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陂陁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谽谺。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
登陂(pō)(tuó)¹之长阪(bǎn)兮,坌(bèn)²入曾(céng)³宫之嵯(cuó)(é)。临曲江之隑(qí)州兮,望之山之参(cēn)(cī)。岩岩深山之谾(hōng)兮,通谷豁(huò)(hān)(xiā)。汩(gǔ)(yù)(sǎ)¹⁰以永逝兮,注平皋(gāo)之广衍。观众树之蓊(wěng)(ài)¹¹兮,览竹林之榛(zhēn)¹²。东驰土山兮,北揭¹³石濑(lài)¹⁴。弭(mǐ)¹⁵容与¹⁶兮,历吊二世。
译文:登上崎岖不平的山坡啊,一直延伸到高大的宫殿中。面前是江水中岸曲长的小洲,再远望是起伏蜿蜒的之山。高峻的深山连绵不绝啊,漫长的溪谷深而又深。湍急的水流奔向远方啊,流入宽广平坦的河滩。看群树茂密啊,览竹林丛生。于是东行越过土山啊,向北提衣趟过小溪。在那儿停下不前啊,到秦二世墓前进行凭吊。
注释:¹陂陁:倾斜不平。阪:山坡。²坌:一起。³曾:通“层”。⁴隑:曲折的堤岸。⁵岩岩:形容高峻。⁶谾谾:形容长大。⁷豁:深。⁸谽谺:形容山深。⁹汩淢:形容水流急速。¹⁰靸:形容浪花飞扬。¹¹蓊薆:形容草木茂盛。¹²榛榛:形容草木丛生。¹³揭:提起衣裳过河。¹⁴濑:水浅而有石处。¹⁵弭节:停息。¹⁶容与:不前。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¹哀哉!操行之不得²兮,坟墓芜(wú)(huì)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xiòng)³(miǎo)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mèi)。精罔(wǎng)(làng)而飞扬兮,拾(shè)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译文:想到他做人不谨严啊,致使国家灭亡;轻信谗言而不醒悟啊,到头来宗庙被毁。呜呼!只因他操行不合典则啊,到如今坟墓荒芜而无人修葺,他的灵魂无处安息,享受不到子孙的祭祀。很久以前就断绝而无人供斋啊,越长久而越加荒漠阴沉。灵魂无依而到处飘扬啊,飘向九天而永远消逝。呜呼哀哉!
注释:¹呜呼:伤悼之辞,祭文中习惯用的套语。²得:宜。³夐:远。⁴佅:通“昧”,昏暗。⁵罔阆:恍惚而无依靠。⁶拾:升。

  此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以叙述人的口气,点出宜春苑的标志性建筑“曾宫”和特殊地貌:发源于南山的水流汇聚成的“曲江”。南望终南山、东驰小土山,西有河水弯曲向北,即为“石濑”之激流。同时,作者也描写了终南山的峰峦和深谷,以及从谷底涌出的泉水。而“曾宫”附近的曲江两岸,则是介于“平皋”和“深山”缓冲地带的丘陵,那里众树“蓊蓑”、竹林“榛榛”,真可谓青山绿水间的休闲胜地也。第一部分结尾句“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既交代了作者“登陂陛之长阪”凭吊二世的荒冢的最终目的,又起到吊古而评人的顺接作用。

  第二部分直接进入议论。作者用“持身不谨兮,亡国失执。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两句,明谈自己的感悟,实是对汉武帝的讽谏。紧接着用“呜乎”一语将情感递进了一层,批评秦二世在操守和德行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悲下场。最后,作者面对“二世”不能传到“万世”反而仅三年就没入荒丘时断言:秦二世的墓地“复邈绝而不齐”、其坟丘“弥久远而愈侏”其灵魂即使变为“罔阆而飞扬”“九天”也要“永逝”。至此,作者的情感也由可叹、可怜转到可悲。

  全赋以乐景写哀情,感情凝重、议论精辟,实乃劝喻委婉的警帝良言也。

参考资料:
1、 李生万 编著.祭文名篇注译赏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22-2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崎岖不平的山坡啊,一直延伸到高大的宫殿中。面前是江水中岸曲长的小洲,再远望是起伏蜿蜒的之山。高峻的深山连绵不绝啊,漫长的溪谷深而又深。湍急的水流奔向远方啊,流入宽广平坦的河滩。看群树茂密啊,览竹林丛生。于是东行越过土山啊,向北提衣趟过小溪。在那儿停下不前啊,到秦二世墓前进行凭吊。

想到他做人不谨严啊,致使国家灭亡;轻信谗言而不醒悟啊,到头来宗庙被毁。呜呼!只因他操行不合典则啊,到如今坟墓荒芜而无人修葺,他的灵魂无处安息,享受不到子孙的祭祀。很久以前就断绝而无人供斋啊,越长久而越加荒漠阴沉。灵魂无依而到处飘扬啊,飘向九天而永远消逝。呜呼哀哉!

注释

陂陁:倾斜不平。阪:山坡。

坌:一起。

曾:通“层”。

隑:曲折的堤岸。

岩岩:形容高峻。

谾谾:形容长大。

豁:深。

谽谺:形容山深。

汩淢:形容水流急速。

靸:形容浪花飞扬。

蓊薆:形容草木茂盛。

榛榛:形容草木丛生。

揭:提起衣裳过河。

濑:水浅而有石处。

弭节:停息。

容与:不前。

呜呼:伤悼之辞,祭文中习惯用的套语。

得:宜。

夐:远。

佅:通“昧”,昏暗。

罔阆:恍惚而无依靠。

拾:升。

参考资料:
1、 兴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平文史资料·第5辑·茂陵诗词选》.陕西:茂陵博物馆,1987:40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263-264
创作背景

  这篇赋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侍从汉武帝过宜春宫时途经秦二世墓,有感于秦朝灭亡的历史,因而创作了此赋。

参考资料:
1、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主编.古代散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81
赏析

  此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以叙述人的口气,点出宜春苑的标志性建筑“曾宫”和特殊地貌:发源于南山的水流汇聚成的“曲江”。南望终南山、东驰小土山,西有河水弯曲向北,即为“石濑”之激流。同时,作者也描写了终南山的峰峦和深谷,以及从谷底涌出的泉水。而“曾宫”附近的曲江两岸,则是介于“平皋”和“深山”缓冲地带的丘陵,那里众树“蓊蓑”、竹林“榛榛”,真可谓青山绿水间的休闲胜地也。第一部分结尾句“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既交代了作者“登陂陛之长阪”凭吊二世的荒冢的最终目的,又起到吊古而评人的顺接作用。

  第二部分直接进入议论。作者用“持身不谨兮,亡国失执。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两句,明谈自己的感悟,实是对汉武帝的讽谏。紧接着用“呜乎”一语将情感递进了一层,批评秦二世在操守和德行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悲下场。最后,作者面对“二世”不能传到“万世”反而仅三年就没入荒丘时断言:秦二世的墓地“复邈绝而不齐”、其坟丘“弥久远而愈侏”其灵魂即使变为“罔阆而飞扬”“九天”也要“永逝”。至此,作者的情感也由可叹、可怜转到可悲。

  全赋以乐景写哀情,感情凝重、议论精辟,实乃劝喻委婉的警帝良言也。

参考资料:
1、 李生万 编著.祭文名篇注译赏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22-25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
¹吾老,以及²人之老;幼³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及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及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 爱护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弟晚辈。 (这样)治理天下就像用手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诗经》里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这样)就能治家和安邦了。”
注释:¹老:尊敬。²以及:从而推广到。³幼: 爱护。⁴刑:同“型”做典范、榜样。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清秋望不极,迢遰(dì)¹起曾(céng)²
译文: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注释:¹迢遰:即迢递,遥远貌。²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远水兼¹天净²,孤城隐雾深。
译文: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注释:¹兼:连着。²天净:天空明净。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叶稀风更落,山迥(jiǒng)¹日初沉。
译文: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注释:¹迥:远。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独鹤归何晚¹,昏鸦²已满林。
译文: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¹归何晚:为何回得晚。²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水更落”,就是“水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wàng

 tángdài 

qīngqiūwàng tiáocéngyīn 
yuǎnshuǐjiāntiānjìng chéngyǐnshēn 
fēnggèngluò shānjiǒngchūchén 
guīwǎn hūnmǎnlín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平生心迹¹最相亲,欲隐墙东²不为身³
译文: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注释:¹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²墙东:指隐居之地。³身:自己。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明月好同三径(jìng)¹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译文: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注释:¹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因暂出犹¹思伴²,岂得³安居不择(zé)邻。
译文: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注释:¹犹:尚且,还。²伴:陪伴的人。³岂得:怎么能。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可独¹终身数相见,子孙长²作隔墙人。
译文: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注释:¹可独:哪里止。²长:通“常”,往往,经常。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3-804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页

yuánbolínxiānyǒushìzèng--bái

píngshēngxīnzuìxiāngqīnyǐnqiángdōngwèishēn

míngyuèhǎotóngsānjìng绿yángzuòliǎngjiāchūn

měiyīnzànchūyóubànānlín

zhōngshēnshùxiāngjiànzisūnzhǎngzuòqiángrén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雪云常不开¹,千峰万岭雪崔(cuī)(wéi)²
译文: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注释:¹开:消散。²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北风夜卷赤亭口¹,一夜天山雪更厚。
译文: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注释:¹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能兼汉月¹照银山²,复逐胡风过铁关³
译文: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注释:¹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²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³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¹城边鸟飞绝,轮台²路上马蹄滑。
译文: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注释:¹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²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ǎn)(ǎi)¹寒氛²万里凝,阑干³阴崖千丈冰。
译文: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注释:¹晻霭:昏暗的样子。²寒氛:寒冷的云气。³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⁴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狐裘(qiú)¹卧不暖,都护²宝刀冻欲断。
译文: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注释:¹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²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¹归京师。
译文: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注释:¹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译文: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江国¹(yú)²千里,山城近³百层。
译文: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注释:¹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²逾:越过。³近:将近。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译文: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留滞风难尽,艰危气益增。
译文:留滞他乡,有风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图南¹未可料,变化有鲲(kūn)(péng)²
译文: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注释:¹图南:语出《庄子》,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²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风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风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755),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风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参考资料:
1、 陈元生.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296

yuèyángchéngxià

 tángdài 

jiāngguóqiān shānchéngjìnbǎicéng 
ànfēngfānlàng zhōuxuěhándēng 
liúzhìcáinánjìn jiānwēizēng 
nánwèiliào biànhuàyǒukūnp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