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殿俯芳林,丹台挹翠岑。重来多好兴,孤眺惬春心。
小殿俯芳林,丹台挹翠岑。重来多好兴,孤眺惬春心。
时序关华发,丘园受短吟。如何韩吏部,已放二毛侵。
时序关华发,丘园受短吟。如何韩吏部,已放二毛侵。

wànglóngchí怀huái--kānghǎi

xiǎo殿diànfānglíndāntáicuìcénzhòngláiduōhǎoxìngtiàoqièchūnxīn

shíguānhuáqiūyuánshòuduǎnyínhánfàngèrmáoqīn

康海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1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jī)¹复唧唧,木兰当(dāng)²织。不闻机杼(zhù)³,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注释:¹唧唧: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一说为纺织机的声音。²当户:对着门。³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⁴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女何¹所思,问女何所忆²。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³,可(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从此替爷征。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注释:¹何:什么。²忆:思念,惦记。³军帖:征兵的文书。⁴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⁵大点兵:大规模征兵。⁶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⁷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⁸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jiān)¹,南市买辔(pèi)²,北市买长鞭。旦³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  
译文: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注释:¹鞯:马鞍下的垫子。²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³旦:早晨。⁴辞:离开,辞行。⁵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⁶但闻:只听见。⁷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⁸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¹,关山度若飞²。朔(shuò)气传金柝(tuò)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注释:¹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²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³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⁴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¹。策勋十二转(zhuǎn)²,赏赐百千强(qiáng)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注释:¹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宫殿。²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³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⁴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⁵不用:不愿意做。⁶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⁷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爷娘闻女来,出郭¹相扶²³;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¹⁰。出门看火¹¹伴,火伴皆惊忙:同行(háng)¹²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注释:¹郭:外城。²扶:扶持。³将:助词,不译。⁴姊:姐姐。⁵理:梳理。⁶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⁷霍霍:拟声词,磨刀的声音。⁸著:通假字 通“着”,穿。⁹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¹⁰帖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¹¹“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¹²行:读háng。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¹;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²
译文: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²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70-1573
2、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9-308
3、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01
4、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6
5、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语文教学通讯,1978,04
6、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06
7、 钟书.新教材全解·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41-48

lánshī

yuèshī nánběicháo 

     lándāngzhī wénzhùshēng wéiwéntàn  (wéizuò wéi )

    wènsuǒ wènsuǒ suǒ suǒ zuójiànjūntiě hándiǎnbīng jūnshūshíèrjuàn juànjuànyǒumíng āér lánzhǎngxiōng yuànwèishìān cóngzhēng 

    dōngshìmǎijùn 西shìmǎiānjiān nánshìmǎipèitóu běishìmǎizhǎngbiān dànniáng 宿huángbiān wénniánghuànshēng dànwénhuángliúshuǐmíngjiānjiān dànhuáng zhìhēishāntóu wénniánghuànshēng dànwényānshānmíngjiūjiū 

    wànróng guānshānruòfēi shuòchuánjīntuò hánguāngzhàotiě jiāngjūnbǎizhàn zhuàngshìshíniánguī 

    guīláijiàntiān tiānzuòmíngtáng xūnshíèrzhuǎn shǎngbǎiqiānqiáng hánwènsuǒ lányòngshàngshūláng yuànchíqiān sòngérhuánxiāng 

    niángwénlái chūguōxiāngjiāng āwénmèilái dānghóngzhuāng xiǎowénlái dāohuòhuòxiàngzhūyáng kāidōngmén zuò西chuáng tuōzhànshípáo zhuójiùshícháng dāngchuāngyúnbìn duìjìngtiěhuāhuáng chūménkànhuǒbàn huǒbànjiējīngmáng tónghángshíèrnián zhīlánshìláng 

    xióngjiǎoshuò yǎn shuāngbàngzǒu ānnéngbiànshìxióng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天碧罗衣¹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wǎn)²风如舞透香肌。
注释:¹天碧罗衣:天蓝色的罗绸衣裙。据说当时蜀地女衣以天蓝色为美。²宛:转。“宛风”,即软风缭绕之意。
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独坐含颦(pín)吹凤竹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²时。
注释:¹凤竹:泛指笙箫一类的管乐。古代将笙箫一类的乐器饰以凤形。²泥人:形容人软弱、痴迷的样子。

  这首词写美人的姿态。上片写她的妆束:碧兰、轻飘、透亮、垂地的罗衣,真如仙女飘行于云彩之间,与白居易“风吹仙袂飘飘举”意境相似。下片写她的神态:吹箫、折花,含颦缓步,有情无力,完全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眼中的仕女形象,虽无深刻词意,然有美的图景。

huànshā··tiānluóchuí--ōuyángjiǒng

tiānluóchuíměirénchūzhegèngxiāngwǎnfēngtòuxiāng

zuòhánpínchuīfèngzhúyuánzhōnghuǎnzhéhuāzhīyǒuqíngrénshí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长风霾云¹莽千里,云气蓬蓬²天冒³水。
注释:¹霾云:阴云。²蓬蓬:茫茫覆盖貌。冒:覆盖。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¹
注释:¹敛容:改变容颜。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¹
注释:¹冯夷宫: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¹
注释:¹“此时”二句:骊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二句意为这时潜伏深处的骊龙,因为眼花缭乱,不能浮游上来衔珠长吟了。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¹
注释:¹“巨鱼”二句:腾踔(chuō):跳跃。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¹从偶然得。
注释:¹翻:反。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镜面横开十余丈”、“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句;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如“冯夷宫”、“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呈献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内容,此诗则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同类题材之诗的佼佼者。

  诗人无论是在表现新题材、开掘新境界,还是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都是颇见功力,整首诗没有出奇制胜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凿的痕迹,足见诗人艺术功夫的深厚。结尾“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带动读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审美观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雄浑恢宏,豪放空灵,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鲜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贴合对象本身的语言,诗人从语言形式内容方面都对诗歌作了生动的革新,见证了诗人《涿州过渡》中“自笑年来诗境熟,每从熟处欲求生”的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

zhōngqiūdòngtíngduìyuè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chángfēngmáiyúnmǎngqiān yúnpéngpéngtiānmàoshuǐ 
fēngshōuyúnsànzhàpíng dàozhuǎnqīngtiānzuò 
chūkànluòchénhóng yuèshēngtiānliǎnróng 
zhōurénhuíshǒujìndōngwàng tūnzàipínggōng 
xīnshàng jìngmiànhéngkāishízhàng 
yuèguāngjìnshuǐshuǐjìntiān pàikōngmínghuídàng 
shílóngqiánzuìshēn xuànxiánzhūyín 
zhīzuòténgchuō línjiǎdòngqiānhuángjīn 
rénjiānjìngzhīnán kuàifāncóngǒurán 
yáowénchànglái shǐjuézhōngqiūshìjīn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¹(bìn)丝何。
译文:满眼望去青山依依,只是没有闲情游过。镜中的我已经鬓发苍白,满心无奈又能如何呢?
注释:书怀:书写胸中的感怀。¹无那:无奈,没有办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只言旋¹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译文:少时忙碌,原想着到老了就轻松自在,哪知现在人到中年,才发现尘事更多。
注释:¹旋:很快。

  这首诗抒发了年华易老的感慨,并将人到中年的独特人生体验巧妙地表达出来。

  前两句咏叹韶光易逝。眼前的满眼青山既是实指,更是指人生旅途中经历的种种美好风景。美景不能饱览贪看,暗示着人生有着许多错过或不得不错过的遗憾,这就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以下三句写为何如此怅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岁月催人老,一是人生多事。第二句写自己还没有充分领略人生,再看镜中已是鬓角如霜雪。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白头,而是用无奈的语气写对鬓丝变白无可奈何。“无那”、“何”并未实指,也未明言,不出现“白”、“霜”、“雪”等字眼,却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既体现了岁月的不可抗拒,给人以浓厚的岁月沧桑之感,又充分表现了自己年华飞逝而功业未就的怅惘。

  后两句展现复杂情怀。自己只以为很快就会老去,那时就可以清闲下来无事可做了,没想到就要到四十岁了,各种杂事反倒更多了。要知道,人一旦到了中年,人生阅历已经非常丰富,可以说人生大多数滋味都已经尝过了,胸中百味杂陈但又不容易说得清楚。而此时也是事业鼎盛的时候,往往要同时面对各种杂事冗事,穷于应付。这两句就将这种中年人普遍怀有的复杂心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呼应了开头。

参考资料:
1、 天骄诗词网.书怀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¹东望路漫(màn)²,双袖龙钟³泪不干。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注释:¹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²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³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píng)¹君传语²报平安。
译文: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¹凭:托,烦,请。²传语:捎口信。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 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 “万里奉王事,一身 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 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 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7

féngjīngshǐ使

cénshēn tángdài 

yuándōngwàngmànmàn shuāngxiùlóngzhōnglèigān 
shàngxiāngféngzhǐ píngjūnchuánbàopí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