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浒西开牡丹,携儿漉酒坐相看。秾花自识春风好,接叶休为夜雨残。
今日浒西开牡丹,携儿漉酒坐相看。秾花自识春风好,接叶休为夜雨残。
深院紫泥巢翡翠,层楼朱槛宿鹓鸾。衰容任遣韶华逼,幽抱常教酩酊宽。
深院紫泥巢翡翠,层楼朱槛宿鹓鸾。衰容任遣韶华逼,幽抱常教酩酊宽。

sānyuèchūjiǔguò西kàndān--kānghǎi

jīn西kāidānxiéérjiǔzuòxiāngkànnónghuāshíchūnfēnghǎojiēxiūwèicán

shēnyuàncháofěicuìcénglóuzhūkǎn宿yuānluánshuāiróngrènqiǎnsháohuáyōubàochángjiàomǐngdīngkuān

康海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1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四月十日夜,乐(lè)天白¹
译文: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注释:¹乐天白:乐天告白。白,陈述。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¹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²如此?况以胶漆之心³,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译文: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注释:¹欲:将要。²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³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⁴置:放。⁵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⁶相合:在一起。⁷牵挛乖隔:牵挛,牵掣。乖隔,隔离。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仆初到浔(xún)¹时,有熊孺(rú)²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³,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fèn)。且云:危惙(chuò)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zhì)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¹⁰诗云:“残灯无焰影幢(chuáng)(chuáng)¹¹,此夕闻君谪(zhé)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译文: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注释:¹浔阳:古县名,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²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³札:短信。⁴上;首先。⁵交分:交谊,情分。⁶危惙:指病危。惙,疲乏。⁷数帙: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⁸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⁹代书:代替信。¹⁰左降:即左迁,贬官。¹¹幢幢:影子摇晃的样子。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且置是事¹,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²三载。形骸(hái)且健,方寸³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qiè)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zhàng)(lì)。乃至蛇虺(huǐ)¹⁰蚊蚋(ruì),虽有,甚稀。湓(pén)¹¹颇肥,江酒¹²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¹³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¹⁴,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¹⁵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¹⁶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¹⁷十数株,修竹¹⁸千余竿。青萝为墙援¹⁹,白石为桥道,流水周²⁰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qì)。大抵若是,不能殚(dān)²¹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²²。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²³,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²⁴如后云云。
译文: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注释:¹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²涉:经历,过。³方寸:指心绪。⁴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⁵提挈:提携,扶助。⁶顷:不久前。⁷泰:安适。⁸风候:气候。⁹瘴疠: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¹⁰虺:毒蛇。¹¹湓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经九江市西入长江。¹²江酒:江州的酒。¹³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¹⁴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¹⁵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¹⁶胜绝:绝妙。¹⁷乔松:大松树。乔,高大。¹⁸修竹:长竹。¹⁹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²⁰周:环绕。²¹殚:尽,全。²²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²³忧望:挂念,盼望。²⁴条写:一条条地写。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shǔ)。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jiū)啾。平生故人,去¹我万里,瞥(piē)²尘念³,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luán)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jiàn)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译文: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注释:¹去:离。²瞥然:形容时间短暂。³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⁴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⁵牵:牵引,牵动。⁶笼鸟槛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⁷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这封信,是作者被贬江州过着“笼鸟槛猿”的生活时写的,因而流露的情绪比较消沉。不但一再发出“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人间相会是何年”的哀号;即使是报告平安,陈述“三泰”,也不过是一家人“得同寒暖饥饱”,“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庐山草堂“可以终老”而已!丝毫没有早年那种“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兼济天下”的精神!

  信的第一段就是作者对人各处一方而长久不得相见的喟叹。共三个句段。第一句段用反问来表示感慨:人生能有多长,能如此久别远隔?指出互不见面已经三年,不得书信亦已两年。第二句段是叙述自己和微之天各一方,身置南北;既不能相会,又不得相忘,各有拘牵,渐入老境。第三句段是感叹语气,老天爷如此安排,叫我怎么办?发出了呼喊苍天的感叹。信的开头和段尾,都有“微之微之”重叠呼喊受信人的名字,既亲切又能动情,表现出发信人和受信人不同寻常的关系。

  信的第二段是概述元微之来信内容及作者读后动容之情。带信人是熊孺登,时间是初到浔阳时,即元和十年,当时微之正在通州司马任上,获悉乐天贬谪江州的消息时正患疟疾,缠绵于病榻,惊痛之余写下了这封感情色彩浓重的书信。信的内容有三:①报告病状。②叙述病后心态。③论述二人平生交谊缘分,最后附七绝诗一首,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信后附诗,不仅显示了两位诗人的身份,也使写信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可谓凄切动人,情谊深厚。全诗意境有三:一日“夜境”。“残灯”、“此夕”、“暗风吹雨”诸意象,均说明作者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听到挚友贬谪消息的。二日“病境”。“垂死病中惊坐起”,说明元稹即在病重时,也为乐天遭贬吃惊不已,暗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三日“愁境”。残灯无焰,光线暗淡,风雨入窗,挚友左迁,兼感自身多病,都是助人凄凉。全诗真情涌动,悲剧气氛之浓,不仅使受信人感动,也足以打动读者之心。

  信的第三段是信的主体部分,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遏而安的旷达情怀。第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来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共温饱,亦可同享天伦之乐。第二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环境尚佳,传染病不多;鱼肥酒关,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马薪俸虽不高,量入计出,衣食口粮,亦可自足。第三种值得宽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一年)秋,在庐山东西两林间香炉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周围环境极其幽关,天下称绝。白居易每次入庐山,必在此草堂盘桓十余天。白居易认为:不但平生所好,尽在其中,而且可以终老。作者即以此“三泰”相告,让好友微之放心释念。

  最后一段,点明写信时间是在元和十二年四月十日夜至次日拂晓之前,地点是庐山草堂窗下,以及所见到的或坐或睡的山僧一两人,所听到的山猿谷鸟,哀鸣啾啾,深情诚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微之的怀念。最后也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微之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

  这封信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动人。在抒写别情、絮道家常时,语言淳朴自然,充满深情,使两人深挚的友谊跃然纸上。在描写草堂景物时,以写景如画之笔,细致入微地把草堂周围的景物真切地描摹出来了;而且情景交融,借助骈句,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还有,信中两首抒写彼此相念的赠诗,更使信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yuánwēizhīshū

bái tángdài 

    yuèshí tiānbái 

    wēizhīwēizhī jiànxiàmiànsānnián xiàshūèrnián rénshēng kuò kuàngjiāozhīxīn zhìyuèzhīshēn jìnxiāng tuì退néngxiāngwàng qiānluánguāi báishǒu wēizhīwēizhī  tiānshíwéizhī wèizhīnài 

    chūdàoxúnyángshí yǒuxióngdēnglái xiàqiánniánbìngshènshízhá shàngbàozhuàng bìngxīn zhōnglùnpíngshēngjiāofèn qiěyún wēichuòzhī xiá wéishōushùzhìwénzhāng fēngshàngyuē  sòngbáièrshíèrláng biàn便qǐngdàishū  bēizāi wēizhī ruòshì yòusuǒwénzuǒjiàngshīyún  cándēngyànyǐngchuángchuáng wénjūnzhéjiǔjiāng chuíbìngzhōngjīngzuò ànfēngchuīhánchuāng  rénshàngwén kuàngxīnzāi zhìjīnměiyín yóuěr 

    qiězhìshìshì lüèjìnhuái怀 dàojiǔjiāng shèsānzǎi xíngháiqiějiàn fāngcùnshènān xiàzhìjiārén xìngjiēyàng zhǎngxiōngxiàzhōuzhì yòuyǒuzhūyuànxiǎomèiliùrénqiètónglái qǐngsuǒqiānniànzhě jīnzhìzàiqián tónghánnuǎnbǎo tài jiāngzhōufēnghòushāoliáng shǎozhàng nǎizhìshéhuīwénruì suīyǒu shèn pénféi jiāngjiǔměi shí duōlèiběi ménnèizhīkǒusuīshǎo zhīfèngsuīduō liàngjiǎnyòng  shēnkǒushí qiěmiǎnqiúrén èrtài niánqiūshǐyóushān dàodōng西èrlínjiānxiāngfēngxià jiànyúnshuǐquánshí shèngjué àinéngshě yīnzhìcǎotáng qiányǒuqiáosōngshíshùzhū xiūzhúqiāngān竿 qīngluówéiqiángyuán báishíwéiqiáodào liùshuǐzhōushěxià fēiquánluòyánjiān hóngliúbáilián luóshēngchí ruòshì néngdān měiwǎng dòngxún píngshēngsuǒhàozhě jìnzàizhōng wéiwàngguī zhōnglǎo sāntài xiàjiǔshū jiāyōuwàng jīnsāntàixiānfèngbào shìkuàng tiáoxiěhòuyúnyún 

    wēizhīwēizhī zuòshū zhèngzàicǎotángzhōngshānchuāngxià xìnshǒu suíluànshū fēngzhīshí juéshǔ tóudànjiànshānsēngliǎngrén huòzuòhuòshuì yòuwénshānyuánniǎo āimíngjiūjiū píngshēngrén wàn piēránchénniàn zànshēng suǒqiān biàn便chéngsānyùnyún  fēngshūjūn jīnluándiàn殿hòumíngtiān jīnfēngshūzàichù shānānxiǎodēngqián lóngniǎojiànyuánwèi rénjiānxiāngjiànshìnián  wēizhīwēizhī xīn jūnzhīzhī tiāndùnshǒu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¹一鉴²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huái)³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注释:¹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²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³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问渠(qú)¹那得²清如许³?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¹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²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³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⁴为:因为。⁵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guānshūyǒugǎnèrshǒu··--zhū

bànfāngtángjiànkāitiānguāngyúnyǐnggòngpáihuái

wènqīngwèiyǒuyuántóuhuóshuǐlái((tōng))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这阕小词,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归舟图,只是其中漾着的意绪,却分外勾人。

  词的主体,是船上的人。但船上却只以“一篙”隐过,而通阕词则皆莫不是舟中之“人”眼中之所见,以及身心之所感。

  春天已快过去了;楝花风吹得这急。“楝花风”,标明时间已是春末了。因为从“小寒”算起,至第二年的“谷雨”,其中凡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每候应以一种届时要开之花,故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其间梅花最先,楝花最后。楝花过后,便已入夏了。此时,他坐在小船上,是在回家去的路上;但人却似乎并不愿意;是以还不时要回过头去看看。但霏霏细雨,夹着漫天杨花,使南北东西,蒙蒙一片。这分明是一个不宜上路的天气,恰如他此时凄迷的心境。如此一来,这“回首”二字就有了着落,也难怪他于“归”不是喜而要着以“催”字了。这催人之风雨,显得极其无情。

  分明是“归”,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不愿和留恋,诗人没有写,甚至连这心情也只于那“回首”的眼光和“凄迷”的意绪中流露。

  这下阕在词的章法上放在最后,在内容上却是词的主体,是最先的存在。然而却在词面上颠倒了次序:将首先出场的却故意隐去,而将之置于下阕补出。

  这也难怪,因为主体先自存在,若无感受,自然也就不显主体了。是以词一开头,便是那一个入眼的小小的渔矶上浣衣的女子。“袜罗溅春泥”,固然是系心者未免看得仔细,却也透出了无意中的关爱和怜惜。不知是他想到了他家的她,还是以想到了为之“回首”之处的她。

  他还来不及分辨,他乘坐的小舟已冲到了石桥前。所以说是“石桥”的,这是因为板桥是用不着“画”的,能在桥上作浮雕之花纹的,自然是石板架起的拱桥了。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溪水涨了,所以石桥也显得“低”了,水急桥低,他得赶紧趴下,于是便打断了他对于那浣衣女子的判断。这一下,人是过桥了,却为读者留下了这一幅谜似的勾人挂念的画。柳絮夹着细雨的迷蒙的溪水上,那溪边的矶头,有浣衣的女子;溪水上正有一只小船,从石桥穿了过去。在这凄迷的空间,也许只有捣衣间断的杵声和着流水的涓涓声,似闹而实静。倒是于这无声的迷蒙之巨大的空间,它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推不开的怅惘。更妙在它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只用以构成这一幅淡淡的水粉画,让读者好一个思念。

huàtángchūn··jiānqúnshàngxiǎo--zhēnguān

jiānqúnshàngxiǎoluówēijiànchūngāoshēng绿huàqiáozuóqián

huíshǒuliànhuāfēngcuīguīfēifēitiānxiāngyōngnánběidōng西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之患¹,最不可为²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³,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niǔ)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¹⁰非勉强期(jī)¹¹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注释:晁错:前年—前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¹患:祸患。²为:治理,消除。³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⁴狃:习惯。⁵不吾信:不相信我。⁶惟:只有。⁷出身:挺身而出。⁸犯:冒着。⁹以:而,表顺接。¹⁰固:原本。这里泛指短时期。¹¹期月:一个月。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天下治平¹,无故而发²大难之端³;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译文: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注释:¹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²发:触发。³端:开头,开始。⁴收:制止。⁵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者晁(cháo)错尽忠为汉¹,谋弱山东²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³,以诛(zhū)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译文: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注释:¹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²山东:指崤山以东。³并起:一同起兵叛乱。⁴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⁵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⁶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¹。昔禹之治水,凿龙门²,决大河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kuì)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注释:¹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²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³大河:指黄河。⁴方:当。⁵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⁶是以:所以,因此。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¹以七国之强,而骤(zhòu)²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³?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qiǎn)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译文: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注释:¹夫:句首发语词。²骤:突然。³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⁴乃:竟然。⁵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⁶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⁷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当此之时,虽¹无袁盎(àng),错亦未免於祸。何者²?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³,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cuì)(lì),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shì)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译文: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注释:¹虽:即使。²何者:为什么呢?³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⁴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⁵使:假若。⁶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⁷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jiē)¹!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²。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xì)³,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yú)
译文: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¹嗟夫:感叹词,唉。²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³隙:空隙,空子。⁴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天下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晁错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为,以此而暗与晁错柑比。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写出历史上的失败者、又具体落实在晁错身上,暗含着对晁错失败原因的评论。这两句堪称全篇关键之处,是作者论说的中心。在此处,它还有承上启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上承“起而强为之”;“苟以求名者”,下启“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天下治平”几句,暗写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几句,又虚写七国起兵后晁错的态度。因此,首段虽没直接点出晁错,但却句句在写晁错。抽象中有具体,虚写里含实写,虚实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论述高屋建扳,又让文章排宕开闺,具有一种滔滔的气势。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础上较而易举地由抽象而具体,由隐而显。由历史的抽象概说,过渡到具体的史事论述。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封建的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呕,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后来因谗言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这里却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晁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从而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紧扣史事,另一方面却把笔触拉开,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介的观点。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议之事、所立之沦虽与前文相近,但观点与史事却逐渐由隐而显、由暗而明。文章的气势也慢慢由弱而强、由平易而近汹涌。紧接着,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了选择最安全的处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既使无袁盎的谗一也不会幸免十祸。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这两个问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现出汪洋惩肆的特征。然而苏轼并不就此搁笔,他用两个条件再从反面假设晁错,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远广阔。“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这是假设晁错不临危而逃;“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这是假设晁错不使人主自将。那么即使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使晁错获祸。

  最后一段,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在感叹历史之时,再一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的原因,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时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积贫积弱,作者思治,故此论实为有感而发。起首议论雄深浑徽,有很强的针对性。全篇文章由虚而实,由实而气势滔滔,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179-1181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55-59
3、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44-150
4、 康民 晁错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2期

cháocuòlùn

shì sòngdài 

    tiānxiàzhīhuàn zuìwèizhě míngwèizhìpíngshì érshíyǒuzhīyōu zuòguānbiàn érwèizhīsuǒ kǒngzhìjiù érqiǎngwèizhī tiānxiàniǔzhìpíngzhīānérxìn wéirénrénjūnháojiézhīshì wèinéngchūshēnwèitiānxiàfànnàn qiúchénggōng fēimiǎnqiǎngyuèzhījiān érgǒuqiúmíngzhīsuǒnéng 

    tiānxiàzhìpíng érnànzhīduān zhī néngshōuzhī ránhòuyǒutiānxià shìzhìérxúnxúnyānzhī shǐ使rénrèn tiānxiàzhīhuò  

    zhěcháocuòjìnzhōngwèihàn móuruòshāndōngzhīzhūhóu shāndōngzhūhóubìng zhūcuòwèimíng értiānchá cuòwèizhīyuè tiānxiàbēicuòzhīzhōngérshòuhuò zhīcuòyǒuzhī 

    zhīshìzhě wéiyǒuchāoshìzhīcái yǒujiānrěnzhīzhì zhīzhìshuǐ záolóngmén juéérfàngzhīhǎi fānggōngzhīwèichéng gàiyǒukuìmàochōngwèizhīhuàn wéinéngqiánzhīdāngrán shìzhì érwèizhī shìzhìchénggōng 

    guózhīqiǎng érzhòuxuēzhī wèibiàn guàizāi cuòshíjuānshēn wèitiānxiàdāngnànzhīchōng érzhìchǔzhīmìng nǎiwèiquánzhī shǐ使tiānjiàngérshǒu qiěguózhīnànzhě shuí qiúmíng ānsuǒtáohuàn jiàngzhīzhìwēi shǒuzhìān wèinànshǒu zhìān érqiǎntiānzhìwēi zhōngchénshìsuǒfènyuànérpíngzhě 

    dāngzhīshí suīyuánàng cuòwèimiǎnhuò zhě shǒu érshǐ使rénzhǔjiàng qíngéryán tiānnànzhī érzhòngwéi shìyuánàngzhīyuè xíngjiān shǐ使chǔfǎn cuòshēnrènwēi cuì dōngxiàngérdàizhī shǐ使zhìlèijūn tiānjiàngshìzhīwèikǒng suīyǒubǎiàng érjiānzāi 

    jiē shìzhījūn qiúfēichángzhīgōng wèiquánzhī shǐ使cuòjiàngértǎochǔ wèigōng wéishēn értiānyuè jiānchénchéng cuòzhīsuǒquánzhě nǎisuǒhu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lǒng)¹
译文: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注释:¹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¹(hè)(dān)²,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³
译文: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注释:¹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²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³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随饷(xiǎng)¹去,丁壮²在南冈(gāng)
译文: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注释:¹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²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¹,背灼炎天光。
译文: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注释: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尽不知热,但¹惜夏日长。
译文: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注释:¹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¹旁,
译文: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注释:¹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秉(bǐng)遗穗¹,左臂悬²(bì)³
译文: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注释:¹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²悬:挎着。³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其相顾言¹,闻者²(wèi)悲伤³
译文: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注释:¹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²闻者:白居易自指。³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家田输税(shuì)¹尽,拾此充饥肠。
译文: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注释:¹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今我¹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²
译文: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注释:¹我:指作者自己。²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lì)(lù)三百石(dàn)¹,岁晏(yàn)²有余粮,
译文: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注释:¹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²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¹私自愧,尽日²不能忘。
译文: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¹念此:想到这些。²尽日:整天,终日。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3-854

guānmài

bái tángdài 

tiánjiāshǎoxiányuè yuèrénbèimáng 
láinánfēng xiǎomàilǒnghuáng 
dānshí tóngzhìxiéjiāng 
xiāngsuíxiǎngtián 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zhēngshǔ bèizhuóyántiānguāng 
jìnzhī dànxiàcháng 
yǒupínrén bàozàipáng 
yòushǒubǐngsuì zuǒxuánkuāng 
tīngxiāngyán wénzhěwèibēishāng 
jiātiánshūshuìjìn shíchōngcháng 
jīngōng céngshìnóngsāng 
sānbǎishí suìyànyǒuliáng 
niànkuì jìnnéng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