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迥对一峰孤,哀壑平连万顷芜。摩诘画图空掩映,伯阳道德岂虚无。
危楼迥对一峰孤,哀壑平连万顷芜。摩诘画图空掩映,伯阳道德岂虚无。
方西涧谷汉驰道,直北河山周故都。风土不殊人事异,谁将绵瓞问司徒。
方西涧谷汉驰道,直北河山周故都。风土不殊人事异,谁将绵瓞问司徒。

lóuguānèr--kānghǎi

wēilóujiǒngduìfēngāipíngliánwànqǐnghuàkōngyǎnyìngyángdào

fāng西jiànhànchídàozhíběishānzhōudōufēngshūrénshìshuíjiāngmiándiéwèn

康海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1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¹江者²,其³剑自舟中坠水。遽(jù)(qì)其舟,曰:“是¹⁰剑之¹¹所从坠¹²。”舟止¹³,从其¹⁴所契者入水求¹⁵¹⁶。舟已行矣¹⁷,而¹⁸剑不行,求剑若此¹⁹,不亦惑乎²⁰
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¹涉:过,渡。²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³其:他的,代词。⁴自:从。⁵坠:落。⁶于:在,到。⁷遽:急忙,立刻。⁸契:刻。本指占卜时以刀凿刻龟甲,后泛指刻物。⁹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¹⁰吾:我的。¹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¹²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¹³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¹⁴其:他,代词。¹⁵求:找,寻找。¹⁶之:剑,代词。¹⁷矣:了。¹⁸而:然而,表转折。¹⁸若:像。¹⁹此:这样。²⁰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zhōuqiújiàn

míng xiānqín 

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 jiànzhōuzhōngzhuìshuǐ zhōu yuē  shìjiànzhīsuǒcóngzhuì  zhōuzhǐ cóngsuǒzhěshuǐqiúzhī zhōuxíng érjiànxíng qiújiànruò huò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树夹炎风¹路,行人正午稀。
译文: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注释:¹炎风:指东北风。 热风。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译文:树上鸣蝉初起,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日色欺清镜,槐膏(gāo)¹点白衣。
译文: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译文:一事无成、回归故里,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时值盛夏,诗人落第还乡,虽然早早就起床,却直到中午才出门。“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首联描写天气、时间和地点,作者屡次落第,自觉无颜面对熟人,于是就在正午时出发。虽然汗流浃背,却少了一些烦恼。

  多年在外流浪,虽然非常想家,但是仕途上没有着落,诗人觉得愧对家人,于是能拖就拖,一来是省些盘缠,二来也因为交通不便,最主要的是怕听到父母唠叨,更怕看妻子脸色。可是他现在确实感到累了,也就无所顾忌了。

  诗人不顾炎热,一路跋涉,终于走到一处林荫茂密的地方,便想喘口气。“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蝉儿在枝间肆无忌惮地鸣叫,仿佛希望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激情,根本不管外界的感受。蝴蝶在阳光下闪亮着翅膀,同伴之间也任意地戏耍,毫不在意旁边有人在注视着它们。

  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 却彰显出内心的愁闷。诗人在心中默想,若是回到童年时光,自己一定会爬到树上,或是追赶蝴蝶。而如今他只会旁观,而且更感到孤寂。

  作者心情低落,看见眼前的景象,也觉得无比怅惘,“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这里采用拟人手法,作者用一个“欺”字,传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日光照射到水面,诗人却感到刺眼,仿佛太阳也欺人太甚。其实都是自己情感的投射,因为落第而感到不悦,于是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

  “槐膏”二字,照应首句中的“炎”字,也委婉地展现出诗人对于这样的天气叫苦不迭,加上人生到了低谷,几乎就快挺不住了。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感慨,“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作者直抒胸臆,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情感。“归故里”三字,进行了概括,交代了这些都是作者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诗人并非要强,古代书生除了参加科举,没有别的出路。而贫寒之家为了改变命运,省吃俭用,也让学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唯有金榜题名、仕途成功,才能对得住全家人的辛苦付出。所以“少光辉”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却饱含了辛酸和泪水。

  诗人李廓名不经转,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似乎也是司空见惯,可是这首诗却道出了很多寒士的悲凉心境。诗人孟郊若不是感到进士及第太不容易,也不会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诗鬼李贺也因为未能如愿,才一直闷闷不乐,最后悲惨的结局也令人唏嘘。

  作者在这首诗中将议论、描写、抒情、叙事紧密结合,并交替使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既呈现了形象的画面,又含蓄地表达了凄楚的心境,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qiān)(wéi)¹拜母河梁²去,白发愁看泪眼枯(kū)³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注释:¹搴帷:掀起门帘,出门。²河梁:桥,替代送别地。³枯:干涸。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惨惨¹柴门²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注释:¹惨惨:幽暗无光。²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biélǎo

huángjǐngrén qīngdài 

qiānwéibàiliáng báichóukànlèiyǎn 
cǎncǎncháiménfēngxuě shíyǒu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fú)(róng)¹。当时偏恨五更钟²。下携(xié)³处,斜月小帘栊(lóng)
译文:梦中来到曲折幽深的花园里,树枝繁茂好像无路可走了。绕过回廊,突然看到心上人站在绿纱窗影下,美如一朵玉芙蓉。两人的情话还未说完;晓钟已经敲响,这着实令人可恨。怀着痛苦和感伤的心情洒泪分手,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小窗户上。
注释:¹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²五更钟:晓钟。一夜下为五更,此指第五。³下携:下手,下别。⁴帘栊:窗户。帘指窗帘、门裎,栊(话豫)是窗户。
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楚梦¹冷沉踪²。一双金缕(lǚ)³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译文:可是好梦不长,往事又是那样令人沉重。一觉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身边那半床空荡荡的。所思念的人远在京城东边的临水小楼上,河上有一座小桥。楼前的杨柳已经历了几度秋风,心上人也经历了几番失望和憔悴。
注释:¹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此谓双方下离已久。²踪:脚印,足迹。此处指梦中之往事。³金缕:金线。⁴凤城:指京城。⁵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此词抒写情侣离别相思的情怀。整首词化景物为情思,语弥淡而情弥深。

  写与恋人离别相思之词,方回还有《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一首。男主人公在抒发了初别的痛苦之后,曾经无限哀怨地发出“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的感慨。这首词则是写别后经年,相思成梦,梦回凄凉的真实情景。一为设想,一为现实,下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恋之人的诚挚深情。

  第一句“疑”字用得极妙。这个“疑”,当然是男子之“疑”,然而细细推敲.却又不似现实中之“疑”。因为心上人所居之“花院”,即使是“深”;也决不会无路可通,所以,它应该是梦中之“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灵魂出窍”,在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夜阑人静,月明星稀,看着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园,不禁产生出“近乡情更怯”般的疑虑:”这一次相会是否能够如愿呢?是不是会有人从中作梗呢?……“这种种忐忑不安的测度借“疑无路通”表现出来,真是写得迷离惝恍,像煞梦境。

  第二句重点在“芙蓉”上。《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以后有“芙蓉如面柳如眉”(自居易《长恨歌》)、“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荚蓉”(李殉《临江仙·莺报帘前暖日红》)等句,都是以“芙蓉”来喻美人,这里也是这种用法。方回在“芙蓉”之上加以“玉”字,前面又限以“碧纱窗影下”之绝美环境,真是形神俱现,呼之欲出。主人公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刚刚绕过那幽雅的回廊,已经看到心上人伫立在如梦如幻的朦胧碧纱窗影下,似玉琢芙蓉,娘娩婷婷,顾盼生辉,笑颜以待。玉人之俊秀,一见之乍喜,俱在不言之中。

  第三句写良夜何其,欢娱很短。正当两人意惬情浓、热烈缠绵之际,东方已白,晓钟发动,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偏恨”的感慨。句首的“当时”,应是既指今梦,亦指昔时,是梦亦真,是虚亦实,动荡变幻之中,语语沉着,令人神伤。

  第四句写下别。“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晓钟的声声催促之下,两人在户外执手依依,洒泪相别,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帘栊之上,更增添了别离的痛苦和感伤。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使上片的欢会在一派凄凉的氛围中结束。

  过片健笔陡转,将上片一笔喷醒。沈祥龙《论词随笔》谓:“词换头处谓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下。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这一句即承上启下,由虚入实。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与神女在梦中相会,故词句以“楚梦”借指上片的情事。蓦然惊觉,梦冷踪沉。残月残烛,空虚寂寞。眼前精心绣制(也许即为心上人亲手所绣)的金缕双枕,反衬出他此时的孤独;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更使他黯然销魂。这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全词的词眼所在。

  结拍两句,又化实为虚,从对面写起。男主人公这时正远在天涯,而他所恋的女子却远在京城东边一角。由上句的“双枕”、“半床”,很自然地联想起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不过词人并没有像“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那样直接去写对方,而是以楼前杨柳几度秋风、几度凋零来暗示女方“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的失望和憔悴,赋情于物,亦物亦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首词上片写梦中相会,是虚;下片写梦回凄凉,是实。然而词人于虚中处处用实笔,使上片虚而若实;于实中却化实为虚,使下片实中有虚。特别是词的结拍,由己推人,代人念己,“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唏文《对床夜语》),语弥淡而情弥深。所以无怪乎陈廷焯对《东山词》至有“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之赞叹。

  《宋词选释》评日:“此词由‘窗下’而‘下携’、而‘沈躞’,层递写来,渐推渐远。结处‘秋柳’、‘城东’,寄怀更远,觉情韵弥长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900-902 .
2、 冷成金著 .唐诗宋词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56 .
3、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 :748-749 .
4、 朱明伦等编著 .古代情词三百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153-154 .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译文: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萧疏,兰花也频频遭遇风雨摧折。
注释:燕居:闲居。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译文:树林中的鸟儿幽幽啼叫,无人来访,地上已经长满青苔。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燕居日已永¹,夏木纷成结²
译文:这样闲居的生活已经过了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注释:¹日已永:日已长。²结:植物结果实。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¹阅。
译文: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注释:¹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9-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