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华鬓未皤,寿觞行处客来多。五峰挺秀钟仙桂,一里常丰数善禾。
七十年华鬓未皤,寿觞行处客来多。五峰挺秀钟仙桂,一里常丰数善禾。
世德正分忠壮谱,贤名宜入孝廉科。薰风为致长生曲,古调深惭击壤歌。
世德正分忠壮谱,贤名宜入孝廉科。薰风为致长生曲,古调深惭击壤歌。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光岚(lán)¹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译文: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注释:¹岚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zhì)¹飞鹿过芳草远,牛巷²鸡埘(shí)³春日斜。
译文: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十鸡畜沐浴春日斜。
注释:¹雉:野鸡。²牛巷:牛儿进巷了。³鸡埘: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秀眉¹老父对樽(zūn)酒,茜(qiàn)²女儿簪(zān)³野花。
译文: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注释:¹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²茜袖:大红色的衣袖。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³簪: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¹自念尘土计²,惆怅溪边书细沙³
译文: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注释:¹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²计:生计。³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
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
予之祖郴(chēn)为汲¹令,以夏至日请主簿²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nǔ)³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léi),攻治万端不为愈。
译文:我的祖父应郴担任汲县县令,在夏至日(在厅堂)接见主簿杜宣,赐(杜宣)酒喝。当时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一张未装弓套的弓,(弓的影子)正好照在酒杯里,弓的形状就像一条蛇。杜宣害怕厌恶它,但是(县令赐酒)不敢不喝,那天(回家后)就得了腹痛病,痛得很厉害,妨碍损害了饮食,因此(变得)瘦弱不堪,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也未痊愈。
注释:¹汲:县名,在今河南省北部。²主簿:县令属官,负责薄籍,掌管印鉴。³赤弩:未装弓套的弓。⁴羸露:瘦弱。⁵攻治万端: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¹,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²,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niǎn)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yì)³,由是瘳(chōu)平。
译文:后来应郴因事经过杜宣家就到他家探望(他),询问其中的缘故,(杜宣)说是害怕(酒杯中的)那条蛇,而(那条)蛇进入了他的腹中。应郴回到厅堂,思考了很久,回头看到(墙上)挂着的弓,( 想到)必定是这张弓的缘故了。就派门下的官员驾车把杜宣带到原来的地方摆酒,(于是)酒杯里又出现了“蛇”,于是对杜宣说:“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罢了。并没有其他的鬼怪异事。”杜宣心里(的疙瘩)于是就解开了,(心情也)非常愉快,从此病也痊愈了。
注释:¹窥视:探望。²听事:厅堂,官府办事的地方。³夷怿:愉快,喜悦。⁴廖:病愈。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君不见夸父¹逐日窥虞渊²,跳踉(liàng)³北海超昆仑
译文:你可曾得知夸父追赶太阳窥探到了日落的去处,跳过了北海,越过了昆仑山。
注释: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¹夸父: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立志要和太阳竞走。《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²虞渊:即“隅谷”,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氾,曙于蒙谷之浦。”³跳踉:腾跃跳动。⁴超:跨越,越过。⁵昆仑:神话中的西方大山。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披霄¹决汉²出踉(hàng)(mǎng)³,瞥(piē)左右遗星辰。
译文:劈开云霄冲出苍茫,风驰电掣将星辰遗落身旁。
注释:¹披霄:劈开云霄。²决汉:冲破银河。汉,银汉。³踉漭:浩渺,指自然元气,即水气茫茫的样子。⁴瞥裂:迅疾貌。⁵遗:留下,丢下。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
须臾¹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shì)²吞。
译文:没过多久便筋疲力尽在半路上干渴而死,成了豺狼野鼠争相吞食的美餐。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噬:咬。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北方竫(jìng)¹长九寸,开口抵(zhǐ)²更笑喧。
译文:北方有高不过九寸的矮人,鼓掌相庆,有说有笑,神采飞扬。
注释:¹竫人:古代传说中的小人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小人国名靖人。”按,靖同竫。《列子》:“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²抵掌:拍手、鼓掌。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啾啾¹饮食滴与粒²,生死亦足终天年³
译文:纵使是微不足道的几滴水,几粒米,也能维持生命,使它们活到应到的寿算。
注释:¹啾啾:虫、鸟的细碎的鸣叫声,这里指矮人吃食时所发出的细碎的声响。²饮食滴与粒:意即是食量很少,只须几滴水、几粒米便可。³终天年:平安自得地度过一生。天年,自然寿命。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suī)(xū)¹大志小²成遂³,坐使儿女相悲怜。
译文:张目仰视,慨叹大志少成功。人生路难,徒劳儿女空悲伤。
注释:¹睢盱:张目仰视,这儿指睁目悲愤激昂的样子。²小:通“少”。³成遂:成功。⁴坐使:致使。

xíngnánsānshǒu ·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ūnjiànkuāzhúkuīyuān tiàoliàngběihǎichāokūnlún 
xiāojuéhànchūhàngmǎng piēlièzuǒyòuxīngchén 
jìndào shǔfēngzhēngshìtūn 
běifāngjìngrénchángjiǔcùn kāikǒuzhǎnggèngxiàoxuān 
jiūjiūyǐnshí shēngzhōngtiānnián 
suīzhìxiǎochéngsuì zuòshǐ使érxiāngbēilián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东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东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东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东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东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东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jiàn

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fēng)¹晚花静,锦水²南山³影。
译文: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注释:¹枫香:枫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²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³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惊石¹(zhuì)猿哀²,竹云³愁半岭。
译文: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注释:¹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²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坠:一作“堕”。³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凉月石秋浦(pǔ)¹,玉沙粼(lín)²光。
译文: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注释:¹秋浦:秋日的水滨。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²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谁家红泪¹客,不忍过瞿(qú)²
译文: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注释:¹红泪:美女的眼泪。²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shǔguóxián--

fēngxiāngwǎnhuājìngjǐnshuǐnánshānyǐng

jīngshízhuìyuánāizhúyúnchóubànlǐng

liángyuèshēngqiūshālínlínguāng

shuíjiāhónglèirěnguòt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