄水防旱,故言。

  这首诗前四句写杭州父老挡住道路,设盛宴送别的场面。后四句写诗人向杭州父老告别,送别者泪水潸然,告别者情意真挚。这首诗虽有用典,但语言风格仍不离朴实通俗,通篇叙事,而又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

  首联以“归”与“别”二字扣题,开篇表明这是一首离别诗。离别有千万种情境,当杭州刺史白居易离任时,是这样的画面:有“耆老”相送,有“壶浆”为饮;但这都还不够,作者更进一步,透过“遮归路”和“满别筵”的一“遮”一“满”,铺绘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在他即将离开之时,乡民们的热情与不舍。也由此可以看出,白氏在任期间,定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颔联是白氏自谦之语。“甘棠”之说化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甘棠》一诗之典故。在父老心中,白居易有如昔日棠树下那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然自居易却认为,自己为政期间并没有什么建树,父老不应该他的离开而潸然泪下。此二句“无一树”的谦虚之言与“泪潸然”的感激不舍相对比,充满了情感上的张力。白氏越自谦自惭,越是令人体味到他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

  颈联笔锋一转,从之前饱含深情的徐徐道来,陡然转入残酷的现实书写中。直白犀利地指出了中唐时期,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之下,处处是贫户、饥民的艰辛世道与凋敝境况。咏至第三联,虽只是简单的寥寥数字,却使得诗作的境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从之前徐缓的个人情感,进入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之中。看似不带感情的白描之笔,却蕴藏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及对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之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

  然而,对于这样一种极不如人意的现实状况,自居易虽身为官员,办法却是有限。尾联起始的“唯”字,便道出了这样的无奈。事实上,对杭州刺史白居易而言,人为之祸难凭一己之力改变,但在天灾的预防上,他却对此尽了极大的力量。尾联所书之“湖水”指的是钱塘湖。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曾于钱塘湖修筑堤坝,疏浚六井,预防旱涝之灾。诗末二句所言即为此事。白氏在任期间所做的水利工事影响深远,而且其所作为不止于此,是以这一抒发无奈的“唯”字,亦包含着谦虚之意。

  在将个人情感陡转为书写现实之后,白居易又以个人之作为及意愿平稳收尾。此间一张一合,在看似直言无奇的跌宕中,留下令人品味的余韵。亦有着人将远去,而心意长存之况味。

  全诗记事抒情与历史价值兼具。虽有用典,但语言风格仍不离朴实通俗,以直白如话的词句,生动地将一幅幅画面铺展开来。通篇叙事,而又不着痕迹地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初感平淡,细品却可察觉出词句间时徐时疾的张合之力。言辞谦虚,却又能在叙述间看出作者不曾歇止的爱民恤民之心和乡民对这位好官的爱戴与难舍。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135-137

biézhōumín--bái

lǎozhēguījiāngmǎnbiéyán

gāntángshùlèishānrán

shuìzhòngduōpínnónghàntián

wéiliúshuǐjiùxiōngnián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负薪(xīn)老翁往北州¹,北望乡关²生客愁。
译文: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注释:¹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²乡关:指故乡。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¹死。
译文: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注释:¹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译文: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定知此别必零落¹,不及相随同死生。
译文: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注释:¹零落:衰败。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尽将田宅借邻伍¹,且复伶(líng)(pīng)²去乡士。
译文: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注释:¹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²伶俜:孤单。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译文: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¹
译文: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注释:¹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安边自合有长策¹,何必流离²中国人。
译文: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注释:¹长策:长久的谋略。²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

  这是一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诗歌。此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讲述老翁的悲惨身世。第二层写老翁被迫逃亡的原因。第三层写老翁流离他乡的辛苦。最后四句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更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这首诗用语平实质朴,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更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恰恰是一种新鲜的风格。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

  首四句为第一层,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负薪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乡,有家难回,生出无限乡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两个已战死沙场,何其凄惨。何其悲痛。次四句为第二层,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临被抓丁的威胁。一个“又”字,见出征兵抽丁的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此,老翁决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谓:守土分离,是死;逃往他乡,也是死。与其别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平淡自言,更见其悲痛之极也。再接四句为第三层,叙其流落异乡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抛弃了家园田宅,二是孤独地离开故土,三是在异乡劳作辛苦。人生本来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战死,第三子又遭威胁,一点福都谈不上了。此层叙语惨恻,令人酸楚,一个老实忠厚驯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当你见到这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时,不禁会哀怜而愤然。

  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似写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尊武臣”“静胡尘”,似乎战争真要结束了。然而,前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绝不是因为武臣未尊、军力不强。这里暗暗指责朝廷开边的国策,正如杜甫所言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蕴含反义、希望中暗示着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止戈为武”为好。故结二句诗人禁不住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呐喊,这呼吁,虽未能唤醒沉醉黩武的玄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声声回响。此诗是一首具有“人民性”价值的作品,用语平实、质朴、真诚,风格新鲜,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dàiběizhōulǎowēng

zhāngwèi tángdài 

xīnlǎowēngwǎngběizhōu běiwàngxiāngguānshēngchóu 
yánlǎowēngyǒusān liǎngrénxiànghuángshā 
jīnxiǎoérxīnzhǎngchéng míngniánwéndàoyòuzhēngbīng 
dìngzhībiélíngluò xiāngsuítóngshēng 
jìnjiāngtiánzháijièlín qiělíngpīngxiāng 
zàishēngběnqiúduōsūn yǒushuízhīgèngxīn 
jìnchuántiānzūnchén qiángbīngzhíjìngchén 
ānbiānyǒuzhǎng liúzhōngguórén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土花¹曾染湘娥黛(dài),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xī)(zhuī)²是凤翘³
译文: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苔藓,晶莹的泪水难以消除。清韵声声,那不是谁在用犀槌敲击乐器,而是她头上的凤翅触碰到了青竹发出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注释:¹土花:此处指器物上的锈蚀斑迹。²犀椎:即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³凤翘:凤形首饰。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只应长伴端溪¹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²前头见玉萧。
译文:秋色多么撩人、秋意无限,应该将这些用端砚写成诗篇。将相思之语偷偷教给鹦鹉,当与她相逢又难以相亲时,鹦鹉或可传递心声。
注释:¹端溪:溪名,在广东高要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瑞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端溪紫,指端溪紫石砚。²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

  这是一首抒写秘恋之情的词作。

  上片写一对恋人偷偷在竹林中幽会的情状。首句点出幽会地点,次句写二人相见后,心潮澎湃,相对垂泪。三四两句写幽会时难忘之事:恋人头上的凤翘碰到了青竹,发出动听的声音,使人久久不能忘却。

  下片写两人分别后,主人公独自一人时的情状。首二句写主人公欲以笔墨寄托情怀,结尾二句,他又幻想借鹦鹉向恋人传情达意,一举一动,痴情流露,真情可感。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深隐的恋情,用苔藓遍布的竹子和晶莹难以消除的泪水来打开全词,这段恋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泪如疤。总体来说,这首词的写作风格清新淡雅,虽然不能算是纳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将相思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也算是一首别致的小词。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4页
2、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18页

cǎisāng ·huācéngrǎnxiāngédài

lánxìng qīngdài 

huācéngrǎnxiāngédài qiānlèinánxiāo qīngyùnshuíqiāo shìzhuīshìfèngqiào 
zhǐyīngchángbànduān qiūcháo yīngtōujiāo fāngxiǎngqiántóujiànx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