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迟迟仓庚鸣,我公东归旌旆扬。蒸黎连络啼路傍,慈母欲去安所望。
春阳迟迟仓庚鸣,我公东归旌旆扬。蒸黎连络啼路傍,慈母欲去安所望。
搴帷扳驾心皇皇,行道之人咸感伤。繄自我公来抚堂,吏就典列民用襄。
搴帷扳驾心皇皇,行道之人咸感伤。繄自我公来抚堂,吏就典列民用襄。
剂量绅缩心百方,拯救提挈如被戗。使者冠盖徒相仍,固闭不得为民殃。
剂量绅缩心百方,拯救提挈如被戗。使者冠盖徒相仍,固闭不得为民殃。
文移反覆千万箱,借措却恼司空郎。公身虽去德在民,公德在民民忍忘。
文移反覆千万箱,借措却恼司空郎。公身虽去德在民,公德在民民忍忘。
掇拾民意述此章,惟公保爱履嘉祥。华山高高摩穹苍,大河逶迤接扶桑。
掇拾民意述此章,惟公保爱履嘉祥。华山高高摩穹苍,大河逶迤接扶桑。
西土令闻同穹长,秦民世世赖休光。天子仁圣思股肱,公当不久还岩廊。
西土令闻同穹长,秦民世世赖休光。天子仁圣思股肱,公当不久还岩廊。
公德旁布四海康,千秋万岁永寿昌。
公德旁布四海康,千秋万岁永寿昌。

zuìbiéwángshìláng--kānghǎi

chūnyángchíchícānggēngmínggōngdōngguījīngpèiyángzhēngliánluòbàngānsuǒwàng

qiānwéibānjiàxīnhuánghuángxíngdàozhīrénxiángǎnshānggōngláitángjiùdiǎnlièmínyòngxiāng

liàngshēnsuōxīnbǎifāngzhěngjiùqièbèiqiāng使shǐzhěguāngàixiāngréngwèimínyāng

wénfǎnqiānwànxiāngjiècuòquènǎokōnglánggōngshēnsuīzàimíngōngzàimínmínrěnwàng

duōshímínshùzhāngwéigōngbǎoàijiāxiánghuáshāngāogāoqióngcāngwēijiēsāng

西lìngwéntóngqióngzhǎngqínmínshìshìlàixiūguāngtiānzirénshènggōnggōngdāngjiǔháiyánláng

gōngpánghǎikāngqiānqiūwànsuìyǒng寿shòuchāng

康海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1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qí)(fǔ)¹,予王之爪(zhǎo)²。胡转予于恤(xù)³,靡(mǐ)止居?
译文:司马!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注释:¹祈父: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²爪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³恤:忧愁。⁴靡所:没有处所。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予王之爪士¹。胡转予于恤,靡所厎(dǐ)²止?
译文:司马!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注释:¹爪士:即爪牙之士。²厎:停止。一说“至也”。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祈父,亶(dǎn)¹不聪²。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³(yōng)
译文:司马!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¹亶:确实。²聪:听觉灵敏。³尸:借为“失”。一说“主也”。⁴饔:熟食。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4-375

míng xiānqín 

 wángzhīzhǎo zhuǎn suǒzhǐ 
 wángzhīzhǎoshì zhuǎn suǒzhǐ 
 dǎncōng zhuǎn yǒuzhīshīyōng 
有司空公子,富贵不齿,盛服而游京邑,驻驾平市里。顾见綦毋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长矣,徒行空手,将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贵人。”公子曰:“学《诗》乎?”曰:“学矣。”“学《礼》乎?”曰:“学矣。”“学《易》乎?”曰:“学矣。”公子曰:《诗》不云乎:‘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後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礼》不云乎:‘男贽玉帛禽鸟,女贽榛栗枣脩。’《易》不云乎:‘随时之义大矣哉!’吾视子所以,观子所由,岂随世哉。虽曰已学,吾必谓之未也。”先生曰:“吾将以清谈为筐篚,以机神为币帛,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者已。”
有司空公子¹,富贵不齿²,盛服而游京邑,驻驾平市里³。顾见綦(qí)(wú)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长矣,徒行空手,将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贵人。”公子曰:“学《诗》乎?”曰:“学矣。”“学《礼》乎?”曰:“学矣。”“学《易》乎?”曰:“学矣。”公子曰:《诗》不云乎:‘币帛(fěi),以将¹⁰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礼》不云乎:‘男贽(zhì)¹¹玉帛禽鸟,女贽榛(zhēn)¹²栗枣脩(xiū)¹³。’《易》不云乎:‘随时之义大矣哉!’吾视子所以¹⁴,观子所由¹⁵,岂随世哉。虽曰已学,吾必谓之未也。”先生曰:“吾将以清谈¹⁶为筐篚,以机神¹⁷为币帛,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者已。”
译文:有位司空公子,家道富贵却被人鄙视。他穿戴着华贵的衣冠到京城游历,住在平市里,看见綦毋先生,头发斑白,徒步行走。公子说:“呀!您年纪这么大了,不坐车子,又空着两手,要到哪里去呀?”先生说:“想去拜访贵人。”公子问:“您学过《诗》吗?”先生答:“学过了。”问:“学过《易》吗?”答:“学过了。”公子说:“《诗》不是说了吗?用筐篚装币帛作为礼品,献给贵人表示敬意,然后主人、客人才能都尽遂心愿。《礼》不是说了吗?男子初到女家要献上玉器、丝帛、大雁等作礼品,女子初到男家要带上榛子、板栗、大枣、干肉作礼品。《易》不是说了吗?顺应时世太重要了!我看您这样的行事,观您所用的方法,难道能算顺应时世吗?尽管您自己说都学过了,我却以为您实际上没有学过。”先生说:“我将用清谈当作筐篚,用玄理当作礼品。难道礼物仅是指玉帛等礼品吗?”
注释:钱神论:选自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一三。《晋书》卷九四、《艺文类聚》卷六六、《初学记》卷二二、《太平御览》卷八三六均有节录,异文颇多。¹司空公子:作者假托的人名。²不齿:不与同列,表示极为鄙视。³平市里:作者假托的地名。⁴綦毋先生:作者假托的人名。⁵班白:即斑白,头发花白。⁶徒行,步行。⁷币帛:缯帛,古人馈赠用的礼品。⁸筐:方形盛物的竹器。⁹篚:圆形盛物的竹器。¹⁰将:行。¹¹贽:古人初次进见尊长者所持礼品。¹²榛:其果似栗而小。¹³脩:干肉。今本《礼记》无此二句。¹⁴所以:所为,指言行举止。¹⁵所由:所从,指经过的道路。¹⁶清谈:清雅的言谈。¹⁷机神:高妙的玄理。
公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船,胶柱调瑟。贫不离于身名,誉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
公子拊(fǔ)(bì)¹大笑曰:“固²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船³,胶柱调瑟。贫不离于身名,誉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
译文:公子听了,拍着大腿大笑道:“您这么说,实在是太固执了。您既不懂古人的教诲,又不了解现在的实际。当今的急务,哪里用得上清谈呢!时代改了,世道变了,古今风俗不同了。现在有钱的人光荣尊贵,贫穷的人低贱耻辱。可是您却崇尚质朴,谨守真诚。这无异于刻舟求剑、胶柱调瑟。一个不能摆脱贫穷的人,他的名声便出不了家门,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啊!”
注释:¹拊髀:手拍大腿。²固:固执,顽固。³遗剑刻船:即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法而不讲实际。⁴胶柱调瑟:用胶把弦柱粘住,则鼓瑟者无从调节声音。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¹。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²地,外圆象天。大矣哉!”
译文:“从前,神农氏逝世了,黄帝、尧、舜教导人民种田织布,就开始以币帛作礼物互相赠送,当作礼仪的根本。后世先知先觉的人加以变通,开掘铜山,仰观苍天,俯视大地,根据天地的形象铸造了铜钱。使铜钱内呈方形象征地,外呈圆形象征天。这个创造真是伟大啊!”
注释:¹本:根本。²象:象征。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哉茕独。’岂是之谓乎!”
“钱之为体¹,有乾有坤²。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³。市井便易,不患耗折(shé)。难朽象寿,不匮(kuì)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哉茕独。’岂是之谓乎!”
译文:“钱的形体,有天有地。内仿地之方,外效天之圆。它堆积起来能成山,流通时候如同川。或动或静有时序,使用储藏有规则;便于市场交易,不必耽心磨损;难于朽坏象征长寿,周转不穷象征自然。故而,钱能够天长地久,成为世上神奇之宝。世人待它亲如兄长,送它绰号叫‘孔方’。失去了它就贫弱,拥有了它便富强。它没有翅胯可以飞,没有腿脚能够跑。它能让板着的面孔舒展开,能使难办的事情变容易。钱多的人位居前列,钱少的人排在后面;位居前列的人做高官,排在后面的人为奴仆。高官们丰足富裕,吃用不尽;奴仆们穷困贫乏,缺吃少穿。《诗》上说:‘好了富人们,可怜可怜这些穷苦无依的人。’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注释:¹体:形状。²有乾有坤:《易经》八卦的乾、坤二卦。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³行藏有节:指钱币的流通和贮藏有一定的法度。⁴市井便易:在市场上做买卖便于交易。⁵耗折:消耗亏损。⁶难朽象寿:像长寿难以衰老。⁷不匮象道:像大自然运行不息,不会缺乏。⁸亲爱如兄:《晋书》作“亲之如兄”,此据《艺文类聚》。⁹严毅:严厉刚正。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
“钱之为言泉¹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yì)衣冠²,疲劳讲肆³。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¹⁰而解犊(dú)¹¹。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¹²,入紫闼(tà)¹³。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zhēng)¹⁴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¹⁵,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¹⁶笑谈,非钱不发。”
译文:“钱之所以又叫做泉,是因为百姓日常所用,如泉水般源源不绝,再远的地方也能去,再深的去处也能到。京城的达官贵人,疲于去学堂听讲,讨厌听那些空谈,而宁愿打瞌睡。可是,只要一见到我家兄,没有一个人不惊喜膜拜。钱所保佑的,必然大吉大利,何必先去辛苦读书,然后再去寻求富贵!当年,吕公为刘邦的空头礼帖而欣喜欢愉,刘邦对萧何多送两百钱的举动铭刻在心,卓文君脱去布裙而重着锦绣,司马相如弃却围腰而乘坐华丽的车子,官位高,名气大,这都是钱所造成的。骗人的礼帖尚且能令人高兴,更何况实实在在的钱呢!多送两百钱虽然为数不多,如能使人关亲亲密。由此看来,钱可谓神物。有了钱,不居官位却能够尊荣,没有权势却有人巴结,可以进权门,入宫廷。钱所到之处,危可以转安,死可以化生;没有了钱,贵可能变贱,生可能转死。因此,官司纠纷,无钱不能胜;孤弱困顿,无钱不能超脱;怨仇嫌恨,无钱不能化解;奉承之言,无钱不能生发。”
注释:¹泉:古代钱币的名称。²京邑衣冠:京城里的士大夫。³讲肆:讲学的地方。《晋书》作“讲肄”。⁴吕公:汉吕后之父。⁵版:进见时用的名帖。刘邦为亭长时,不持一钱往贺吕公,名帖上却写“贺万钱”。吕公迎为上宾,并把女儿嫁给他。事见《史记·高祖本纪》。⁶克:同“刻”,铭记。⁷赢:多。⁸文君:卓文君,西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她夜奔司马相如,同驰归成都。相如家贫,文君久之不乐,遂返临邛,与相如卖酒,文君当垆。卓王孙以为耻,不得已分财产与之,文君有钱百万,又穿上锦绣衣裳。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⁹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¹⁰高盖:高车。¹¹犊鼻:犊鼻裈,短裤,或谓围裙,状如犊鼻。¹²朱门:指富豪之家。¹³紫闼:指帝王宫廷。¹⁴诤:同“争”,争执。¹⁵幽滞:指失意不得进仕的人。¹⁶令问:问候。
“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云:‘钱无耳,可闇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洛中¹朱衣²,当途³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còu),门常如市。谚云:‘钱无耳,可闇(àn)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yù)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¹⁰之勇,冉求¹¹之艺,文之以礼乐¹²,可以为成人¹³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译文:“京城的显贵,当道的权臣,亦无休止地钟爱我家兄。他们拉着钱的手,抱住钱不放,不计较资质的优劣,也不问新铸还是旧有。只要有了钱,家中就能宾客如云,门庭若市。俗话说:‘钱没有耳朵,可以暗地里授受。’这话还有假吗?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人呢?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却以为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证明这一点呢?试看,钱能转祸为福,转败为成;钱能使危者得安,死者得生。可见,性命长短、仕途贵贱,都取决于钱,天又何尝参与过什么意见呢?天有天的短处,钱有钱的长处。使四时交替运行,让万物生长繁衍,钱不如天;让困窘者得通达,让贫穷者得赈济,天不如钱。古时候,若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力、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现在要成为完人何必如此费事,只要有钱就行了。”
注释:¹洛中:洛阳。²朱衣:泛指权贵。³当途:当道,当权。⁴辐辏:指四方宾客聚集到一处。⁵闇:同“暗”。⁶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⁷相禄:享有福禄的面相。⁸与:参预。⁹臧武仲:春秋时鲁国大夫臧孙纥,有智谋。¹⁰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勇力著名。¹¹冉求:孔子的学生冉有,有才艺。¹²文之以礼乐:用礼乐来加以修饰。¹³成人:德才兼备的人,即完人。
“夫钱,穷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者能使勇悍。故曰:君无财,则士不来;君无赏,则士不往。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使才如颜子,容如子张。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舟车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尘和光。上交下结,名誉益彰。”
“夫钱,穷¹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²者能使勇悍。故曰:君无财,则士不来;君无赏,则士不往。谚曰:‘官无中人³,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使才如颜子,容如子张。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舟车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尘和光。上交下结,名誉益彰。”
译文:“钱,能使困窘者通达,能令富有者温和,能让软弱者勇悍。所以说,君主没有钱,士人就不来;君主不行赏,士人就不往。俗话说:‘做官而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其实,即使朝中有人,而你自己没有钱,这与无脚要行走、无翅要飞翔又有什么不同?即使你有颜渊那样的才华,有子张那样的容貌,可是你两手空空,又有什么希望呢?倒不如趁早回家,多方务农经商,不怕舟车往来劳顿,努力赚取钱财。须知,所有的君子,都是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顺应时世,随俗浮沉,上交下结,才使自已的名声更加显扬。”
注释:¹穷:困厄,不得志。²贫:贫弱,软弱。³中人:君主身边有权势的人。⁴颜子:即颜回,孔子的学生,孔子屡称其有才德。⁵子张:即颛孙师,孔子的学生,貌美。⁶空手掉臂:空手摇动臂膀,指空手无钱。⁷上下:指来往。⁸同尘和光:即“和光同尘”。这里指与尘俗混同,随波逐流。
黄铜中方,叩头对曰:“仆自西方庚辛,分王诸国,处处皆有,长沙越嶲,仆之所守。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嫡妇。伊我初生,周末时也,景王尹世,大铸兹也。贪人见我,如病得医,饥飨太牢,未之逾也。”
黄铜中方¹,叩头对曰:“仆自西方庚辛²,分王诸国³,处处皆有,长沙越嶲(xī),仆之所守。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嫡(dí)。伊我初生,周末时也,景王尹世,大铸兹也。贪人见我,如病得医,饥飨太牢¹⁰,未之逾也。”
译文:黄铜中方,听此宏论,叩头回答说:“我们来自西方,分在各国为王,到处都有我们的形迹。长沙、越嶲,都归我管辖。黄金是我父亲,白银是我母亲,铅是我大儿子,锡是我大儿媳。贪心的人见了我们,就像病人到了医生,饥饿的人享受三牲之献,也不会超过对我们的感情!”
注释:¹黄铜中方:铜钱,这里指钱神。²庚辛:古时把天干与五行相配合表示方位。庚在五方中属西,庚、辛在五行中属金,金在五行中代表西方,故钱自称来自西方庚辛。³分王诸国:分往诸国称王。⁴越嶲:地名,故地在今四川西昌市。⁵嫡妇:嫡长子妻。⁶伊:句首语气词。⁷景王:周景王姬贵。⁸尹世:治世。⁹大铸兹也:周景王时,患钱轻,更铸大钱,事见《国语·周语》。兹:此指钱。¹⁰太牢:古代宴会或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称太牢。

  文章通过虚构的情节,推出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两个假设的人物,以二人在集市邂逅为纽带,以其问答诘难的框架结构成篇。篇中主要描写钱的神通广大和无孔不入,写了钱在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圣形象,写了钱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边力量,并引用历史典故加以说明,征引《诗经》以为佐证,强化作者的观点。全文在写法上以铺叙为主,层层展开,铺张扬厉,淋漓尽致,并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效果。历史上有人把《钱神论》归类于寓讽刺鞭挞于嬉笑嘲谑的俳谐文,而该文谐中有庄,是很严肃的,它对金钱的描绘,对时风的讽刺、揭露都非常深刻。

  作者假托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的对话,揭示当时社会风气大变,指出当时“时易世变,古今易俗”,作为钱神产生的背景。而后借司空公子之口,叙述钱的历史,交代金钱的来历;描述钱的形体,交代名为孔方的原由;分述钱的特性,交代人的贫富、强弱在于钱之有无、多少,以此作为揭露金钱神力的引子。

  接着,作者就集中笔力,对金钱的巨大神力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而有力的揭露。

  其一,学优则仕原是儒者传统的人生道路。但自金钱来到人间后,做官就不靠知识了。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史实,说明如今“官尊名显,皆钱所致”。金钱主宰着一切:危安、死活、贵贱、生杀等等,都取决于钱。它可以“排朱门,入紫闼”,通关节,买人情,使人“无位而尊,无势而热”,办任何事情,都非钱不可。金钱成了万能的神,知识贬值,已一文不值。因而作者愤激地说:“何必读书,然后富贵!”

  其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原是儒家传统的观念,但由于钱的法力无边,作者提出了“死生无命,富贵在钱”。钱是万物的异化形式,它可以使万物互相转化:祸转为福,败转为成,危转为安,死转为生。甚至“性命长短,相禄贵贱”,也在于钱,而不在天。作者把钱和天的力量作了一番比较,认为“天有所短,钱有所长”,结论是“天不如钱”。钱的力量超过了主宰一切的上天,成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神。人格的完美,依照儒家观点,必须具有仁、义、智、勇、礼、乐等条件。现在由于钱可使丑变成美,使卑贱变成高贵,使罪过变成正义,因而完人的条件,亦“唯孔方而已”,钱成了左右人格的动力。

  其三,俗话说:“朝中无人莫做官”,但时至西晋,朝中有人而无钱也仍然做不到官。“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即使此人才貌超群,空手摇臂,无钱送礼,也仍然做不到官。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权势,做上高官。可见钱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了。这些论述对金钱的神力是大胆的揭发,是犀利的解剖!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与此同时,作者还对世人追逐金钱的丑态作了形象的描绘。一些清高的读书人听儒者讲学或玄学清谈,都深感无味,昏昏欲睡,而“见我家兄”则“莫不惊视”,精神振奋:唯一能刺激他们神经的只有一个“钱”字。至于那些当朝权贵更是嗜钱如命,“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执”和“抱”,活画出这伙钱癖的丑恶嘴脸。西方谚语说:“金钱无臭味。”他们对钱也是“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只要是钱,就如蝇逐臭,唯钱是求。文章结尾作者通过钱神的自白,揭示钱之为神,“处处皆有”;爱钱之癖,古已有之。回应前文,收束全篇。

  《钱神论》除开头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的对话运用散体,句式长短参差不齐,而后则以简短的四字句为主,在工整的四字句中,亦间杂以三、六、九字句,句式排比整齐而又有变化,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文中用韵,也形式多变,或两句一押韵,如“使才如颜子,容如子张。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舟车上下,役使孔方”;或四句一换韵,如“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读来韵律和谐,铿锵有力。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551—556页

qiánshénlùn

bāo wèijìn 

    yǒukōnggōng guìchǐ齿 shèngéryóujīng zhùjiàpíngshì jiànxiānshēng bānbáiérxíng gōngyuē   niánzhǎng xíngkōngshǒu jiāngzhī  xiānshēngyuē  zhīguìrén  gōngyuē  xué shī   yuē  xué   xué    yuē  xué   xué    yuē  xué  gōngyuē  shī yún  kuāngfěi jiānghòu ránhòuzhōngchénjiābīn jìnxīn    yún  nánzhìqínniǎo zhìzhēnzǎoxiū    yún  suíshízhīzāi  shìsuǒ guānsuǒyóu suíshìzāi suīyuēxué wèizhīwèi  xiānshēngyuē  jiāngqīngtánwéikuāngfěi shénwéi suǒwèi yúnyún yúnzāi zhě  

    gōngxiàoyuē  zāi zhīyún zhī yòuzhījīn dāngjīnzhī yòngqīngtán shíshìbiàn jīn zhěróngguì pínzhějiàn érshàngzhì érshǒushí jiànchuán jiāozhùtiáo pínshēnmíng chūjiāshì   

     shénnóngshì huáng yáo shùn jiàomínnóngsāng wéiběn shàngzhìxiānjuébiàntōngzhī nǎijuétóngshān shìyǎngguān zhùérwéiqián shǐ使nèifāngxiàng wàiyuánxiàngtiān zāi  

     qiánzhīwéi yǒuqiányǒukūn nèifāng wàiyuán shān liúchuān dòngjìngyǒushí xíngcángyǒujié shìjǐngbiàn便 huànhàozhé nánxiǔxiàngshòu寿 kuìxiàngdào néngzhǎngjiǔ wéishìshénbǎo qīnàixiōng yuēkǒngfāng shīzhīpínruò zhīqiáng érfēi érzǒu jiěyánzhīyán kāinánzhīkǒu qiánduōzhěchǔqián qiánshǎozhěhòu chǔqiánzhěwéijūnzhǎng zàihòuzhěwéichén jūnzhǎngzhěfēngyǎnéryǒu chénzhěqióngjiéér  shī yún  rén āizáiqióng  shìzhīwèi  

     qiánzhīwéiyánquán bǎixìngyòng yuánkuì yuǎnwǎng shēnzhì jīngguān láojiǎng yànwénqīngtán duìzhīshuìmèi jiànjiāxiōng jīngshì qiánzhīsuǒyòu  shū ránhòuguì gōngxīnyuèkōngbǎn hànzhīyíngèr wénjūnjiěchángérjǐnxiù xiāngchénggāogàiérjiě guānzūnmíngxiǎn jiēqiánsuǒzhì kōngbǎnzhì érkuàngyǒushí yíngèrsuīshǎo zhìqīn yóushìlùnzhī wèishén wèiérzūn shìér páizhūmén  qiánzhīsuǒzài wēishǐ使ān shǐ使huó qiánzhīsuǒ guìshǐ使jiàn shēngshǐ使shā shìfèn忿zhèngbiànsòng fēiqiánshèng ruòyōuzhì fēiqián yuànchóuxiánhèn fēiqiánjiě lìngwènxiàotán fēiqián  

     luòzhōngzhū dāngzhīshì àijiāxiōng jiē zhízhīshǒu bàozhōngshǐ yōuliè lùnnián bīncòu ménchángshì yànyún  qiáněr ànshǐ使  zāi yòuyuē  yǒuqiánshǐ使guǐ  érkuàngrén xiàyún  shēngyǒumìng guìzàitiān  shēngmìng guìzàiqián míngzhī qiánnéngzhuǎnhuòwéi yīnbàiwéichéng wēizhěān zhěshēng xìngmìngzhǎngduǎn xiāngguìjiàn jiēzàiqián tiānyān tiānyǒusuǒduǎn qiányǒusuǒzhǎng shíxíngyān bǎishēngyān qiántiān qióngkāi zhènpín tiānqián ruòzāngzhòngzhīzhì biànzhuāngzhīyǒng rǎnqiúzhī wénzhī wéichéngrén jīnzhīchéngrénzhěrán wéikǒngfāngér  

     qián qióngzhěnéngshǐ使tōng zhěnéngshǐ使wēnnuǎn pínzhěnéngshǐ使yǒnghàn yuē jūncái shìlái jūnshǎng shìwǎng yànyuē  guānzhōngrén guītián  suīyǒuzhōngrén érjiāxiōng érxíng érxiáng shǐ使cáiyán róngzhāng kōngshǒudiào suǒwàng zǎoguī guǎng广xiūnóngshāng zhōuchēshàngxià shǐ使kǒngfāng fánbǎijūn tóngchénguāng shàngjiāoxiàjié míngzhāng  

    huángtóngzhōngfāng kòutóuduìyuē  西fānggēngxīn fēnwángzhūguó chǔchǔjiēyǒu zhǎngshāyuè zhīsuǒshǒu huángjīnwéi báiyínwéi qiānwéizhǎngnán wéi chūshēng zhōushí jǐngwángyǐnshì zhù tānrénjiàn bìng xiǎngtàiláo wèizhī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
抱琴开野室¹,携酒对情人。
译文:怀抱着琴,推开山居房门,拿起酒杯于自己的爱人对饮。
注释:¹野室:山野中的房屋。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译文: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花朵盛开的树林池塘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

shānfēizuò--wáng

bàoqínkāishìxiéjiǔduìqíngrénlíntánghuāyuèxiàbiéshìjiāchūn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mín)¹疾威²,天笃(dǔ)³降丧。瘨(diān)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yǔ)卒荒。
译文: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注释:¹旻天:此泛指天。²疾威:暴虐。³笃:厚,重。⁴瘨:灾病。⁵居:国中。⁶圉:边境。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天降罪罟(gǔ)¹,蟊(máo)贼内讧。昏椓(zhuó)²靡共³,溃(kuì)回遹(yù),实靖夷我邦。
译文: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注释:¹罪罟:罪网。²昏椓:昏,乱;椓,通“诼”,谗毁。³靡共:不供职。共,通“供”。⁴溃溃:昏乱。⁵回遹:邪僻。⁶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gāo)¹訿(zǐ)訿²,曾不知其玷。兢(jīng)兢业业,孔³(chén)不宁,我位孔贬。
译文: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注释:¹皋皋:欺诳。²訿訿:谗毁。³孔:很。⁴填:长久。贬:指职位低。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如彼岁旱,草不溃¹茂,如彼栖苴(chá)²。我相³此邦,无不溃止
译文: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注释:¹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²苴:枯草。³相:察看。⁴止:语气词。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维昔之富不如时¹,维今之疚²不如兹。彼疏³斯粺(bài),胡不自替?职(kuàng)
译文: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注释:¹时:是,此,指今时。²疚:贫病。³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⁴粺:精米。⁵替:废,退。⁶职:主。⁷兄:“况”的假借。⁸斯:语助词。⁹引:延长。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bīn)¹。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pǔ)²斯害矣,职兄斯弘³,不烖(zāi)我躬。
译文: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注释:¹频:滨。²溥:同“普”,普遍。³弘:大。⁴烖:同“灾”。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昔先王¹受命,有如召(shào)²,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cù)³国百里。於(wū)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译文: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注释:¹先王:指武王、成王。²召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³蹙:收缩。⁴於乎:同“呜呼”。

  此诗是《大雅》的最后一篇,它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与前一篇《大雅·瞻卬》的解题一字不异。这种情况在《毛诗序》中并不多见,说明《召旻》与《瞻卬》的内容是有关联的。从诗的开头看,读者多少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瞻卬》首两句是“瞻卬昊天,则不我惠”,仰望茫茫上空,慨叹老天没有恩情,《召旻》首两句是“昊天疾威,天笃降丧”,悲呼老天暴虐难当,不断降下灾祸,两者语气十分相似,只是《召旻》的口吻更激切一些。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忠良,致使国家濒于灭亡,所以诗人作《瞻卬》一诗刺之;周幽王又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与宠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诗人再作《召旻》一诗刺之。

  此篇共七章,句式基本为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穿插其间。首章一开始就责天,责天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指斥。因为周人的天命观已有天人感应的色彩,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天笃降丧”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这样,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即使在边僻之地也遭灾荒的惨象马上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受难的民众而悲悯,并由此去思索上天为何降罪于世人。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民”义同上章的“天笃降丧”,变易其词反覆陈说老天不仁,当然仍是意在斥王。这一句与前一篇《瞻卬》的“天之降罔(网)”也是同义的,这多少也可见出两章内容上的相关性。然“蟊贼内讧”,勾心斗角,败坏朝纲,是昏王纵容的结果,已与上章所说天降之灾带来饥馑流亡全然不同,这也可见“天降罪民”实在的意思应是“王施恶政”。“昏椓靡共,溃溃回遹”二句,所用的语词虽然今人不很熟悉,但在当时却是很有生命力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谗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愦邪僻尽做坏事,已经是咬牙切齿的愤恨,但这还不够,于是最后再加上一句:“实靖夷我邦”——这是要把我们好好一个国家给葬送掉啊!读到此处,读者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在淌血。

  在上章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上章有带叠字词的“溃溃回遹”句,这章更进一步又用了两个双叠字词组“皋皋訿訿”、“兢兢业业”,一毁一誉,对比鲜明,不啻有天壤之别。“曾不知其玷”,问那些小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缺点?可谓明知故问,是在上一章强弓硬弩般的正面进攻之后转为匕首短剑般的旁敲侧击,虽方式不同,但照样刺得很深。而“我位孔贬”又糅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不是单纯的位卑权微之叹,而是与伤幽王宠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这虽尚不如后来顾炎武所标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那么高,却也不乏时代的光辉了。

  第四章的描写又回应第一章,以天灾喻人祸。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如彼……”句式,一般来说,下一个“如彼……”句之后,应该也有说明性的文字,但这儿“草不溃茂”既是上承“如彼岁旱”的说明性文字,又是下应“如彼栖苴”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照例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草不溃茂”的完整句式缩掉了一句,但此种缩略并不影响语义,反而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这恐怕也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妙手偶得。此章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人说:我看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道理!这种写出来的预言恰恰反映出诗人心理上的反预言,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遭遇灭亡便是终结,觉悟便也毫无意义;忠臣义士的劝谏对此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黯淡的一幕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罢了。

  第五章诗人作起了今昔对比,前面两句,是颇工整的对偶,这两句也有人点作四句,“不如时”、“不如兹”单独成句,亦可。“富”与“疚”的反差令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诗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干坏事,不肯退位让贤。这两句令人想起《魏风·伐檀》的名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第六章开头四句也是对偶,是全诗仅有的比兴句(“如彼岁旱”、“如彼栖苴”当然也可视为用了“比”的手法,可是也不妨解为天灾之实象,虽有“如”字而无“比”意),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为“池竭喻王政之乱由外无贤臣,泉竭喻王政之乱由内无贤妃”,可备一说。这数句用意一如《大雅·荡》末章“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推倒横在地,枝叶暂时没损伤,但是根断终枯死)数句,告戒幽王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大祸,小难变大难,国家终将覆亡。“职兄斯弘”句与上章末句“职兄斯引”仅一字不同而意义完全一样,不惜重言之,正见诗人希望幽王认识局势的严重性的迫切心情。而“不烖我躬”决不是诗人担心自己遭殃的一念之私。诗人反问: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意在向王示警:大难一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 在还来得及。

  于是,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而这又是与此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出以问句,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后世许多诗词作品以问句作结以求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实滥觞于《诗经》中此类句法。

  明代孙鑛认为,诗人其心苦、其词迫而导致此诗各章意思若断若连,但全诗“不经意”中自有“奇峭”的特色。这是一篇好诗,但其作者凡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古代学者却聚讼纷纭。清代李超孙《诗氏族考》认《大雅·板》之凡伯与《瞻卬》、《召旻》之凡伯为两人,后者为前者世袭爵位的后裔。而此篇何以取名为《召旻》,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的题解说:“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后一章提到召公,所以取名‘召旻’,以别于《小旻》(《小雅》中的一篇)。”这种看法比《毛诗序》解“旻”为“闵(悯)”要圆通。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8-643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742

shà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tiānjiàngsàng diānjǐn mínliúwáng huāng 

tiānjiàngzuì máozéinèihòng hūnzhuógòng suìsuìhuí shíjìngbāng 

gāogāo訿訿 zēngzhīdiàn jīngjīng kǒngchénníng wèikǒngbiǎn 

suìhàn cǎosuìmào chá xiāngbāng suìzhǐ 

wéizhīshí wéijīnzhījiù shūbài  zhíkuàngyǐn 

chízhījié yúnbìn quánzhījié yúnzhōng hài zhíkuànghóng zāigōng 

xiānwángshòumìng yǒushàogōng guóbǎi jīnguóbǎi āizāi wéijīnzhīrén shàngyǒujiù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雄跨洞庭野,楚望¹古湘州²。何王台殿,危基³百尺自西刘。尚想霓(ní)(jīng)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译文: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注释:¹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²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³危基:高大的台基。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⁴霓旌: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⁵依约:连绵不断。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¹。一夜寒生关塞²,万里云埋陵阙(què)³,耿(gěng)恨难休。徙(xǐ)(yǐ)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¹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²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³云埋陵阙: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⁴耿耿:不安的样子。⁵徙倚:走走停停。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18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93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