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饰,写其乘坐篷船夜过鉴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极淡的笔墨,写出了鉴湖极美的云水本色。
首二句写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天水相连,茫茫无垠。自己乘坐的这只船设备简陋,那“饱风”的“蒲帆”推动着轻巧的船身飞速地前进着。“推篷”二字说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开顶篷,动作情态活现;“蒲帆”二字说明船的设备简陋、船身轻巧;“饱风”二字把船帆拟人化,描绘帆承风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见船行速度极快。这三个词用得准确精当,十分传神。
末二句写小船离湖岸已经不远了,岸边的山也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作者的视线之内。再一细看,“山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风吹云移,山峦起伏,月色时明时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鉴湖清幽多变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如箭的“蒲帆”继续飞驰,子规鸟的啼声刺破夜空,传人作者耳鼓。这迹象说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声仰视,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
全诗多层次地勾画出鉴湖月夜扬帆的情景。“水连空”的湖面、“饱风”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动的白云,出没于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际传来的子规啼声,这一切构成一个“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立体空间。整个画面形象犹如放电影,随着“蒲帆”的移动而变换,既有可触性,又有流动感。
全诗二十八字中,“际”字和“白云”二字各两现。文字的复出,造成回环的声韵、轻快的节奏,从而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一番。同时期,白居易还有大量诗作,大部都反映被贬后的郁闷,表达怀才不遇之情。此诗是诗人和好友谈校书(校书,古代官职名)夜饮聊天至深夜,有所感悟,写成此诗。“呈朝中亲友”似有干谒之嫌。
首联写景,上句交代月夜环境,漫漫长夜,习习秋风,想到了被贬谪的贾谊,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着一“悲”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下句动静结合,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寂静万分,听到很清晰的捣衣声,是谁在为家人洗衣呢?听到很清脆且紧张的计时滴漏声,月亮渐渐升高,夜已深沉。首联连用“凉、悲、清、繁”四字,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颔联对仗工整,用比喻修辞感叹年华易逝,位卑权轻。秋霜,指白发,李白“有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句:“春草如袍”,即青衫(《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春草为绿色,代指官位低。卑,卑微。“空、尚”两个虚词运用传神,写出诗人因年岁增长,却无功业的无奈与愤懑。
颈联化用杜甫"的名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通过诗词成就高与仕途之路不顺的强烈对比,写出诗人内心的郁闷之情。难道是因为自己会写诗而遭人嫉妒?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概亦是如此。古代有才华之人很容易招致小人诽谤,仕途大都不顺吧!
尾联为自我开拓、自我宽慰之语,彰显出古代文人美好品格的韧性。诗人发出感叹,庆幸的是,满朝官员都是自己的知己,不推荐我还能推荐谁呢?尾联既夸奖了群臣,又有希望朝中群僚援引自己之嫌。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自己年华易逝、位卑职小、前途渺茫以及希望朝中官员援引之情,用干平淡,质朴平时。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适见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野店”、“陌头”,是用村野小店、田间小路,点明此乃郊外。“红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来形容桃花。“红粉”,即胭脂和铅粉,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绿烟丝”,是用绿色的轻烟,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绘。春光种种,自难以一一道尽,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绿的杨柳以概括之。这样写,不仅大省笔墨,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还能以鲜明的色泽,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
诗的后两句,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却”,犹“了”。“过却春光”是“春光过却”之倒置。这两句,语极浅显,而充满真情,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试想,一个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琐事缠身,何以得见春色?一旦来到郊外,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怎能不欣喜万分?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何况,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怎能不荡溢心间?本因送客而伤感,不想得遇此机缘,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
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抒情真切,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