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
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
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
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
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
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
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zhōngyòuchéngwèidàochōngxìn--sūnchéngzōng

guānshānqiūjǐnyànsuíyángyànrénxiánxiàtáng

juésāituāngōngkōngbàoyuèchénghuàjiǎochuīshuāng

qīngtiānwènyúnxiāoyuǎnbáiháijīngsuìyuèzhǎng

mànshuōānwēihúnzhùcóngguóshǒushìwēnliáng

孙承宗

孙承宗

(1563—1638)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幸与松筠(yún)¹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译文: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注释:¹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¹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译文: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注释:¹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 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dàiyíngchūnhuāzhāoliúlángzhōng--bái

xìngsōngyúnxiāngjìnzāisuítáoshíkāi

xìngyuángǎnfángjūnwèiyǒuhuāshíqiěkànlái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¹,不流束楚²。终鲜(xiǎn)³兄弟,维予与女(rǔ)。无信人之言,人实诳(kuáng)女。
译文:弯弯的小河水静静地流啊,成捆的荆条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是在挑拨诳骗你啊!
注释:¹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²楚:荆条。³鲜:缺少。⁴女:通”汝“,你。⁵言:流言。⁶诳:欺骗。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扬之水,不流束薪(xīn)。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¹人之言,人实不信。
译文:弯弯的小河水哗哗地淌啊,成捆的干柴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些人实在不可信啊!
注释:¹信:诚信、可靠。

  此诗从予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予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予之水》三章分别以“予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予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陈风·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1998:179-180

yángzhīshuǐ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yángzhīshuǐ liúshùchǔ zhōngxiǎnxiōng wéi xìnrénzhīyán rénshíkuáng 
yángzhīshuǐ liúshùxīn zhōngxiǎnxiōng wéièrrén xìnrénzhīyán rénshíxìn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
弹琴石壁上,翻翻¹一仙人。
译文:在石壁上弹琴的那位,不知是哪位仙尊?
注释:¹翻翻:翩翩的样子。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手持白鸾(luán)¹尾,夜扫南山²云。
译文:手中拿着白鸾尾翎,要在深夜里扫除南山的白云。
注释:¹白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祥瑞之鸟。²南山:终南山。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鹿饮寒涧(jiàn)下,鱼归清海滨。
译文:是鹿就应该去寒涧饮水呀,是鱼就应该栖身于清海之滨。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¹春。
译文:为何装作神仙到汉武内廷上书,说瑶池的桃花如何如何缤纷。
注释:¹桃花:王母仙桃树开花。

xiānrén--

dànqínshíshàngfānfānxiānrénshǒuchíbáiluánwěisǎonánshānyún鹿yǐnhánjiànxiàguīqīnghǎibīndāngshíhànshūbàotáohuāchūn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老来曾识渊明¹,梦中一见参(cēn)(cī)²是。觉来³幽恨,停觞(shāng)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lí)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译文: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差,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¹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²参差:好像,仿佛。³觉来:醒来。⁴停觞不御:停杯不饮。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⁵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⁶堪:忍受。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lǐn)¹生气。吾侪(chái)²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³。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译文: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
注释:¹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²吾侪:我辈,我们。³高山流水:喻知音。⁴直饶:即使。⁵甚:是。⁶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⁷何事:为什么。⁸苍生:黎民百姓。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2页

shuǐlóngyín··lǎoláicéngshíyuānmíng--xīn

lǎoláicéngshíyuānmíngmèngzhōngjiàncānchàshìjuéláiyōuhèntíngshāngháizhǐbái西fēngzhéyāodòuyīngkānwènběichuānggāodōngzuìyīngbiéyǒuguīlái

xìnwēngwèidàojīnlǐnránshēngcháixīnshìjīnzhǎngzàigāoshānliúshuǐguìniánzhíráowèimiǎnyīngwèishéndōngshānshìdāngshídàowèicāngshēng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东都¹放榜(bǎng)未花开,三十三人²走马回。
译文: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注释:¹东都: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的科举考试在此举行。²三十三人:指这一年进士科登第共三十三人。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秦地¹少年多酿(niàng)²,已将春色³入关来。
译文: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注释:¹秦地:指今陕西一带。此代指唐京城长安。²酿酒:一作“办酒”。³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过吏部关试的喜讯。唐时进士及第后,必须过吏部关试,方取得入仕资格。⁴关:这里同时指关试和函谷关。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大和二年这次考进士在东都洛阳举行,一共录取了三十三人,所以首句说“东都放榜”,次句说“三十三人”。唐代考进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洛阳花还未开,所以“放榜未花开”。考中的人按惯例要骑马游行,以示荣耀,所以三十三人都“走马回”。“走马回”,就是孟郊《登科后》诗中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思,但孟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诗里此时的洛阳却连花还未开。洛阳花在唐诗中多指牡丹,二月的时候牡丹自然没开,至于别的花,恐怕还不在诗人的眼中。“未花开”将情绪稍作压抑,为三、四句蓄势。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题目中的“长安故人”。“关”和“春色”此处都有双关意。“关”既指潼关,也指关试。潼关是从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进士及第后称为“新及第进士”,还要到长安吏部去应关试,通过后才能做官,雁塔题名、曲江宴等也都要在关试之后。杜牧要到长安去应关试,因此“关”便双关潼关与关试。通过关试,登记人选,谓之春关。唐御史中丞韩仪有个朋友要考关试,他做了一首《知闻近过关试仪》诗:“短行纳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所以“春色”既指大自然的春色,也指顺利通过关试。“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意思是嘱咐朋友们多准备酒,因为他已经要经潼关到长安,马上就能通过关试,带来无尽春色了。这是志在必得,让朋友们提前准备为他庆祝的意思。

  东都“未花开”,诗人却自信已带将春色入关来,一派意气风发的潇洒豪情,可见诗人的自我期许之高。杜牧家学渊源,“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又自幼勤学,抱负远大,眼界奇高,“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无不精通于心。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中评论:“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清全祖望称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才略不在贾谊之下。可见杜牧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有自身实力做保障的。

  杜牧到长安之后恰好赶上制举。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常科每年举行,包括明经、进士等数十种科目,制举是用以选拔非常之才的特殊考试,不是每年都有,而是临时设置,由皇帝亲自主持。杜牧在大和二年三月考中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同一年中接连进士及第、制策登科,这是很难得的。杜牧在《赠终南兰若僧》一诗中写:“两枝仙桂一时芳。”指的就是这件事。孟荣《本事诗》中说他:“弱冠成名...制策登科,名振京邑。”结合杜牧的出色成绩,他在此诗中所表现出的高昂志气,就更好理解了。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说杜牧的诗“雄姿英发”“无窠白”,杜牧不仅是诗文雄姿英发,不落窠臼,人亦如诗,英姿俊爽,俊迈不羁,千载之下,犹令人向往其风采。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84-86

hòuzhǎngānrén--

dōngdōufàngbǎngwèihuākāisānshísānrénzǒuhuí

qínshǎoniánduōniàngjiǔjiāngchūnguā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